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蘭陽 – 三好讀書會
    閱讀書籍 : 貧僧有話要說 – 人間因緣的重要
    日 期 :113年5 月 5日
    人 數 : 7位
    地 點 : 武荖坑
    帶 領 人 : 游宛玲
    導 讀 :
    所謂因緣,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比方,人和人之間彼此要好,就會說:
    「我們好有緣啊!」如果不好,就說:「他們沒有緣。」;或者也經常說
    「我們有緣千里來相會」。其實,因緣不是這麼簡單。因緣就是條件,世
    界的成立、人生的生存,哪裡能少了很多條件(因緣)呢?
    原來,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它的基本意義是:「有依空立」、「事
    待理成」、「果由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是多少的因緣才能
    從人 到佛啊!
    <心得分享>
    連 忠 楠:
    曾經就讀佛大的我,時常聽起師父們講述著大師:「三好、四給」的理念,原以
    為我了解四給的真意,但參加完讀書會後,讓我內心產生產生質疑?仔細想想,
    我對四給的理解只是皮毛而已。
    星雲大師說:「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依四無量心提出四給精神,提供
    了佛法實踐的可能」。大師把四無量心制定為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
    慈無量心,「給人希望」-悲無量心,「給人歡喜」-喜無量心,「給人方便」-
    捨無量心。藉由四無量心與四給精神,培植人們的福德因緣,增進有情眾生友好
    關係,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力量。
    因緣就是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生活在人間,一定要「廣結
    善緣」,共創「幸福與安樂」。古云:「施比受更有福」,看似利他,實則利己。
    給是一個人生重要的課題,看似簡單實則困難,因為你要將自己有的東西給出去,
    難免都會感到心痛與難以抉擇,以前常聽到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天氣,你手
    上有一個大餅,看到路邊有一個乞丐肚子餓且不斷地發抖、肚子餓,如果你給了
    他你會餓肚子,但不給對方就會餓死,你會怎麼做呢?但往往你會發現,真正的
    歡喜來自於別人的快樂,真的的歡喜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只要我們常存慈悲之心,處處與人為善,時時用四給心待人,心自然能包容下世
    間 一切事物,從「給」的佛法實踐中,我們的生活也必定充滿歡喜、希望,在追
    求佛道的路上也能獲得諸多善緣。古德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感謝與星雲大師的因緣,讓我在迷茫中,學會做心靈的統帥,敎導我在逆境中知福
    、惜福,把握一切善緣與每個美好當下。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