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佛光會中華總會花蓮第二區吉安第二分會禪心讀書會113年12月讀書會紀錄
    時間:113年12月15日下午15時至16時30分 地點:吉安鄉中山路二段62號
    研讀進度:給人接受 帶領人:盧素金
    參加人員:黃崧榤、張美雲、黃志源、呂秀蓮、盧素金
    首先暖場由召集人黃崧榤帶領愛書人唱隊歌及隊呼
    研讀全文:
    • 第二類【人間佛教論叢】
    給人接受
    生存在這一個世間社會裡,不能不讓人接受我。在家庭裡,父母接受我是一個好兒女,兒女也接受我是個好父母;在學校裡,讓老師接受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我也接受老師善於教導;在社會上,讓主管接受我是一個勤勞負責的員工、部下,我也接受我的主管是個能幹有為的領導;我的朋友都接受我,講究誠信、講究情義,我也接受我的朋友可以來做我的模範。所以,人與人之間,互相的接受,不要排斥、不要對立,可以說這一生,就已經有了成功的標準。
    假如說,除了給人接受以外,自己再訂有目標,訂有前途努力的方向,是與國家社會有利益的事業,是對社會經濟生產有幫助的工作,是對人間各階層都能服務貢獻的事務;無論我做什麼事,在什麼地方,我有禮貌,我很勤勞,我很負責,讓人家接受我,這才是我人生的意義。大家都能接受我,那麼這就是做人的基本條件。
    假如我走到哪個地方求職,人家嫌我不健全;在家庭裡面,父母兄弟都不喜歡我;在社會上,主管朋友對我有很多的閒言批評……那麼你必須要自我檢討,我為什麼不能給人接受呢?當然,這當中必定有原因。
    像現在很多的人失業,或是找不到職業,這不能怪政府、怪社會不公不義,只能怪自己條件不夠,能力不夠,勤勞不夠,你沒有禮貌,人家不接受你;你不勤勞,人家不接受你;你不負責任,人家不接受你;你不循規蹈矩,自己又不安守本分,人家當然不接受你。一個人到了不被人接受,這個人在人間生存就會有困難,煩惱就會層出不窮。
    為了要人家接受我,我必須要有才華,要有能力,我要有責任感,我要有使命感,我要有禮貌,我能負擔交付的責任,他能接受我,我就會有前途,就有未來,不然我的未來在哪裡呢?
    不要說人,就拿東西來比喻,有的時候,我們要用的東西,都會好好的珍藏,好好的保護;不要用的東西,就把它毀棄,把它燒毀,免得它占據地方。
    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人家覺得你是一個廢物,他不會要你;你是一個麻煩製造者,他也會不要你;他對你的品德不認同,他會不要你;你巧計、謀略,你玩花樣,或者粗暴、瞋恨、憤怒、貪婪、嫉妒,一些品德上的瑕疵,人家就不肯接受你。這必須要你自己知道檢討,才能有所改進。
    有一隻烏鴉住在森林裡,每天到處飛翔,經常叫著「嘎!嘎!嘎!」的聲音,不論飛到何處,大家都不歡喜牠。烏鴉非常傷心難過,決定離開,另覓去處。
    牠不斷地向前飛翔,途中棲息在一棵樹上,哀淒的叫著「嘎!嘎!」,迎面飛來一隻喜鵲,恰巧停在同一棵樹上,聽到了烏鴉的鳴叫,於心不忍的問道:「你要去哪裡?」
    烏鴉無精打采的說:「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反正大家都討厭我,我要飛往另外的地方。」
    喜鵲說:「烏鴉,我勸你還是不要飛到另外的地方。」
    「為什麼?」
    「因為大家會不歡喜你,是你的聲音不好聽;如果你的聲音不改,飛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能不能給人接受?檢討的方法,不妨自己多加思考。不是思考人家對我如何?你要思考我待人如何?所以在佛門裡,都教我們自己在修持中要觀想:要往好處想。你往好處想,世界才有光明,未來才有希望。
    例如:聖賢看這個人間,覺得通通都是聖賢;盜賊看這個人間,都是盜賊;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心去雕塑;你能把人間從自己的觀想裡面,雕塑成一個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社會,讓人家來讚美你;你能把自己雕塑成一個好人聖賢、一個品學兼優的人士、一個慈悲為人服務的朋友、菩薩,人家怎麼會不接受你呢?
    有一名工匠在路上遇到一個很久沒有見面的老朋友。朋友訝異地問他:「你現在的相貌怎麼這麼難看,好兇惡哦!你可要保重呀!」
    這個工匠被朋友這麼一問,百思不解,為什麼自己變得難看?忽然間,想起最近自己正在雕刻夜叉、羅剎的面具,每天心裡想的都是夜叉兇惡、生氣、青面獠牙的樣子,大概是相由心生,面孔就慢慢變成羅剎的兇相了。
    他覺得這個職業實在太可怕了,於是就改雕塑佛像。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
    朋友一看:「咦,你現在的樣子不一樣了?好慈悲!好祥和!」工匠於是告訴朋友,我現在已經改為雕刻佛像,每天都是觀想佛像的慈悲、莊嚴,所以大概因此而改變了面相。
    在佛教《觀無量壽經》裡教我們十六種觀想,主要的,就是要觀想虛空的廣大,觀想聖賢的莊嚴德相,觀想世界的光明美好,觀想別人都是有德有為的人。你的觀想能成功,世界會隨著你的心而變化。
    不但在《觀無量壽經》裡有很多的觀想,甚至吃飯的時候都要觀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寺院叢林裡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五觀就是指: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在我們平時早晚,儒家有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佛門裡的朝暮課誦,也要觀想:觀慈悲、觀忍耐、觀智慧、觀無我,觀人間的苦難,我要去救苦救難;觀人間的缺陷,我要去幫忙補充把它圓滿。你一切都朝積極上去觀想,當然有了積極的思想,就有了積極的行為,有了積極的行為,就會讓人家接受。
    所以,讓人接受才是重要的。與其求助於別人的幫忙,求助於別人的提拔,求助於別人的介紹,功力還是有限。要靠自己,自己練習往好處想,想慣了,你就是好人、就是賢人、就是善人、就是貴人、就是菩薩。一個人心裡面能有一百個好人、一百件好事,能有一百個好的願望,這一個人不愁他不好。
    但你如果自己的思想不純正,想法不正常,你的人生一定有很多的波折,好好壞壞,給人家考慮要不要你,你會做人很艱難。
    觀想,不須要求助於別人,只要在自己心中一念。人生,每一天的心念就在五趣六道裡面流轉,在天堂地獄裡面來去。比方說,你很愚痴不明理,你不會觀想智慧光明,那就像畜牲一樣;你好生氣、好瞋怒,不觀想自己要溫和善良,那你就是阿修羅;假如你貪欲、愛財、好名、過分,不擇手段的取得財富、名位、愛情,那就等於餓鬼。所以,往好處想是很重要的。
    在佛經裡面,還有一個法門叫「五停心觀」,貪欲心重,要用喜捨心去對治;瞋恨心重,要用慈悲心去對治;愚痴心重,要用般若觀對治;散亂心重,要用數息觀對治(將心念靠在氣息藉以停滯心念的遷流與昏闇);煩惱心重,要用念佛觀對治。
    往好處想,說容易,也很容易,因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叫自己往好處想,還不是容易的事嗎?說難,也很難。人,生來有另外一種劣根性,他不肯往好處想,都喜歡往壞處想。本來與我無關的,我就多疑,想他們兩個人是不是在想方法要來陷害我?別人走路,看我一眼,這個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就想他看我一眼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想對我有什麼惡意的行為?每天的心裡,都是這許多的無明疑惑,都起一些惡念,天天心中都是壞事,你怎麼能成為好人呢?
    往壞處想的人,永遠會為自己只剩百萬元而擔憂,往好處想的人,卻一直為自己還有一千元開心。就像蘇東坡一生在官場裡,起起伏伏,時而高時而低,但他並未因此自滿或頹喪。
    有一次他被貶謫到海南島,這時望著海洋,看看自己,有如一盆水中的小螞蟻,感到孤寂落寞,不過換個角度想,就當作是度假吧!在島上,每天還可以吃到新鮮的海產,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享受到這樣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拜訪住持,信徒坐下後,年輕的住持就對著身旁的老和尚說:「去,倒茶請客人喝。」老和尚把茶倒來了。住持又說:「去,切一盤水果來給客人吃。」老和尚轉身又去切水果。信徒看著年輕的住持不斷使喚老和尚做事,深感不以為然,但礙於自己是客人,也不好意思開口。
    談完事了,住持就對老和尚說:「我現在有事要出門,你等一下帶這位客人去用飯。」住持走了之後,信徒終於忍不住問老和尚:「這個住持是你的什麼人?」老和尚回答:「他是我的徒弟。」
    信徒聽了很生氣,說:「既然是你的徒弟,怎麼可以對你講話這麼沒有禮貌?」老和尚說:「不會呀,我的徒弟對我很好啊!」信徒說:「他一下叫你去倒茶,一下又叫你去切水果。」
    老和尚聽了就說:「我的徒弟只叫我倒茶,沒讓我去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他只叫我去切水果,並沒有要我去種水果,種水果就更辛苦了。他因為體諒我年老體衰,只叫我做一些輕鬆的事,怎麼說對我不好呢?」因此,凡事往好處想就不會有比較、計較,人與人之間就不容易起紛爭。
    所謂「天人交戰」,這顆心,經常在善惡之間不斷的戰鬥,完全要靠自己降伏。如《金剛經》說,要降伏其心,把這個妄心、壞的念頭都降伏了,等於敵人,我們一定要遠離他。
    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你不能降伏你心中的敵人,你就不能超脫,你就不能在世間上為人所接受。
    所以,我們從幼兒起,父母師長就要先教導我們,如儒家說不正當的東西不看,不正當的語言不聽,不正當的話語不說。佛教裡也說,先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管好,看世間上的六塵,眼觀色,耳聽聲,鼻吸氣,舌嘗味,身感觸,心思想;一切當然心識為主。心往好處想,眼耳鼻舌身也會跟著我們轉好去看、去聽;如果心術不正,則眼耳鼻舌身都跟著我們不正。心的好壞,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人家都會看得出來。所以要往好處想,因為「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治心的法門,是最重要的。
    心,是我們的主人,我能不好好的重視他嗎?我的主人不正、邪道、不善、惡事做盡,這種主人我們跟隨他,還會有好的未來嗎?
    在世間上,要想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必須要把我們的真心往好處想,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每天能說:我的父母怎麼好,我的朋友怎麼好,我的主管怎麼好,我的事業怎麼好,我的交往關係怎麼好……把好掛在嘴上,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你還怕不被人認為你是好人嗎?能夠這樣去做,還怕不能夠給人接受嗎?

    聞:
    1.文章中說到人與人要做到什麼,可以說這一生,就已經有了成功的標準。
    黃崧榤: 人與人之間,互相的接受,不要排斥、不要對立。
    2.文章中什麼做人的基本條件。
    黃志源:大家都能接受我。
    3.文章中烏鴉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說明什麼?
    張美雲:改變自己,才能讓人接受。
    4. 聖賢看這個人間,覺得通通都是聖賢;盜賊看這個人間,都是盜賊主要原因
    在於什麼?
    呂秀蓮: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心去雕塑;你能把人間從自己的觀想裡面,所以當你的心如何刻畫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呈現怎麼樣。
    5.文章中為何雕刻家的面目從猙獰變得很慈悲?
    黃崧榤:因為他從雕刻夜叉、羅剎改雕菩薩及佛像,因為每日觀想的物品不同所以,面目跟著轉換,相由心生。
    6.在佛教《觀無量壽經》裡教我們十六種觀想,如何使自己觀想成功。
    黃志源:就是要觀想虛空的廣大,觀想聖賢的莊嚴德相,觀想世界的光明美好,觀想別人都是有德有為的人
    7. 何謂五觀?
    張美雲:五觀就是指: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8.佛門朝暮課誦要觀想那些?
    呂秀蓮:要觀想:觀慈悲、觀忍耐、觀智慧、觀無我,觀人間的苦難,我要去救苦救難;觀人間的缺陷,我要去幫忙補充把它圓滿。
    9.何謂五停心觀?
    黃志源:貪欲心重,要用喜捨心去對治;瞋恨心重,要用慈悲心去對治;愚痴心重,要用般若觀對治;散亂心重,要用數息觀對治(將心念靠在氣息藉以停滯心念的遷流與昏闇);煩惱心重,要用念佛觀對治。
    10.老和尚的住持徒弟要他切水果及倒茶,請問老和尚如何面對。
    張美雲: 凡事往好處想就不會有比較、計較。
    11.大師說如何人接受?
    盧素金: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思:
    1. 請問你們在文章中看到什麼?
    呂秀蓮師姐:我在文中看見改變二字,以前我們家都在混黑社會,每天都在過著打打殺殺的日子,跟人家說話常常三字經掛在嘴邊,
    然後在分會也跟師父、督導和師姐發生過口角,也罵過他們,我可以說習氣相當的重, 進入道場接觸佛法已經6年了,經過佛法的薰
    習,我現在改變了很多,脾氣和說話不再髒話連篇。
    2. 有人可以分享文章中,哪一句話,對你有所啟發?
    張美雲師姐:我要分享一段話,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前我的個性相當的急躁,也因此跟人的關係,就是要較勁,學佛
    後,學會不計較,脾氣跟以前相較真的平和許多,真的很歡喜。
    3.可以分享自己在文章中哪一段,讓你有所體悟,為什麼?
    黃志源師兄:改變!在村民服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改變自己,做任何事都要隨時反省自己,因為我們常常會忘記依些小細節,記得有
    一位村民, 反映我當了村長後,便很少去他家坐坐,我特別注意這件事,有空便路過一下,我們的關係就改善很多。
    4.如何讓人聽到就你的認知,就讓人家接受你,可否經驗分享大家。
    黃崧榤師兄:首先就是要從善念出發,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境,因為自己的習氣或臉色會讓人不開心,要學習將微笑掛在嘴邊,凡事要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就比較容易被人接受,最重要的是要不自私。
    修:
    1.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人比較討厭的,不好的習慣,在新的一年你想要改正的。
    盧素金:我在職場上遇到有一些人,工作及責任喜好推諉,就會發脾氣,弄得我想提辭呈,就像冤親債主般,我都快受不了,後
    來,參加這個 讀書會後,讓我學會了覺察,不管別人怎麼說,現在比較可以安住己心,所以,今年,我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習氣,
    學習降伏自己的心。
    2. 在本文中有沒有可以與你相應的,可以做為修正自己的好方法。
    呂秀蓮師姐:就是老和尚的故事,凡事往好處想就不會有比較,計較,人人之間就不容易起紛爭,大家都知道我的個性,是很衝動
    的,但是現在學佛後,學會了體諒心,很多事就可以平息,不至於將事態擴大,看見督導以前當會長時的辛苦,又看見現在的樣
    子,果然是位階不同,境界也不同。

    1. 有沒有個人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習慣,導致朋友間發生不愉快,後經過改變自己而握手言和。
    張美雲師姐:我以前個性,就是姊妹間有誰說我的壞話,我就會跟他爭辯,然後自己又喜歡談人的八卦,來到讀書會後,我改變
    了很多,我現在不說別人的是非,那是別人的事,連我的姊 妹都很驚訝!說你怎麼便這麼多,所以,他們跟我相處很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