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彰化西方第一分會「雲水自在讀書會」
    日期:2025/3/20
    時間:1400-1600
    地點:佛光山彰化講堂9樓
    閱讀教材:佛教與生活P134-163
    帶領人:姚澄燕
    生活與道德
    以下分成四大重點來說明生活與道德的關係:
    一、道德與非道德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要謹慎地守護我們這顆大悲心,使它起心動念都合乎道德準則。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信仰宗教,應該是尋求心靈的自由,而不是增添桎梏與束縛。佛教是講自力的宗教;幸福與快樂,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我們身為佛教徒,應該處處以利人為前提,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教、為群眾,以信仰的力量忍耐個己,犧牲小我,當為義不容辭之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信心堅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強,唯有行此道德生活,我們的人格才能昇華,生命才有光輝。
    四、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
    什麼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1.依序漸次實踐「八正道」又可歸納為戒定慧三學,即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為慧學。能解脫無明煩惱,獲得清淨愉快的生活,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2.人生最高的善行?
    實踐「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
    4.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
    6.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見。
    所謂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此即大乘佛法的道德基礎。
    一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作為自己道德生活的準繩,再以六度法深入社會,普利大眾,將這些觀念建立在自己的思想裡,並於生活中實踐,如此,對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事業、生活各方面才能真正有所助益,而臻於究竟圓滿的境地。
    總之,我們只要秉持有顆大悲心並遵守戒律,做自利利他的事,去遵循實踐「八正道」及「六度」的人生最高善行,必能過著幸福與快樂的日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