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3/19(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非佛不作」p.154「儲財於信徒」p.157
    地點:線上
    成員:洪惠鶯、楊凱棋、許惠娟、陳麗真、林寶珠、陳麗娟、陳華芬、施為貴、Bibi

    【非佛不作】

    世間是一個聖凡相融的地方,稍不檢點心念,一念之差,修行、作務、信仰都可能會走了樣,為此我佛光人定出「非佛不作」的信念與方向。
    (1)何謂「非佛不作」?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
    (2)佛教除了要「人間化」、「事業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佛教化」,不能「世俗化」。即不被世間的利益、名位汙染了。
    (3)舉凡佛光山的各單位,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且經營的方式,是不會販售一些與佛教無關的物品,而是為了讓佛教文化得到弘揚,並藉由文化的傳播,起到淨化社會的作用。
    (5)佛光人唯有持守「非佛不作」的原則,才能時時規範前進的腳步。
    (6)「非佛不作」是未來佛教行事的方針。

    【儲財於信徒】

    對於十方的供養,我取之有道,不敢受太大的布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所謂「不自苦」,就是布施時不感到困難;「不自惱」,就是布施後不感到懊惱。因為我覺得正信佛教的弟子,要重視自己家庭以及事業的需要。
    (1)護法長城,讓信徒儲蓄充足,富有起來了,佛教才能富有,等到需要時,信徒就會支援。
    (2)布施不一定著重於金錢,出心、出力的布施也一樣有功德,同時鼓勵信徒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
    (3)「百萬人興學」,每個人每月贊助$100,讓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有能力參與建校。因為小額的布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

    【回饋分享】
    華芬:非佛不作
    日常生活中雖可以善巧方便,但還是不能違背非佛不作的信念,大師提倡的三好四給,是我們的信條、也是我們依據遵循最好的方向。
    寶珠:非佛不作
    依文中所述,百丈懷海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實例。他甚至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如此將修行活動深入到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讓我們覺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起自我觀照的能力。期許自己日後在道場中所見到的人生百態,能反思如何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秉持大師為佛光人制定「非佛不作」的精神與人結緣,共成佛道。
    麗娟:儲財於信徒
    佛教弘揚需要淨財,大師鼓勵信眾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最好方式,應該是“儲財於信徒”。信徒布施需‘’量力而為‘’,不自苦、不自惱,細水長流。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Bibi:非佛不作,佛入滅涅槃時,佛弟子以「戒」為師,日常生活中,警惕「身、口、意」三業要守律持戒。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