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8 年前
3 Achievements
475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7/23(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
「我們需要三個家庭」p.302
「寺院如加油站」p.304
地點:線上
成員:陳謝玲娟,許惠娟,陳華芬,施為貴,林寶珠陳麗真,張汶珠
我們需要三個家庭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間的生活裡,都需要有個基本安住的地方,稱為「家庭」。一個人沒有家,就是流浪漢。因此,除非是乞丐,或是孤苦無依的人,才會沒有家;否則一般正常的人士,都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子兒女,有兄弟姊妹,有家人眷屬。
總之一句,各種人等,不論是士農工商,不論是貧富貴賤,都有一個家。這個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庇護,給我們遮風避雨,甚至給我們安全。這個家是我們「色身歸屬」的所在。因此聰明的人,除了這個有形有相的家庭之外,他還有一個信仰上的「法身慧命」之家。
這個家庭是什麼?就是他信仰的道場。他可以到道場裡去增加信心、增加慈悲、增加道德,可以在這裡學習做人處世。所以第二個家庭「慧命之家」,就等於是我們人生的加油站。
當你有了信仰的、道德的、精神慧命的家庭之後,人生就會不斷的成長。比方說,你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你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或者你信佛,不是光求佛、拜佛,也可以行佛。從這種法身慧命的家庭裡,能夠修學成熟以後,將來必定可以升格、超越,到達一個最高的目標,也就是第三個家。
這個家,是天堂、是淨土,是極樂世界,都是看你的因緣。你從第二個「慧命之家」所修學而來的功德,會長養你、資助你,成為你的資本,幫助你移民,到達第三地的一個理想國土,那才是真正能讓我們安住身心、禪悅法喜的一個「解脫之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三個家。
《寺院如加油站》
寺院是佛教徒信仰的精神象徵,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佛像供奉的殿堂,也是佛法弘傳的地方。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寺院還有很多文教、社教的多元化功能。比方說,莊嚴的殿堂、寧靜的氣氛、慈悲的教義,可以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餘,或者遭遇挫折、徬徨無助時,來到寺院禮拜、瞻仰佛菩薩的聖容或聽經聞法,或參加各種修行活動,心靈得到沉澱,就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
所以我常形容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心靈的百貨公司,是成聖成賢的學校,是一座藝術的殿堂,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怎麼說呢?世間的錢財,只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息滅心中的貪、瞋、痴三毒,而佛法卻能淨化人的心靈,斷除人的煩惱,使人心開意解,其影響力是生生世世的。因此,寺院就好比學校,能化導眾生的迷惘。
人生的道路長遠,精神上也需要經常加油,在佛殿前一個合掌、一個默禱、一個祈願、一個禮拜,仰仗佛陀慈光的加被,就能讓原本沮喪的心情,重新獲得向前的力量,勇敢地迎向未來的挑戰。
而為了讓寺院建築的硬體設備能配合現代弘法的需求,我從過去只有佛殿拜佛的有限功能,擴增為現在具有講堂、會議廳、抄經堂、談話室、圖書館、美術館、滴水坊等設施的多功能道場。為的就是要讓寺院透過法務、文教、藝術,充分發揮弘揚聖教、教化社會的功能,讓寺院成為公眾共享共有的道場。不論學佛信眾或社會人士,每個人都需要有個淨化心靈與提升精神的場所,寺院就是最好的人生加油站。
華芬師姐回饋:寺院如加油站
寺院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之家,道場長養我們有一顆慈悲體諒的心成就我們的道業,期望藉由這個加油站給我們心靈與精神有更美好的提昇。
寶珠師姐回饋:寺院如加油站
個人因胃部極端的脆弱敏感,平常只要一緊張、或有事煩憂,胃就犯痙攣;但常一進如來殿,聽到佛號等梵唄音聲,整個胃部也隨著慢慢地舒展開來,一場法會下來,除了心靈得到洗滌,胃的痛楚彷彿也就緩解了。
所以道場是我身心靈得以放鬆與平靜的地方,因而從與人質疑為什麼要蓋那麼多道場,到現在與家人均參加了護持道場的行列。
Bibi督導回饋:我們需要三個家庭
第一個家:「色身歸屬」有形有相的家;家人相依相親、相互尊重,目標:和順、和睦、和好的溫暖家。
第二個家:「法身慧命」信仰的道場之家;學習知識與本領、心靈得到充實與提升,目標:增加信心、慈悲、道德、廣結善緣、修學清淨精進的加油站。
第三個家:「解脫之家」天堂、淨土、極樂世界,都是看你的因緣;真正讓我們安住身心,禪悅法喜的家。目標:從「法身慧命」之家修學而來的功徳為資糧。
已享有1+2個家庭,更應努力邁向第3個家庭,畢竟身心俱解脫、才能自在!更要廣結善緣、朝向做個禪和子,才不白來一趟!
1
0
0
0
0
0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8/6(三)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文章:《佛法真義》第二冊「般若與智慧」p.241「沙彌十戒」p.245
成員:楊凱棋、陳華芬、陳麗娟、陳麗真、許惠娟、林寶珠、施為貴、張汶珠、Bibi
【般若與智慧】
聰明-知識的聰明產生分別心,有時「聰明反被聰明」
智慧-世間上聰明的、有思想的各種專家,但智慧有善(發明飛機)、有惡(發明戰機)
般若-就是我們的心(平等心)、每個人夲自具足、是我們不死的生命。究竟的、純淨的、令人可超越苦難、獲得解脫的一種境界。
般若的層次:
一年級~「正見」:正見世間上凡事都有因果。
二年級~「緣起」:知道世間-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三年級~「空」:不是沒有,而是因為「空」才能「有」。
【沙彌十戒】
在佛教裡,戒律是教團存在的根本。佛世時,比丘們在各地弘法,會因文化不同、氣候不同、語言不同、生活不同、習慣不同,而有「因時制宜」的方便。
沙彌十戒:八關齋戒(共9戒)+10·不捉持金銀寶物。
【分享回饋】
華芬:般若與智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不執著攀附外緣,相信經過我們不斷的努力修持必會將本自俱足的般若本性展露出來,祈願與同學們一起共同成長。
麗真:般若與智慧
聰明、智慧、般若以正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提升自我,般若是有層次的,般若是被累世所覆蓋的,所以必須一層一層修次地,想要不入戲太深,就必須練就自我的,聰明、智慧,般若。
麗娟:般若與智慧
佛教認為,智慧不究竟;因為智慧有善、有惡。
佛教說般若,般若是純真、善美、究竟的,可以給人超越苦難,獲得解脫的一種境界。
所以我們不但要有智慧,更要進一步學習般若的平等心、無偏私的心,利益眾生。
麗娟:沙彌十戒
在佛教裡,戒律是教團存在的根本。佛教的七眾弟子,都各有應該持守的戒律與依循的規範。戒是要能受持的,不能只在戒條、戒相上執著,讓戒律成為佛教發展的束縛。戒律是活的,可以隨機應變,能「因時制宜」,能「與時俱進」,讓佛法得以順利弘揚。
寶珠:沙彌十戒
文中大師有提到這十條戒律當中有若干條是不合時宜的。佛世時,比丘們在各地弘法會因文化、氣候、語言、生活、習慣不同,而有「因時制宜」的方便法,所謂「法無定法」,法如人的生命一樣,是活的,可以隨機應變。
人的思想、觀念、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到對外界的認知和反應,進而影響到自身的行為,而戒無疑是外在的行為準則,通過持戒可以進化內心,使內心趨向清淨。
至於每個人戒(受五戒、菩薩戒者)持守的如何,心才是主宰,萬法唯心造。
1
0
0
0
0
0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6/18(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
「佛教與環保」p.229「環保與心保」p.234
地點:線上
成員:陳謝玲娟,陳月娥,許惠娟,陳華芬,施為貴,陳麗娟,陳麗真,張汶珠
《佛教與環保》
現在是個「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可以說舉世都在倡導環保。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人類不懂得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大環境,到處濫墾、濫伐,甚至製造大量的垃圾,尤其無節制的排放「碳」量,導致地球反撲。現在幾乎舉世各國都受到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與威脅;也直到這個時候,人類才有了危機意識,才懂得要愛護地球,才知道環境要保護、水土要保持、樹木花草要培植、河川流水要清潔。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和我們的關係極為密切。
但是環保的議題,並不是現代的人士提起才有環保,佛教早在幾千年前,從佛陀成道說法,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對於環保最為重視,最懂得要維護環境、要愛護地球的,就是佛教。
例如,你可以到印度的靈鷲山去實地一看,雖然幾世紀前因為印度教和回教戰爭而毀滅佛教,但是靈鷲山的雄偉,水土保持做得很好,至今四邊完整,沒有坍方、毀壞,可見當初佛陀就是對環保十分的維護。假如你再到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走一趟,你會發現,雖然是一片廢墟,但是建築的基礎仍在,到處綠草如茵,跟公園一樣的美麗;水土沒有流失,地基也都存在。
二千多年來,古今的寺廟,雖然時或遭到戰爭、砲火、不仁的帝王所毀壞,但是佛教的道場依然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成為各地的風景區。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那許多山區,古代都是靠僧侶去開發的。
《環保與心保》
生命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宇宙之中,不只是人有生命,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生命。依佛教的觀點,凡是能動的、活的、有用的,都有其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比方,一件衣服、一張桌椅、一輛汽車,只要你好好愛惜它,不隨便破壞,它就能多使用幾年。
佛教對「生命」的定義,乃至對「惜生」、「護生」,都有很積極的作為與看法。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此「不殺故不濫墾,不偷故不盜伐」。佛教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認為不僅對人和動物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加以保護。
佛教更講求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包括思想、觀念、語言、心意的淨化,例如:拒絕垃圾知識、思想不被汙染,就是思想的環保;觀念正確,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觀念的環保;口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就是語言的環保;心中無煩惱、嫉妒、不平、憤恨等情緒,就是心意的環保。所以我倡導三好運動:身做好事,不犯惡行;口說好話,不出惡語;心存好念,不懷惡意。一個人如果能行三好,則自身端莊正直;一個社會人人行三好,則社會祥和。
《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只是我們如何做好心靈的環保呢?像我們掃地也需要有掃把,打仗也需要有武器;同樣的,心中的染汙要清理乾淨,也需要工具和武器。那我們的武器是什麼呢?就是智慧、慈悲、忍耐、勤勞、慚愧、懺悔等,有了這些工具,就能打敗心中的煩惱魔軍,內心自然也就能得到淨化了。
環保與心保
華芬師姐回饋分享:
佛教對環境保護或是信徒內心都非常積極教育一切都盡可能的努力推動從自身做起懺悔法門是內心的沉澱清淨維摩詰經中「心淨即國土淨」是最棒的詮釋
麗眞師姐回饋分享:
環保:愛地球,從自己做起,讓地球自然生態不受人類的破壞,地,水,火,風四大的調和,是人類必需努力維護的,讓後代得以延續。
心保:讓自己反觀自照,以清淨的心,借事練心,自己改變了,進而影響別人。
麗娟師姐回饋分享:
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時時觀照、修正,保持清淨,達到心的環保。
Bibi督導回饋分享:佛教與環保+環保與心保
趙州禪師「庭前柏樹子」公案,即是告知佛子,當下一念心是清淨,成佛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喊「環保口號」,不如歷代祖師實際行動,行佛所行,愛護眾生、疼惜各種因緣、常懺悔清理心中垃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7/2(三)
時間: 10:00AM
地點:線上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p.187「天地人」p.189
成員:施為貴 陳麗娟 林寶珠 許惠娟 陳華芬 張汶珠 Bibi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1. 宗教有各自的【教主】如同各有各的爸爸,尊敬故不宜混合
2. 彼此的性質不一樣,根本不必合。【教義】也不能混合
3. 【教徒】可以互相來往,做朋友
因此,大師說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中道。
<天地人>
「天、地、人」是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件。天地人各有其道,應該彼此互為因緣。在天、地、人裡,把佛教歸於地。大地眾生皆有佛性,虛空之中,也有很多的土地,不只我們居住的地球;佛教說三天大千世界,每個星球各自都有種種的生物生存。然而天地雖大,人心卻比天地更大,所以經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我們生存在天地之間,重要是把天、地、人融入到我們的心裡。
【分享】
華芬:回饋:天地人
大地承載萬物包容一切也供給萬物所需,人們生長於此應該敬天愛地而不是肆意破壞,佛弟子除了外在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之外更應內省努力用功發覺自身般若真如本性。
麗娟:回饋: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所謂「三教」,釋、儒、道。而「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內容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
回饋:天、地、人
*教義不能混合*可以互相來往、做朋友。
我想大師應該是稟持著以上理念,互相包融、互相尊重,才有每年12/25神明聯誼會。藉此聯誼會交流,將殊勝的佛法義理推廣出去,讓人人都有因緣瞭解及接觸佛法。
寶珠:看到「天地人」三個字,凡夫俗子如我,直覺會想到天時、地利、人和,這雖與本文所論述的旨趣沒有什麼關係;但人到底還是生存於天地之間,有些事情若能配合天時、地利,因緣成熟時,秉持著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的仁人心態去作為,想必亦將有較圓滿的結果。
Bibi:唯識學的「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即一切,受薰持種「根身器/器世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4/30(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退讓原來是向前」p.181「出家無家」p.184
地點:線上
成員:陳麗娟. 陳麗真. 林寶珠. 楊凱棋. 陳華芬. 許惠娟. 張汶珠. 施為貴.Bibi
【退讓原來是向前】
佛教重視排班→排班講究次序→ -個不依程序、沒有前後、標準的社會,如何能公平有治安呢?*排隊+謙讓→文明的人類社會裡不可少的美德和規範。
退讓,才有前進的空間,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還有社會大眾,因此隨時隨地,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別人,要懂得謙讓。
【出家無家】
主要是指,出家後要安住在佛法上,要「出家無家處處家」;思想上要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當然是不以家族、愛情為主。佛教的孝道關係,還是要自已本身有道,孝養父母一切都是自然然的事。
【回饋】
華芬:退讓原來是向前
生活中充滿著許多變化和不確定性,如果相互尊重彼此謙讓包容社會才會更進步更和諧。
麗娟:
曾經聽過,有人平常學習佛法,感覺修得四平八穩,很能契入佛法的義理,更常常在道場發揮所長,參與多項的義工、活動,性情穩定,處事圓融,解、行併重,依教奉行.......
但,當真正的考驗(境界)出現時,卻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當時,我心想,所以學佛、修行、修心,要修到那個境界才算到位?遇境心不亂呢?不容易啊!只有自己遇到真正境界時才能深刻體會。
雖然要成佛、了脫生死、遇境心不顛倒,不容易,但不修行、不學習、不精進,是永遠無法到達我們想要的境界。
祈願大家把握當下,一起努力,共成佛道
寶珠:出家無家
俗諺「一人出家,九族升天」,可見出家功德之不可思議。
經研讀「出家無家」一文後,才真正了解到出家的意義及出家人何以偉大之處。
出家絕不是看破紅塵,從此一盞青燈伴古佛,而是要出離生死煩惱之家,出家後要安住在佛法上,要「出家無家處處家」。
出家是割愛辭親,並不是拋棄父母,只是從一個煩惱的世俗家庭進入清淨的出世修行環境。
出家後雖然修的是出世法,但要跟一切眾生結緣、廣度眾生,要懂得以佛法引導家人學佛修行,更進一步能讓家裡的人「信仰入道」成就大孝中之大孝。
僧寶身披如來衣,堪作人天功德主!
出家應是多世多劫修來的智慧和福報的結果吧?!
Bibi:「出家無家/處處家」→「心無所住/生其心」;雖知一切「緣起性空」的道理,但理依事顯,所以事項行為中要「心中有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4/9(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非佛不作」p.154「儲財於信徒」p.157
地點:線上
成員:Bibi、楊凱棋、許惠娟、陳華芬、施為貴、張汶珠
【與病爲友】
星雲大師晚年因糖尿病影響了視力,甚至影響心臟、血管。大師曾經做過心臟手術,也有過兩次中風的記錄,動作多有不便。好在有輪椅,也有徒眾服務,大師每天過得很快樂、很歡喜,一切事情還是照做。比方說,寫字、講演,和信徒談話,與徒眾開會等,所以我自己就發明了一個對疾病的態度,叫作「與病為友」。
疾病來了,你不要嫌棄它;你嫌棄它,它也不會離開你。你也不必說不管它,你不管它,它得不到你的照顧,等於水災,你沒有防洪的設備就會洪水氾濫。所以我就「與病為友」,所有的疾病我也不歡迎它,但也不嫌棄它,你來了就來了,我就把你當朋友看待。到後來生病時,也不覺得自己生病,所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慢慢的就能隨緣而住,隨遇而安。
當然,也有人問過大師:既是修行人,又號稱「大師」,怎麼也會有這麼多疾病呢?其實,佛陀早就說過,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道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與病為友,學會在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學習做自己的貴人,才是最好的。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在佛教裡有一句話:「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佛門的僧侶之間,因為年齡的相差,學佛的前後,就有一些年長者,為了佛教的傳承,接受青年學子為徒眾,自己成為老師;等於今天學校裡面,所謂師生關係,佛教也有師徒關係。
現代的佛門教育,講究彼此要尊重,不只徒弟對師父要尊重,師父對徒弟也要尊重,所以要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不可以憑著師父的身分,為所欲為,以為對弟子可以像古代那樣的打罵、責備。
現在對於徒弟的教育,一樣也要看:上等根機的人,可以用千錘教育;中等根機的人,要用佛法、善語來教導;下等根機的人,需要用很多的方便、愛護、感動、幫助。等於父母對兒女一樣的愛心,讓弟子有所改進,這樣師徒的倫理關係才能維持,如此今後在佛教的傳承上,也就容易為社會所接受。如果不能這樣建立師徒關係,如父母子女,如道友一樣的親密,在教育上,必定會有不好的效果。
Bibi督導回饋:與病為友
讚嘆大師,一個「病」字,非但不自苦,又善用因緣結緣醫學界。大師以正向鼓勵引導我們,與病為友,學會在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學習做自己的貴人。每個人都會生病,這是人生必經過程,如何因病修福?消業善了舊殃中積德?相信身心安住佛門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佛陀是大醫王。
汶珠回饋:
有了病痛,才會更懂得人生的價值;有了病痛,才能看破這個有病的人間;我們要效法學習大師「與病爲友」的精神,要樂觀、要有信心去對抗疾病,要更加的把握時間廣結善緣創造自己的價值。
華芬師姐回饋: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不僅是師徒關係也互為道友,彼此尊重相互支持與包容,大師對現今教育點出了最好的詮釋方式。
凱棋師姐回饋:
願我們都能向星雲大師一樣的勇敢接受與病為友,不要讓病痛來影響左右我們。祈願我們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安吉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3/19(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非佛不作」p.154「儲財於信徒」p.157
地點:線上
成員:洪惠鶯、楊凱棋、許惠娟、陳麗真、林寶珠、陳麗娟、陳華芬、施為貴、Bibi
【非佛不作】
世間是一個聖凡相融的地方,稍不檢點心念,一念之差,修行、作務、信仰都可能會走了樣,為此我佛光人定出「非佛不作」的信念與方向。
(1)何謂「非佛不作」?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
(2)佛教除了要「人間化」、「事業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佛教化」,不能「世俗化」。即不被世間的利益、名位汙染了。
(3)舉凡佛光山的各單位,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且經營的方式,是不會販售一些與佛教無關的物品,而是為了讓佛教文化得到弘揚,並藉由文化的傳播,起到淨化社會的作用。
(5)佛光人唯有持守「非佛不作」的原則,才能時時規範前進的腳步。
(6)「非佛不作」是未來佛教行事的方針。
【儲財於信徒】
對於十方的供養,我取之有道,不敢受太大的布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所謂「不自苦」,就是布施時不感到困難;「不自惱」,就是布施後不感到懊惱。因為我覺得正信佛教的弟子,要重視自己家庭以及事業的需要。
(1)護法長城,讓信徒儲蓄充足,富有起來了,佛教才能富有,等到需要時,信徒就會支援。
(2)布施不一定著重於金錢,出心、出力的布施也一樣有功德,同時鼓勵信徒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
(3)「百萬人興學」,每個人每月贊助$100,讓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有能力參與建校。因為小額的布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
【回饋分享】
華芬:非佛不作
日常生活中雖可以善巧方便,但還是不能違背非佛不作的信念,大師提倡的三好四給,是我們的信條、也是我們依據遵循最好的方向。
寶珠:非佛不作
依文中所述,百丈懷海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實例。他甚至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如此將修行活動深入到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讓我們覺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起自我觀照的能力。期許自己日後在道場中所見到的人生百態,能反思如何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秉持大師為佛光人制定「非佛不作」的精神與人結緣,共成佛道。
麗娟:儲財於信徒
佛教弘揚需要淨財,大師鼓勵信眾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最好方式,應該是“儲財於信徒”。信徒布施需‘’量力而為‘’,不自苦、不自惱,細水長流。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Bibi:非佛不作,佛入滅涅槃時,佛弟子以「戒」為師,日常生活中,警惕「身、口、意」三業要守律持戒。
1
0
0
0
0
0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8(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財神是誰」p.139,「給人利用才有價值」p.145
地點:線上
成員:許惠娟、陳麗娟、陳麗真、楊凱棋、陳華芬、林寶珠、張汶珠、Bibi
【財神是誰?】
所謂「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我們可以把財神爺養在腦海裡;我的腦筋清楚,智慧明朗,所謂「智慧財」,有了智慧,不就能幫我賺來財富嗎?所以,「求人難、求神難,不如求自己這一尊財神,應該比較來得容易。從財神再談到佛教的護法,護法是無形、無相的,凡是一切對佛教有心的人,凡是對寺廟有貢獻、有布施的信徒,他們都是寺廟所要尊重的護法韋䭾、伽藍尊者。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添油香」。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要害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和人分享,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人是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間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能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
【分享】
寶珠: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常聽到這麼一句話「能被人利用,說明你還有價值」,感覺這句話不是很好聽,但人間的道理大抵如此。
一個人越成功,往往是他創造的價值越高,也就是他的「被利用價值」越高。
今大師在文章裡說,「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多麼智慧、慈悲的說法呀!那「被利用」本身應當是一個中性詞了。
過去總愛說「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那些記得我們的人」。現在則要說,生命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多多給人利用,廣結善緣。
華芬: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大師在文章裡提及給人就是給自己,今天我們幫助別人看著是付出但無形中結了一份善緣,善緣多反饋的更多心裡充滿快樂溫暖與信心這都不是金錢可以得到希望能多發揮一己的力量讓這個世間更加美好。
歲末年終祝福同學們來年在佛道上更精進收穫滿滿。
麗真:財神是誰?
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
當自己的財神,凡事靠自己的努力,用智慧開啟五根六識與人結善緣,在有形和無形之中自然生成了助緣,這也是財神。
Bibi:『給人利用才有價值』:材料原料要經過加工才能達到成品。例如:水的動力加熱成水蒸汽~早期的蒸汽火車,水力發電,水凝固可成冰~冷凍、冰雕、維持地球溫度(現氣候因北極融冰、全球危機);人可以經過「被利用」的過程,超越自己的極限,創造自己無限的機能、福利他人。如同-把米經過爆裂可成一大袋爆米花。
『財神是誰?』:「虛彌納芥子、芥子納虛彌」,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性具足、遍滿虛空、虛空能容萬事萬物~富有如是,何必向外求財。不但如此、尚有餘力、分享他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個月前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2/25(三)
時間 :10:00 AM
地點:線上
學員:陳華芬,洪惠鶯,許惠娟,施為貴,陳麗娟,陳月娥,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2冊
p.70「發心的次第」
p.128「不忘初心」
發心的次第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對發心有了認知、認同,就會去實踐。
發心就是說,我信仰佛教,我在佛門裡發心,透過服務奉獻、成就大眾,就能達到目標,獲得成果。
「發心」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有發增上心、發出離心、發菩提心。
發增上心,就是你要修行入道,要發心布施、發心持戒、發心慈悲、發心服務⋯所謂發心必須要身體力行,好比發心苦行,發心修持禮拜,發心救苦救難等等。
出世的發心,就是發出離心,遠離名利、遠離愛染、遠離權勢、遠離欲樂;希望在空無之中,修行辦道。
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日的佛弟子發心的程度,假如也有一個認定的次第,讓大家按部就班的,從發增上生心,到發出離心,到發菩提心,這樣一步一步的從人到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主旨。
不忘初心
是《華嚴經》裡的一句經文,對我們很重要。就是不可以忘記自己最初的一個念頭,最初的一個善心,最初的一個發心。所以,能「不忘初心」,一個人就有力量,就有恆心,就能從頭到尾有始有終,全始全終的人必定能成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希望大家發心做事、立志做人,能一本初心,就會得到很大的受用。
華芬師姐回饋分享:
不忘初心
初學佛時發心勇猛精進但隨著時間久了慢慢消磨期許自己不忘初心未來在佛道上更加努力將佛法實現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Bibi督導回饋分享:
發心的次第. 不忘初心
拜讀兩篇文章要點、皆以實踐為要!從人到佛有次第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是人間佛教的主旨。人在世俗,忙忙碌碌的一天過一天,等⋯何時才恍然大悟?生死在呼吸間。面對新的一年,告訴自己要斤斤計較時間管理、精進行菩薩道!
汶珠回饋分享: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去做事則什麽事都能成;而立願就是想要完成自己所訂定的目標的決心。學佛如果不能發心立願那一切都是空談。
1
0
0
0
0
0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9 個月前
台北-松二歡喜讀書會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27(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我是誰」p.122,「互相添油香」p.135
地點:線上
成員:施為貴、陳華芬、陳麗娟、楊凱琪、許惠娟、林寶珠、洪惠鶯、Bibi
【我是誰】
「我是誰?」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是佛!」當初佛陀在金剛座上證悟,便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人人有佛性,我不是佛,難道我是畜生、餓鬼嗎?當然,我是人,人人有佛性、我要做佛。
你既然承認「我是佛」,我就要以佛為榜樣,要承擔佛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如果關乎佛教興亡,身為佛弟子,難道沒有責任嗎?
現今的佛教,就是沒有佛法給人,這就是佛教衰敗的最大原因。假如每一個人都能想到「我是誰」直下承擔起「我是佛」的弘化使命。
【互相添油香】
信徒為資助道場添油香,出家眾以服務奉獻為信徒添油香,彼此之間互添油香,這是非常美好的互助因緣。
【分享】
華芬~何謂佛性
1.佛性是每個人本自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2.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3.人在煩惱中佛性不變也不受影響。
4.學佛之後會觀照自己內心同時也將佛法用於生活中。
回饋:互相添油香
大師每年的春聯是新春的祝福也是一帖平安符,貼在門上是心安也是家安,給弟子無限的溫馨。這是大師對信徒們添香油的濃情厚意
寶珠~回饋:我是誰
從小我就會常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是我」?
白天獨處的時候會這麼想,夜晚走在路上,看著天上的月亮也會這麼想。
長大求學後,亦曾為此去探究所謂的「我」,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又將「我」區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
到最後自己竟是糊裡糊塗的過日子…
現今有了些許的佛學知識,知道佛陀證悟時的第一句話便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即人人皆有佛性。
我那自幼莫名的問題,為什麼「我是我」?豈不就是在問「我是誰」嗎?
雖然我無緣親自被大師的「我是佛」震撼到,但也是猶如醍醐灌頂。
麗娟~回饋:互相添油香
‘’錢進山門,福歸施主‘’,添油香能為信眾增加福德善緣。
佛教的發展需要信徒添油香,信徒為寺院奉獻時間、體力、金錢,是信眾善美的心意,因此,師父有所回報,為信眾祝禱、祈福、感謝、關心、法佈施......,互相添香油。
這是互益、美好的事,功不唐捐,我們要持續護持、發心,做利益眾生的事,無形中累積了福德資糧,產生善的力量,自然會有好因好緣,處事無礙。
Bibi~「我是誰?」每個人的世界顯現的相、由於造業的不同、業報自然有差別。離開語言戲論的我的體性(平等佛性),是不一不二的!
1
0
0
0
0
0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