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114.3.17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3月17日(週一)1:30-3:00
    2.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3.本次重點: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目標,性格,性質.(p.28-p.51)
    4.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5)出席:
    葉麗琴、梁金華、陳秀真、徐百合、洪美沙等5人。
    (五)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本次先共讀《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3/16,3/17的文章
    (一)3月16日
    •心性之學
    牟宗三(一九○九~一九九五)近代中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享壽85歲。
    1.覺,等於德性之開啟或悟發,不是憑空地開啟,而是從經驗知識的獲得開始。
    2.誠,是從內心外發的,是內心的真實無妄,也是主觀性原則。
    中華民族生命的學問的中心,就是心和性,可以稱為心性之學。最成熟的智慧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普遍原理與當下決斷的相互攝契。

    人的智慧,不管從何而起,秉持真誠與謙虛,總是在長遠的過程與廣大的層面中開發出來。
    不物化的生命才是真實的生命,因為他表示了生的特質。—選自《牟宗三先生全集》

    (二)3月17日
    •唐 韋應物(七三七~七九二)享壽58歲,
    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語言高雅簡淡而意蘊深遠。

    1.寄全椒山中道士
    (1)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澗底打柴,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

    2.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1)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悽悽然離開親愛的人,漂泊在茫茫煙霧中。)
    (2)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沿洄安得住?-怎能安穩停住呢?)

    3.寄李儋元錫
    (1)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世事變幻心茫茫難以意料,春日心情愁苦意昏昏獨眠。黯黯:低沉暗淡)
    (2)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邑有流亡愧俸錢-邑有災民慚愧領朝廷俸錢。)
    (3)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聽說你今年還要來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樓盼望你早還。)

    4.秋夜寄邱員外
    (1)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散步詠涼天-散步詠歎多麼寒涼的霜天。)

    二、輪流读「人間與實踐」及研討
    (一)佛光會的目標
    1.提倡人間佛教
    2.建設佛光淨土
    3.淨化世道人心
    4.實現世界和平
    •佛陀提倡的教義: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
    •要以慈悲心、隨喜心、慚愧心、包容心、菩提心來淨化自他,福利社會。
    •實現和平要用六和精神: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
    (二)佛光會的性格
    1.具足信仰的根性
    2.具足普及的特性
    3.具足現代的適性
    4.具足國際的廣性
    •大家不分種族貧賤富貴老少,咸來加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讓佛教的慈悲、般若、禅定、戒行的妙用普及人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三)佛光會的性質:
    1.主張慈悲包容的社團。
    2.倡導眾生平等的社團。
    3.尊重家庭生活的社團。
    4.重視社會福址的社團。

    三 同學們回馈
    (一)更了解佛光會要發揮的功能。
    (二)佛光會包容的心,不但歡迎信三寶,有志一同的個人報名 ;也邀請各個寺院、佛學院、居士林、念佛會、禅修會加入團體會員,也有「佛光之友會」邀請各個宗教教派參加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加入。

    四、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3月31日1:30-3:0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三)本次重點:1.《獻給旅行者365日》3/30,3/31,2.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會員信條~佛光會會員的使命.
    (p.52-p.70 )
    4.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