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和「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
作者: 星雲大師
出處:《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第34至39頁。
閱讀目的:為深入了解人間佛教、身為佛光人在行菩薩道所需的資糧和精神。
活動時間:2022年5月6日19時30分至21時
帶 領 人:林素玲
活動地點:Zoom線上
召集人/記錄:施曉華
人數:15 人
流程/活動內容
暖身(10分鐘):
1. 線上運動,三好四給操。
2. 線上遊戲。佛學TIC-TAC-TOE。
問題設計/討 論(60分鐘):
1. 剛剛的TIC-TAC-TOE遊戲像什麼?像「田」字。
星雲大師說:佛教把「心」比喻為一塊田地,你要有收成,就必須先開發,所以佛教鼓勵人們要發心,要開發心田,要開發心地。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開篇即強調:「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發心有層次之分,而修行重在發菩提心——這是人間佛教的根本,也是成就菩薩道的關鍵。菩提心體現為「上求下化」-- 上求佛道,不畏艱難追求真理;下化眾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其核心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無我精神。
分享慧屏法師分享〈無我紅包〉的故事:星雲大師體卹農民辛勞,指示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將荔枝送至信徒、育幼院、老人院及鄉村校園,凝聚向心力。其後更邀請農民回山聚餐,發放紅包。當弟子建議在紅包印上大師名號時,大師拒絕說:「我一輩子都沒有個人的,一切只為佛教!」展現無我精神。
2. 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身為佛光人的行佛者,我們如何發心?佛陀的「示教利喜」教化是什麼?
因我執、法執而產生的部派佛教現象,未來菲律賓是否也會形成本土化佛教?臉書有個「菲律賓佛教」群組顯示當地有建立本土佛教的傾向。請教過妙光法師,他認為應包容百花齊放,專注自身使命;妙淨法師則建議說明佛教歷史淵源,促進融合而非分歧,並推薦佛光山叢林學院。我們可多分享萬年寺活動,讓外籍人士接觸人間佛教。雖然群主認同我們,但該群可能傾向小乘佛教,排斥中華文化元素,這也體現了法執、我執。關鍵在於以正確方向培養人才,讓人間佛教在菲律賓健康發展。萬年寺、光明大學屬於菲律賓與人間,需大家發菩提心,共創未來。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許一輪明月,肚子餓的人想到的是月餅。遊子想到故鄉。禪師想到自性。在不同的立場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執著,比如看到6或9而堅持。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佛教的修行法門儘管有八萬四千之多,但是最後的目的,無非是要見性成佛,了脫生死,目標是一致的。好像我們要到達萬年寺,可以坐電車經過TAFT,可以搭美綿督導的便車經過ROXAS BLVD,可以從MAKATI過來。路線不一樣,但目的地相同。
文章強調我們信仰的是同一個佛陀。都是依據佛陀「三法印」的教法。
「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時代很重要性,讓佛教秉承當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因此我們要能以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在菲律賓發展佛教。
3. 修:菩薩的修行應以何為方針?
佛法的義理與思想包括: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緣起中道、法界一如、同體共生、眾生平等。
人道苦樂參半,有因緣得聞佛法,六道中也只有人道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
人間有三種殊勝,為其他五道眾生所不及,即記憶力強、勇猛精進、清淨梵行。能保有人身,就如「盲龜浮木」。
一般人常會問:「生從何來?」「從無明來的。」「死到何處去?」「隨業往生。」過去、現在、未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4. 證:如何能具體消業?大師的「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給我們明確的指引。
大家讀到這一章節後,討論「死到何處去?」隨業往生。所以我們身口意,所做的業很重要。
「三好」、「四給」是人生的指南針,如慧傳法師的故事:行善的考古隊在沙漠中留下路標,最終指引自己平安歸來。大師所提倡的「存好心」不僅是助人,更是轉念,將逆境轉為善緣。
真正的慈悲是「給人所需」-如慧屏法師〈通身是眼〉的故事,顯示大師體貼嘉賓,或如常法師講「巴士淨房」堅持在佛館入口設淨房,皆以人為本。 「三好」即十善,「四給」即四無量心,簡易中深藏佛法。實踐三好四給,自能淨化身心,走向成佛之道。
分享/回饋(15分鐘):
參與者歡喜分享,感覺是在做遊戲而非讀書會,更從帶領人穿插的許多故事和社交媒體讀到的文章獲得許多啟發。每個人都能準確的指出兩章節的重點:
1. 菩薩精神是人間佛教的根本,就在力行三好四給中,切記消業重於祈福。
2. 人間佛教的精神,即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
3. 三好四給就是行菩薩道。
4. 三好四給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修行、十善、四無量心、苦集滅道等等,都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教法,直指佛陀本懷。
5. 菩薩精神從三好四給中行佛,幫助眾生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相應,解決「人生、人心、人事」的人間問題,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間佛教。
結語 /下期預告(5分鐘):
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利益大眾,並以創新方式弘法。星雲大師強調,信仰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非只求佛拜佛。我們應對人間佛教有信心,並實踐「三好四給」。今日讀書會以遊戲方式複習佛學會考,最後以「三好四給體操」圓滿,鼓勵大家在生活中修行成長。
延伸閱讀
建議延伸閱讀大師的〈菩薩與義工〉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4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