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美國-北卡-歡喜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主題:「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和「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
    作者: 星雲大師
    出處:《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第34至39頁。
    閱讀目的:為深入了解人間佛教、身為佛光人在行菩薩道所需的資糧和精神。
    活動時間:2022年5月6日19時30分至21時
    帶 領 人:林素玲
    活動地點:Zoom線上
    召集人/記錄:施曉華
    人數:15 人
    流程/活動內容
    暖身(10分鐘):
    1. 線上運動,三好四給操。
    2. 線上遊戲。佛學TIC-TAC-TOE。

    問題設計/討 論(60分鐘):
    1. 剛剛的TIC-TAC-TOE遊戲像什麼?像「田」字。
      星雲大師說:佛教把「心」比喻為一塊田地,你要有收成,就必須先開發,所以佛教鼓勵人們要發心,要開發心田,要開發心地。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開篇即強調:「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發心有層次之分,而修行重在發菩提心——這是人間佛教的根本,也是成就菩薩道的關鍵。菩提心體現為「上求下化」-- 上求佛道,不畏艱難追求真理;下化眾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其核心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無我精神。
      分享慧屏法師分享〈無我紅包〉的故事:星雲大師體卹農民辛勞,指示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將荔枝送至信徒、育幼院、老人院及鄉村校園,凝聚向心力。其後更邀請農民回山聚餐,發放紅包。當弟子建議在紅包印上大師名號時,大師拒絕說:「我一輩子都沒有個人的,一切只為佛教!」展現無我精神。

    2. 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身為佛光人的行佛者,我們如何發心?佛陀的「示教利喜」教化是什麼?
      因我執、法執而產生的部派佛教現象,未來菲律賓是否也會形成本土化佛教?臉書有個「菲律賓佛教」群組顯示當地有建立本土佛教的傾向。請教過妙光法師,他認為應包容百花齊放,專注自身使命;妙淨法師則建議說明佛教歷史淵源,促進融合而非分歧,並推薦佛光山叢林學院。我們可多分享萬年寺活動,讓外籍人士接觸人間佛教。雖然群主認同我們,但該群可能傾向小乘佛教,排斥中華文化元素,這也體現了法執、我執。關鍵在於以正確方向培養人才,讓人間佛教在菲律賓健康發展。萬年寺、光明大學屬於菲律賓與人間,需大家發菩提心,共創未來。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許一輪明月,肚子餓的人想到的是月餅。遊子想到故鄉。禪師想到自性。在不同的立場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執著,比如看到6或9而堅持。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佛教的修行法門儘管有八萬四千之多,但是最後的目的,無非是要見性成佛,了脫生死,目標是一致的。好像我們要到達萬年寺,可以坐電車經過TAFT,可以搭美綿督導的便車經過ROXAS BLVD,可以從MAKATI過來。路線不一樣,但目的地相同。
      文章強調我們信仰的是同一個佛陀。都是依據佛陀「三法印」的教法。
      「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時代很重要性,讓佛教秉承當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因此我們要能以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在菲律賓發展佛教。

    3. 修:菩薩的修行應以何為方針?
      佛法的義理與思想包括: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緣起中道、法界一如、同體共生、眾生平等。  
      人道苦樂參半,有因緣得聞佛法,六道中也只有人道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
    人間有三種殊勝,為其他五道眾生所不及,即記憶力強、勇猛精進、清淨梵行。能保有人身,就如「盲龜浮木」。
      一般人常會問:「生從何來?」「從無明來的。」「死到何處去?」「隨業往生。」過去、現在、未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4. 證:如何能具體消業?大師的「三好四給 消業重於祈福」給我們明確的指引。
    大家讀到這一章節後,討論「死到何處去?」隨業往生。所以我們身口意,所做的業很重要。
      「三好」、「四給」是人生的指南針,如慧傳法師的故事:行善的考古隊在沙漠中留下路標,最終指引自己平安歸來。大師所提倡的「存好心」不僅是助人,更是轉念,將逆境轉為善緣。
      真正的慈悲是「給人所需」-如慧屏法師〈通身是眼〉的故事,顯示大師體貼嘉賓,或如常法師講「巴士淨房」堅持在佛館入口設淨房,皆以人為本。 「三好」即十善,「四給」即四無量心,簡易中深藏佛法。實踐三好四給,自能淨化身心,走向成佛之道。

    分享/回饋(15分鐘):
      參與者歡喜分享,感覺是在做遊戲而非讀書會,更從帶領人穿插的許多故事和社交媒體讀到的文章獲得許多啟發。每個人都能準確的指出兩章節的重點:
    1. 菩薩精神是人間佛教的根本,就在力行三好四給中,切記消業重於祈福。
    2. 人間佛教的精神,即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
    3. 三好四給就是行菩薩道。
    4. 三好四給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修行、十善、四無量心、苦集滅道等等,都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教法,直指佛陀本懷。
    5. 菩薩精神從三好四給中行佛,幫助眾生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相應,解決「人生、人心、人事」的人間問題,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間佛教。

    結語 /下期預告(5分鐘):
      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利益大眾,並以創新方式弘法。星雲大師強調,信仰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非只求佛拜佛。我們應對人間佛教有信心,並實踐「三好四給」。今日讀書會以遊戲方式複習佛學會考,最後以「三好四給體操」圓滿,鼓勵大家在生活中修行成長。
    延伸閱讀
    建議延伸閱讀大師的〈菩薩與義工〉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45816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美國-北卡-歡喜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主題: 佛光四句偈/讀畫讀話
    作者: 星雲大師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113冊「第四類」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佛光會四句偈的意義〉、〈發揚佛光會四句偈〉兩篇文章中的重點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717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6724
    *國畫插圖借用鄭利平老師朋友圈分享的作品。
    *星雲大師圖片取自Google圖。
    *借用一張覺具法師講座圖片。

    閱讀目的:透過「佛光四句偈」;探討佛光山的人間與實踐。
    因為拜訪分會委員鄭利平博士,藉由欣賞藝術作品來「讀畫、讀話」,不只是担昇文化素養,同時能在討論與思考中增進藝術與人生的啟發。

    活動時間:2024年4月20日15時至16時30分
    帶 領 人:林素玲
    活動地點:分會委員著名藝術家鄭利平博士府上
    埸地佈置:鄭利平府上
    茶水準備:鄭利平府上
    召集人/記錄:施曉華
    人數:15 人

    活動內容:
    暖身(30分鐘):欣賞鄭利平畫作與收藏。
    問題設計/討 論(40分鐘)
    1. 聞:星雲大師說,古德常用四句偈來表達經義,讓大眾在生活上奉行,像七佛通戒偈、回向偈等,都是佛教徒熟悉的四句偈。所以大師也學習古德,擬定了〈佛光人四句偈〉來表達佛法,即「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大家慢慢念,大聲念,用心念。

    2. 思:何謂「四無量心」?
    這裡先欣賞一下鄭老師的畫;第一幅四廂花影怒於潮汐,
    第二幅是菲律賓Rice Terraces梯田。清朝龔自珍《夢中作四絕句》:生動花影,豪放熱情,給人歡心。
    一、 慈悲喜捨遍法界:
    「四無量心」即無量的慈、悲、喜、捨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人生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慈悲。喜捨是佛子的基本修養,世間最重歡喜,如「四給」: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要口出善言,身行恭敬,隨手服務,隨心祝福。佛陀以喜樂教人,佛光會員應無條件予樂濟苦、給喜奉獻,將四無量心擴展到法界,處世必得圓滿。

    這幅畫鄭老師種下香蕉花,開出可愛花朵,寓意「有栽種就有花開」。植福結緣,成就美好。
    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福報如存款,需珍惜並廣結善緣。善緣能化解惡因,助成好事。結緣方式多元:財物相助、言語鼓勵、知識分享,甚至微笑問候,皆可種下善因。

    三、禪淨戒行平等忍
    梅花喻堅韌,禪淨雙修如虎添翼。持戒為修行之本,護社會安寧。眾生具佛性,"我是佛"是警策自省。圖中喇叭花在疫中綻放,體現"忍"力-生忍接納生活,法忍通達真理,最高境為"忍而不忍"。星雲大師言:忍是勇氣,乃修行必修。星雲大師法語「我是佛,嗔恨、嫉妒、傲慢、惡口,我能嗎?」

    借用覺具法師這張圖,我覺得這個很受用,值得深思、學習,去修,去證。尤其是我們在辦一些重複的活動,每天重複的睡覺吃飯,一天比一天是否有發願要做得更好?還是一切照舊?(status quo)

    四、慚愧感恩大願心
      人間最好的美德是慚愧、感恩、願力。慚者常覺不足,感恩者最富足。
    菩薩念四重恩:國家、父母、老師、眾生。仁人誌士憑願心成業,諸佛菩薩依願心圓滿菩提。佛光會員當以願力嚴土熟生,實踐四句偈,體悟佛法殊勝。

    3. 修:「佛光四句偈」在修行上如何更具體的實踐?
      深入四偈句後需實踐「行佛」,佛光人四句偈含六波羅蜜等精髓,信受奉行可成佛道。其要義:1.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給、三好);2.惜福結緣(利他自利);3.禪淨戒忍(六度至三十七道品);4.慚愧感恩(發菩提心、四弘誓願)。星雲大師讚此偈為最圓滿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為、普遍傳教,總攝佛法要義。

    4. 證:日常中以「佛光四句偈」引導接觸人間的「人、事、物」時,必然受益匪淺。
      最後的「證」,略寫下幾點為範例,可「為各自的不足發願」:
    • 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慈悲(四無量心做了多少)、更能忍耐、更歡喜?
    • 今天給(付出/奉獻)了什麼?給了多少?
    • 今天不足的是否成為明天發願的內容?
    •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否已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自然的流露出來)?

    分享/回饋(15分鐘)
      大家紛紛表示,每想到帶領人可以把幾幅畫與四句偈作聯想;這次「讀畫,讀話」讀書會很歡喜,輕鬆賞畫,又自看似簡單的「佛光四句偈」裡看到人間如一幅畫,充滿「畫中有話」,是佛光人乃至所有的人必修的功課。

    結語 /下期預告(5分鐘)
      大師用20頁深入講解28字的四句偈,就是希望我們能真正消化吸收,讓佛法成為血肉,而非表面裝飾。關鍵在於如何「吃透」、「細品」、「內在」,使佛法真正滋養生命。

    延伸閱讀
    帶領人建議細讀《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人】第98至191頁。星雲大師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出家人,來生還要再當和尚。」讓我們也發誓做好佛光人,生生世世當大師的好弟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菲律賓-萬年-千島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日期:07/26/2025 第二場
    時間:晚上 8:30-9:30
    地點:Arabella Villas Laguna
    參加人數:12人
    帶領人:林素玲
    記錄:施曉華
    閱讀資料:
    《星雲大師全集:生死關懷》——〈生命教育〉、〈臨終關懷〉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53027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65578

    A. 暖身:十二因緣桌遊
    B. 主題討論:
    1. 聞 – 何謂生命教育?為何需要臨終關懷?一起來讀幾段:
    ⋯⋯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鬥。因為,人活著不應該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生命的可貴,在於活得對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
    ⋯⋯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才受到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然而在佛教裡,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緣起法」,就已說明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迴的關係,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
    佛教講地水火風「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堅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動,不流動就是死水;空氣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發熱度與溫暖。
    佛教講輪迴、講因緣,都是生命。輪迴,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緣,就是集體的生命。
    ⋯⋯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於能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嚴,如何創造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
    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出什麼?擁有什麼?尤其如何開拓宏觀的生命視野,深化優質的生命內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應有的省思!
    ⋯⋯
    「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我想第一個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生命不是臨終時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尤其現代社會因醫藥、科技發達,人的壽命延長,高齡化的社會帶來的「老人問題」,已然成為舉世共通的問題。
    ⋯⋯



    老人如何才能老而不懼?我有一個「養老十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 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稱念佛菩薩聖號,讓信仰成為心中的寄託和希望。
    二、 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靜坐十或二十分鐘,令心平靜。
    三、 飯前五觀想:吃飯時心懷感恩,保持歡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腸胃的負擔。
    四、 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過眼雲煙般不實在,而逐漸放下執著。
    五、 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雖壞了,但真心佛性不減,只要積極培福,增長慧命,必有光明的未來。
    六、 心中常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到老年,多少會反省一生中的過錯,而深感懊悔和遺憾;若能真心懺悔,就像清水洗滌過一樣,人格便能昇華,心中也能坦蕩。
    七、 布施能喜捨:人到年老,總覺得身邊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或者預留財產給子孫;事實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遇不孝子孫爭奪財產,情更難堪。何妨將身外之財用來廣施十方,厚植福德,來生得生善處,也能庇蔭子孫。
    八、 發心肯服務:退休後,生活空間更廣,時間更多,可發心投入義工行列,為人服務,以擴展生活領域,更可與人廣結善緣。
    九、 幽默常歡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時常保持開朗歡喜的心情,不但有益於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人間增添歡喜。
    十、 健康要運動:「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可以活絡筋骨,讓身心活動起來。

    2. 思 – 聆聽星雲大師了「生死中了生脫死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bR0ZdYmI0,一起閉目一分鐘,沉澱思緒。

    3. 修 – 我們要如何修才能獲得永恆的生命?再來聆聽星雲大師「生生世世」的觀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JXftdN9nQ

    4. 證 – 其中哪一點您認為最受用,且願意從現在開始去踐行?請分享、互相探討。
    C. 總結/心得分享:從《釋迦牟尼佛傳》和《生死關懷》兩書中,或者視頻當中,用一句話來分享您得到的關鍵啟發。
    1. 施美齡: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十善法,眾生平等的態度,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佛!
    2. 施曉華:星雲大師說「對生的滿足,死就不畏懼」,俗話說:「知足常樂」,只要心存感恩、常懷感恩、日日都是好日,日日都是幸福的日子,當死亡來臨,一點都不會懼怕了,生命沒有終點。
    3. 林素玲:生命不斷在輪迴,我們不要害怕。只要日行三好,生命的價值就不一樣,世界就會更美好!

    延伸閱讀:
    1)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㉗ 八正道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32945
    2)【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⑫ 十二因緣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24018
    D. 知菩法師帶領恭讀《星雲大師臨終關懷祈願文》並總結、開示。
    知菩法師總結,感謝素玲的精心準備,佛陀為淨飯王臨終關懷,從佛陀時代進入到現代,生死關懷非常重要,從星雲大師告訴我們的了脫生死,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要了脫生死?「養老十法」就是其中一個老而不懼的方法之一,大家可以經常讀讀,始終保持警惕!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菲律賓-萬年-千島馨讀書會 更新了封面照片。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日期:07/26/2025 第一場
    時間:晚上 7:30-8:30
    地點:Arabella Villas Laguna
    參加人數:12人
    帶領人:林素玲
    記錄:施曉華
    閱讀資料:
    《星雲大師全集:釋迦牟尼佛傳》——〈歸城施法雨〉、〈淨飯大王的逝世〉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0801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0987

    A. 暖身:「正念、正定」挑戰,指定框內蒙眼原地踏步遊戲
    B. 主題討論:
    1. 聞 – 綜述內容概要:佛陀返鄉的因緣,佛陀與淨飯大王的對話,與耶輸陀羅的深情重逢;對大眾的佛法開示,法雨普施的教化。
    ⋯⋯
    佛陀知道淨飯大王還存有父子的情愛,即刻向父王說道:
    「父王!您對我這麼深深的垂愛,只有增加您的憂悲。我現在的一切不是我一人的,我是一切眾生的。我現在是繼承過去諸佛的法統,請父王多多諒解。
    父王生養我,我是父王的太子,我應該酬謝父王養育的恩德,但這並不一定要奉送世間上那些無常的財寶,或是那不實的愛情。說實話,人天稀有的寶貝,乃是勝妙的甘露之法,我將以此報答父王。
    ⋯⋯
    把私我的愛欲去除,清淨身口意三業,積聚十善的行為,修養善的德行,晝夜沒有間斷,不被六塵境界轉動自己的心,不被無明妄想所迷惑,如能這樣,一定能得到未來的大利益,而步上自由解脫的大道。
    自由解脫的境地是無我的境地,無我的境地一定要遠離三界的欲念。三界好似焚燒著的火宅,好似無底的大海,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眾生出沒在三界六道之內,好比月亮迴轉在太陽的周圍,永無息期。天上的愉快,人間的歡樂,絕對不是常住的,真正涅槃的境界,才是第一究竟的快樂。」

    2. 思 – 佛陀這麼說是不孝嗎?
    ⋯⋯
    我的出家,給你們很多的迷惑與困惱,世間上是沒有不死的人,我要去求得不死的方法,所以才去出家,去追求一個永恆的生命。你們知道我的志願,見到我的出家,應該歡喜才對。我現在已不再恐怖死亡,我終於證得永恆的生命。我現在是無上的平和,我已脫離一切痛苦。我知道一切歡喜原來充滿了世界,但你們是不懂的,你們仍然陷在老病死苦的深淵之中,你們和我好像住在兩個世界裡一樣。
    ⋯⋯
    孝親之道有三等:一、父母健在時,供養其豐富的飲食,死後如禮安葬,能夠盡到生養死葬之責,是謂小孝。二、除了以物質供養之外,自己能有一番豐功偉業,光耀門楣,榮宗耀祖,使父母同感與有榮焉,是謂中孝。三、接引父母學佛,讓他們來生免於輪迴之苦,是為大孝。
     https://cpwebtest.fgs.org.tw/ArticleDetail/artcle4674
    ⋯⋯
    有一天,佛陀安住在寂靜的涅槃境界中,忽然心中稀奇的生起一個很悲哀的想法,佛陀就預料到淨飯大王的患病。
    ⋯⋯
    佛陀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大覺完人。佛陀得悉父王的病訊,沒有耽擱,簡單地吩咐諸弟子之後,馬上就帶領難陀、阿難、羅睺羅等諸弟子趕奔到迦毗羅衛國。
    ⋯⋯
    「你們不要這麼悲哀,佛陀說過諸行無常是本然的狀態,現在我已經感到真正的幸福,我的太子成就天上人間最尊貴的佛陀,他遂了歷劫的本願,我不但引為榮耀,我也因他而獲得很大的安樂。這是我活在世上最後的時刻,我能再見到佛陀一眼,我好像見到死後的光明!」淨飯大王合著掌,含著笑,就這麼逝世了。
    ⋯⋯
    當淨飯大王出殯的這一天,大家見到成就正覺的佛陀也為父王擔負棺木,往火葬場走去,他們都感動得流下眼淚,跪在路旁不停息的禮拜。

    3. 修 – 如何修才能超越生死的枷鎖?
    ⋯⋯
    我明白地告訴你們,我現在是把生活安住在涅槃的裡面,而你們卻還是生活在無常、迷惑、苦惱之中。假若你們要進入清淨自由解脫的涅槃,唯有修學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走向正道之路……」
    一起聆聽《悉達多太子音樂劇》的「人間音緣:八正道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Us6iXRV6M

    4. 證 – 生活中或許沒法一下子「了脫生死」,但是我們可以開始修行?您覺得如何入門?喜歡八正道哪一道開始修行?對剛才的遊戲有何聯想?

    C. 總結/心得分享:《釋迦牟尼佛傳》或《悉達多太子音樂劇》最讓您感動的情節,或一句話是什麼?
    1. 知菩法師:正定,先讓自己身心靜下來,不會干擾到別人,遊戲也是正定,動中有定。
    2. 林素玲:蒙著眼睛意味著「無明」,周遭一切干擾是「無常」。
    3. 施美齡:我們娑婆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苦樂參半。人身難得今已得,大家多行「三好」。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千島馨讀書會

    一、時間:2025年2月21日晚上7:30-9:00

    二、地點:實體 – Mabuhay Teahouse

    三、主題: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 019-023佛教管理學(共5冊) / 019佛教管理學1 經典系列 /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 / p253 一、不忘初心),大師〈不忘初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GX3vaI3l5dY?si=ctPkLIbtAJdKMtst&fbclid=IwY2xjawI1BHRleHRuA2FlbQIxMAABHapcVw1oLkvqcWEQlxFFGxF8KkcrjXpcdbXBI_o5nq2cqGxanZC__Yveqg_aem_4nVBX_OD7V1J0qRn2UDXyg

    四、出席:知菩法師、林素玲、施曉華、施美琪、施美齡、吳煌勇、施健雄、許美綿、潘秀瓊、楊真真、王星荷、陳真真、吳美容,許金鑽,14人。

    五、帶領人:林素玲

    六、記錄:林素玲、施曉華

    七、拍照:楊真真

    一、本次重點討論與分享

    (一) 農曆新年剛過,一連串的活動亦開始啟動,分會承辦了妙振法師師生禪繞畫畫展,籌備著商場浴佛活動等等。覺培法師上次培訓說過,活動多沒有時間閱讀,可以依活動的內容來讀書,提昇其價值。我們將如何使自己在辦活動中提昇自己,使活動更有意義,會員更歡喜的參與?閱讀和觀賞大師的〈不忘初心〉影片以及文章之後,帶領人以四層之提問,聆聽每個人的見解。

    1. 聞:善財童子為什麼不畏艱難,一路努力參訪善知識?星雲大師為什麼要把和尚做好?
    2. 思:我們佛光人辦活動的初心是什麼?具體來說,承辦展覽的初心是什麼?辦浴佛活動的初心是什麼?讀書會的初心是什麼?
    3. 修:雖然過程艱辛、挫折不斷,星雲大師內心提醒他的強大的力量是什麼?我們將如何效仿大師去提醒自己而獲得那強大的力量?
    4. 證:讀完這篇文章並經過討論後,我們如何不忘初心保持歡喜心來辦活動?我們如何把佛光人做好?

    (二)帶領人讓大家回想:〈禪師與蘭花〉公案
    禪師很喜歡蘭花,他種了許多名貴品種的蘭花,細心呵護,視之如命。有一天他外出,徒弟不小心絆倒了蘭花架,瓦破花碎。禪師回來時,徒弟跪著懺悔:「請求師父慈悲,不要生氣!」禪師回答:「我不是為了生氣來種蘭花」。

    接下來,會員踴躍發表:
    1. 林素玲強調,辦活動的初心也應該是自己歡喜,給人歡喜。或許過程會遇到不如意的人與事,都要謹記那份初心。
    2. 知菩法師說,辦展覽的初心是能夠接引不同的社會大衆來認識佛教,廣結善緣。
    3. 施健雄說,辦活動是要廣結善緣。
    4. 因此林素玲補允,若與人鬧不開心,反而結怨,結惡緣;不是我們的初心。
    5. 許美綿說,每次辦活動確實都遇到困難,但是有佛法就有辦法,每次都能迎刃而解。
    (三) 帶領人接著介紹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的〈舉辦活動的意義〉(pp. 294-299),指出幾個重點
    1. 舉辦活動有學習的功能
    2. 舉辦活動有擴大的功能(為擴大範圍、關係、力量、包容、助緣)
    3. 舉辦活動有聯誼的功能
    4. 舉辦活動有成就的功能(為成就友誼、智慧、擔當、能力)

    (四) 做為佛光人,我們都懷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初心;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遇到某些狀況,而被自己「負面的心情」受影響。

    1. 心情每個人都有,大家紛紛道出一些經歷,討論熱絡。雖然當時有不開心的事,但因為想到是在行菩薩道,也就學習去放下,然後再提起,承擔新的任務。分享中因事隔一段時間,已沒那麼傷心、生氣,如今討論起來,只有一笑置之。
    2. 林素玲分享了她在南天大學的課程,有一節課關於「自我慈悲」。身為義工,每個人都有可能體會到「精疲力盡的菩薩」的情景,所以要學習自我慈悲、自我照顧、自我安慰、自我關懷,唯有善待自己才能放過自己。她建議大家自己設計「自我慈悲實踐方案」,每次感到精疲力盡,拿出來實踐。當遇到不愉快的人與事,不要不好意思或自責、難過,那是很正常的事。大家可以在方案紙上寫,傷心就去睡個大覺,請自己吃一頓飽餐等等。去靜坐、觀照、原諒自己和他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學習忍耐,總之,為自己設計自我慈悲方案,把初心寫下來,去正面思考、意識初心與情緒的存在,慢慢的轉變心情,讓心情平靜下來。

    (五) 法語
    1. 林素玲,引用了一句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生命因一次次遭遇和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與大家共勉。
    2. 施曉華回應,自己親身經歷很多無常,因爲學佛,學會如何樂觀的面對,有佛法就有辦法,一次次的經歷讓她更加堅强,更有毅力。

    二、帶領人結語
    (一)今天讀書會主要為大家在展開新一年的活動時充電,期許每個人都要不忘初心,勇於面對情緒,並以各自的自我慈悲方案去轉變它,讀書會的好處也是讓大家能互相鼓勵,一起歡喜讀書,歡喜辦活動,以更歡喜的自己廣結善緣!最後,帶領人建議大家延伸閱讀的文章,並略說出重點導讀:〈心情〉(人間萬事1-成就的條件卷一 出類拔萃心情)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11&item=87&bookid=2c907d4948f4413501492c3aedbc000f&ch=3&se=10&f=1
    1. 心情是外境的沉澱,不是外境的結束(使用理智、思想、勇氣,給予奮發、指導、鼓勵,重新開展另外的天地。)
    2. 心情是內心的感懷,不是內心的定型(有的人遇到挫折,一時心灰意冷,但是他可以重新整裝再發,因為內心的感懷是一時的,不是定型的。)
    3. 心情是思想的激發,不是思想的閉塞(心情和思想,有時候心情幫助思想開通前途,有時候思想幫助心情打開心的世界。)
    4. 心情是行為的動力,不是行為的阻礙(心情是行為內在的根本,行為是心情外在的表現,所以我們心的主人翁,不時支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作出很多的行為。)
    「心情」,不但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外境,更可以改變世界。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2025年3月15日下午2:00-4:00(暫訂)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導讀、《人間與實踐》「佛考題庫1- 佛光會的精神」
    帶領人:林素玲、施曉華
    記錄:施曉華
    拍照:楊真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菲律賓-萬年-千島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菲律賓-萬年-千島馨讀書會 更新了封面照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