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佛光四句偈/讀畫讀話
作者: 星雲大師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113冊「第四類」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佛光會四句偈的意義〉、〈發揚佛光會四句偈〉兩篇文章中的重點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717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6724
*國畫插圖借用鄭利平老師朋友圈分享的作品。
*星雲大師圖片取自Google圖。
*借用一張覺具法師講座圖片。
閱讀目的:透過「佛光四句偈」;探討佛光山的人間與實踐。
因為拜訪分會委員鄭利平博士,藉由欣賞藝術作品來「讀畫、讀話」,不只是担昇文化素養,同時能在討論與思考中增進藝術與人生的啟發。
活動時間:2024年4月20日15時至16時30分
帶 領 人:林素玲
活動地點:分會委員著名藝術家鄭利平博士府上
埸地佈置:鄭利平府上
茶水準備:鄭利平府上
召集人/記錄:施曉華
人數:15 人
活動內容:
暖身(30分鐘):欣賞鄭利平畫作與收藏。
問題設計/討 論(40分鐘)
1. 聞:星雲大師說,古德常用四句偈來表達經義,讓大眾在生活上奉行,像七佛通戒偈、回向偈等,都是佛教徒熟悉的四句偈。所以大師也學習古德,擬定了〈佛光人四句偈〉來表達佛法,即「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大家慢慢念,大聲念,用心念。
2. 思:何謂「四無量心」?
這裡先欣賞一下鄭老師的畫;第一幅四廂花影怒於潮汐,
第二幅是菲律賓Rice Terraces梯田。清朝龔自珍《夢中作四絕句》:生動花影,豪放熱情,給人歡心。
一、 慈悲喜捨遍法界:
「四無量心」即無量的慈、悲、喜、捨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人生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慈悲。喜捨是佛子的基本修養,世間最重歡喜,如「四給」: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要口出善言,身行恭敬,隨手服務,隨心祝福。佛陀以喜樂教人,佛光會員應無條件予樂濟苦、給喜奉獻,將四無量心擴展到法界,處世必得圓滿。
這幅畫鄭老師種下香蕉花,開出可愛花朵,寓意「有栽種就有花開」。植福結緣,成就美好。
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福報如存款,需珍惜並廣結善緣。善緣能化解惡因,助成好事。結緣方式多元:財物相助、言語鼓勵、知識分享,甚至微笑問候,皆可種下善因。
三、禪淨戒行平等忍
梅花喻堅韌,禪淨雙修如虎添翼。持戒為修行之本,護社會安寧。眾生具佛性,"我是佛"是警策自省。圖中喇叭花在疫中綻放,體現"忍"力-生忍接納生活,法忍通達真理,最高境為"忍而不忍"。星雲大師言:忍是勇氣,乃修行必修。星雲大師法語「我是佛,嗔恨、嫉妒、傲慢、惡口,我能嗎?」
借用覺具法師這張圖,我覺得這個很受用,值得深思、學習,去修,去證。尤其是我們在辦一些重複的活動,每天重複的睡覺吃飯,一天比一天是否有發願要做得更好?還是一切照舊?(status quo)
四、慚愧感恩大願心
人間最好的美德是慚愧、感恩、願力。慚者常覺不足,感恩者最富足。
菩薩念四重恩:國家、父母、老師、眾生。仁人誌士憑願心成業,諸佛菩薩依願心圓滿菩提。佛光會員當以願力嚴土熟生,實踐四句偈,體悟佛法殊勝。
3. 修:「佛光四句偈」在修行上如何更具體的實踐?
深入四偈句後需實踐「行佛」,佛光人四句偈含六波羅蜜等精髓,信受奉行可成佛道。其要義:1.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給、三好);2.惜福結緣(利他自利);3.禪淨戒忍(六度至三十七道品);4.慚愧感恩(發菩提心、四弘誓願)。星雲大師讚此偈為最圓滿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為、普遍傳教,總攝佛法要義。
4. 證:日常中以「佛光四句偈」引導接觸人間的「人、事、物」時,必然受益匪淺。
最後的「證」,略寫下幾點為範例,可「為各自的不足發願」:
• 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慈悲(四無量心做了多少)、更能忍耐、更歡喜?
• 今天給(付出/奉獻)了什麼?給了多少?
• 今天不足的是否成為明天發願的內容?
•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否已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自然的流露出來)?
分享/回饋(15分鐘)
大家紛紛表示,每想到帶領人可以把幾幅畫與四句偈作聯想;這次「讀畫,讀話」讀書會很歡喜,輕鬆賞畫,又自看似簡單的「佛光四句偈」裡看到人間如一幅畫,充滿「畫中有話」,是佛光人乃至所有的人必修的功課。
結語 /下期預告(5分鐘)
大師用20頁深入講解28字的四句偈,就是希望我們能真正消化吸收,讓佛法成為血肉,而非表面裝飾。關鍵在於如何「吃透」、「細品」、「內在」,使佛法真正滋養生命。
延伸閱讀
帶領人建議細讀《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人】第98至191頁。星雲大師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出家人,來生還要再當和尚。」讓我們也發誓做好佛光人,生生世世當大師的好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