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1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內容: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應該如何保任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無上慈悲的說道:「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如是發心:『我要使一切眾生滅除煩惱,到達涅槃的境地,一切眾生都滅度後,也不存實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念頭。』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實際上,並無真實存在一個發心求取無上正等正覺者,能發心能度眾的菩薩實不可得。發菩提心者,當發而不自以為發,如是無發而發,乃為真發。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當年佛陀在燃燈佛那裡,有得到某種真實有自性的法,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嗎?」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所理解佛陀您宣說的義理,佛陀您已徹底了悟諸法空相,所以並沒有從燃燈佛那裡得到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答覆後,肯定的說道:「的確是如此!確實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某種能得無上覺悟的實有自性之法,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你在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正因為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所以燃燈佛才為我授記:『你於未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這是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如來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平等法性所顯,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謂的一切法,只是隨順世諦事相而說,就空寂性體的立場而言,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只是就其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比方以高大壯碩的人身為例。」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壯碩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謂的高大壯碩,只是對比後,施設安立的假名而已。法身無相,又哪裡有高矮大小壯弱的分別呢?」
    「須菩提!所謂的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起這樣的念頭:『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那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樣就是執著實有一個能度眾的菩薩,執著實有所度的眾生。而事實上並沒有個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名叫菩薩,也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世出世間的存在,都不具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實有自性的四相。
    「須菩提!如果菩薩起這樣的念頭:『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如此就意味著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佛土,又是落入執著。要知道,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無實有自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分享及回館饋🎆
    琇紅:十七品,講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如何我空、法空,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
    瑀瑩💖:授記的意義:
    授記是佛陀對弟子未來成佛的預言和肯定,是修行者追求佛果的重要目標。
    授記的具體內容:
    在「授記品」中,佛陀為多位弟子授記,包括聲聞、緣覺和菩薩,預言他們未來將成佛,並預示了他們成佛的名稱、世界和修行次第。
    菩薩的數量是無限的,而且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和說法。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強調了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以及他們為了度化眾生而發願修行。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從第一到第八分,佛陀要吾人從理解經文,生起般若無相無住的信心,建立對大乘、最上乘佛法的信心以後,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更深入說明「深解義趣」的旨要,對於住心、伏心的重要性。由第十七分開始,佛陀教導我人依此信解之理來修行,即為「悟後起修」。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十七分與第二分相較,當中有四點不同:1、對象根器不同 2、發心深淺不同 3、妄心粗細不同 4、降伏內外不同。我們從相同的文字當中,應悟解其涵義是深淺有別的,隨著一步步進階,向內向上,終而驚歎發現金剛般若的萬德莊嚴,如來室中珍寶一一具足!十七分則躍進一步,蕩滌內心更細微的執著。內外皆沒有「眾生相」,體悟一切為緣起性空,即能尊重一切眾生如佛。《方廣大莊嚴經》: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金剛經註解》說道:「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即盡也。言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煩惱妄念、取捨貪瞋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什麼是眾生?一切不善心也。什麼是諸佛?令邪惡不生也。不善心,仗緣方生,無有堅實,一念覺知,能見不生不滅處。丹霞禪師心中無畏,即能無事無求。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眼裡沒有眾生相,心裡也沒有眾生相,那麼即可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日用生活,以金剛禪定為弓,以般若空無為箭,去除諸相網結,射盡吾人內心所有的煩惱怨賊。菩薩心質直柔軟,像慈母護佑眾生,使眾生脫苦,得無憂安樂。在攝伏眾生時,菩薩以種種的愛語鼓勵,行種種利他之行,令眾生能遠離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勢力,恆常馳向解脫涅槃的彼岸。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這是針對「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把內心能得之相掃除淨盡。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一切法,都依止因緣而生,聲聞四果,大乘三賢十聖階位,都是權巧設立,當體是空,哪裡有個菩提法可得?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若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
    若能深信如來真實語,即燃起金剛燈明,即破吾人百千歲的昏闇,見日月珠光鑑照,一一寶藏悉備足矣!佛陀我、法二執已空,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所以授予成佛記別,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義為「能仁」;「牟尼」,義謂「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
    我們煩惱的根源,在於不明真相,生起種種貪愛欲求。佛陀深解凡夫欲望執著的習氣,為使發心修學菩薩道者不陷溺迷網,不誤蹈歧途,因此要吾人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有了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煩惱也會滿天追逐,緊緊的跟隨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在說明如來法身,它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徹證真如,故名為「如來」;眾生則因妄想執著,蓋覆真如,故不知法身不生不滅,遍一切諸法,無明妄求以致造諸惡業。
    真,謂不妄不偽;如,為不變異。佛陀所證得的真如實相,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說求,故為「無實」;但也並非異色相外有平等真如,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經文中的「所言一切法者」,是佛依俗諦而立,世諦語言皆合於道,絃歌瓦竹無不傳心。「即非一切法」,是佛依真諦而說,以一切法體性空寂,本無實有世界、眾生,因此一切法不可執著,此是真如佛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此依即俗即真,為中道第一義諦而說。若了知諸法性空的真諦,眼前的染淨聖凡、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等等,無一不是佛法。書法家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悟得:山岩的桂花盛開,香氣四溢,無半分隱藏,吾人六根若為華麗的聲色所充塞,哪裡聞得到花開的馨香?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菩薩者,要能通達無我、法。從真諦的立場言,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因此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於修因上要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的真心,往還娑婆,如蓮花出水,不著煩惱泥塵。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回石頭禪師,放下經書的糟糠,回頭鑿取自性的火光,再沒有口鼻的論議計量,火花迸散時,才知平日用盡功夫,不在別處,就在這裡。《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感謝曾老師的解說,琇紅督導的用心發問,共讀同學的分享,漸入佳境,謝謝!
    譯叶💖:《金剛經》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為何說無四相便是菩薩呢?因為發了「菩提心」後,方可以稱為菩薩。
    發菩提心是指對十法界而言。而我們在娑婆世界也能發心,發心後一步一腳印學習。從點到線,擴增至面。有願就有力,解行並重。
    一切法空,就是菩提。四相空就是菩提。前面我們也討論過,如何發菩提心?涵蓋的層面廣泛。一切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始終,需具備出離心、長遠心、平等心、慈悲心、精進心…等等。
    如同中華民國國民需遵守中華民國法律,因守法是本然、是應然。我不會犯法,所以律法實存,但對我如同虛設。
    守法不作守法想,布施不作布施想。三輪體空、布施空、戒律空、忍辱空、禪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門空、慈悲喜捨空,法法無住,實無有一法可得。
    故一切法空就是菩提。

    曾老師🎆:種種菩提法,如黃葉止啼,如應病予藥,不過是引渡的舟筏而已!
    黃葉止啼 【佛光大辭典】
    乃譬喻菩薩為度眾生所作之方便行、方便言說。此如嬰兒啼哭時,父母以楊樹之黃葉為金葉,予小兒以止其啼哭;然黃葉實非真金,乃父母之權便引設。又禪宗以「經論家」之說法,皆為「空拳黃葉」之方便說,僅得以誑欺愚鈍者。非善喻也。
    釋尊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的內容。 出自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菓。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華嚴經 〔大乘僧寶〕,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