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書香讀書會 commented on this post about 3 天前
    台北-書香讀書會 uploaded a photo in the album Story Photos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淑卿、李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內容:「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具足萬德莊嚴的圓滿報身,就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色相的報身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不是不變的法性理體,只是假名為報身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三十二相,乃至如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的大丈夫相,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從三十二相等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而示現的幻相,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法身,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分享及回饋🎆:
    琇紅💖:20品再一次強調無住離相。如何在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學習其精進求道的心,以五蘊皆空,不住相,如此沒有尊卑的平等心。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無得無失」本具的佛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天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1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
    內容:「須菩提!如果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的話,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他是以不可得心為因,以七寶為緣,如是因、如是緣而行布施,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分享及回饋🎆
    琇紅💖:因緣: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直接的、主要的條件為「因」,間接的、次要的條件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陽光、雨露、泥土等等為「緣」,因緣和合,稻穀便生。生活中隨因緣生因緣滅,遇到不如意請問如何安住身心?身心安住,以雙贏各安住。
    蔡老師💖: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此分延續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實,所行皆染汙有漏,獲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深達性空的甚深之理,福德才能廣大如虛空。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金剛經註解》頌云:
    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議之「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殊勝之「緣」;如是因,如是緣,自然得福甚多!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寶雨經》說:
    「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菩薩行施,心無住相、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徹知菩薩行施首先要「自淨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給迷惑,就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是明了「應無所住」的真義,所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入諸相,變化自在。觀世音菩薩知「應無所住」,心田純淨無染,才能「而生其心」,行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菩薩大業,吾人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唯有空去心外、心內諸相,方知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二、無為福德,周遍法界。菩薩在布施時,不執著「福德相」,知福德性空,心無希求染著,這樣無為的法性功德,才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可限量的。第十九分是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為用,空掉心內之相,心內的執著無住,布施的功德就周遍法界。佛陀具五眼,徹見三心,一切眾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淺,悉知悉見,教誡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無心覓,一念不生,以顯平等理體。呂洞賓扔掉裝著不死藥的瓢囊,始覺千年萬載,守著肉身,錯用心機,要個長生不死的色相,億萬劫數,終不免墮落。想盡辦法延續四大五蘊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鐘,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留下慈悲的種子,
    留下愛語的和風,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歡喜的懷念。
    留一點慈悲的種子,讓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實;留幾句愛語的和風,讓人間充滿著尊重的溫煦;留傳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眾生,有得度的因緣;給人歡喜的言行,留予他人深遠的懷念。這樣的人生,處處給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彌天蓋地,遍及法界。一句心無所著的佛號,勝過恆沙數情識妄想的念佛。佛陀要我們截斷三心的妄執,才能弘法利生嚴土熟生,處處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方可度盡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無住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是無漏無限的,這種無為福德,可以幫助我們掃蕩內外迷相,離諸怖畏,以無住之心,圓滿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人的身體是穢惡所集,何來尊貴之有?唯有法才是無上尊貴的,在人為尊,在處即貴,法寶遠勝過世間所有一切珍寶。《金剛經》要吾人信解受持,聽受讀誦,以無所住,徹見三心非實,不住心相,即可調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處處,得人、天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了知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性空,渾然無別,當下即見恆河沙數佛世界。金剛大法寶,能令眾生由貧轉富,超凡入聖,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離相無住的寶階,聽受微妙因緣法,得大堅固力,洞見五蘊之外,原有與天地同壽、與法界共存不壞的金剛法身。謝謝曾老師生活經驗的分享,琇紅督導的引領思考,又是滿載而歸的一次共讀,謝謝大家!
    譯叶😍;《金鋼經》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布施的福本來很大。
    若以有相「可得心」布施,則福德有限。
    若以無相「不可得心」行布施,其福德不可限。即所謂「布施不作布施想」。才是真布施。
    福德和功德差異性:
    福德和功德兩者的差異性在於動機和層次的不同。在於慈悲發心的不同。功德含蓋福德。
    累積的福德總有享盡之時。如貴為天人,當福德享盡之時,則現五衰之相。而「功德在法身中」,如影隨形,只有累進,沒有用盡。
    「清淨心」行之是也。如貧女點燈,在於發心和動機,那小小的心燈遠勝過權貴的大燭火。
    「淨心無念」的一句佛號,勝過千百萬次計數器唸的佛號。
    曾老師🎆:《楞嚴經》
    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楞嚴經》
    云何二種?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法寶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八冊)

    ㅤㅤ世尊成佛之初,於菩提樹下入大定,首先宣講的便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境界深廣,所對機者乃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領受。經上記載,佛在定中二七日,乃至三七日,圓滿演說華嚴,彰顯佛果地上的境界,開示圓融無礙的智慧世界。

    ㅤㅤ可惜佛滅度後數百年,原本的《華嚴大本》便已失傳。至龍樹菩薩時,曾於龍宮見到三種《華嚴》版本,大本、中本、下本,其分量之巨,即以「三千大千世界磨為微塵偈」來形容,已超越凡情所測。龍樹菩薩悲憫世人難以受持,遂將「下本」帶至人間,成為後世流通的《華嚴經》根本。

    ㅤㅤ《華嚴經》被尊為「諸經之王」,歷代祖師大德皆推崇備至。古德讚嘆:「一偈能破地獄,一經能啟佛慧。」誦讀此經,不僅能增長智慧、消除業障,更能引導我們發菩提心,廣修行願,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ㅤㅤ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親近《華嚴》,是安定內心、啟發智慧、廣結善緣的無上法寶。願一切有緣眾生,皆能隨文入觀,同登華藏莊嚴海,共證佛果圓滿境界。
    琇紅💕:聞思修三慧,猶如三層浪潮,推動心識向空性深處前行。不聞法、不思義、不修行,般若便無從生起。
    如《金剛經》所言:「若人得聞是經,信心不逆,則為得福德。」
    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心猿意馬,若不繫縛,則無定處。」唯有透過般若的照見,才能讓心從「五蘊皆空」的理解中獲得自在,不再被色、受、想、行、識所牽引。
    所以說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25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朗讀:玉紋、郁麗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內容: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如是多的恆河沙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脈,源頭是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應緣現出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妄想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是什麼緣故呢?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都是不可得的。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
    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
    🎆分享及回饋🎆:
    琇紅💖:如來以五眼遍觀眾生界遍觀眾生心性,三際妄心不可得告知放下。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
    鍾老師💕:〔得度〕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謂得渡生死之海也。(告白)《無量壽經》下曰:「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告白)《增一阿含經》十四曰:「佛在菩提樹下初得佛,作是念: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告白)《遺教經》曰:「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告白)【又】(儀式)落髮為沙彌云「得度」,是為得度之因緣,故「因中說果」而云得度。~佛學大辭典〔十波羅蜜〕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所修習的十種勝行或十種到彼岸的功德,是在六波羅蜜(施、戒、忍、精進、禪、般若)的基礎上,再增加「方便、願、力、智」四種功德,用以圓滿「菩提心」,最終達到究竟佛果的修行次第。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五眼說明五種平等:
    (1)肉眼:眾生與佛平等。
    (2)天眼:諸天與佛平等。
    (3)慧眼:二乘與佛無分隔,顯小大平等。
    (4)法眼:菩薩(如來因)亦具法眼,此明因果平等。
    (5)佛眼:此顯佛佛道同。菩薩隨時開化,入於五道而淨五眼。一切悉知悉見、具清淨五眼的佛陀,慈悲說法,令人、天、二乘、菩薩等,不再被妄想執著障覆,能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再美麗的風景,只有親自觀賞以後,才有真正的感受;再高妙的法,聽聞、思惟後,不進一步去實踐修證,不過如痴人畫餅充飢,說食數寶。
    佛陀的五眼遍觀眾生界,此五眼神通吾人原本無欠無餘,只因念念被五陰所迷,不知同體共生,因緣相互依存的道理。《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被肉眼蒙蔽,要藉助無我的般若智力,開啟行樹重重,寶閣蓮池的天眼;五蘊雲消,如碧泉映月的慧眼;不著世間諸有,不住涅槃寂樂,自在遊化的法眼;見無眾生可度,無聖果可成,無上清淨的佛眼。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佛陀在印度說法,地點大多在恆河兩岸,因此常舉恆河或恆河沙作譬喻,讓大眾容易了解。佛的世界到底有多少呢?如經文所說的「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目,恆河中所有的沙數,已不可計量,而其中的每粒沙又比作一恆河,如是「沙等恆河的所有沙數世界」中的所有眾生,都是佛所教化的對象。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心朝夕與我們眠起,生死和我們依存,心想佛時,即現圓光普照;心住魔境,則受憂悲惱苦。當我們在怪罪外境帶給我們苦惱和不安時,要懂得返歸自心,檢點自己的善念、惡念有幾分?不先洗淨心地,以空慧為清池、慈悲為芽種、忍辱為枝幹、精進為花葉,如何生諸大法果?學佛者,要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不能做無根的浮萍。布施供養、拜佛禮懺等等,是逐漸止息吾人的妄想分別,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觀眾生苦,與佛眼感應;
    聞善妙語,與佛口感應;
    做不請友,與佛身感應;
    行利生事,與佛心感應。
    心意明潔,六根齊修,即能入三世諸佛家室,自然獨具五眼神通。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佛所具肉眼能知恆河沙數,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佛陀以五事證信五眼:佛陀示現的肉眼,凡夫所不能及;諸天之眼界亦無法相比;二乘慧眼,縱有他心神通,亦不及此;菩薩雖具法眼,尚未能徹見知曉。只有佛眼如大圓鏡,恆河沙等的所有眾生,種種心念,如來悉知,如鏡映現萬象。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崇拜信奉一枚李子核具有神奇的力量,卻不相信諸佛經教;不知人人自身有把金剛寶劍,能截斷迷悟的分際,劈開禁錮的囚籠。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眾生以顛倒妄識為心,此心當然不是常住之真心,妄識原無實體,只是徒有心名而已。而此三際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了徹顛倒妄想的心相不可得,剎那即顯露不落三際的真心,此真心本源,生、佛平等無異,只是不知不曉,誠為可惜!我們若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皆如夢幻泡影,沒有實存不變獨立性,六根、六塵、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悉清淨,乃至於盡虛空、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如佛之真心當下顯發,我們的心執不實為實,視危脆為堅固,在虛妄的根塵識和合處,滋生見聞覺知的重重幻相,因此不見諸法清淨平等之法性。吾人被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心枷鎖所縛,世世流落街頭乞討,不知己身懷藏寶珠,原是光明熠熠,蒙塵的本尊,三身具足,福慧圓滿。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謝謝曾老師的解惑(雖然聲音不穩,仍用心的聽),謝謝琇紅督導的善問,及同學的提問,讓末學初讀金剛經能漸入佳境!
    譯叶🙌🙌🙌:《金剛經》如來遍觀衆生心性分第十八: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意指衆生雜染之妄心,而妄心亦是源自本元真心。所以衆多的生滅心並非真心。猶如大海產生的千濤萬浪,而波浪本身不知波浪是暫存現象,惟有大海知波浪原非波浪。是故如來說識得諸心非心,是名真心,是名佛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不可得的不可得之心,即是「當下」這顆心。話說「當下」之時,瞬間也成為過去。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亦不住。
    心是空性不可得。
    法是空性不可得。
    般若是空性亦不可得。
    相是「因緣合和」所現,暫時有而畢竟空。
    《六祖壇經》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真妄同一心,心不動妄不存。
    浪花本為水。風不動浪不起。
    是故我等應時時「覺性」做主,時時觀照「起心動念」之日常言行。「善護念」這顆本元真心。

    曾老師總回饋✌️:[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個問題。
    在「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這一句語意中,佛的問題是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不?」
    須菩提不解佛所說意,只簡單回答「有」,而未請法,請佛細說、請佛再作解釋。即成「五眼的懸案」。如同前數品中,須菩提回答了十四個「不也」,否定了導師說法,僭越過佛境界,也打斷了佛法的意趣、相續。承上。若須菩提解佛所說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肉眼。佛肉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天眼。佛天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慧眼。佛慧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法眼。佛法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佛眼。佛佛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佛言 : 「諦聽 ! 諦聽 ! 須菩提!當為汝說。」 佛分別為須菩提說,五乘法,五道十地,解脫涅槃之道。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數數修福業,數數受果報。」「數數」就是屢次、一再的、經常的意思。及時雨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降下來,五穀糧食才能不斷地收成;經常修福業,也才能不斷地得到好的果報。「數數受生法,故受數數死;聖法數數成,誰數數生死?」
    人有生就必有死,一再地來三界受生,也就會一再地死亡。即使行布施得到人天的福樂,但仍舊還是在三界生死輪迴;所以修福德還不夠,必須進一步修智慧。如果能常常修聖道,一旦成就的話,還有誰會來三界不斷地輪迴生死呢?經典讀誦,迴向黃水淀居士。 謹誦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薩埵百字明。》,各三遍; 《佛說阿彌陀佛經、讚佛偈》,各一遍; 《得生淨土陀羅尼》,三遍;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十念。四字洪名,五十念。 願 阿彌陀佛 放光接引讀書會德容同學之令慈「黃水淀居士」, 超脫輪迴之苦, 蓮品增上,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便就今朝成佛去,花開見佛悟無生,功德圓成。 誦念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南無 阿彌陀佛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1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內容: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應該如何保任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無上慈悲的說道:「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如是發心:『我要使一切眾生滅除煩惱,到達涅槃的境地,一切眾生都滅度後,也不存實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念頭。』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實際上,並無真實存在一個發心求取無上正等正覺者,能發心能度眾的菩薩實不可得。發菩提心者,當發而不自以為發,如是無發而發,乃為真發。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當年佛陀在燃燈佛那裡,有得到某種真實有自性的法,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嗎?」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所理解佛陀您宣說的義理,佛陀您已徹底了悟諸法空相,所以並沒有從燃燈佛那裡得到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答覆後,肯定的說道:「的確是如此!確實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某種能得無上覺悟的實有自性之法,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你在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正因為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所以燃燈佛才為我授記:『你於未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這是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如來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平等法性所顯,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謂的一切法,只是隨順世諦事相而說,就空寂性體的立場而言,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只是就其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比方以高大壯碩的人身為例。」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壯碩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謂的高大壯碩,只是對比後,施設安立的假名而已。法身無相,又哪裡有高矮大小壯弱的分別呢?」
    「須菩提!所謂的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起這樣的念頭:『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那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樣就是執著實有一個能度眾的菩薩,執著實有所度的眾生。而事實上並沒有個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名叫菩薩,也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世出世間的存在,都不具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實有自性的四相。
    「須菩提!如果菩薩起這樣的念頭:『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如此就意味著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佛土,又是落入執著。要知道,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無實有自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分享及回館饋🎆
    琇紅:十七品,講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如何我空、法空,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
    瑀瑩💖:授記的意義:
    授記是佛陀對弟子未來成佛的預言和肯定,是修行者追求佛果的重要目標。
    授記的具體內容:
    在「授記品」中,佛陀為多位弟子授記,包括聲聞、緣覺和菩薩,預言他們未來將成佛,並預示了他們成佛的名稱、世界和修行次第。
    菩薩的數量是無限的,而且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和說法。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強調了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以及他們為了度化眾生而發願修行。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從第一到第八分,佛陀要吾人從理解經文,生起般若無相無住的信心,建立對大乘、最上乘佛法的信心以後,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更深入說明「深解義趣」的旨要,對於住心、伏心的重要性。由第十七分開始,佛陀教導我人依此信解之理來修行,即為「悟後起修」。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十七分與第二分相較,當中有四點不同:1、對象根器不同 2、發心深淺不同 3、妄心粗細不同 4、降伏內外不同。我們從相同的文字當中,應悟解其涵義是深淺有別的,隨著一步步進階,向內向上,終而驚歎發現金剛般若的萬德莊嚴,如來室中珍寶一一具足!十七分則躍進一步,蕩滌內心更細微的執著。內外皆沒有「眾生相」,體悟一切為緣起性空,即能尊重一切眾生如佛。《方廣大莊嚴經》: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金剛經註解》說道:「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即盡也。言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煩惱妄念、取捨貪瞋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什麼是眾生?一切不善心也。什麼是諸佛?令邪惡不生也。不善心,仗緣方生,無有堅實,一念覺知,能見不生不滅處。丹霞禪師心中無畏,即能無事無求。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眼裡沒有眾生相,心裡也沒有眾生相,那麼即可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日用生活,以金剛禪定為弓,以般若空無為箭,去除諸相網結,射盡吾人內心所有的煩惱怨賊。菩薩心質直柔軟,像慈母護佑眾生,使眾生脫苦,得無憂安樂。在攝伏眾生時,菩薩以種種的愛語鼓勵,行種種利他之行,令眾生能遠離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勢力,恆常馳向解脫涅槃的彼岸。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這是針對「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把內心能得之相掃除淨盡。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一切法,都依止因緣而生,聲聞四果,大乘三賢十聖階位,都是權巧設立,當體是空,哪裡有個菩提法可得?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若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
    若能深信如來真實語,即燃起金剛燈明,即破吾人百千歲的昏闇,見日月珠光鑑照,一一寶藏悉備足矣!佛陀我、法二執已空,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所以授予成佛記別,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義為「能仁」;「牟尼」,義謂「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
    我們煩惱的根源,在於不明真相,生起種種貪愛欲求。佛陀深解凡夫欲望執著的習氣,為使發心修學菩薩道者不陷溺迷網,不誤蹈歧途,因此要吾人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有了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煩惱也會滿天追逐,緊緊的跟隨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在說明如來法身,它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徹證真如,故名為「如來」;眾生則因妄想執著,蓋覆真如,故不知法身不生不滅,遍一切諸法,無明妄求以致造諸惡業。
    真,謂不妄不偽;如,為不變異。佛陀所證得的真如實相,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說求,故為「無實」;但也並非異色相外有平等真如,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經文中的「所言一切法者」,是佛依俗諦而立,世諦語言皆合於道,絃歌瓦竹無不傳心。「即非一切法」,是佛依真諦而說,以一切法體性空寂,本無實有世界、眾生,因此一切法不可執著,此是真如佛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此依即俗即真,為中道第一義諦而說。若了知諸法性空的真諦,眼前的染淨聖凡、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等等,無一不是佛法。書法家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悟得:山岩的桂花盛開,香氣四溢,無半分隱藏,吾人六根若為華麗的聲色所充塞,哪裡聞得到花開的馨香?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菩薩者,要能通達無我、法。從真諦的立場言,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因此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於修因上要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的真心,往還娑婆,如蓮花出水,不著煩惱泥塵。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回石頭禪師,放下經書的糟糠,回頭鑿取自性的火光,再沒有口鼻的論議計量,火花迸散時,才知平日用盡功夫,不在別處,就在這裡。《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感謝曾老師的解說,琇紅督導的用心發問,共讀同學的分享,漸入佳境,謝謝!
    譯叶💖:《金剛經》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為何說無四相便是菩薩呢?因為發了「菩提心」後,方可以稱為菩薩。
    發菩提心是指對十法界而言。而我們在娑婆世界也能發心,發心後一步一腳印學習。從點到線,擴增至面。有願就有力,解行並重。
    一切法空,就是菩提。四相空就是菩提。前面我們也討論過,如何發菩提心?涵蓋的層面廣泛。一切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始終,需具備出離心、長遠心、平等心、慈悲心、精進心…等等。
    如同中華民國國民需遵守中華民國法律,因守法是本然、是應然。我不會犯法,所以律法實存,但對我如同虛設。
    守法不作守法想,布施不作布施想。三輪體空、布施空、戒律空、忍辱空、禪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門空、慈悲喜捨空,法法無住,實無有一法可得。
    故一切法空就是菩提。

    曾老師🎆:種種菩提法,如黃葉止啼,如應病予藥,不過是引渡的舟筏而已!
    黃葉止啼 【佛光大辭典】
    乃譬喻菩薩為度眾生所作之方便行、方便言說。此如嬰兒啼哭時,父母以楊樹之黃葉為金葉,予小兒以止其啼哭;然黃葉實非真金,乃父母之權便引設。又禪宗以「經論家」之說法,皆為「空拳黃葉」之方便說,僅得以誑欺愚鈍者。非善喻也。
    釋尊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的內容。 出自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菓。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華嚴經 〔大乘僧寶〕,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11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內容:「又,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受持、讀誦本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到輕賤譏罵,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他因受持、讀誦本經的無量功德力故,惡業由重易輕,在受人輕賤譏罵中,宿業漸漸消滅,未來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在遇到燃燈佛之前的無量劫中,曾值遇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都一一親承供養,一佛也沒有空過。後世假使有人,尤其是在末法時代,能誠心地受持、讀誦本經,此人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相較,我供佛的功德雖百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
    「須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尤其是在末法時代,能受持、讀誦本經,其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實說出,也許有人聽聞我說了這樣廣大的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信。須菩提!為什麼有人聽了會這樣狂亂起疑呢?那是因為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廣大不可思議。」前分已表明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的殊勝功德,本分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分享及回饋💖:
    琇紅:「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③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④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何其福報。我當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佛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蔡老師分享🙌: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本分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何謂輕賤?輕則不重,賤則不尊矣。輕賤事有多種,如因猜疑而生嫌隙,或懷瞋怨而加毀謗,或依權勢而欺凌,甚至用刀杖瓦石,拳腳相加……凡此皆為輕賤事。為什麼持誦此經者,仍會遭逢為人輕賤之事呢?此中,實有二種凡人所不知不解的果報變異。
    1、報不可思議2、果不可思議凡夫心性怯弱,貪著有相功德,不知輕賤忍辱之境乃是惡業轉化、福慧增長的報果。六根若被違順、愛憎諸相所動亂,又怎能淨心信受如來於經中所宣說的妙義呢?就算是已覺悟的佛陀,仍免不了有十難;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因緣果報的法則,吾人在接受先世罪業的報應現行,種種難忍之事時,應憶持金剛妙法,隨緣消舊業,安忍不住四相,更不可動念瞋恨。因果歷然不爽,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精勤於種種善行修為,以至徹悟甚深緣起,成就正等正覺。我們受持般若性空之理,是空掉貪染根塵識的妄執,是空掉我等四相的分別,而非撥無聖凡因果,不信有善惡報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人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畏!可畏!」欲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無住離相 第一希有功德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與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相校量,持誦此經功德之廣大,遠非前者所能及。供養,約之有四事,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不捨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也。供養諸佛,事屬有為,果報仍可思議計量;受持般若,功屬無為,故不可稱量勝數。菩薩行福慧二施,欲具足第一波羅蜜,應以無住離相為第一希有功德。須菩提心無所住,清淨如虛空,與深妙法性相契,本非概念言說可思、可議,故感天華樂詠讚歎供養。耳目心意若不被妄相所轉,「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無非是宣流法音,身所在處皆是七寶莊嚴之地。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佛陀以七寶、身命以為校量,不過是略顯持誦者的功德百千萬億分之一而已,心著小法的凡夫、二乘,聞此已難信受誦持,更何況佛陀若是具說般若之功德,凡夫、二乘者,非但不信,反而更加深其猜疑,心生昏昧猶豫。學佛者,信根應當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所有的善法都是透過「信」所開發出來的;五百世墮野狐身,只因一念昧於因果!吾人背離正道,終日茫茫走他鄉,百千種貪婪亂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業,不信受持經教能破迷啟悟。其實,只要了知並深信般若性德,又何須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淨心不逆,就如瓔珞莊嚴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潤萬物,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佛陀在此分的結語,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前文已略說受持此經的功德──能重業轉輕,消惡道之業報;能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以無量珍寶施、身命施之譬喻相校,皆未能具說盡般若功德於千萬億分之一。般若非所思,更非所議,世間的稱量譬喻、計算都不能及。智閑禪師翻遍千經萬論,尋不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自此不隨言逐句,返歸自心。我們學佛,如果只是一味希求勝境感應,貪求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有相的福報,終不免五衰相現,生死流浪。入寶山,不應只取著泥塊瓦石,當取無價寶珠。《金剛經》不只是教我們降伏妄心,而生清淨心,更是一張成佛的藍圖,直教吾等懸崖撒手,佛與魔一時放卻,當下漆桶底脫。我們若狐疑不信,不肯承擔,真是煞費佛陀示教的良苦用心。感謝曾老師的解惑,琇紅督導的引領,共讀同學的合作,讓我能漸漸地了解金剛經的法義,滿懷歡喜謝謝大家!
    ✌️譯叶分享💖: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此分最後一句言: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經義指一切法。
    法無住、法無盡、法無相、法性空。一切法不生則般若不生。
    經文每一字句,當於聞法後,思惟法義,咀嚼義理,參悟法性,則知見生。般若現。
    再者「道心」堅定(有如法遠禪師)。從理入,起而行,解行並重。
    行是因,果是菩提,報是大般𣵀槃。
    故吾等應以「普賢行願品」作為修行指南。一步一腳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目標明確,了然於心,道心堅定,則菩提處處現。
    曾老師:無得無說分第七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出法界次第﹞法四依者,謂依憑正法,則能成就萬行之因,滿足菩提之果也。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依識。
    佛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是故,世尊說 :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鴦掘摩羅,是殺人的指鬘外道,受佛陀教化,終能修成「阿羅漢」。
    鴦掘摩羅,初為住於室羅伐悉底城之兇人,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敬。後以師母誣其凌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羅於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為華鬘,故有「指鬘」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弒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化度之,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證得羅漢果。或謂某日央掘摩羅入城乞食,城中人民以瓦石擊之,並以刀斬之,央掘摩羅流血淋灕,還至佛所。其後,不知所終。
    鴦掘摩羅,是殺人的指鬘外道,受佛陀教化,終能修成「阿羅漢」。
    鴦掘摩羅,初為住於室羅伐悉底城之兇人,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敬。後以師母誣其凌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羅於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為華鬘,故有「指鬘」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弒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化度之,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證得羅漢果。或謂某日央掘摩羅入城乞食,城中人民以瓦石擊之,並以刀斬之,央掘摩羅流血淋灕,還至佛所。其後,不知所終。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4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淑卿、德容、新玲、鍾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新玲、淑卿、德容、鍾同學
    朗讀:德容、新玲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內容: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晨朝時,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時,又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日沒時,再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始終沒有間斷過,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難以計量的。但是,如果有一個人,只是聽聞此經之經義,對於般若真理堅信不疑,那麼他所得的福德,要勝過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況是發心依教修持,不論書寫、受持、讀誦,乃至為他人解說此經,這個人所行,不只是自身能了悟般若真理,同時還能使他人也一同證悟法性,因此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勝數了!
    「須菩提!總括而言,這部經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議,秤所能稱,尺所能量的,它重過須彌,深逾滄海,不但功德大,而且義理深,是如來獨為發大乘菩薩道心、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本經,並且廣為他人講說,對於此人之所行,如來盡知、盡見,他必定能夠成就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
    「唯有像這樣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經義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為什麼呢?須菩提!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這部大乘經典離相無住的妙義,聽聞後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所以不願讀誦,更不可能為他人解說。
    「須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貴、處處尊,所以不論何處,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生都應當恭敬供養。應當知道,本經所在之處,就如同是供奉佛陀法身舍利的塔廟,一切眾生都應恭敬地頂禮圍繞,以芳香的花朵散布四周,虔誠地供養
    🙌分享及分饋🎆
    😍莊琇紅:我執破後,更須悟般若真理,進而持受經典,徹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則所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議。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咐囑的弘法家業。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信心清淨,能自利利他,發大乘願。
    鍾老師:華嚴宗所講的「富貴」,並非世俗的財富、地位,而是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境界,(告白)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為影響的,並且在這個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沒有任何障礙。 這種富貴是心性的富貴,是超越世俗名利的一種境界。
    蔡老師: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咐囑的弘法家業。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受持、讀誦」者,自利也;「為人解說」,利他也。因此,若有人能信順般若之理,不謗不譏,其福超越於恆沙身施,更何況若能自利利他,其人之福德,更是難以計量。菩薩行人,能信心不逆,自然調和柔順,心無怯弱、無願求,入三寶海,得如意智寶。經典中,菩薩能行大施,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種種難行能行,是源於堅信般若無上法,真實不虛,比幻質匪堅的色身,更具永恆的價值。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般若無量之功德,貫通權實,有無俱除,等同佛心,稱量、思議皆不能及。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真如法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本是巧妙互融,平等無二,只是世人被見聞覺知遮蔽實相。般若的巧慧,能高樹法幢,現神通大用,令我們日常的語默動靜間,表露無遺。如巧匠成規矩,巧婦穩家業,巧心福慧全,巧慧諸事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要在於信心的建立。不希求,無所願,不昧於塵勞的幻境,妄念即能摧伏;心淨,萬法如實呈現,即能斬斷妄根,當體光淨披露。吾人若能心眼明潔,即入甚深般若法海,得金剛寶劍,斬去大小分隔、生佛分際、空有二邊、權實設限等,不再逐妄想瀑流,便不必枉受輪迴之憂悲惱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佛陀為大乘菩薩、修習佛乘者,演說甚深微妙的般若大法。若深解《金剛經》旨趣,就能發起大悲心,為眾生演說微妙般若,令其不住四相,遠離幻質不堅的顛倒夢想,永斷生死輪迴之苦。茫茫生死大海中,凡夫如果不放下對五蘊諸相的攀著,讓妄想分別一同粉碎滅盡,怎能得度獲救?又如何令法身慧命透脫活現呢?立足於遷流無常的人世中,樂著小法如焦芽敗種,是生發不出般若的道果的! 菩薩念念有情之苦,因眾生病而病,如乳母照料小兒,隨時乳哺,終年眷顧。也許我們還不具足菩薩深廣的大悲種,但是生活中,隨緣觸目所及,能先思惟眾生之苦痛,能感人之所感,痛人之所痛,來日定當成熟菩薩摩訶薩的大悲種。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般若為三世諸佛母,為長養功德善根的根本。在第十二分已表明般若法寶流通之處,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恭敬供養如佛塔廟。今再顯明申述法音流布的殊勝功德,令受持般若無住之行者,發起大乘心,為他人解說。返本歸源,由外在有為、有相的恭敬供養,回向崇高巍巍的解脫法性,令我們知反觀自心,照見般若之性;以智慧觀看世相,出離火宅的一刻,實在是無限的美好!
    毒蛇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但金剛不壞的法身並不會為世間種種毒焰刀杖所壞。我們只害怕有形的毒蛇,因為牠會毀壞我們的肉體,卻不知五欲六塵更甚毒蛇,會吞蝕我們的善根功德,進而葬送我們的法身慧命。感謝曾老師適時的解說,琇紅督導的巧問,共讀同學的精進,讓我受益良多,大家一起加油!
    曾老師:【一月三舟喻】   ﹝出華嚴經疏﹞   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見月隨南;向北者,見月隨北;停舟者,見月不移。蓋譬如來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皆由眾生緣有生熟,故見如來有去住相。法身之體,本無去住也。一月喻如如不動佛,三舟喻世間眾生見佛不同,隨眾生知見觀佛。 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成佛】
    《增一阿含經》︰「我於三阿僧祇劫 所行勤苦,成無上道。」
    【三阿僧祇劫】為菩薩修行成滿至於佛果所須經歷之時間。又作三僧祇、三祇、三劫、三無數劫。阿僧祇,意為無量數、無央數;劫,為極長遠之時間名稱,有大、中、小三劫之別。
    三度之無央數劫,即稱三大阿僧祇劫。
    大毘婆沙論載,於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無數佛。
    於初劫之時,逢事侍七萬五千佛;
    第二劫之時,逢事侍七萬六千佛;
    第三劫之時,逢事侍七萬七千佛。

    優婆塞戒經卷一修三十二相業品:
    我於往昔 寶頂佛所 滿足第一阿僧祇劫,
    然燈佛所 滿足第二阿僧祇劫,
    迦葉佛所 滿足第三阿僧祇劫。」
    攝大乘論說:
    (一)初阿僧祇劫配地前菩薩之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修行位。
    (二)第二阿僧祇劫,配初地至第七地之修行位。
    (三)第三阿僧祇劫,配第八地至第十地之如如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言:「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諸菩薩摩訶薩皆作是念:
    我當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我當永拔一切煩惱習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無量、無數、
    無邊有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眼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與耳、鼻、舌、身、意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色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與聲、香、味、觸、法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文殊菩薩問佛陀:人的智慧從何而來?佛陀微笑說出四字真言 : 「回歸自心」。回是轉向,歸是安住,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心如藍天,是我們的自性。 心如明鏡台,物來即應,物去不留:;山來現山,水來現水;紅來現紅,白來現白,真實現像而無誤,且不染著。 《空性了義經》云 : 「不見雲起滅,焉知風不動。」 收回攀緣六塵的六根,不追逐鏡中幻影,恢復平靜,能照的鏡子即汝心,了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自性空,即生智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7月28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淑卿、譯叶、玉紋、德容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譯叶、淑卿、玉紋、德容
    朗讀:德容、玉紋、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內容:須菩提聽聞佛陀開示這部經的妙義,深深了悟它的義理旨趣,涕淚縱橫地向佛陀頂禮讚歎道:「這妙義實在是太希有殊勝了!佛陀!您所說的如此甚深微妙的經典,是我證得阿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還未曾聽聞過的。佛陀!如果有人聽聞了這部經,而能生起不住著的、清淨的信心,那麼,他便具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應當知道此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萬法平等無差別的體性是無法以思惟、論議去把捉的,它是『不可思議』的;它是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的,所以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只是假名之曰『實相』。
    「佛陀!我今日能夠親聞佛陀講說這部經典,能夠信解受持,這並不是難事,若是到了最後一個五百年的末法時代,如果有眾生,在那時候能夠聽聞這微妙經義,而且能夠生起清淨信心來領受憶持,這個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此人已了悟真空實相之理,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分別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四相本非真實,如果能離開這些虛妄幻相的分別,那麼,就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為什麼呢?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便與佛無異,而可以稱之為佛了。」
    佛陀見須菩提已深解義趣,便為他印可道:「的確是如此!確實是如此!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而對於般若空理能夠不驚疑、不恐怖、不生畏懼,應當知道此人是非常希有難得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他了悟了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並不是實有自性之法。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下次第,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所謂忍辱波羅蜜,如來也說其並非實有自性之法,因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動的,哪有忍辱與否的分別?所以,忍辱波羅蜜也只是度化眾生的假名而已。為什麼呢?須菩提!比如,我過去曾被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當時,我因得二空般若智,沒有我法二執,所以,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為什麼呢?我當時身體被節節支解時,如果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便會生起瞋恨心。須菩提!我又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時候,我的內心也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等的執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
    「須菩提!所以菩薩應該捨離一切幻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著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著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一切不執著而生起勝義的菩提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無法安住於勝義的菩提心了。所以佛陀才會教示:菩薩不應該執著於任何事相上而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便應該不住相布施。如來說:一切相,無非是虛妄之假相,不過是因緣聚合而現起,非真實有。如來又說:一切眾生,是四大五蘊聚合而成,有無常的生滅變化,也並非實有自性的存在。
    「須菩提!如來是位──所說是不虛妄的、不誆騙的、完全與事實相符合的、不欺誑騙人的、不自相矛盾的覺悟者。
    「須菩提!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定性實有,亦不是空無所有。
    「須菩提!如果菩薩心裡住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任何一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洞見一切事物。
    「須菩提!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這部經領受憶持、背誦或讀誦,以如來的智慧,絕對是悉知、悉聞、悉見此人之行,他一定能成就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功德👍分享及回饋❤️:
    琇😍紅:華嚴經》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除滅四相,發菩提心。惡斷,善圓滿,,共乘佛道。
    譯叶👍: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表示須菩提在當下悟道。
    須菩提往昔所得是聲聞慧眼,只見我空,未見法空。法空見法身,見諸法實相,故云「深解義趣」方有涕淚悲泣之擧。
    正法時代,弟子隨佛在側,可聽聞佛之教化,持有方便修持悟道之契機。相法時代,只能依經典發明本心。信心清淨,信解受持(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不被四相所匡,不被時間和空間所困。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因緣合和故。
    性空緣起是「無虛」,
    緣起性空是「無實」。
    所以一切法都是無實無虛。
    蔡老師💕: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14:前分佛陀以身命施與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眾開啟般若功德無限的知見;此分則敘述須菩提尊者深解義趣,得四相寂滅,起忍辱大乘行。

    一、深解義趣,第一希有。深解即觀照般若,義趣指實相般若。良以由文字起觀照,由觀照而契實相也。尊者之涕淚悲泣,是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之桶底脫落,大事已明;悲眾生之沉淪生死,枉受飄零。須菩提尊者已得菩提心藥,離五怖畏,不再漂流三界,此時,如水清魚自現,碧潭空映月。八十老人只四歲,雖然已經八十歲,但是過去的生命是自私無知,只知道追逐聲色的享受,真正有意義的歲數只有四歲,9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後的生命,我開始明白要廣結善緣,求福修慧,為永久生命播種美好的因緣。在我了解生命的真諦之後,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歲。」經文中,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此三句蘊含深意:

    實相者即文字般若:即是非相為觀照般若;是名實相即實相般若;信解受持三寶,一念淨信,轉迷成悟,即坐擁般若珍寶,為無事貴人!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得聞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如《華嚴經》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又說:信能捨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深心才是道場,不在言語思議。真正的咒語,是謂總持一心,意念清淨。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無量功德,信經法能發善根,信比丘僧能廣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來生,更要信得自性清淨,常生智慧功德。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成就第一波羅蜜,從忍辱中來。修持般若者,若無忍辱作為資具,起無我觀照,不得契入實相。諸佛菩薩度生離相,無住行施,如果沒有現前歷緣對境,又怎能成熟莊嚴的功德法身。 佛陀以己身為例,往昔被歌利王節節割截身體時,因心無我等四相,不生瞋恨,是故成就第一波羅蜜。佛陀要吾人深深護念,離相修忍,心不住著,可謂知瞋根難伏。一念瞋意,燒盡功德好林;心涉人我諸相,萬千資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依般若,菩薩修一切行,心離佛相、眾生相,不住色而行布施。菩薩能行無相事業,方契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間萬物萬象。 我們以有相心,生六根病,背離正道,於塵境不知如幻無實,慧眼未開,著男女形相等,即使與佛迎面相見,仍是渾然不識。 心識一旦落入執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無法察覺實相的全體。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此分佛以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為例,警醒諸位行者,深解第一般若義旨,心離相無住,並不是槁木死灰,故弄玄虛,而是於現前違逆之境,遭遇眾生無理戕害身心時,能情智分明,隨順眾生,不起瞋恨之心。感謝曾老師的解惑,琇紅督導的精進及共讀同學的布施,真的法喜滿懷!能有此善因緣共讀金剛經讓我受益良多!
    曾老師🎆: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我空、法空、具空的經,直接成佛、一佛乘的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譬如法華經中,五千比丘退席。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是驚怖畏懼聽受大法之人。末法時代的我們仍有大乘佛教的根性,得聞是經,能受持讀誦者,真是稀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有人說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是波羅蜜之第一? 或說般若耶?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般若波羅蜜才是第一波羅蜜 ? 其實,應續前句「何以故?」,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直接成佛、一佛乘的經],如來說第一波羅蜜,是法華經的一佛乘的波羅蜜,無二亦無三。無二乘[聲聞乘、緣覺乘]、亦無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佛性本自俱足,成佛才是最高的無上波羅蜜法門。如來說的第一波羅蜜,即非六度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是一佛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第一波羅蜜。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歌利王是一位惡世無道王。佛陀於過去世為忍辱仙人時,此王惡逆無道,佛陀被割截身體時,心中發願 : 若我成佛,當度此人。故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菩提後,即往度脫五比丘成立僧團,歌利王即為五比丘之首,乃憍陳如之前身是也。
    此分,從須菩提尊者聞說是經章句,乃能生淨信念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須菩提深解此中義趣,涕淚悲泣而掀開序幕。
    禪門中有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
    民國初年,弘一大師臨終寫下「悲欣交集」,未做解釋,寂然辭世。何悲 ? 何欣 ? 留下各種解讀。
    生死事大,大事未明者,謂無常速至,悲己道業無成,生死沉淪,枉受飄零,誠可悲也!悲極而泣,如喪考妣。此一泣也。
    吾有大患,患吾有身。大事已了,喜己囊身解脫,喜極而泣,如喪考妣,亦一泣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7月21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譯叶、新玲、素琴、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譯叶、新玲、素琴、玉紋
    朗讀:新玲、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內容,:這時候,須菩提請示佛陀說道:「佛陀!這部經名應當如何稱呼呢?我們應當如何信奉受持?」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如金剛之堅固猛利,能摧毀一切妄想煩惱,你們應當以這樣的名稱來奉持這部經。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為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此立此假名,隨應眾生機緣說法,其實並非有實在的般若波羅蜜可以取著。」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無有定法為如來所說。」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數目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佛陀!」
    「須菩提!這些微塵,畢竟也只是因緣聚合的假相,所以如來所說這些微塵,並不是具有真實自體,只是假名叫做微塵而已。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緣成則聚,緣盡則滅,空無自性,不是真實不變的,只是假名為世界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到如來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如來的真實面目。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只是基於過去多生多劫修習而成就的因緣假相。所以,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理體,只是假名為三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如恆河沙數之多的身命來布施;又有人甚至只是從這部經典中領受憶持四句偈,並且為他人解說而已,因為後者使人智慧開啟,明了諸法實相,所以他所得的福德遠勝過用身命布施的人。」
    💕
    👍分享及回饋🎆:
    🎶🎆琇紅:佛陀從第一分的穿衣吃飯開始,分分無不是般若的精髓所在,只是吾人忘失本心,迷於根塵識,不識自家朗淨明耀之寶。但才無法堅持,《雜阿含經》中,「正觀」是指如實觀察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以此生起厭離,進而達到心解脫的修行方法。 具體來說,正觀就是以正確的方式觀察無常,進而引導出對事物的厭離、解脫,最終達到心解脫的境界。而「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emoji)三乘菩提,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緣覺菩提又名獨覺菩提、辟支佛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又名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諸佛菩提。
    👍譯叶: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迷者即是衆生,悟者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在於「覺性」做主,不失本心。趨向菩提。
    完全是般若起用。
    世界是微塵合成,世界也是空。雖說金剛般若至寶,人皆有之。但
    福慧不同,正報不同。依報的差異迥然不同。
    猶如我們在娑婆世界看到的「水」,在地獄眾生所見就是一片「血海」,在淨土呈現的卻是菩蕯眼中的一片「琉璃」。
    衆生隨業依報在何法界,依緣仗境,各有不同。
    🎆蔡老師: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佛陀以假、空、中三句,涵蓋大藏之精要,雖立三名,究竟一心。本分中之三句,包括: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關於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我以四點來說明。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觀,1、理事無礙觀2、真空法界觀3、周遍含攝觀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會三句,即解本經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形影相隨,同眠共起,雖說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但也須依緣仗境,福慧雙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修能修,百種積福求慧而來。佛陀示教在人間,佛的法身雖寂然無為,然有為的色身也在向我們演說「諸行無常」的真理。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豈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諸微塵如眾生妄念,煩惱客塵,障蔽淨性,佛陀以眾生依報所止處,言微塵世界原無自性,乃因緣生法,但以不廢假名,故設立微塵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諦、空諦、真諦之義:微塵、世界者,就像虛幻的琴聲,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諸行無常,一切諸法假合不實的真理。眾生皆有如來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妄念分別積為微塵,煩惱結習合成世界,不知無常,不知無我,不知出離,不知因緣果報,迷失於五蘊幻象,讓我們如盲若聾,覷見不到微塵、世界的實相。
    三、三十二相,不住諸相。眾生不應住著如來的以為三十二應化身,此即如來寂滅之相。前文以微塵、世界之喻,除淨眾生依報之妄想;今以如來三十二相,掃蕩眾生正報之執,凡此,無非苦口婆心要眾生離卻一切有為法,而如法奉持無為的金剛般若。真佛非形非色,故說是非相,為度有情,變化應現,所以名之為三十二相。應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屬智慧莊嚴,佛陀以大至世界,細至微塵,法說非說,諸相非相,乃至般若非般若,都借假言表實相,向吾人彰顯般若不住諸相,離相之妙用。《金剛經》每一分都在打開我們迷闇的心眼,不再寄居蝸牛角上,走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小含融的無垠法界。知四小之不可輕;知一念清淨即如如佛;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就像禪門中所言:「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由心迷惑故,慧日不明,不知心造三界,生佛一如。
    四、受持演說,勝身命施。佛陀再三的以福、慧二者為校量,明離相之用,以顯受持經教之功。七寶散盡,身命放捨,內外財施,皆不如法施可令人返本歸源的功德來得大。如何具足法施功德呢?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希求,不為利養恭敬故,不為名聞勝他故,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法施的功德是無漏無量的,七寶有相,身命有限,而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瓔珞莊嚴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渡彼岸。法偈聖諦的功德,如手杖,給人扶助;如甘露,令人不死,實是勝過七寶、身命的布施。法偈聖諦的功德,如手杖,給人扶助;如甘露,令人不死,實是勝過七寶、身命的布施。感謝曾老師的解惑,琇紅督導的精進,共讀同學的布施,在此讀書會感受著金剛經的啟示!
    🙌曾老師: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3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眾生肉眼所見說的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如來佛眼能見微觀世界,較諸凡夫肉眼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的觀察。在物理學量子力學就是微觀世界裡原子的物理行為。現代科學應當將原有的「宏觀」和「微觀」概念,擴充為五個,即: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太陽是一恆星,在銀河系裡,也只是一微塵。所以,眾生肉眼所見說的微塵,只假名是微塵。眾生眼根所能認識,所說的諸微塵、色法,不是如來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兩者不能相比,但都名為 “微塵”。
    如來說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國],亦非全部的世界,還有其他十方佛國世界,是故十方佛國世界,才名為「世界」。
    [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  一合相者,蓋言眾塵和合而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塵非有非非有,但眾生不了,妄執為實。心經云 :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世界實有而無自性空,微塵合為世界,是故經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 — feeling loved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7月14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李同學、譯叶、李明娟、鍾老師、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李同學、譯叶、李明娟、鍾老師
    朗讀:李同學、玉紋、明娟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內容,:「再者,須菩提!不論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只要是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短短的四句偈,這個說經的處所,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供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般。況且,若是有人能盡他自己的所能,對這部經典的妙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則更應該虔誠作禮圍繞,尊重供養之。
    「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當敬重;並且也應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聖賢弟子大眾隨侍左右。」
    💕分享及回饋🎆:
    莊琇紅: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前分敘述受持四句偈等為人解說,能令眾生開啟清淨覺性,因此,為他人說經之功德,勝過以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此分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
    一、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三、受持讀誦,希有第一。
    四、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優婆塞戒經》提到說法、聽法應具十六事:
    「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
    譯叶: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前分談的是布施功德。本分說的是精進功德。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圓滿最上第一稀有之法,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從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証大般涅槃。
    佛法為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名為大般涅槃。
    「最上」是法身德。
    「第一」是般若德。
    「稀有」是解脫德。
    如來所證是三德秘藏。
    三德也是常寂光淨土。
    法身是常,般若是光,解脫就是寂。
    修行應及時,善用能思惟法性之身,不退道心,立大悲願,建大精進,入深妙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福慧圓滿,萬德莊嚴。
    蔡老師: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前分敘述受持四句偈等為人解說,能令眾生開啟清淨覺性,因此,為他人說經之功德,勝過以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此分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
    一、平等說法,天人供養。隨說是經,即隨順眾生而説,有四,隨説之人、義、經、處;隨處隨緣隨順眾生根性,且能説法具16事;從他聽時具16事,法身即法性,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廟。今言供養者的態度,要如臨佛之塔廟,亦即演說《金剛經》之處,天、人、阿修羅皆應恭敬、恭謹的供養,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演說此經之處,即是成佛之道場也。」
    三、受持讀誦,希有第一。經云:「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因為受持、讀誦者,能具足無漏無為的功德,圓滿成就如來法身。「最上第一希有」明示三身具備之義:
    1、最上乃法身2、第一乃報身3、希有乃化身、所以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不只為天人阿修羅所應禮拜供養,更是圓淨成就三身所不可或缺。轉女身經所說:若菩薩成就四法,能攝菩提,亦令增長。何等為四?1者、淨心;2者、深心;3者、方便;4者、不捨菩提之心。是名為4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四、金剛妙諦,具足三寶。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是表示三寶具足。

    (1)經典所在,即法寶。

    (2)即為有佛,為佛寶。

    (3)尊重弟子,為僧寶。為什麼受持、讀誦《金剛經》者,能成就圓淨三身,具足尊貴的三寶?因為四句偈的開演皆是無漏之法,此一妙諦,可令人發掘有個金剛堅利不壞的自性。佛陀也說過:見法即見佛。要明白三世諸佛的來處,必須見自金剛妙諦的法性,才能顯發三身,具足三寶。
    本分乃前文有為七寶的布施和無為功德之校量的延伸。七寶布施,是有形有限量的,法音的流布,則能使有情含識返照圓淨光明的本性,不再隨業風飄盪,不再貪逐六塵緣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感謝曾老師的解惑,琇紅督導的善問,共讀的善知識的布施,願大家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