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25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朗讀:玉紋、郁麗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內容: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如是多的恆河沙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脈,源頭是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應緣現出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妄想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是什麼緣故呢?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都是不可得的。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
    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
    🎆分享及回饋🎆:
    琇紅💖:如來以五眼遍觀眾生界遍觀眾生心性,三際妄心不可得告知放下。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
    鍾老師💕:〔得度〕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謂得渡生死之海也。(告白)《無量壽經》下曰:「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告白)《增一阿含經》十四曰:「佛在菩提樹下初得佛,作是念: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告白)《遺教經》曰:「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告白)【又】(儀式)落髮為沙彌云「得度」,是為得度之因緣,故「因中說果」而云得度。~佛學大辭典〔十波羅蜜〕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所修習的十種勝行或十種到彼岸的功德,是在六波羅蜜(施、戒、忍、精進、禪、般若)的基礎上,再增加「方便、願、力、智」四種功德,用以圓滿「菩提心」,最終達到究竟佛果的修行次第。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五眼說明五種平等:
    (1)肉眼:眾生與佛平等。
    (2)天眼:諸天與佛平等。
    (3)慧眼:二乘與佛無分隔,顯小大平等。
    (4)法眼:菩薩(如來因)亦具法眼,此明因果平等。
    (5)佛眼:此顯佛佛道同。菩薩隨時開化,入於五道而淨五眼。一切悉知悉見、具清淨五眼的佛陀,慈悲說法,令人、天、二乘、菩薩等,不再被妄想執著障覆,能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再美麗的風景,只有親自觀賞以後,才有真正的感受;再高妙的法,聽聞、思惟後,不進一步去實踐修證,不過如痴人畫餅充飢,說食數寶。
    佛陀的五眼遍觀眾生界,此五眼神通吾人原本無欠無餘,只因念念被五陰所迷,不知同體共生,因緣相互依存的道理。《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被肉眼蒙蔽,要藉助無我的般若智力,開啟行樹重重,寶閣蓮池的天眼;五蘊雲消,如碧泉映月的慧眼;不著世間諸有,不住涅槃寂樂,自在遊化的法眼;見無眾生可度,無聖果可成,無上清淨的佛眼。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佛陀在印度說法,地點大多在恆河兩岸,因此常舉恆河或恆河沙作譬喻,讓大眾容易了解。佛的世界到底有多少呢?如經文所說的「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目,恆河中所有的沙數,已不可計量,而其中的每粒沙又比作一恆河,如是「沙等恆河的所有沙數世界」中的所有眾生,都是佛所教化的對象。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心朝夕與我們眠起,生死和我們依存,心想佛時,即現圓光普照;心住魔境,則受憂悲惱苦。當我們在怪罪外境帶給我們苦惱和不安時,要懂得返歸自心,檢點自己的善念、惡念有幾分?不先洗淨心地,以空慧為清池、慈悲為芽種、忍辱為枝幹、精進為花葉,如何生諸大法果?學佛者,要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不能做無根的浮萍。布施供養、拜佛禮懺等等,是逐漸止息吾人的妄想分別,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觀眾生苦,與佛眼感應;
    聞善妙語,與佛口感應;
    做不請友,與佛身感應;
    行利生事,與佛心感應。
    心意明潔,六根齊修,即能入三世諸佛家室,自然獨具五眼神通。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佛所具肉眼能知恆河沙數,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佛陀以五事證信五眼:佛陀示現的肉眼,凡夫所不能及;諸天之眼界亦無法相比;二乘慧眼,縱有他心神通,亦不及此;菩薩雖具法眼,尚未能徹見知曉。只有佛眼如大圓鏡,恆河沙等的所有眾生,種種心念,如來悉知,如鏡映現萬象。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崇拜信奉一枚李子核具有神奇的力量,卻不相信諸佛經教;不知人人自身有把金剛寶劍,能截斷迷悟的分際,劈開禁錮的囚籠。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眾生以顛倒妄識為心,此心當然不是常住之真心,妄識原無實體,只是徒有心名而已。而此三際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了徹顛倒妄想的心相不可得,剎那即顯露不落三際的真心,此真心本源,生、佛平等無異,只是不知不曉,誠為可惜!我們若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皆如夢幻泡影,沒有實存不變獨立性,六根、六塵、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悉清淨,乃至於盡虛空、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如佛之真心當下顯發,我們的心執不實為實,視危脆為堅固,在虛妄的根塵識和合處,滋生見聞覺知的重重幻相,因此不見諸法清淨平等之法性。吾人被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心枷鎖所縛,世世流落街頭乞討,不知己身懷藏寶珠,原是光明熠熠,蒙塵的本尊,三身具足,福慧圓滿。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謝謝曾老師的解惑(雖然聲音不穩,仍用心的聽),謝謝琇紅督導的善問,及同學的提問,讓末學初讀金剛經能漸入佳境!
    譯叶🙌🙌🙌:《金剛經》如來遍觀衆生心性分第十八: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意指衆生雜染之妄心,而妄心亦是源自本元真心。所以衆多的生滅心並非真心。猶如大海產生的千濤萬浪,而波浪本身不知波浪是暫存現象,惟有大海知波浪原非波浪。是故如來說識得諸心非心,是名真心,是名佛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不可得的不可得之心,即是「當下」這顆心。話說「當下」之時,瞬間也成為過去。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亦不住。
    心是空性不可得。
    法是空性不可得。
    般若是空性亦不可得。
    相是「因緣合和」所現,暫時有而畢竟空。
    《六祖壇經》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真妄同一心,心不動妄不存。
    浪花本為水。風不動浪不起。
    是故我等應時時「覺性」做主,時時觀照「起心動念」之日常言行。「善護念」這顆本元真心。

    曾老師總回饋✌️:[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個問題。
    在「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這一句語意中,佛的問題是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不?」
    須菩提不解佛所說意,只簡單回答「有」,而未請法,請佛細說、請佛再作解釋。即成「五眼的懸案」。如同前數品中,須菩提回答了十四個「不也」,否定了導師說法,僭越過佛境界,也打斷了佛法的意趣、相續。承上。若須菩提解佛所說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肉眼。佛肉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天眼。佛天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慧眼。佛慧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法眼。佛法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佛眼。佛佛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佛言 : 「諦聽 ! 諦聽 ! 須菩提!當為汝說。」 佛分別為須菩提說,五乘法,五道十地,解脫涅槃之道。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數數修福業,數數受果報。」「數數」就是屢次、一再的、經常的意思。及時雨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降下來,五穀糧食才能不斷地收成;經常修福業,也才能不斷地得到好的果報。「數數受生法,故受數數死;聖法數數成,誰數數生死?」
    人有生就必有死,一再地來三界受生,也就會一再地死亡。即使行布施得到人天的福樂,但仍舊還是在三界生死輪迴;所以修福德還不夠,必須進一步修智慧。如果能常常修聖道,一旦成就的話,還有誰會來三界不斷地輪迴生死呢?經典讀誦,迴向黃水淀居士。 謹誦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薩埵百字明。》,各三遍; 《佛說阿彌陀佛經、讚佛偈》,各一遍; 《得生淨土陀羅尼》,三遍;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十念。四字洪名,五十念。 願 阿彌陀佛 放光接引讀書會德容同學之令慈「黃水淀居士」, 超脫輪迴之苦, 蓮品增上,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便就今朝成佛去,花開見佛悟無生,功德圓成。 誦念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南無 阿彌陀佛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