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名稱:高雄-鹽一菁英讀書會
    日期:114/8/30(六)
    主題:星雲大師全集-往事百語2/我們要做義工的義工
    召集人:陳奇義
    帶領人:陳奇義
    時間:上午11:00~12:0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參與人員:
    1.黃麗珠2.李淑玲3.胡美齡4.林吳麗紅5.陳奇義6.蔡陸玉梅7.楊淑娥8.史蔡金蟬9.陳俊賢10.陳素秋11.吳金虎12.陳黃寶貴13.郭貴美14.陳淑珠15.陳淑茗16.洪秋桂17.蔡明長
    一、導讀
    【重點講述】
    1.備妥工具,服務關懷義工-過去我每次要麻煩義工寫標語,寫傳單時,總是事先將筆紙找妥,並且安置座位;如果請信徒來澆花植草,我也都把水桶、水管準備齊全,還要告訴來者水龍頭、工具箱在哪裡。到了用餐時間,我熱心招待他們吃飯,不斷為他們準備茶水、點心;到了回家時,也不忘慰問辛苦,讚美他們的成績,甚至一路送到門口,看著他們身影遠去,我才放心。
    2.給予協助,無形培養人才-其實,雜誌的美工、編輯都是我的專長,寫公文、定計畫的秘書業務,我也不是不會,然而在當義工的「義工」的同時,灌輸佛法的理念,等到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我不但可以分一些心力去別處弘法度眾,無形中更為教界培養了許多人才。
    3.設身處地,考慮對方需要-永均寧可辭去朝山會舘舘長之職,為我駕車,經常不分晝夜,南來北往,穿梭在市街公路上。常常全車的人都已昏昏入睡,我恐怕他開車枯燥,撐著沉重的眼皮,找了許多話題和他閒聊。一回一答中,幾年的歲月過去了,他載著我出外弘法,不知跑了幾百萬里的路程。因為他常聽我的說話,看法多了,以他不到三十歲的年齡,已當上佛光山人事監院,而且勝任愉快。
    4.真誠體貼,維持善緣長久-我不但衡量各人的能力、背景,給予不同的工作,更不時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否勝任?考量他們的衣食是否充足?就如同軍隊中說:「帶兵要帶心。」所謂帶心就是最好做他的義工。我認為如果要感激別人為你工作,為你忙碌,並不是表面上寒暄虛應,物質往來,而是從內心付出真誠的體貼、關懷,為他解決問題,給予種種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緣才能維持長久。
    5.義工發心,受益還是自己-佛陀座下有一位專司知賓的馱驃比丘,每天任勞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來敲門掛單,他也歡喜地提著燈籠,為其引導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後來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再也用不著打燈籠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圓滿,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心燈通體明亮,法喜充滿全身,自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6.服務人群,提升生命價值-古德有云:「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門裡,講究的不是世智辯聰,而是菩提道心。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開悟見性。
    7.講習會議,提升義工層次-過去我在佛學院擔任院長時,總是在每次出坡前集合學生,為他們講解這次勞動的意義以及工作的內容、做事的訣竅等,讓他們在工作當中,體會到更多的佛法,達到解行並重的學習效果。後來,我在佛光山舉辦活動時,也都在事前、事後召開講習會議,讓參與的人不僅能懷抱法喜在佛門服務,成就他們廣泛學習的機會,進而提升「義工」的層次。
    8.把握當下,開始廣結善緣-我常收到各地來鴻,有的感謝佛光會的善行義舉,有的邀請佛光會共同協辦公益活動。對於真正有益於大眾的事情,不管大小鉅細,我一直認為是「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辭。至於一些讚美過譽,則愧不敢當,因為我們不過是在做「穿針引線」的「義工」,將各種好因好緣結合在一起,為開創人間淨土而盡一份力量罷了。
    二、文章討論與分享
    1. 提供義工成長與培訓
    不只是任務指派-傳統的義工服務多半是「請你做什麼」,而「義工的義工」則是要「教你怎麼做得更好」。這包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例如活動規劃、溝通技巧、緊急應變等。
    心靈上的支持-義工在服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或感到疲憊。身為「義工的義工」,需要提供關懷、傾聽與開導,幫助他們維持服務的熱情,避免耗竭。
    2. 建立健全的義工管理與支持系統
    優化工作流程-協助規劃更有效率的服務流程,讓義工的工作負擔減輕,同時提升服務品質。例如,建立清晰的任務分配表、提供必要的工具與資源。
    建立回饋機制-創造一個讓義工可以表達意見、分享經驗的平台。這不僅能讓義工感受到被重視,也能讓組織從中學習並改進。定期對義工的貢獻給予肯定與感謝,例如頒發獎狀或舉辦感恩餐會。這種實質的鼓勵能大大提升義工的成就感與歸屬感。
    3. 培養義工的自我覺察與菩提心
    從被動到主動-鼓勵義工不只是等待指令,而是能主動發現需求,並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務。這是一種從「完成任務」到「發心利他」的轉變。
    服務即修行-強調義工服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機會。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學習放下自我,培養慈悲心與智慧。
    傳承法脈-讓義工理解,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小小的服務,都是在傳承佛光山的法脈精神。他們不僅是幫助者,更是佛法的實踐者與傳播者。
    總結來說,「義工的義工」的核心精神是「以人為本」,把義工視為需要被關懷、被培育的對象。當義工自身的能力與心靈都獲得成長時,他們所提供的服務自然會更加充滿熱情、智慧與慈悲,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帶領人:陳奇義-義工是義不容辭、無我無私,沒有目的性。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建寺蓋廟,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到底有沒有功德?」,達摩回答「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認為梁武帝的行為是在追求世俗的福報,而不是為了悟道而行善。真正的功德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無法從世俗中求得,而是源於內心的清淨與智慧。六祖惠能也曾說梁武帝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因此沒有真正的功德。
    分享-
    胡美齡-義工是無我的精神、無私的奉獻,義工的義工是主動提出,像參加會務活動煮臘八粥分攤事務、載義工回山上服務…,哪裡需要協助勇敢站出來,從義工中培養人才,當會長時就在找尋及培養下一屆會長人選,像大師所說帶人要帶心,就是最好做他的義工,從普照關懷會員當中去了解會員及佛光二三代的需求,由參與活動當中也可以發現人才,希望大家可以參與常住所舉辦的各項活動,進而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蔡陸玉梅-一定要出來當義工,兒子女兒當醫生,女兒生了龍鳳胎,之前發心當會長,也發心出來當義工的義工,廣結善緣,佛祖會保護庇佑子孫,現在已81歲,趁現在還能做儘量出來當義工,像貴美師姐82歲了還很健康,都在廚房服務當義工,而且做得很歡喜。
    林吳麗紅-最近女婿帶我們去阿里山遊玩,有斜坡要踩剎車,但剎車失靈,很危險,當下一直唸佛號阿彌陀佛,真的就停下來了,發心當義工佛祖會保佑。
    黃麗珠-當義工要有歡喜心、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付出,服務人群當中得到的更多,是無價的,懷著慈悲心當不請之友,要當義工的義工,今年擔任會長第三年,明年就要改選了,希望有人發慈悲心、菩提心發心出來當會長會更歡喜。
    李淑玲- 擔任義工不僅是付出,而是一種修行。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更好的時間管理,也學會了在忙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內心反而更充實,因為這份付出讓我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的其他挑戰,當我們發心為大眾服務時,最大的受惠者,其實是自己。感謝星雲大師留下如此寶貴的法語,我會將『義工的義工』這份精神,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持續在菩薩道上精進,用我的微光溫暖更多人。
    帶領人:陳奇義-感謝大家一同參與讀書會,希望每個月會有更多人參加,謝謝。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