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名稱:高雄-鹽一菁英讀書會
    日期:114/9/24(三)
    主題:星雲大師全集往事百語/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召集人:陳奇義
    帶領人:陳俊賢
    時間:下午5:00~6:0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參與人員:
    1黃麗珠2胡美齡3陳奇義4陳俊賢5林吳麗紅6陳淑珠7陳素秋

    一、導讀
    【重點講述】
    1. 自我承擔 報答緇素大德
    2. 廣度有情 視眾生如父母
    3. 盡己所能 供養接待長老
    4. 建設規劃 信徒生亡安養
    5. 只要有心 到處都是淨土。

    二、文章討論與分享
    星雲大師的「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是人間佛教思想中強調自我實踐和積極入世的核心觀念,鼓勵佛弟子將佛法的慈悲與願力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主動去行善報恩。

    分享-
    胡美齡-自我承擔 報答緇素大德-我們常聽到孫張清揚居士是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夫人真心誠意為佛教奉獻,護法衛僧不遺餘力,不但堪為在家居士之典範楷模,其宗教熱忱也是出家僧眾所敬佩。大師,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施恩於人,頂多是報恩感念而已。報恩即是修行:報恩不只是心意,更要身體力行。大師以自己為例,無論是對外婆、師父(志開上人)、生母、有恩於己的長老尼師,都設法以實際行動來報答,包括供養、照料、修建塔堂、弘法利生等。我們要將人間建設成佛光淨土,當世就能代替阿彌陀佛來報答眾生的恩惠。

    林吳麗紅-信解行證-相信佛陀所說,修我們的心,把心照顧好,為佛教發心服務,當義工行菩薩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以報答對佛陀的恩情。

    陳俊賢-
    1.大師改革佛教,從山林到都市,將佛教發揚光大。
    2.改善民心,讓每個人的心念都是良善的。
    3.改善社會的和平,只要有佛光人的地方就沒有戰爭,無畏的奉獻讓佛教發揚光大。

    陳淑珠-建設規劃 信徒生亡安養-大師說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大師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佛弟子,包括「雲水醫院」、「萬壽園」、「安寧病房」….星雲大師等於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來到人間,推行人間佛教,在開闢佛光山時,就決定要善加規劃,使信徒生亡都能在此安養,讓大家不僅在死後才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現世也能得到法益。

    陳奇義-只要有心 到處都是淨土-大師的角度是佛陀的侍者,有度眾的熱忱,感恩居士大德無私無悔的付出,將佛法生活化,凡我佛子應該走入社會,以高超的教養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才能實際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包括我在導覽一樣,
    1.佛光山為了辦教育而開山。
    2.提倡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要走入社會,透過教育培養更多佛教的人才,弘揚佛法,才能法水長流五大洲,將人間建設成佛光淨土,當世就能代替阿彌陀佛來報答眾生的恩惠。
    金剛經有說到,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菩薩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便應該如此不住相布施。我們當義工不求任何功德回報,如金剛經所說,佛說一切法無我。

    黃麗珠-當下立志效法阿彌陀佛慈悲喜捨的精神,在娑婆世間散播歡喜、自在,為大地眾生布施安穩、無畏。佛法不離世間法,更是表明佛法與生活的密不可分,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實現「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讓大眾在生活中能有所依,用佛法來指導生活,落實生活佛法化,帶來人我的和諧,社會的淨化,乃至世界和平。

    帶領人:陳俊賢-感謝各位菩薩參與讀書會,有讀書才有機會當會長,讀書有知識有慨念才有力量,遇到任何場面才不會膽怯,在家也要多看書,在分享心得時會很自在的分享,一天翻個2-3張也可以,回想一下今天看到什麼?有印象就會有記憶,今天謝謝大家的分享。

    妙俊法師-我們認識自己太少了,利用聯誼的機會,透過讀書才能提昇、超越、突破自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名稱:高雄-鹽一菁英讀書會
    日期:114/11/2(日)
    主題:星雲大師全集往事百語/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召集人:陳奇義
    帶領人:許淑娟
    時間:中午12:30~13:3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參與人員:
    1黃麗珠2許淑娟 3林吳麗紅4胡美齡5陳黃寶貴6楊淑娥7吳金虎8李淑玲9陳素秋10陳俊賢11郭貴美12施楊靜枝13史蔡金蟬14陳幸福

    一、導讀
    【重點講述】
    1. 節省開銷,資助青年求學-播種人才,永續慧命。
    2. 無憚窮困,到處廣結法緣-以法為寶,廣結善緣。
    3. 布施給人,實則是給自己-因果不失,福報自隨。
    4. 小小布施,助成佛教事業-滴水成河,善業廣大。
    5. 以眾為我,享有而不擁有-捨小我,成大我。
    6. 佛教文物,精神上的財富-法寶珍貴,心靈富有。
    7. 解囊紓困,獲得平安和諧-救苦濟急,心安身寧。
    8. 如何用錢,是甚深的智慧-轉物為道,以慧理財。

    二、文章討論與分享
    金錢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如何使用它,以及它能成就多少功德和智慧。星雲大師開示:「錢,用了才是自己的!」金錢的真正意義,在於將其從物質層面積聚的「擁有權」,轉化為精神層面永恆不滅的「使用價值」和「功德力」。「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布施結緣,是將金錢化為永恆功德的甚深智慧。」

    分享-
    黃麗珠-
    1.大師在引導我們成為心靈上的富翁,分享「享有而不擁有」的觀念來理財,自然能時時分享到「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樂趣。錢要如何運用,現高雄佛教堂在興建,想盡一份心力也不用花到很多錢,1個月100,1年1200,想到要幫家人都登記,因我是退休人士沒什麼收入,就把小孩的年終奬金給我的紅包用來登記,用一點點小心思,登記在他們的名字,當作送給家人、小孩的一份禮物,內心也會無比開心。
    2.這次要去參加世界會員大會在佛光祖庭大覺寺巡禮,三年前有去過一次想說這次去的心情不一樣,對我來說雖然不便宜但是很有意義,要去參訪鑑真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江南旅遊景點,大覺寺建築很不一樣…,感受大師的心境,花一點錢可以去看外面的世界,錢的運用,用了才是自己的,學到很多。

    胡美齡-
    1.錢是用來消災解難,因為金錢是「淨財」,不能讓它成為「髒錢」。 有時候會在菜市場看到假和尚,要承擔因果,要有智慧去判斷。
    2.大師節省開銷資助青年求學-在宜蘭成立念佛會,咱的佛教來囉!邀約年輕人來唱歌,與前來聽經聞法的青年佛子結緣。

    陳俊賢-大師培養弟子人才,廣結善緣,法水長流五大洲,很有智慧在用錢,一般企業家照顧到4-5000個家庭也是正能量。
    大師說
    1.你不做早課我不會怪你,但你不吃早餐他會不高興,人要身體健康才會發揮功能。
    2.你不信宗教沒關係,但你要相信因果,肚子餓會想吃飯是因果,用錢要看思惟、智慧,才能發揮才華。

    李淑玲-無憚窮困,到處廣結法緣-讓我想到貧女一燈的故事。
    難陀的至誠供養,佛陀的神通與印證,燒得油然自在。難陀僅僅布施了她「唯一擁有的、全部的財產」,這份 「傾盡所有」 的至誠心意,讓她所種下的福田遠勝於國王富豪們的千萬供養。當我們能夠像難陀一樣,將財物用在最光明的、最有意義的事上,並以至誠懇切的心意去布施時,無論財富多寡,都能獲得廣大無量的功德。即使沒有錢財,也要懂得使用自己最寶貴的資源—身、口、意,去布施、廣結善緣。

    林吳麗紅-自小就有觀念要如何把家扶持好,做事要有計劃,小孩才會無煩惱、後顧之憂,錢使用在做法會的功德上,祖先才會離苦得樂、十方法界眾生、累刼冤親債主,也會向小孩說明錢的用途,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有個真實故事,老公同事財產有5-6000萬,生了二個女兒,老婆說女兒都嫁人了要買房子,但他不要贊助小孩買房,過幾年後他往生了錢還是小孩的。

    陳俊賢-今年去南華大學,有位菩薩分享,他有位朋友從公司退休存有8000萬,結果被騙光了,老婆說當初若有捐3-4000萬做功德、法會心情也會比較好。

    陳素秋-最有錢的是誰:星雲大師,栽培學生,學生又回饋回來佛光山,這才是智慧。

    帶領人:許淑娟-大師才是最富有的,無形的財富,財施、法施、無畏施,錢會跑,布施出去會到處跑,有捨有得,到最後功德會回到我們身上,大師很有智慧,寫了很多書,寫到我們心坎裡,看了之後好像在寫自己,花一點時間翻個2-3頁,大師的智慧勝過金錢,有錢用了是自己的,希望給子子孫孫祝福,只要有一點財富能用在最有意義的事上,我們也能敎育下一代,種下一顆善美的種子,累積福報,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名稱:高雄-鹽一菁英讀書會
    日期:114/8/30(六)
    主題:星雲大師全集-往事百語2/我們要做義工的義工
    召集人:陳奇義
    帶領人:陳奇義
    時間:上午11:00~12:0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參與人員:
    1.黃麗珠2.李淑玲3.胡美齡4.林吳麗紅5.陳奇義6.蔡陸玉梅7.楊淑娥8.史蔡金蟬9.陳俊賢10.陳素秋11.吳金虎12.陳黃寶貴13.郭貴美14.陳淑珠15.陳淑茗16.洪秋桂17.蔡明長
    一、導讀
    【重點講述】
    1.備妥工具,服務關懷義工-過去我每次要麻煩義工寫標語,寫傳單時,總是事先將筆紙找妥,並且安置座位;如果請信徒來澆花植草,我也都把水桶、水管準備齊全,還要告訴來者水龍頭、工具箱在哪裡。到了用餐時間,我熱心招待他們吃飯,不斷為他們準備茶水、點心;到了回家時,也不忘慰問辛苦,讚美他們的成績,甚至一路送到門口,看著他們身影遠去,我才放心。
    2.給予協助,無形培養人才-其實,雜誌的美工、編輯都是我的專長,寫公文、定計畫的秘書業務,我也不是不會,然而在當義工的「義工」的同時,灌輸佛法的理念,等到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我不但可以分一些心力去別處弘法度眾,無形中更為教界培養了許多人才。
    3.設身處地,考慮對方需要-永均寧可辭去朝山會舘舘長之職,為我駕車,經常不分晝夜,南來北往,穿梭在市街公路上。常常全車的人都已昏昏入睡,我恐怕他開車枯燥,撐著沉重的眼皮,找了許多話題和他閒聊。一回一答中,幾年的歲月過去了,他載著我出外弘法,不知跑了幾百萬里的路程。因為他常聽我的說話,看法多了,以他不到三十歲的年齡,已當上佛光山人事監院,而且勝任愉快。
    4.真誠體貼,維持善緣長久-我不但衡量各人的能力、背景,給予不同的工作,更不時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否勝任?考量他們的衣食是否充足?就如同軍隊中說:「帶兵要帶心。」所謂帶心就是最好做他的義工。我認為如果要感激別人為你工作,為你忙碌,並不是表面上寒暄虛應,物質往來,而是從內心付出真誠的體貼、關懷,為他解決問題,給予種種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緣才能維持長久。
    5.義工發心,受益還是自己-佛陀座下有一位專司知賓的馱驃比丘,每天任勞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來敲門掛單,他也歡喜地提著燈籠,為其引導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後來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再也用不著打燈籠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圓滿,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心燈通體明亮,法喜充滿全身,自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6.服務人群,提升生命價值-古德有云:「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門裡,講究的不是世智辯聰,而是菩提道心。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開悟見性。
    7.講習會議,提升義工層次-過去我在佛學院擔任院長時,總是在每次出坡前集合學生,為他們講解這次勞動的意義以及工作的內容、做事的訣竅等,讓他們在工作當中,體會到更多的佛法,達到解行並重的學習效果。後來,我在佛光山舉辦活動時,也都在事前、事後召開講習會議,讓參與的人不僅能懷抱法喜在佛門服務,成就他們廣泛學習的機會,進而提升「義工」的層次。
    8.把握當下,開始廣結善緣-我常收到各地來鴻,有的感謝佛光會的善行義舉,有的邀請佛光會共同協辦公益活動。對於真正有益於大眾的事情,不管大小鉅細,我一直認為是「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辭。至於一些讚美過譽,則愧不敢當,因為我們不過是在做「穿針引線」的「義工」,將各種好因好緣結合在一起,為開創人間淨土而盡一份力量罷了。
    二、文章討論與分享
    1. 提供義工成長與培訓
    不只是任務指派-傳統的義工服務多半是「請你做什麼」,而「義工的義工」則是要「教你怎麼做得更好」。這包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例如活動規劃、溝通技巧、緊急應變等。
    心靈上的支持-義工在服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或感到疲憊。身為「義工的義工」,需要提供關懷、傾聽與開導,幫助他們維持服務的熱情,避免耗竭。
    2. 建立健全的義工管理與支持系統
    優化工作流程-協助規劃更有效率的服務流程,讓義工的工作負擔減輕,同時提升服務品質。例如,建立清晰的任務分配表、提供必要的工具與資源。
    建立回饋機制-創造一個讓義工可以表達意見、分享經驗的平台。這不僅能讓義工感受到被重視,也能讓組織從中學習並改進。定期對義工的貢獻給予肯定與感謝,例如頒發獎狀或舉辦感恩餐會。這種實質的鼓勵能大大提升義工的成就感與歸屬感。
    3. 培養義工的自我覺察與菩提心
    從被動到主動-鼓勵義工不只是等待指令,而是能主動發現需求,並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務。這是一種從「完成任務」到「發心利他」的轉變。
    服務即修行-強調義工服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機會。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學習放下自我,培養慈悲心與智慧。
    傳承法脈-讓義工理解,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小小的服務,都是在傳承佛光山的法脈精神。他們不僅是幫助者,更是佛法的實踐者與傳播者。
    總結來說,「義工的義工」的核心精神是「以人為本」,把義工視為需要被關懷、被培育的對象。當義工自身的能力與心靈都獲得成長時,他們所提供的服務自然會更加充滿熱情、智慧與慈悲,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帶領人:陳奇義-義工是義不容辭、無我無私,沒有目的性。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建寺蓋廟,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到底有沒有功德?」,達摩回答「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認為梁武帝的行為是在追求世俗的福報,而不是為了悟道而行善。真正的功德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無法從世俗中求得,而是源於內心的清淨與智慧。六祖惠能也曾說梁武帝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因此沒有真正的功德。
    分享-
    胡美齡-義工是無我的精神、無私的奉獻,義工的義工是主動提出,像參加會務活動煮臘八粥分攤事務、載義工回山上服務…,哪裡需要協助勇敢站出來,從義工中培養人才,當會長時就在找尋及培養下一屆會長人選,像大師所說帶人要帶心,就是最好做他的義工,從普照關懷會員當中去了解會員及佛光二三代的需求,由參與活動當中也可以發現人才,希望大家可以參與常住所舉辦的各項活動,進而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蔡陸玉梅-一定要出來當義工,兒子女兒當醫生,女兒生了龍鳳胎,之前發心當會長,也發心出來當義工的義工,廣結善緣,佛祖會保護庇佑子孫,現在已81歲,趁現在還能做儘量出來當義工,像貴美師姐82歲了還很健康,都在廚房服務當義工,而且做得很歡喜。
    林吳麗紅-最近女婿帶我們去阿里山遊玩,有斜坡要踩剎車,但剎車失靈,很危險,當下一直唸佛號阿彌陀佛,真的就停下來了,發心當義工佛祖會保佑。
    黃麗珠-當義工要有歡喜心、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付出,服務人群當中得到的更多,是無價的,懷著慈悲心當不請之友,要當義工的義工,今年擔任會長第三年,明年就要改選了,希望有人發慈悲心、菩提心發心出來當會長會更歡喜。
    李淑玲- 擔任義工不僅是付出,而是一種修行。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更好的時間管理,也學會了在忙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內心反而更充實,因為這份付出讓我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的其他挑戰,當我們發心為大眾服務時,最大的受惠者,其實是自己。感謝星雲大師留下如此寶貴的法語,我會將『義工的義工』這份精神,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持續在菩薩道上精進,用我的微光溫暖更多人。
    帶領人:陳奇義-感謝大家一同參與讀書會,希望每個月會有更多人參加,謝謝。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名稱:高雄-鹽一菁英讀書會
    日期:2025/7/12(六)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說喻/布施/忙就是營養
    召集人:陳奇義
    帶領人:胡美齡
    時間:上午11:00~12:0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參與人員:
    1黃麗珠2李淑玲3林吳麗紅4吳金虎5梁森雄6史蔡金蟬7陳黃寶貴8楊淑娥9陳素秋10陳淑珠11陳淑茗12黃陳淑月13胡美齡14黃玉芳15陳俊賢16郭貴美17陳幸福。

    一、導讀
    【重點講述】星雲大師自己感覺到這一生,忙,就是富貴,就是生活的意義。因為忙,讓我沒有時間生病;忙,讓我沒有時間胡思亂想,總覺得時間很寶貴,恨不得一天能有三天長。忙完這個,再忙那個,永遠忙不完,人生也就充滿無限生機了。
    【延申閱讀】忙的妙用
    第一、忙要忙得有法喜。
    第二、忙要忙得有意義。
    第三、忙要忙得有效率。
    第四、忙要忙得有價值。
    忙碌本身並非消極的,而是能夠激發人的積極性,讓人從參與中獲得成長和喜悅,並最終達到身心的平靜。

    二、文章討論與分享
    忙碌是發心、進步的表現:
    忙碌意味著積極參與,願意付出,這本身就是一種發心,而積極的參與和付出,也能帶來個人能力的進步和成長。
    忙碌是法喜的來源:
    在忙碌的過程中,能夠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為他人帶來利益,這本身就是一種法喜,一種心靈上的快樂。
    忙碌是身心安住的基礎:
    雖然忙碌,但能做到「人忙心不忙」,也就是說,在忙碌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穩,這就是身心安住的表現。
    總而言之,星雲大師的這句話,鼓勵人們積極面對生活,在忙碌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在忙碌中修行,在忙碌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帶領人:胡美齡-讀了這篇文章體會到什麼?從年輕一路下來,在家庭、事業、道場中有何體會?
    分享-
    李淑玲-忙得有法喜-因有工作.家庭.小孩,接任秘書工作每到開會前幾天會比較忙,尤其是會員大會的時候,整理資料忙到很晚,心情難免會起煩惱甚至鬱悶,心裡總會浮現『為什麼要這麼累?』的念頭,隔天成果出來活動圓滿成功,累的感受很快就不見了,很有成就感,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壓力,發心在每一次的服務中,忙碌的背後,是無比的法喜與成就。

    陳俊賢-忙會忘了煩腦與憂愁,煩惱有正能量、負能量,在佛門裡當義工是正能量,負能量會傷身體,柴米油鹽醬醋茶,再怎麼忙要看你的心,佛門裡講說「一切唯心造」,心最重要。以前不講話的時候人們看到我會怕,對我恭恭敬敬的,在社會裡風風雨雨看的很多,入佛門後學習當義工,擔任金剛、布置、善後、…,相由心生、深入佛法後大家對我都很稱讚,是我最大的改變。

    林吳麗紅-一切還在學習當中,擔任房務義工,發覺到有些義工觀念是我有來就好了,做事就馬馬虎虎,那時候如君法師有說,當義工要高高興興、開開心心,自己做房務時很專注很有歡喜心,要來服務大眾,與大眾結緣,做的有怨言會不開心,寧願不做,才不會火燒功德林。

    黃陳淑月-忙工作忙家裡,工作繁雜,來當義工當中要學習〝心〞,會遇到內心的掙扎,經過思考會學到很多,自己要去參與體會。

    帶領人:胡美齡-我們要感謝讚嘆史蔡金蟬菩薩,80歲了很發心當義工。
    史蔡金蟬-當義工能做就做,做多少算多少,有體力做,做到算賺到,做的很開心。

    楊淑娥-我也快80歲了,年輕時就很喜歡去寺廟聽誦經,學佛後有在上佛學課程《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以前都搞不清楚,當時姊姊會帶我去參加讀書會,我也很喜歡看大師的文章,但不會講,多參加佛學課程與共修,遇到事情不鑽牛角尖,凡事往好處想,未來人生是自己的。

    吳金虎-當義工忙的很快樂,在當房務時雖然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像種花種樹,需要播土、施肥…,當樹大茁狀、開花結果,很有成就。

    黃麗珠-以前照顧小孩、接送小孩都我在處理,接任會長後金虎副會長會幫忙分工,早餐都他在負責,大家都很忙,忙的很營養。忙的要有效率,剛接到會務時,很多事會碰到一塊,很煩燥,但若有規劃事情會做的比較順,辦活動先計劃要如何進行,在忙當中會有所成長,會開發智慧,要有勇氣、忍耐力、也要勇敢承擔,大家集體創作,才會忙的有營養有效率。

    陳素秋-學佛前很拘謹,學佛後了解各種人才都要接納,要做的開心,就能看到每個人的優點。

    帶領人:胡美齡-分享讀忙就是營養這篇文章,對生活上有何幫助?

    陳淑茗-忙是營養,在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衝擊,但在忙碌之中若能加上佛法,忙起來會更有效率,對社會大眾會更好,退休後接觸大師的佛法智慧寶藏,活用在生活上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助益。

    陳素秋-以前在家時家事都是我在做,同修都在翹腳,當時很生氣,學佛後轉念,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陳俊賢- 在家庭裡要學會互相分擔家務,家庭就會很和樂。

    帶領人:胡美齡-讀了這篇文章,對之後的人生有何規劃?

    陳淑珠-希望大家要把身體顧好,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好事,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胡美齡-像我昨天晚上不舒服還在吐,擔心影響今天的讀書會,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今天身體就好很多了,可以圓滿今天的讀書會。

    郭貴美-對未來的人生規劃,順其自然,身體顧好。

    黃麗珠-大家要有歡喜心、慈悲心,做就對了。

    曬香菇
    日本曹洞宗之祖永平道元禪師,他曾經在宋朝的時候來到中國參學。
    當時,浙江的天童寺裡,住著一位八十多歲,彎腰駝背的老和尚。
    這一天,老和尚正在大太陽底下曬香菇,永平道元禪師剛巧經過看到了,永平道元禪師很不忍心地對老和尚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應該不必再做這種吃力、辛苦的工作,可以找別人來做吧!」
    老和尚頭也不抬,只是簡潔地回答永平道元禪師,說:「別人不是我!」
    永平道元禪師仍然對著老和尚繼續勸說:「話是不錯,可是也不必專挑這種大太陽的中午來曬香菇呀!」
    老和尚聽到永平道元禪師的這番話後,終於站起身來,瞪著眼前的年輕人,反問說:「大太陽時不曬,難道要等到下雨天才來曬香菇嗎?」
    養心法語
    老和尚的回答簡短有力,可說是發人深省的悟道禪語,顯示出禪就在生活中,連曬香菇都有禪心的樸實。禪師們不是天天都坐在蒲團上閉目打坐,舉凡生活中的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等一切事情,樣樣都不假手他人,自己親力親為,也毋須等到明天,因為當下即是。禪者便是從這些日常的勞動服務裡去認識自己,去體會禪的甚深意境。
    天童寺裡的老和尚所說的「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說明了修行是他人不能代替的,以及修行就在當下,老和尚的這兩句話,值得現代人細細參究。

    帶領人:胡美齡-做任何事要把握當下,每個階段每個人的責任不一樣,修行就在當下,今天感謝大家一同參與。

    隊呼:「共同前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