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114.10.13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
    114年10月13日週一,1:30-3:30
    (二)地點:
    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出席:沈淑惠、徐百合、陳秀真、梁金華、葉麗華、洪美沙等6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五)範圍:本次重點: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一、禪與禪詩;偈
    (一)禪:
    1.星雲大師說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2.禪宗追求的是種「超級的境界」,從「無分別的內證」直接證悟。
    禪不執著於語言文字所産生的概念與判斷。
    3.禪的世界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好壞、荣枯、有無等等相對待,而到達一種絕對真實和圓融的世界。禪的世界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另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4.天下名山僧佔多,僧人多到深山擇地修行,並開發與種樹造林嘉惠後人,故天下名山僧佔多。

    (二)禪詩;偈;詩
    1.(1)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
    (2)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均在闡明萬法為唯心造,我們修行為的是明心見性,断無明煩惱得空性智慧,生活得自在。
    2.(1)溪邊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2)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二偈在告訴我們當得到清淨心,自能自周圍的萬事萬物得到啓發,悟得真理得到智慧助益行事。
    3.(1)趙州八十猶行腳, 只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 始知空費草鞋錢。(2)唐 無盡藏比丘尼的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趙州因心有罣礙而到處遊歷尋找老師、求證佛法,返來後的自悟,心有罣礙應往內求。無盡藏比丘尼亦悟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應往內求。如我們已知的偈:「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祇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4.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濤愁殺人;
    奈是根深自堅固,幾回經古又逢今。
    ~喻真如自性永恒跨生死,要明心見性自不受外境影響。
    5.紙上傳來說得親,翻腔異調轉尖新;
    世上愛聽人言語,
    言語從來賺殺人。
    ~1.「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一種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修行者必須放下對語言和思維的依賴,才能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即心能真正領悟到事物的實相而非語言或文字。2.佛法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明心見性得见實相。
    6.(1)唐 趙州從諗禪師的“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贵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2)唐 古靈禪師悟道後為度化其恩師,見到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蒼蠅撞纸窗想出去。觸動古靈禪師禪思:「世間如此廣闊,鑽他驢年故紙。」遂作此詩“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纸,何日出頭時。” 師父以其行止怪異質問他,回答師父他已悟道,師父歡喜感動之餘便請他說法。“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缘,即如如佛。” 師父聽弟子說法終於開悟。即心性本空但被妄想執念所蓋而未能清浄得智慧,要向內求至明心見性才能了解萬法實相。
    7.宋 蘇東坡的“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物我合一,凡人因分別心將物、我分開;只有泯除自、他的衝突才能見到圓融的實相。
    8.(1)明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明 憨山德清禪師的
    “红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终身安分度時光。”
    ~有空性智慧就能看到世間實相,要能常保清浄心處事,就能具正念行善道,能忍耐度時光。a. 忍耐歌~忍耐好,忍耐好,忍耐兩字當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休逞財勢結怨愁,後來要了不得了,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b.度時光:四正勤:未作惡令不做; 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二、修心:啓福立命的鑰匙的故事(人間福報10月2日副刊,摘錄“田心耘的文章”。)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觅,感無不通。” ~ 六祖
    (一)-1南京棲霞山雲谷禪師問三天三夜禪坐的袁學海,ー坐三天三夜,不起半點妄想?
    •袁學海答:15歲遇神算,一生窮通早被算死,既知妄想無益,自然斬斷。
    •雲谷禪師問他:當汝是聖賢,原來只是凡夫。受制於命數。而不能反躬自省,要祈福造命“反求諸己是最有力的鑰匙”,先捫心自問:真的認為自己今生注定與科第無緣嗎?認為自己今生注定不可能有子嗣嗎?
    •袁學海默默思索,誠實道出。1.自己命中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有性格急躁、無法容人;心直口快、言語傷人;等種種福薄之相,注定與科第無緣。
    2.無子之事。自己潔癖、易怒,不能捨己救人,多話、好酒、熬夜等等,無一不是無子之由....。
    •後袁學海大徹大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從此改號「了凡」,立志不再作凡夫。成就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傳奇。
    ~•經雲谷禪師的提點,袁學海可以坦誠列舉己身的毛病。我們會作如是想嗎?認為心直口快、性急、潔癖都無傷大雅不是病。或是自我檢驗,判作是病。既知是病,而全力對治來改命運。
    •袁了凡從反躬自省到躬身踐履,全力以赴。成就的不僅是個人命盤的丕變,更透過《了凡四訓》的傳播,鼓舞後世無數的凡夫。
    (一)-2.明朝袁了凡(1533年—1606年,享73歲),字坤儀,寫給兒子袁天啟的家訓,是中國一本善書。1.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由自己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
    2.重點核心在于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這四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改造命運」,教導人們相信自己的力量,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改進過失、廣積善德和保持謙虛,來超越既定的命運,創造光明的人生。
    3.智慧金言:
    (1)關於改過.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犯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失。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會一天安逸地認為自己沒錯,這代表沒有進步。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真正能改正過錯的人,並不是在事情發生後才想辦法彌補,而是先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2)關於積善
    •一念之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因為心中有善念,即使善行還未帶來福報,但災禍已遠離。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善行的累積才能成就名聲,而惡行的累積則會導致滅亡。
    •陰德難顯,然所積之福,亦無量也。
    ~不為人知的善行所積累的福報,是沒有限量的。
    (3)其他相關名句金言.
    •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強調上天鬼神的存在,趨吉避凶的能力最終還是由自己掌握。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提醒不要因為自己的優點而壓制他人,也不要因為自己的長處而指責別人。
    •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 即使學問淵博,也要保持虛心,才能不斷進步。
    4.同學心得~喜愛的金句的理由。
    (1)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的確,真正能改正過錯的人,是先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而行止。並不是在事情發生後才想辦法去彌補。
    (2)一念之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同學表示“舉頭三尺有神明”此觀念來自從小母親的告誡,因此日常生活中會自我警惕要心中有善念,把行善形成習惯,並且能不求回報,因為上有神明自會護佑。即使還未帶來福報,但相信應可趨吉避凶,遠離災禍。
    (3)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這諺語第二次學到:再次提醒自己要謙冲行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優點而壓制他人,也不要因為自己的長處而指責別人。
    (4)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的確,满瓶不搖半瓶搖,要虚懷若谷,學問淵博的人,更要保持虛心,因為ー山總有比ー山高,要虛心才能不斷進步。

    (二)-1.俞淨公遇灶神記
    1.明嘉靖 俞良臣18歲中秀才,好運戛然而止,7次應考舉人均名落孫山,生5子4女僅存1子1女,兒子8歲又走丟,妻子哭瞎眼,凡此種種,與他從小參加文昌社、積極行善成反差。俞良臣以世間果報颠倒到,天理何在?
    2.不甘平白受罰,從40歲那年年底開始撰寫抗議表文,每年12/24請灶神趁回天之便,代為轉達。結果石沉大海,儘管天界不理不睬,俞良臣不屈不撓,持續年年上表。
    3.直到47歲那年除夕,灶神終於以隱士的形象現身開示。
    (1)灶神開門見山,直指根柢說汝「意惡」太重!所謂善行,只求表面的「虛名」,偏却理直氣壯,怨天尤人。上帝對汝的表文,幾次派遣使者下凡考核。幾年下來,汝並無善行可資記錄,只有滿腔的惡念....。
    (2)俞良臣驚愕之餘,不斷強調自己多年來「誓行善事,恪奉規條。」(3)灶神答道:是,规條確在,如惜紙、放生、口過、戒色種種,但汝不過隨意敷衍,不曾落實於心。反倒是「獨處時」,汝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等的種種惡念,盤根錯節,不一而是。召致天罰只是必然,祈求天佑豈非莫大的妄想?
    4.灶神的一席話,直指核心,直逼俞良臣人所不見的病根,至此俞良臣徹底懺悔改過,號「淨意」,自知憑一己之力對抗不了頑強的宿習,祈求觀世音菩薩監督護持一每日清晨百聲聖號叩求菩薩。
    (1)如此真心行善3年,轉機到來。
    先是因衆口交譽的厚德,得以隨同鄉高官遠赴京城,爾後一連串戲劇性的改變:先是中舉、中進士;有一次拜謁宮中的穆公時居然遇見失敗8年的兒子。携子返家,目盲的妻子抱兒子到血淚俱下,兒子捧母臉意圖舔去母親眼中的血淚一ー俞妻竟然重見光明。
    (2)善報的神跡具現至此,浄意公再無心仕途,毅然帶妻兒回返故鄉,全心投入己立立人的善業。此後浄意公連得7孫,全是知書達禮的好子弟,宛若上天把前夭亡的3女4子全數奉還。浄意公享年88歲無疾而終。
    (二)-2. 1.六祖說的沒錯:“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觅,感無不通。” 2.同學心得: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再次明證,萬法唯心造,我們真的要保持清浄心,存正念行善道。

    三、討論與分享:
    (一)“星雲大師說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又“禪的世界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好壞、荣枯、有無等等相對待,而到達一種絕對真實和圓融的世界。禪的世界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另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二)因此我們宜多記得些禪詩、偈、詩等在日常生活中去品茗,定能在生活中隨時帶來啓示與智慧。
    (三)六祖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觅,感無不通。” 及隨附二個袁了凡與俞良臣的實證,讓大家對“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在心頭,就能時時提醒大家行事要存正念行善道,生活便能得自在。

    四、下次愛讀書讀書會
    (一)時間:
    114年10月20日週一,1:30-3:30
    (二)地點:
    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四)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