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春秋閣讀書會 (拱辰組) 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1月20日
    時間:9:30-11:00
    地點:左營區城埤子頭路54號
    參加人員:
    蔣姿香、孫觀利、余慈芳、王美珠、石世貴、黃佩貞、王天資、李玥慧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悉發菩提心」
    帶領人:
    今天要研讀的內容是身心安住的家園:
    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流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
    以下導讀與分享,希望大家在細細品味。
    文章內容導讀與分享:
    身心安住的家園(王美珠導讀)
    一般人以為我們的心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那麼我們這個色身又住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必須知道人的身體就如一棟房屋,住久了,自有敗壞的一天;當「我」被迫搬「家」時,就會依業力的輕重各自去輪迴了,因此而有住進「高樓大廈」或「茅舍矮屋」的差別。但不管世間法多麼無常,我們所當把握的是現世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人生,建立一所可以安住的家園。
    要建立這所家園並非容易,不但要有一般建築事業的基層架構和裝潢設計,最重要的是要有淨化身心的高瞻遠見與誓願精神。唯有斷除煩惱,依持一顆朗朗如晴空般的心,才能建立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淨土。如何建立身心安住的家園?我分四點來說明:
    石世貴分享:
    個人認為身心安住的家園有三:
    1.法身慧命之家-道場,佛光山
    2.信仰之家-剛才所誦讀的心經
    3.佛光人之家-佛光會
    一、身心活動的情況(石世貴導讀)
    俗話說:「世有百年閒日月,人無一點好身心。」意思是儘管世間有多少閒適的歲月,但是人實在難保永恆的清淨自身。因為我們不明白自己身心活動的狀況。
    在我們一生當中,最親近相知的朋友,莫過於身心了。不論我們去哪裡,或者做什麼事,身心總是如影隨形,寸步不離地環繞左右。這樣朝夕相處的朋友,我們卻從來不知道去照顧關愛它。平常我們東奔西跑,忙裡忙外,身心不辭辛勞地隨侍在側,一一替我們承擔所有苦難。但是,我們從來不知撥空去陪伴這個知己,讓它孤獨一生;更不知道好好去對待這位故交,任它迷惑不知所從。
    有個人由於平時不太愛惜身心,過度糟蹋身心沒有節制,身心終於不堪負荷敗壞了,等到臨終時,此人才懊悔沒有善待身心,這時身心開口說:「你要掙錢,我替你奔波賺取;你要談戀愛,我為你分憂解愁;你要打針吃藥,我代你受皮肉之痛;你在世間做了種種事,我代你受種種的苦。現在你老了,竟然義無反顧要離我而遠去,你真是太沒有心肝了。」
    這番話不禁讓我們慚愧平日對待身心的薄情寡義了。我們終日汲汲營營,在這滾滾的萬丈紅塵裡,究竟做些什麼事?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了呢?想想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年輕的時候,窮苦潦倒,雖然沒有萬貫家財,身上總有幾個零用錢可以花用。等到辛辛苦苦創了一番事業,發達了,有了萬兩黃金時,反而身無分文,所有的錢財交給銀行保管去了,或者被不肖子孫揮霍了。
    在貧困的時候,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只要有一碗米飯,五、六碗的粗糙米糧也可以囫圇吞食,吃得津津有味。等到事業有成就,吃得起山珍海味時,卻胃口不好,容不下幾粒白米了。過去沒有地位時,可以隨時笑鬧喧嘩,可以任意高歌作樂,一旦有了身分地位,反而不敢恣意開口暢言說話了。古德說:「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千間,夜眠八尺。」正足以說明了箇中的滄桑和無奈。
    為什麼沒有錢的我和有錢的我,同是一個「我」,卻有千差萬別的景象呢?平時吃飯穿衣、談天說地、嬉笑怒罵的我,是假相而非實在我,真正的我早已被五欲六塵污染了。我們的身體是個爛倉庫,裡面儲藏了許多不良的產品;身體是藏污納垢的根源所在,是種種不清淨念頭、細菌的培孕溫床。這些貪妄、瞋怒、愛欲、痴愚等等細菌,都是導致身心敗壞的病因,再加上倉庫本身的設備不佳,通風不良,如此惡性循環輪迴,身心就變成五欲六塵的奴隸,喪失了「真我」的存在。
    知道病因的癥結,就必須從根本去治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胡亂投醫。譬如有人生起了偷盜之心,轉念一想如果自己是被偷竊的受害者,一定焦急萬分,這一念的覺知醒察,使他放下妄念企圖。雖然此人暫時放棄了邪惡的行為,但是他心中的邪知妄念沒有根本的去除,好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照樣邪念叢生,妄想紛飛了。那麼,什麼才是根本的解救之道呢?
    王美珠分享:
    這篇文章中分析了人在窮困時吃粗糙米糧也可以囫圇吞食,等到事業有成就,吃得起山珍海味時,卻胃口不好,容不下幾粒白米了,因為那是假相的我,而非實在的我,真正的我早已被五欲六塵污染了,身心就變成五欲六塵的奴隸,因此喪失了「真我」的存在。
    石世貴:
    已經知道病因的癥結,就必須從根本去治療,否則,人們有邪思惡念,有時雖暫時放棄了邪惡的行為,但是他心中的邪知妄念沒有根本的去除。
    (黃佩貞導讀)
    曾子一日必定反省三次才能心安,這個反省的功夫,其實就是淨化身心的方法。曾子之所以要天天自省,正是害怕今日之非會變成明日之是,而這種積非成是的過程是我們不易察覺到的,因此我們每天要努力擦拭塵埃,不使愛欲的塵埃污染了我們的身心,這樣一來,身心真正得見清淨,真我便躍然出現了。
    老子曾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佛教也說:「身為苦本。」身心的活動,關係著我們生活的苦樂、生命的淨穢等問題。因此如何認識身心的活動情況,如何導正身心活動的正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身心的活動在哪裡?身心有些什麼活動?身心以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為活動對象。身體有殺、盜、淫的活動情形,心理有貪、瞋、癡的狀況;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心理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身心活動的不正確,導致許多的禍源,種下許多的苦果。
    有一位比丘在森林中禪坐,突然聽到一些動物在吱吱喳喳爭論不休,烏鴉首先發言:「我認為世間上飢渴最痛苦,像我們找不到食物,那種饑腸轆轆的滋味真不好受。」
    烏鴉才講完,鴿子也跟著發表意見:「不對!世間最痛苦的是欲望得不到滿足。」
    蛇在一旁也說道:「瞋恨才是世間最為痛苦的事,瞋火尚未燒到別人時,已經把自己燒得焦頭爛額了。」
    始終默默不發一言的鹿,慢條斯理地說:「畏懼最痛苦,大家不是天天在擔心獵人的弓箭,不知什麼時候會射中我們嗎?」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互不相讓,比丘被吵得沒辦法,終於出定告訴這四種動物:「你們都只說到表面,真正的痛苦在於我們的身體,身體才是痛苦的根本。」
    有了身體,我們天天要為它沐浴妝扮、抹紅戴綠;因為身體,我們才要辛苦奔波為它吃飯睡覺;由於身心的活動造作,我們也因此有了生死輪迴。
    佛經上有段關於身心活動的記載: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出外托缽,看到路旁有一個修行人在鞭打一具屍體,弟子很納悶,問他:「這具屍體和你有什麼仇恨,你為什麼要鞭打他?」
    「這具屍體是過去世的我,由於無明煩惱,它做了不少壞事,使我在無始生死中沉淪,因此鞭打他。」
    修行人回答著,轉身卻對另一具屍體禮拜,並散撒香花。佛陀的弟子很奇怪,又問:「那麼,這具屍體和你又有什麼關係,讓你如此的恭敬他?」
    「這個屍體也是過去世的我,由於它一心向道,懂得修行,因此我才能出生為人,並且出家做了修道人。」
    屍骨在此,人在何方?了知真我,不在皮囊。身體只是個囊袋,終有腐壞的一天,身心所造作的業力,將牽引我們去接受應有的果報,同樣的身心活動,心念不正,行為乖戾,將使我們在痛苦深淵中浮沉;心念純淨,行為正直,就能遠離惡途,趨向善道,由此可見身心活動狀況的一致性。而心的力量尤其巨大,不僅維繫色身的行、住、坐、臥等等活動狀況,也關係著一個人的苦樂哀榮,心力之大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心境一變,煩惱就是菩提,心念一轉,就能身心愉悅,海闊天空,而得解脫的涅槃了。
    黃佩貞分享:
    這段文章裏面有幾則故事,說明了身心活動的造作,內容都淺顯易懂,例如修行人鞭打自己的前世屍體,又禮拜另一具前世屍體,說明了身心所造作的業力,將牽引我們去接受應有的果報,所以說心境一變,煩惱就是菩提,心念一轉,就能身心愉悅,海闊天空,而得解脫的涅槃了。
    (王天資導讀)
    有一個失明的女子,生得十分美麗。許多男子對她傾心鍾情,可是她認為自己是個殘廢的人而心生自卑,不敢接受男子對她的情愛。直到有一名男子對他百般追求,起初不敢與他來往,但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後這個女孩終於受到感動而答應嫁給他。男孩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歡喜,情不自禁地拿起一面鏡子對著女子說:
    「妳好漂亮!我真是喜歡妳。」
    女子一聽男孩如此讚美自己,彷彿晴天霹靂,傷心不已。心想:「你這個薄情漢,明明知道我雙目失明,卻故意拿鏡子給我照,分明恥笑我是個瞎子。」她一氣之下,一口回絕了這門婚事,並且大聲喝道:
    「你走!走得遠遠的。」
    這男孩扔掉了鏡子,不斷地解釋說:
    「妳在我心目中本來就是個完美的女子,我從來不覺得妳是個瞎子啊!」
    盲眼的女子被男孩這份摯情誠意所感動,說: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以為我是瞎子,只有你不把我當作是殘廢的人。你才是真正認識我、愛護我的人啊!」
    有情人終於成了眷屬。由此可見心念的力量有多大!一個心念可以促成佳偶,假使這個女子情到深處還不免自卑心的作祟,不能根除心上的魔障,就算有地久天長的山盟海誓也是惘然。所以,心的活動雖然千變萬化深不可測,但仍然是一念之間的瞬息變化。有人一轉念便能改邪歸正,增品向上,有的人卻始終徘徊在死胡同裡不得脫身,就是這個緣故。明白了身心活動的情況之後,更要進一步去了解身心淨化的方法,唯有清淨的身心才能證悟自性,得到究竟的快樂。
    王天資分享: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個人的心念善惡與取捨,會直接決定其當下的感受,以及長遠的命運。若能心存慈悲善念,就能創造美好的境遇;反之,若被惡念或貪嗔痴所驅使,就可能走向痛苦的深淵。這句話也說明了心靈力量的強大,強調了在面對困境時,調整心態的重要性,例如尋求內在價值、自
    談的是般若的人生態度,教我們經常保有正面積極的心態運用智慧去面對人生。
    二、身心淨化的方法(李玥慧導讀)
    我們的身心無時無刻不在活動,在種種的活動中,難免產生種種的煩惱病患。佛經上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要消除業障,必須根治我們身心的污垢,而醫治的方法,就是淨化。  
    佛教談到身心淨化的方法,真是不勝枚舉,譬如念佛、看經、作福等都是好方法,其中以「念佛」最為方便實在,也是最為直接的途徑。談到淨化身心,以般若智慧來照破無明煩惱固然是可行之法,而用慈悲心可以淨化身心,發願心也可以淨化身心,乃至修行苦練都可以達到身心淨化的目的。在種種的修持法門中,以「念佛」最為簡易捷便,而且三根普被,人人可行。
    「念佛」一般說來就是念「阿彌陀佛」。一早起來,心如朗朗晴空一塵不染,逢人一聲阿彌陀佛,正是象徵「一日之計在於晨」的積極精神。有客人來訪,為了表示歡迎,念一聲阿彌陀佛,無形中給對方「賓至如歸」的親切。客人要告辭了,一聲阿彌陀佛,代表道別和離情;有人饋贈厚禮,不知道用什麼話來感激對方,一聲阿彌陀佛,表達了無限謝意。看見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前去扶助也稱念一聲阿彌陀佛,表示真誠的關懷,真是功德無量。
    這聲阿彌陀佛可以代表諸多的感激、招呼、愛護等。不過阿彌陀佛並非事到臨頭才掛在口上,而是平時養成習慣,隨機稱念。常有念佛的習慣,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默化潛移了。
    有些人不相信念佛的力量,覺得「阿彌陀佛」才四個字,怎能包括了惻隱、感激、關懷、親切、正義等深意,甚至也能消災延壽,增福添慧,真是不可思議。有個信徒禮請法師到他家裡誦經作佛事,法師開口就誦念阿彌陀佛。這個人聽了,在一旁瞪眼睛說道:
    「老和尚,請你來誦經消災,你怎麼三句不離阿隬陀佛呢!」
    法師不語,兀自反覆地稱念不絕。
    「阿彌陀佛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法師被他這麼一問,突然出其不備地罵了他一句:『混蛋!』這個人莫名其妙地被罵,心裡很不是滋味,捲起袖子,一付來勢洶洶的樣子,很不服氣地道:
    「你是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出口傷人呢?」
    法師哈哈大笑說:「混蛋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了,阿彌陀佛四個字,怎麼沒有力量呢?」
    有些人夜間走路害怕神鬼,步步驚魂、膽戰心驚的,便會唱歌來壯膽,有了歌聲陪伴,走在暗路上自然就不怕幢幢的鬼影了。連歌聲都有如此力量,何況是稱念阿彌陀佛的洪名聖號!
    為什麼稱念阿彌陀佛有如此大力量?阿彌陀佛四個字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無量光象徵阿彌陀佛在空間上,如同麗日普照無遠弗屆,光芒四射恆常不變,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慈悲也是綿延不絕,所度的眾生更是無涯無際。無量壽代表阿彌陀佛在時間上,生命亙古常新,不生不滅。宇宙萬物唯一超越時空侷限的「阿彌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彌陀佛四個字,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李玥慧分享: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稱念一彌陀佛佛號,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才知道宇宙萬物唯一超越時空侷限的「阿彌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彌陀佛四個字,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蔣姿香分享:
    阿彌陀佛四個字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所謂【三根】三根是上中下三根,上根是大乘根性,中根是圓覺的根性,下根是聲聞的根性,就是小乘根性,種種修行法門中,唸阿彌陀佛最簡易便捷,而且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總結:
    蔣姿香:
    今天探討身心安住的家園,不管世間法多麼無常,我們所當把握的是現世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人生,建立一所可以安住的家園。唯有斷除煩惱,依持一顆朗朗如晴空般的心,才能建立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淨土。
    以上透過大家探討分享,有助於我們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阿彌陀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