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台北-松五悅讀會
    日期:109年5月30日
    參加人員:黃令蕙、林美露、林靜玉、鄭慈仁、詹曉音、吳金英、柳世洋、梁姈珠、鐘士傑、蔡麗華等出席10 人
    閱讀材料:《佛法真義》之<發願>

    召集人:林美露
    帶領人:黃令蕙
    記錄:蔡麗華

    暖身:林明貴督學分享《貧僧有話要說》之< 三十三說 我的發心立願>作者 星雲大師

    提問設計:
    1~11.消文
    12.可以談談您人生中有沒有「發願」的經驗?
    13.怎麼做才能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呢?
    14.您的「發願」有沒有擴大與昇華?
    15.從這次的討論中您學習到什麼?

    分享人: 鐘士傑
    念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偏法界,總會想著要以四無量心面對每一天。但是,每天遇到有人想要來佔便宜或是沒把份內事做好時,就起瞋心,忘了布施。發願後要持續並不容易,如文中說要發小願開始慢慢精進。
    分享人: 林靜玉
    修道三資糧,信願行;「信為行入,願為前導」,行與願互相扶持,所謂行山願海。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藏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成就菩薩道,行六度萬行,不能不發願。發了願就會產生力量,精進向前。

    心得回饋:
    1.黃令蕙:
    「發願」文章分享~諸佛菩薩中,哪一個不是發心立願而成就佛道的呢?有「發願」的目標,就有前進的動力,有了精進的執行力,則能夠成就;如同我們考大學,必須先要填寫志願,然後依據分數成績,來決定上哪個學校和系所。
    「發願」也有分層次,從「小願」漸漸地擴大,剛開始可能是自己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漸漸到「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行三好,從個人、家庭、朋友、社會,擴大至國家。「發願」是修行要道,「發願」如大師說的「行佛所行」,才更了不起。

    2.林美露:
    做人應發起大願覺悟心,亦要切合實際,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裡為眾生做點事,自然就有希望。更好、更廣地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做點有意義的事,這才是真的。像有人說「我做的也挺有意義,例如:每天給孩子做飯、洗衣服,知疼知暖的」。這是我們的本職,應該做,不抱怨就有功德就積福報了。我們對家人好,他們自然會回報給你。丈夫不會早出晚歸,孩子感受到母愛深深而好好學習,我們也當下就受益。人是有思維能力的,思維來源於思考,如果以自私小利去思考可能會有煩惱和諸多不如意。為大眾得利這種思考相信會得到更為圓滿的智慧。大家常念「遂心滿願藥師佛」,佛菩薩是滿你善願、大願,利益眾生的願。所以,要想身體好,不在「濁」中將自己短短的幾十年生命浪費掉,應該發起大願覺悟心,這個是我們修出世間的根本法門。
    發願亦要切合實際,大家在修行中,隨著不斷往前走越來越明理,就要逐步產生不同的願,像大師說的願力升級。好像四年級學生升到六年級後,你的願就要在四年級基礎上有所增加、擴大。我們學菩薩之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能真正圓滿自己所發之願力,要向菩薩看齊。大家都發願了,我們發的願力切不切合實際自己最明白。怎麼樣叫不切合實際呢?大家想,本來我就一碗米飯,我發願供養一千個人,能做到麼?現在做不到。雖然心量是擴開了,但是容易成空願。一個心量周沙的人一粒米便可令十方一切的眾生惡鬼都能吃得飽,而我們現在做不到,能發滴水之心就可以了。我能為諸位倒一杯水就倒一杯水不必答應拎一桶,那是打誑語,也就是你願力太大做不完來生繼續。但是不要害怕,終究有一生續我們這個願力來繼續做的,願滿才能回家。

    3.林靜玉:
    修道三資糧,信願行;「信為行入,願為前導」,行與願互相扶持,所謂行山願海。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藏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成就菩薩道,行六度萬行,不能不發願。發了願就會產生力量,精進向前。
    4.吳金英:
    發願之前一定要清楚我的願心 在哪裡?有了願心才有願力去執行。並且願心要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擴大,像求學一樣的不斷升級。發心立願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要自己去做,自我學習,自我精進。譬如大師提倡的四給,就是發願實踐真正的《給他》,不可以貪求他給我,所謂的給人方便,是要給他人方便,而不是要求他人給我方便。力行給的願力,凡事就可以歡喜做歡喜受了。

    5.蔡麗華:
    「發願」,事實上,從沒想過為多少眾生服務,度多少眾生;做眾生的馬牛,做社會的明燈,因此感到慚愧。若要說「發願」的經驗, 在職場僅有擬的中長期目標及執行行動計畫。退休後因緣接觸及加入佛光會,看到循循善誘的活動,例如引導義工服務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大師提倡的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及四給工作信條,皆是個人發願的標竿。

    6.鄭慈仁:
    大師說: 我們的願:要弘法利生;我們的願:要佛教興隆;我們的願:要眾生安樂。但我們有確實從事這許多工作嗎?我自覺慚愧,本人僅以發小願希望為佛教做點事,多年前在文書組擔任校對工作.進而皈依和受五戒.孩子小時就跟在身旁親近道場.成長過程中也皈依成三寶弟子.更於17歲起即開始擔任夏令營.冬令營的小隊輔.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由衷地感謝菩薩的護佑和佛光山法師的悲心.智願促成孩子學佛的因緣.更當發願為弘法利生努力!

    7.詹曉音:
    《勸發菩提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力最大。」感謝因緣有幸能在此生學習佛法,從中感受佛法帶來的歡喜與好處,進而發願想與家人親友分享,感恩媽媽和二姐陸續受了八關齋戒,二位姪女也參加了佛光寶寶祝福禮進而皈依三寶,此生勉勵自己向諸佛菩薩學習,從自心和悅,家庭和諧,自利利他,祈願與時俱增,層次往上提昇擴大進而能夠發願行佛,以「行佛所行」,祈勉自己在行佛路上前進,莫忘初心。

    8.梁姈珠:
    "發願" 在社會上事業機構公司稱為"訂定目標"",有了明確的方向目標努力以赴,運作得宜才能順暢進而達標 ; 同理一個修行者也是要發願,成就如何就看你發的心量有多大 ? 願力有多強 ? 例如觀音菩薩、晋賢菩薩、阿彌陀佛所發的各種大願,恆持不怠終能成就佛道,進而渡化衆生,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四弘誓願到勸發菩提心,在在都在鼓勵我們要「行佛所行」,禮拜經懺後的發願也是「願消三障諸煩惱...世世常行菩薩道」願由小漸擴大,願與大家能㩗手同行菩薩道利樂衆生。

    9.鐘士傑:
    發願當配合前兩週之懺悔與慚愧,時時提醒自己,從小願開始,次第精進。

    10.彭修宜:
    地藏經中說: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由此可知,發願是很重要的。
    要發大願,將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要許善願,希望帶來信心與力量,用願心和願力來幫助他人、利益大眾。

    11.柳世洋:
    即發心立志願。如此才有未來目標希望。
    起頭障礙多。因為是要轉捨久來習慣的營私系統,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心(真心)系統。要靠意志力,在正信公義團體中,不斷的投資自己。一旦建立了正確價值、人生觀,則從慈悲..增上,身心淨化..至出離(出煩惱營私家),乃至慚愧感恩發大願。人生旅程如馬拉松。回歸真心、家。才會真愛自己、家人、工作..無怨仇對立。只心安理得,還問心無愧。以上個人的生活願景,生命重心及人生規劃。亦祝福大家。以上個人的解讀。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