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現有讀書會家族更新註冊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簿
活動
群組
相片
用戶
Videos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仁愛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5 年前
1 Achievement
133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台北-仁愛讀書會
仁愛讀書會
時間:110/11/28(日)下午13:30-15:30
地點:台北南港公園
研讀題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4-12)
召集人:楊碧雲會長
參與人員:楊碧雲、楊啟川、許麗玉、吳心惠、徐玉蘭、蔡金蓮、蔡璧雲、蘇麗華、陳淑美、楊謝金枝、李常財、呂雪貞、林威妊、蕭錦娥、楊碧霞等15人
帶領人:楊碧雲會長
紀錄:蔡金蓮
一、帶領人導讀:楊碧雲
首先帶領人帶領與會者對本書序的部分消文及認識,並以簡單開放問答方式帶領大家契入文章核心價值引起共鳴 。
二、討論
1、讀這篇文章有20個大問哉?出現哪些重要觀念?
金蓮: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是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
麗華:人間佛教是在人間修行,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
麗玉:有因有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啟川:一心十法界,人成即佛成,在人間修行。
2、文章中哪一個段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玉蘭:溪聲盡是廣長舌,其意是:無情也在說法,無情在向我們啟示人生的大道理,向我們展示諸法的實相。山色豈非清淨身,是講:這滿目青山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佛陀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在我們的心裡,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威妊: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以人間為本而非以天帝鬼神為本的。正如星雲大師所指出: 我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
碧霞: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學佛不是一個人清修就行了,更要在人群中磨鍊,因為大眾的習氣不同,一起修行才容易看清自己。
3、談談信仰帶給我們什麼力量?生活中有什麼經驗?
清村:因緣果報不強求。因果也不能錯亂,春天不播種,哪裡能寄望有秋天的收成「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凡事不勉強、不違逆、不強求,常與人為善,則能廣結善緣。
玉蘭:大兒子在國中時期心性非常的不安定,總是坐不住,拿著課本沙發坐一坐、書房坐一坐就是沒辦法定下來看書,腦子雖然好可是功課都非常不理想,後來經過朋友介紹一位紫微斗數的老師,幫他排了命盤,跟我說他有很多的障礙,那時候我還沒有接觸佛法,他建議我持誦地藏經回向,從那時候開始我一天持誦一部地藏經,一直持續到現在沒有停,兒子的心性也慢慢地穩定,越來越成熟,工作也很穩定。學佛後的回向是十方信眾都平安健康順利。
麗華:每週二固定在道場值班,以前休假就睡很晚,現在很開心早早起來去道場值班,這就是發心才有的動力。
碧霞:有時跟同事有爭執時,內心還是分別執著,今天讀了這篇有不同的思考,要結善緣,提起正念,因緣果報,從心做起。
淑美:以前未學佛前會相信算命,看風水、看地理、卜卦,把自己人生交付別人手中,學佛後了解,一切唯心造,要從自身做起,隨緣消舊業,奉行大師三好人生,人生一定會更好
4. 讀了這篇文章後在生活上怎麼去實踐?有什麼啟發?
金蓮:如是因如是果,在生活人善護念清淨心。
玉蘭:因為從小身體狀況比較多,於是早課時都會發心,願我有更好的精神、體力、智慧來做更多的佛事、好事
啟川:人間佛教是走入生活,社會服務大眾,奉行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從自己家庭先做起
回饋:麗玉
今天大家很歡喜,響應公益路跑結束,接著享用復蔬餐又讀書會,真是法喜充滿的一天,今天讀大師文章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帶領人時間掌控的很好,引導大家發言,讓每位與會者都能暢所其言,大家滿載而歸。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2021/03/20仁愛讀書會
1.時間:2021年3月20日2021/3/20仁愛一戶外讀書會
2.地點:林安泰古厝
3.參加人員:張大經、楊碧雲、蔡金蓮、蘇麗華、王倩俐、孫京芳、甘燕君、吳心惠、蕭錦娥
4.導讀人: 楊碧雲 紀錄:蔡金蓮
5.研讀書目:星雲大師人間萬事3-豁達的人生
6.閱讀篇章:籃球
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今天戶外讀書會,早上台北小巨蛋參加佛光大學籃球比賽啦啦隊結束就至林安泰古厝進行讀書會,故健走就是今天的暖身。
二、主題內容:
■籃球
你愛好打籃球嗎?籃球是一項訓練自我成長、完成自我人格的運動。籃球選手,在球場上奔跑跳躍,看起來是你爭我奪,毫不客氣。事實上,籃球的運動規則,最能長養球員感恩、勇敢、敏捷、認錯、服從、寬容、合作等美德。茲述如下:
一、感恩:打籃球,先要感謝比賽的對手,如果沒有他們,就無法賽球,所以比賽前,大家都要相互敬禮、握手,彼此先禮後兵,表現出運動員應有的風度與禮貌。
二、勇敢:打籃球要靠勇敢爭先,不能怯懦、猶豫,否則機會稍縱即逝。但是勇敢並非莽撞、鬥狠,打籃球最忌諱碰人、撞人、打人,都視為犯規。一場球賽,每位球員最多只有五次犯規的機會,如果一直犯錯,超出這個數字,這場比賽就無法上場賽球了。
三、敏捷:籃球場上,要爭取好成績,就得看誰的動作快,能儘量爭取到投籃的機會,才能得分。所以,每一位球員在運球、傳球時,要快、要準,不容有絲毫差錯,讓對方有機可乘。為了達到動作迅速敏捷,練球時,球員無不苦苦的把跑步練得像長跑健將一樣,尤其在球場上來回馳騁,要能步履穩健,履險如夷,才能減少失誤。
四、認錯:在球場上,表現英雄氣概,在萬人觀賽之下,和對方交手,你來我往,如入無人之境,難免會有技術上的犯規。例如帶球走、兩次運球,甚至用腳勾人、用手肘拐人,或是非法擋人、非法攔截、非法超球等,都是球場大忌。一旦犯了上述錯誤,裁判明察秋毫,哨音一吹,只得乖乖的認錯,主動向對方道歉,甚至鞠躬行禮。
五、服從:籃球場上,服從教練是美德,服從裁判更為重要。所以,舉凡教練的一個手勢,裁判的一個哨音,都讓球員心驚膽顫。但也要表態服從,不但要向對方道歉,甚至要向裁判認錯,因此籃球場上,最能培養服從的美德。
六、風度:一個優秀的球員,不但球藝要高超,球品更重要。打球的時候,雖然要勇猛向前衝,但是更要注意對人的尊重。例如,不可以有小動作,不可以氣急敗壞,不可以顯出不耐煩,或是不服從的態度,都有失高手的風度。所以,一個球場戰將,要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尤其無論勝敗,都要表現大將之風,不如此,就不能成為萬人風迷的籃球健將。
七、合作:籃球是一種團隊運動,不重個人單打獨鬥,必須群策群力,所以個人不能貪功,必須懂得適時為球友製造機會,因此平時培養團隊的默契也很重要。一個球隊的組織中,雖然名義上有中鋒、後衛等,但也不是一成不變,如何靈巧的互補,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尤其投籃時,不光是靠技巧就能奏功,要靠彼此合作,互相護航。甚至投籃時,也不是光用眼看,能用心眼投籃,只要功夫純熟,則球一出手,應聲入網,就非難事了。
將書本文章,擷取重點,每個人共讀並分享文義及重點,並表述最受用及生活體驗
問題討論:
提問1.今天早上大家在小巨蛋看籃球賽,為佛光大學比賽加油,所以今天特別選讀這篇大師文章「籃球」,可以做個結合,今天你觀察到什麼?聽到什麼?
回應:
倩俐:看到我們佛光啦啦隊熱情加油,振奮人心,大家跟著青年團一起舞動身體活力四射。
燕君:青年團的帶動,用大聲公吶喊活力及師父們關心來到現場為佛大打氣。
心惠:看到佛大球投不進,令人失落,要趕快改變策略。
麗華:今天這場球雖然輸了,經過反省丶檢討,雖敗猶榮,球員的身高差異丶技藝的懸殊看的很生氣,但更要懂得爭氣。
錦娥:今天主辦單位很貼心也很用心,中場休息時也特別為現場來加油的師父們放了一首大悲咒音樂,小地方大用心,值得學習。
京芳:大家知道籃球場上有幾位球員呢? 籃球的位置有五個,他們都屬於同個球隊。這些位置被命名為:控球後衛(PG)、得分後衛(SG)、小前鋒(SF)、大前鋒(PF)和中鋒(C)。 控球後衛是球隊在球場上的實際指揮,因此這個位置位需要紮實的控球技巧和在比賽中為球隊製造機會的能力。得分後衛通常是這支球隊裡最好的射手,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內準確地投籃。我以前是籃球隊員。
提問2.今天的文章內容及球場裡,那些地方是讓你印象最深的?
回應:
大經及麗華:認為文章中第七合作重要,籃球是一種團隊運動,不重個人單打獨鬥,必須群策群力,所以個人不能貪功,必須懂得適時為球友製造機會。
倩俐及金蓮:認為文章六、風度很重要,輸贏乃兵家常事,在球場上展現勝不嬌敗不餒的精神,球技重要球品更重要。在球場上球技高超固然能吸引很多目光,但是如果球技高超伴隨的卻是球品低下的話,相信一定會遭到諸多嫌棄。
京芳:敏捷勇敢也很重要,打籃球要靠勇敢爭先,不能怯懦、猶豫,否則機會稍縱即逝。
提問3.透過今日的閱讀及觀看球賽,你領悟到什麼?學到什麼?佛法運用生活各領域中有什麼幫助?
回應:
張大經督導,大師將球賽納入佛法,打球要懂得感恩丶認錯,過去所做的惡業要懂得懺悔,唸佛更要精進,信丶願丶行才能達到浄土的彼岸。
燕君:今天看籃球賽是我第一次參與真的很興奮,尤其佛大投籃得分時就特別開心,啦啦球棒還打到會長的頭,眼鏡也快掉下,真的有點抱歉,任何事情開心不要過頭,不然會樂極生悲,中道即可,輸球也不必傷心,當下認真,事後好好檢討,重新來過,抱持初發心,愛籃球的心,勇猛精進,明天會更好。
倩利:輸了只是球,没有輸掉人心,我們有強大的佛光戰鬥力,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們没有高大的外籍選手,但我們有比山高的雄心壯志,有信心未來會更好。
四、主持人結論:
籃球除了運動健身,還有一套獨門的籃球哲學跟大家分享,星雲大師認為籃球運動蘊含「六度」精神,可對治人性諸多通病,健全人格,包括:勇於認錯、不傷害對方、敏捷果斷、重視團隊、尊重包容、榮譽自尊。每一場球賽,都蘊藏著勇猛、機智、慈悲的教育,不論對球員或觀眾,都是最佳品德的教育課堂。
感謝督導的解行並重,他的德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謝謝大家,今天的戶外讀書會圓滿,感謝大家的參與⋯
+3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台北仁愛 讀書會
讀書會記錄表
109 年 第 次
讀書日期 109.04.16 記錄日期 109.04.16
讀書地點 Line群組線上讀書會 記錄人 蔡金蓮
人 數 10人 總回饋 方素琴
帶 領 人 楊惠萍 導讀人 楊惠萍
書 目 佛法真義第一冊-星雲大師著作
主 題 『佛光四句偈』
討論結果 1.討論熱絡:■全部發言□ 2/3發言 □1/2發言
□1/4發言
2.進行流暢:■深入主題了解 ■提出問題討論 ■四種層次運用
3.四層次提問運用:■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4.增進彼此了解 : 自我介紹,及加入讀書會的因緣&自我期許
5.內容受用程度:■非常好 □2/3 □1/2 □1/4
6.帶領人的感想:其實從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點在我們工作或日常生活當中很受用
內容
摘要 一、帶領人導讀楊惠萍:帶領讀書會會員分段消文,並以簡單開放問答方式帶領大家契入文章核心價值引起共感,從佛光四句偈裏哪些觀念讓您印像深刻的?閱讀的過程中,有想到什麼相關經驗嗎?在您身邊有類似文章中所說的經驗嗎?談談您對這次討論後的省思與啟發。
二、討論:
金蓮:慚愧感恩大願心特別有感,人有慚愧心,才懂得發奮圖強,力爭上游,有感恩心是心靈最富有的人。
碧雲:感恩大姊在她轉換工作跑道時,要她去報考公職,給自己動力,得與和市府的公職人員結縁,佛光四句偈是人生的座右銘。感恩父母、感恩常住、感恩所有的人,受人點滴湧泉以報。
秀蓮:要用歡喜心接引新人,更要用平等心善待新人,更不能有分別心。
淑惠:是佛光之友,常參加仁愛分會的活動,也常看人間衛視,師父的隻字片語都很受用。
麗華:星期四值星,義工一天下來都很忙也很歡喜,但仍願意配合參與讀書會與大家結緣。
玉艶:希望能多學習彼此照應,經典上的名相要活用在生活上。
美穎:希望藉由讀書會讓自己多讀些書,多明些理,學佛要與生活結合。
玉蘭:在生活中大小事用感恩的心,想到有美好的環境居住,連睡覺都可以睡得很安心,凡事想好的想有的,知足常樂。
總回饋:方素琴:
今天線上讀書會網路有點不穩定,聲音干擾偶而會没聽到,影響讀書會的進行,但大家仍發言踴躍,下次再看看是否還會有相同情形。
這次的疫情從境外回國者需14天居家檢疫觀察期,能守規矩就是守戒律,得以維護大家的清浄心,大家遵守規則,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大家也以平等心看待此次疫情感的人,互相關懷鼓勵。
帶領人惠萍結語:謹守身丶囗丶意,行三好丶四給,平滅貪丶瞋丶痴丶慢丶疑,生活才能幸福美滿! 謝謝大家今天的討論與分享。
照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台北仁愛讀書會
讀書會記錄表
109 年 第 次
讀書日期 109.04.09 記錄日期 109.04.09
讀書地點 Line群組線上讀書會 記錄人 徐玉蘭
人 數 7人 總回饋 楊惠萍
帶 領 人 楊碧雲 導讀人 楊碧雲
書 目 佛法真義第一冊-星雲大師著作
主 題 『回向』
討論結果 1.討論熱絡:□全部發言 ■2/3發言 □1/2發言
□1/4發言
2.進行流暢:■深入主題了解 ■提出問題討論 ■四種層次運用
3.四層次提問運用:■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4.增進彼此了解 : 自我介紹,及加入讀書會的因緣&自我期許
5.內容受用程度:■非常好 □2/3 □1/2 □1/4
6.帶領人的感想:其實從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點在我們工作或日常生活當中很受用
內容
摘要 一、 帶領人導讀:楊碧雲
使與會者清楚了解整本書篇章的結構,並以簡單開放問答方式帶領大家契入文章核心價值引起共感,佛門寺院裡早晚課後都會回向、過堂後也會回向、往生佛事、祈願祝禱都有不同的回向,那什麼是回向呢?
回向亦有:『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有向空』
二、討論
1、『回小向大』: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大師舉了哪些例子?
楊惠萍:布施小小的麵包普願回向天下的蒼生都能得到温飽。
徐玉蘭:一百元樂捐大學建校基金,普願天下莘莘學子安住身心,學業進步。
2、『回自向他』: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大師舉了哪些例子?
蔡金蓮:把拜佛誦經的功德回向給兒女,讓他有聰明智慧。
3、『回事向理』: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大師舉了哪些例子?
蔡金蓮:凡事都是我願意,心量無限。
美穎:我願做好父母,成為兒女的模範,把兒子帶到佛門。
4、『回因向果』: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大師舉了哪些例子?
楊惠萍:工作上與主管不太對盤,某次法會時回向跟他解釋解,後來相處上改善很多。
5、『回有向空』: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到什麼?大師舉了哪些例子?
徐玉蘭:回向都有一個目標,卻是有限,能夠從有限變為有限就是回有向空。
6、文章中,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段?原因是什麼?
蔡金蓮:以前拜佛禮佛是拿香跟拜,不懂回向,看了書之後才知道可以回向給女兒,希望他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7、讀這一篇時,有哪些心情出現?
黃美穎:大師寫的為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有一段暫時的隔離,我們可以當作閉關,自我反省,讀起來心很平靜,這篇祈願文讓我很感動。
8、談談對今天討論的感受與心得?
孫京芳:隨緣大家要歡喜,因緣接引了樓下沖咖啡的小女生入佛光會,這是回自向他,心念正確整個人生大不相同。
總回饋:楊惠萍
疫情期間,線上讀書會今天是第2次了,效果比預期好,大家雖没面對面的接觸,也没有講義,謝謝帶領人事先都把文章po在群組,大家能事先把文章熟讀,所以今天帶領人進行的提問大家都能把握重點,也在時間內完成。
讀書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與氣質,尤其是讀大師的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助益,大家在一起共讀討論分享,真的很幸褔,今天在帶領人引導提問大家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謝謝大家的分享。
我也自我分享,之前不太知道為什麼要回向,但因在14樓值班後,除了祈求菩薩庇佑家人平安外,會發願當日能接引更多信眾進來禮佛、學佛,給人因緣。
由於疫情的關係透過網路可以在線上修持,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定時、定期的修持,不斷精進、增加資糧,讓自己不退轉。起心動念非常重要,如同種下善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成就善果。
照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2020/1/17仁愛讀書會
書名: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地點:台北道場11樓敎室(四)
時間:下午一時三十分
出席人數:張大經(帶領人)楊碧雲(暖身)蔡金蓮(記錄)蘇麗華丶吳秀蓮丶楊碧珍、李玉琴丶吳心惠丶蔡璧玉丶鄭張卿、劉陳桂妹丶黃金蘭丶吳京芳(計13人)
9/7會長:心無罣礙從金剛經找出源頭,能解脫,便是修行
張大經督導:心經也講心無罣礙,心中無貪瞋痴,即能解脫戰勝煩惱,要能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破除我執,用善的念頭做事可免於輪回
9/8"知足歌"張督導説,這一生工作從基層做起,至今職位高升,一路順遂,要感謝佛恩,當身體欠安,才體會到能活動自如就是幸福
會長:把握當下修福修慧一切知足是修來世的資糧
9/9碧珍:學佛可以脫離常軌,佛的想法即是不掛罣,凡事輍達
秀蓮督導:所有緣起法,過去的就讓它過去,要看空和放棄我執
張督導:三時繫念提到夢裡明明有六趣,學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𥚃也提到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凡事要放下,不要執著
9/10吳心惠:我有明珠一顆,指的是本自具足的佛性,心中有慈悲、有智慧就能成佛道,而且自利利他
張督導:世尊提到奇哉!奇哉!大地皆有佛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立立他,我們一定要做定課,把握當下,挖掘自己的寶藏
會長:阿卿能把握生命的可貴,經常把作務放在第一缐,就是明珠一顆,活在當下
9/11蘇麗華:當工作碰到瓶頸時,慿著願力,透過沈潛,自我觀照,找出問題加以改進,確實可以走出一條路,就如自己由餐廳的服務生轉任主任就是一例
9/12普賢菩蕯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秀蓮督導:做務一定要用心,就可以修福丶修慧
會長:發願客易、發持久心不易,因此要發恆長心
張督導:發願往生浄土,平時做定課,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廣結善緣,遇事則重業輕報
9/13會長:在世間,人我之間要圓滿,一定要用點心,自心和悅,是重要的起始
張督導:大師的十修歌,叫人我不計較、不比較,要不計較,須能放下和懂得無我、知無常,尊重對方,給人因縁即進入自立立人的境界
9/14發菩薩願的人,大都願發心服務大眾,所以説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在眾中修行就顯得重要
9/16秀蓮督導:為道須行大條路,要自動自發,要動才有力量,生命不空過,要把好的和他人分享
9/20學佛的重點1、要發菩提心2、發覺悟心3、發平等心,幫助别人也可以利己,平常要莊嚴自己,在有智慧丶禪定,慈悲的因緣下饒益有情,利益他人就具足力量,周遍圓滿
會長:期待下回有更多的人來讀書會,提昇宗教信仰和生命層次
最後由張大經督導帶領大家唱無相頌並作迴向,一切功德圓滿落幕!謝謝🙏大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仁愛讀書會紀錄
時間:民國108年9月21日下午16:30-18:00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11樓教室四
出席人員:李秀玟、張大經、簡志逹、蔡金蓮、張麗珠、吳心惠、孫京芳、甘燕君、蘇麗華、劉寶美、陳麗珠、蔡碧雲、楊碧雲、徐玉蘭
暖身:張大經
帶領人:李秀玟
回饋:楊碧雲
紀錄:徐玉蘭
閱讀材料:佛法真義第三冊『朝山』,作者:星雲大師
一、暖身:張大經~帶領六祖大師『無相頌』以唱頌方式進行。
二、導讀與討論:李秀玟
1、帶領人從『朝山』文章中引導古德有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朝山是增福滅罪最好的修持法門。『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也有到逹的意思,就是我到逹的意思,到了聖地之後,自然就會禮拜,也會心生恭敬。
2、自古朝山一直是信徒虔誠信仰的活動,也是一種修行,一種運動。
3、佛光山開山至今53年,經年累月都有人來朝山,從山下三步一拜,一路拜到山上,最初離佛好遠,但一步一步拜得與佛愈來愈接近。
4、朝山禮拜雖是拜在地上,卻可拜出我們心地的光明、清淨、信心、謙虛、包容、慈悲、智慧、歡喜、感動,是與佛交流往來、與佛接心最好的方式。
5、一個合掌、一個問訊、一獻花、一拈香也是朝山的意義功德。
透過朝山,拜出佛的意義每個人也都熱烈分享~
提問一、你用什麼樣的心境來朝山拜佛?
楊碧雲:最有印象的是短期出家時,在佛陀紀念館,當下用一顆很清淨、恭敬的心去朝山,發了願報三寶恩、父母恩,突然想到我把爸爸背在肩上,就一邊朝山去,即便朝山有這樣的功德力都回向給我父親,希然他能身體健康。
張麗珠:很久以前就開始朝山,第一次時覺得地板很藏,但有佛號的接引心裡就慢慢的放下,過程中比較沒有分別了,跟著大眾,眾中有我,我在眾中,到了山上覺得還蠻舒服的感覺,身心清淨。之後也辦了很多夏令營帶著小朋友一起朝山,教導小朋友拜佛、持念觀音菩薩名號,夏令營結束後小朋友告訴我『念觀音菩薩』很有用,因為原本會暈車嘔吐的都沒事,一路平安回來。所以從小讓他們有些佛們的行儀,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吳心惠:要以恭敬、虔誠的心來朝山拜,心誠則靈,真誠心要夠。
張大經:以前從事餐飲業,吃喝,玩樂、酒色財氣都會,學佛後才知道地經講的眾生起動念都在造惡,深感這期間造了很多惡業,受三皈五戒後開始朝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吾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心口合一,拜完後覺得一身輕,不可思議,要好好懺懺。老實念佛往生有份。
提問二、朝山的當下有沒有想佛在那裡?
簡志逹:佛在自己的心裡,
陳麗珠:剛開始都不會想,只覺得佛在遠處,我要朝著那個方向拜過去。
劉寶美:最早在承天禪寺,那時候身體不好,怕受不了,可是在拜完後覺得很輕鬆,朝山時都念懺悔偈,對我的身體蠻有幫助的。
提問三、朝山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好處?
蘇麗華:剛開始還有點冷,拜到後來身體都暖和,可洗滌身心,功德殊勝。
蔡金蓮: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心,很佩服師兄、師姐的精進,受感染而學習。
甘燕君:可以把煩亂的心靜下來。
李秀玟:是為了還願,當時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在加護病,被開出三張病危通知,後來想到懷孕4個月時的朝山,半途發冷,無法動彈,跟佛祖祈求後平安拜到山上,佛力不可思議。因此再度發願祈求平安,再次朝山還願。
簡志逹:拜得很輕鬆,跟著步代一步一步,感謝有個健康的身體可以朝山。
蔡碧雲:一開始也覺得不太可能完成後來慢慢拜,也完成了,很不一樣的體驗。
張大經:有一次下著大雨,老和尚說風雨無阻,照樣朝山,感動萬分,過程中不知道是汗水還是雨水,還是淚水,伴隨著懺悔偈一拜一句,這是最難忘的一次。
總結李秀玟:在我們朝山的當中,發覺人人都有佛性,能度眾生才是真正旳佛法,經過大家的分享我們今天得到六心:感恩心、慚愧心、思齊心、恭敬心、大願心、菩提心。再和大家分享一首朝山的歌:鐘聲劃破寂靜的天空木魚敲醒昨夜的迷夢一步一拜心意化做香花誠心供養三世諸佛次風徐徐吹寒露陣陣來有佛在心中我不怕露水重重我不怕砂石沈沈我的脈摶與你跳動我的心靈與你相融我不怕露水重重我不怕砂石沈沈我的我的脈摶與你跳動我的心靈與你相融
回饋:楊碧雲:今天讀書會是有始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秀玟督導號召,創會會長、督導、4位佛門親家齊聚一堂,真的不容易,帶領人選『朝山』的主題真好,,整個流程聞、思、修、正原汁原味的消文,整個歸納帶得非常完整,大家對提問也很踴躍分享,尤其創會會長取這個『仁愛』真好,大家有愛、仁愛仁愛心無罣礙,仁愛就是慈悲跟智慧的融合,大家都是有福有慧的人。
大家分享經驗,從剛開始覺地板這麼藏,慢慢去除貢高我慢,以平等心看待,從暖身開始大經督導帶我們唱『無相頌』最後又帶我們唱懺悔偈,一系列應證經由大家的分享,從平面到很立體、很生活的腦力激盪。
也有怕體力不能完成,最後也克服了,這個過程是非常難得的,是很美妙的經驗,所以我們不要去設限,試看看打開設限的框子,藉由大家的分享,產生共振的力量,之後就可能去試,與佛接心,這樣的讀書會非常成功,謝謝秀玟督導,以及所有的分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仁愛讀書會紀錄
時間:民國108年4月11日晚上7:00-8:30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11樓教室四
出席人員:李秀玟、王旭華、楊碧雲、蔡金蓮、蘇麗華、楊惠萍、蔡佳芝、王麗娉、孫京芳
暖身:徐玉蘭
帶領人:王旭華
回饋:每人一句話
記錄:楊碧雲
閱讀材料:《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推薦序「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作者:高希均
一、 暖身:徐玉蘭〜養生氣功操
二、 導讀及討論:王旭華
帶領人從《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推薦序「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本篇分三大段介紹
(一) 「大師說話,了記得了,寫字了」
(二) 一本「小書」又是一本「大著」
(三) 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大師就能成大事
帶領人今天以簡單開放問答方式帶領大家契入文章核心價值引起共感,大家發心立願,感恩大師建立佛光山,成立佛光會,大師以無為有,以空為樂,大師所有的事業都是給出來的,我們可以在此修褔修慧,從各種活動中學習成長,每個人熱烈分享~
楊惠萍—今天帶領人的重點導讀,也讓自己學習很多,尤其是我在道場14樓承擔知賓,接觸很多來寺禮佛的信眾,起心動念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謝謝給我這個因緣,學習服務成長。
大師很了不起建造佛光山寺也是人生加油站,尤其這陣子家人過世,體悟很深,也很感恩能帶家人一起來道場禮佛,接觸佛門非常感謝!
楊碧雲—書中第一段大師「與病為友」給我很大的力量,大師生病了,但大師說他只是有點不方便,面對父親中風已3年多了,大師的書在我生命低谷時給了我很大的助益,讓我可以接受勇於面對承擔,因為接觸佛法懂得因緣果報,人生來去,業力不思議久遠必相牽,善護念,清淨心來面對問題,簡單生活。
蔡金蓮—孫女問您生命只有一天您想做什麼?如果有好幾年您想做什麼?當還在思考中,孫女說您要答案嗎?他告訴我要念經,讓我很驚訝,還有之前參加啦啦隊孫女說我是佛,佛教靠我,我的言行孫女都在濳移默化中,我們將大師的三好四給落實在生活中去實踐。
徐玉蘭—家中整修有白蟻,我請家人先恭敬觀想請牠們離開,減少傷害,起心動念慈悲為懷。大師生病了,病後寫一筆字,又出書,把握每分每秒,人生不空過,大師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蔡佳芝—大師把佛教生活化,讓普羅大眾很容易接觸,以前没學佛都在求,現在當我們有能力時要學習去付出,我們對大師要有信心,將三好四給落實在生活上幸褔安樂。
王麗娉—大師「成就人間的願力」給我很大的鼓勵,「給」就能「捨」,「捨」就能「得」,捨的當下是歡喜的,最大受益是自己,自利利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跟著大師走是多麼歡喜。
蘇麗華—以前佛教在深山修行,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落實在生活中,尤其普門大開,方便給人來用齋,給了很多因緣,成就接引了很多信眾來佛門奉獻服務。
最後帶領人感謝大家能來一起參加讀書會,把握學習機會,不斷提升自我,讓生活更美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台北仁愛分會讀書會紀錄
時間:2018.1.24下午七點
地點:台北道場十三樓法雲堂
出席人數:8名
帶領人:楊碧雲
暖身:楊啓川
記錄:蔡金蓮
照相:楊啓川
回饋:李秀玟
閲讀材料:星雲法語-命運
一丶暖身:由楊督導帶領讀書會會歌和隊呼
二、導讀:改變命運的方法
三丶帶領人:
以聞思修證四層次帶領。
1.研讀文章內容出處、作者?
2.這篇文章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王旭華:提供改變命運的方法有四點:1、改變觀念2丶改變態度3、改變習慣4、改變人格這四點是漸近的,每點都很重要,改變不正確的觀念,建立正知正見,好運才會跟著來。
徐玉蘭:認同旭華的説法,道理是環環相扣的。
李秀玟:來道場是來學佛的,如何做佛,態度決定一切,不怨天尤人。
林美君:觀念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造就我們的命運。
王麗娉:身口意產生業力是善業或惡業。
楊啓川:改變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害病的時候要懂得控制。
王旭華:四點方法是因人而異,小朋友的習慣受大人的影響最大,故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必從小養成。
分享:
李秀玟:職場上被新人惹的很暴怒請她向主管請敎,希望她漸近的改善工作態度。
楊啓川:以前離開的公司,80歳的老太太還常叫我回去,新人做事沒有那麼積極,建議她多和他多溝通。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
王旭華:覺得自己很好命,父母皆是公務人員,從小過年門户都是開著,客人很多,父母廣結善緣,而自己的工作一直有贵人扶持。
徐玉蘭:人在順逆境都要接受,年輕時開過二次大刀,從此對人生有很大的改變,隨時都要把握自己健康的狀態。
林美君:好命需要樂觀,有正知正見的人就會遇上對的人。
李秀玟:最幸運的是嫁到好老公,年輕時一路走來很辛苦,現在小孩都不用操心了。
楊啓川:剛到台北來時一切從零開始,感謝父母養育造就了一身好功夫,有了一枝之長,做事愈來愈順,隨時替人解圍,到退休之齡仍沒有一日失業過,也圓滿了自己的人生。
蔡金蓮:家裡成員多,在成長的過程中少有挫折過,近來則是為小孩和狗煩心起無明
帶領人:説説大家對這篇文章的領悟或收穫有多少?
王旭華:大師給我們很多的資糧,自認為進道場周遭的師姊給予很多的指導改變了自己,遇事常有正面積極的想法
徐玉蘭:佛門的境界很高,學佛以後和公司的同事有很好的互動
美君:一切都是好的安排,重要的是自己的念頭,萬法唯心造
李秀玟:讓自己更好就是改變,不要讓自己的習氣任由輪迴,放下才能有美好的人生
蔡金蓮:今天的收穫滿滿,進入佛光會之後,覺得學佛真好
帶領人:大師敎我們行三好,就是希望大家常常檢視自己,給自己因緣常轉法輪,命運操在自己手裡。
回饋:李秀玟
楊啓川帶領讀書會歌行之有年,真的很感謝他一路走來不忘初心,藉由讀大師文章大家都能侃侃而談說出個人的人生故事,帶給大家歡樂,今天讀書會時間及整個流程都很順暢,謝謝每位愛讀夥伴們分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unlocked the badge
Photogenic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仁愛讀書會
仁愛分會讀書會紀錄
時間:2018/12/27
地點:台北道場三樓信願三教室
出席:7人
暖身:王旭華
帶領人:李秀玟,記錄:徐玉蘭
照相:楊啟川
帶領回饋:楊碧雲
閱讀材料:大師著作人間萬事迷悟之間8~寺院的功能
一、 暖身:旭華督導以包子、老虎、獅子的特徵動做,帶領大家疏展筋骨。
二、 導讀:
1、大家對寺院有什麼樣的印象?
啟川分享:寺院有分好幾種層次,有些無專人管理而是由大眾自發管理服務。又如松山寺歷經火災、信徒之間有誤會,而後經大師化解,做了4年平安燈法會把附近的里民都找回來。
碧雲分享:小時候住澎湖,漁民多廟宇多,對寺廟的印象僅限於廟會時乩童的狀態,心靈上是害怕的;長大後到了台北,經由同事接引才接觸到真正的佛教。
玉蘭分享:小時候在鄉下當有節日時也是跟著大人拜,感覺有吃有玩很熱閙,很喜歡有廟會的活動。
金蓮分享:我的情形比較戲劇化,因為外公等家族都是基督教徒,但是因為爸爸是道教而禁止我們再去教堂做禮拜,後來第一個去的寺廟是行天宮,在那邊感覺很平靜安定;因緣際會加入佛光會,接觸到正信的佛教,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地方。
旭華分享:小時覺得寺廟有黑白無常,早期的寺院大都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基督教堂都在市中心區,近年來道場都在市中心,讓人很方便的來禮佛、學佛。還有一點現在師父講信眾聽得懂的話,早期講得聽不懂,因為他是神的溝通者,這是很大的改變。佛光山的宗旨是教育,但現在年輕人太少,如能用佛歌來帶入,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2、寺院有什麼樣的功能?
啟川分享: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來福利社會、以供修來淨化人心。
3、比較不順遂的時候會不會到14樓禮佛?
碧雲分享:寺院是心靈的加油站,身、心、靈會穫得很大的力量,五方佛可以作為你的寄託,從經典裡可以知道人生的來去、因緣生滅,這當中可以慢慢沉靜自己的心,煩惱會比較快走過去。
旭華分享:我比較不去14樓,會直接找師父為我解惑。
金蓮分享:用抽籤的方式,大師的法語來解惑。
玉蘭分享:我不會很刻意的到14樓訴說煩惱,剛好有活動、法會來道場時會去禮佛,向五方佛訴說,平常以念佛、轉念、深信因果等來解決困惑。
惠萍分享:以念心經、大悲咒讓心情平靜,四月開始在14值班時也會請菩薩賜我智慧,解決在工做上、生活上遇到的難題。
啟川分享:大師50多年前的願,要成立宗教總會,請宮廟進來,要怎麼進行?這段路走得很辛苦。
4、寺院給人心靈上的淨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啟發
碧雲分享:學佛前自我為是,學佛後你說的是,多了一份尊重包容,用同理心看待,這是最大的改變,每一個人本俱佛性,被無明妄想執著掩蓋,希望跟著師父學習後照見自己,正知正見的學習。
旭華分享:進入道場是一個驚艷,觀察金蘭督導導引電梯足足有40分鐘,一位知賓師姐有這麼大的能耐,每個電梯有不同的屬性,他都了若指掌,控制得恰到好處,可見得他對工做的認真負責。再往上的師父等是不是有更多的素質。普羅大眾所展現出來的工做態度給我每每的驚艷,這是讓我學習的地方。
金蓮分享:最近有很多感應,常常覺得那裡不舒服、有困惑,在人間福報都找到答案,在演講、開示裡頭也找到答案,隨時隨地都有正面的感應。
玉蘭分享:學佛前看人、事、物都不順眼,學佛後心情很平靜,每每在共修時看到許多老菩薩不用經本,已經把八十八佛記在腦子裡,可見得是長期以來的功力,在精神上給我很大的鼓勵,我要學習的精神。
惠萍分享:道場是一個大寶藏,看你花多少時間來挖寶,時間的規劃上很重要,才能面面兼顧。
啟川分享:傳承方面,一棒一棒傳下去很重要,每一任會長我都有幫到忙。第二、三代都帶出來,我是盡力去做,還有宮廟的問題,要契入溝通不容易。
回饋:
碧雲:寺院的功能多元化,每個人相應不同,唱歌、參加法會、慈善弘揚、從任何地方契入都沒有關係,眾生根器不同,重要是多聞薰習,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尤其要常常受戒,善護自己身口意,因為我們很容易因世俗的事又隨波逐流,來到大道場非常感恩,要發心發願,有能力給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給出來,前提是要培養能力,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才不愧身為佛弟子,也是一份使命。
玉蘭:身為佛弟子,如同碧雲會長所說要培養自己的能力,當有人提出疑慮時才有足夠的說服力來為他解說。
惠萍:最有感觸的是:寺廟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遇到困時進來加個油,充滿了正能量再往前。
啟川:寺院是個眾緣合會的場所。
碧雲總結:今天是第一次,讀書會要落實不流於形式,藉由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可以激盪出愛的火花,在學佛道路上有不同的收穫,藉由分享或許你的問題就是我過不去的問題,給人很大的力量及啟發,這是讀書會最大的功能,從每個人身上互相學習。每次出來都是在修持這顆心,即便是聽到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圖像都會不同的感受,大家不忘初心,信願行勇往直前,帶著滿滿的歡喜回去跟家人分享信仰傳承,把幸福傳出去,落實大師倡導人間佛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3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3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1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帶領人認證
2021 閱讀研討會
2020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佛光山新馬泰印線上
2020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