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活動名稱:新竹第二分會 竹二采風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5/06/28(六)
    活動地點 : 法寶寺二樓大齋堂
    召集人 : 鄭詠妮
    參加人員 : 鄭詠妮 陳佳杏 洪燕珠 王燕萍 陶康盉 蕭菀芸 陳領弟
    帶領人 : 陶康盉
    書目:星雲大師全集18. 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過堂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過堂
    文章: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矩,才會口出此言。
    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理學家程頤有一次到佛門,看見大眾排班進齋堂用餐,隊伍魚貫而入後,大歎:「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可以說,佛門裡行立坐臥間,無一不是修行。所以,到了寺院,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受到欲望、妄想的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的基本功重新學習。
    在中國,出家人用餐都是到齋堂裡「過堂」,目前只有南傳佛教國家仍實踐佛陀時代托鉢乞食的制度。主要是在台灣、美國等其他國家、地區,因風俗習慣不同,人民也不完全是信仰佛教,托鉢乞食不是很方便,也不容易實行。所以,中國叢林便採集中修行的方式,讓出家人一起到齋堂吃飯,稱為「過堂」。
    到齋堂裡用餐,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進食只是為了滋養色身,經過一下,因此不貪心、不好吃,也不計較飲食的好壞。所謂「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飽就好。出了齋堂以後,也不議論飯菜好或是壞,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所以,佛門裡齋堂又稱作「五觀堂」,主要是提醒大眾吃飯的時候,要「三稱念」、「五觀想」。三稱念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五觀想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五種觀想是很有意義的。比方,第一句開頭就說:要忖量自己的德行,有條件到這裡來吃飯嗎?要覺得到這裡吃飯是不容易的;正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曾題寫過一首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提醒大眾,吃飯時應該帶著感恩的心、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鉢」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
    另外,在佛門裡,每日齋堂中都要唱誦〈供養咒〉,其中有一段:「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是提醒過堂用齋的修道人,不過度貪求外在飲食的鮮香味美,時時將自己安住在禪悅法喜與無求的淡定中,以法為食,長養道念。
    因此,在叢林裡過堂吃飯,除了受持五觀想外,也要抱著歡喜心、感恩心、無欲無求的心吃飯。過去叢林沒有醫務室,也很少聽到有人生病,主要是過堂時作五觀想,誦念〈供養咒〉,當然可以消災免難,身心自在。

    燕萍師姐分享:雖然有過堂的體驗,但這還是第一次在法寶寺參加佛門過堂的行堂作務。在莊嚴肅穆的大齋堂中,隨著法器的節奏,大家安靜有序地進入齋堂,心也慢慢沉靜下來。

    菀芸師姐分享:我們行堂人員的手勢要如法,且需要與之默契上配合,讓我感受到修行不只是坐禪念佛,如何與人互動連結,更要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燕珠師姐分享:用齋的過程中大眾不可說話,行堂人員僅以手勢互動進行,讓我深刻體會到「止語」的智慧。食物雖然簡單,卻充滿感恩與惜福的心。每一口飯、每一口菜、每一口湯,都提醒我:食物得來不易,應當心存感激、不挑剔、不浪費。

    詠妮師姐分享:無論過堂及行堂所有的規矩,儀軌都讓我反思平日在用餐上的隨便與匆促,也讓我學會在每一餐中培養正念與慈悲。這不僅是用齋,更是一場靜心的修行,一種生活中的禪,也是一種身心靈的洗滌。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新竹第二分會 采風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5/06/15(日)
    活動地點 : 會員家
    召集人 : 鄭詠妮
    參加人員 : 鄭詠妮 陳佳杏 顧玥珦 王燕萍 黃婉評 蕭菀芸
    帶領人 : 顧玥珦
    記錄 : 黃婉評
    閱讀書目 : 2025佛光永續人才/資然永續培訓計畫課程-6/24線上課程講義內容
    一念一行皆足跡----無形的碳足跡,有形的碳責任
    大綱:觀念覺醒 行為轉化 願力共行
    從一念開始,認識無形的碳足跡
    從一行實踐,承擔有形的碳責任
    淨零未來從自身出發

    1.什麼是 碳足跡?
    2.碳標籤/減碳標籤的概念意象
    3.二氧化碳當量
    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以CO2
    當量表示。(CNS14067 3.1.1.1)
    碳 = CO2e
    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把不同的溫室氣體對於暖化的影響程度用同一種單位來表示.
    4.碳足跡的展現工具

    佳杏師姐分享: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減碳足跡」不再是環保口號,而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要負起的責任。碳足跡是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從食衣住行、用電用水,到旅遊消費,每一個選擇都會對地球造成影響。
    燕萍師姐分享:減少碳足跡很重要,首先在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氣候異常導致極端天氣頻繁、農作物欠收、生態也失衡,這些現象影響著自然界,也直接威脅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權。透過減碳,我們可以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為自己與下一代保留一個宜居的地球。
    玥珦師姐分享:減碳是推動永續發展的主要關鍵。企業、生產者與消費者若能共同重視碳排放,就能引導綠色生產與消費,創造又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的三贏局面。
    詠妮師姐分享:落實減碳,其實從小地方就可以做起:選擇大眾運輸、減少一次性用品、支持在地食材、節能省電……每一點改變看似微小,卻能累積出巨大的影響力。
    婉評師姐分享:每次上佛光永續人才/資然永續培訓計畫課程,感受越來越強,減碳不是某一群人的事,是我們共同的使命。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為地球多盡一份心力,世界將因此變得更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采風讀書會—新竹第二分會
    日期:2025年5月23日(五)AM11:30-13:00
    教材:《星雲大師全集•迷悟之間》
    地點:痞食維根蔬食竹北店
    召集人:陶康盉
    帶領人: 陳靜茹
    紀錄: 鄭詠妮
    參加人員:陶康盉.鄭詠妮.陳靜茹.范振仁.張秀英.顧玥珦.王燕萍7人
    《星雲大師全集•迷悟之間》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在吃的文化裏,尤以「素食文化」別具一格。
    素食本為儒家所提倡,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佛教也提倡素食,但佛教本來不是在形式上的素食,例如原始佛教的托缽生活,在乞食時,不揀精麤、不忌葷素,隨緣「借假修真」。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以慈悲為本的教義,發展出尊重生命的內容。例如,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只吃肉邊菜;信徒中,也有人吃「三淨肉」者,也有人在「三、六、九」吃齋,也有人以初一、十五為吃齋日,甚至也有人吃早齋,乃至家中有婚喪祭典時,也以持齋來表示虔敬。不管如何,這都表達著一個慈悲尊重生命的意義。
    說到素食,也不完全是宗教的意義:有的是為了醫學上的衛生保健,有的是因為個人的身體需要,有的是為了生活的習慣,有的是因為長輩家傳,有的是自己發心立願等。
    美國的太空人在登陸月球之前,特地做素食的訓練,因為素食者的體力比較耐久。例如,牛、馬、大象、駱駝等,皆為素食的動物,牠們都比較具有耐久的力量。又如飛行的鴿子,也是吃豆榖之類的素食者,牠們也是展翅千里,不屈不撓。反觀獅狼虎豹,雖然兇猛,可是老虎三撲,後力不繼,可見素食可以增加耐力,從這些動物中即可獲得明證。素食,也不一定從宗教上去立言。素食有益於健康,現在已經是舉世所公認的事實。近代西方所提倡的健康飲食,即指素食而言。素食確實有益於身體的健康、心性的柔和、性格的仁慈,以及耐力的增加等等。素食的真正意義,其實不要在時日上計較,也不要執著鍋碗是否洗淨?素食其實是乃吃「心」也,如果心中有「素」,所謂慈悲喜捨、善良道德,都盡在其中矣!

    靜茹師姐分享:素食好處多,健康又環保:健康方面降低慢性病風險,改善腸道健康高纖維的植物性飲食有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促進腸道菌群的健康,素食多為低熱量、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有助於減重或維持體重。降低膽固醇和血壓
    植物性飲食可以降低膽固醇,降低高血壓的風險。
    玥珦師姐分享:因目前上環保與永續課程,了解到素食可以減少碳足跡與溫室氣體排放,養殖動物產生大量甲烷等溫室氣體,而植物性飲食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較小。節省水資源生產一公斤牛肉需要的水遠超過種植一公斤蔬菜或穀物。減少森林砍伐與生物多樣性損失為了畜牧而開墾土地,造成雨林破壞,而植物性飲食有助於減輕這些壓力。素食避免對動物的殺害與剝削,符合動物權與慈悲精神。
    支持更人道的生活方式,素食是對生命的尊重,有助於提倡更人道的食品生產方式。
    燕萍師姐分享:因為工作是醫護退休,提醒我們長期茹素,需要特別注意營養素的攝取:如維生素B12.鐵質.鈣質.蛋白質.Omega-3脂肪酸
    可以透過豆類、堅果、全穀、深綠色蔬菜、強化食品或補充劑來補足。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采風讀書會—新竹第二分會
    日期:2025年5月25日(日)下午17:00-18:00
    電影欣賞:《台灣超人》
    地點:新竹大遠百8樓華納威秀2廳
    召集人: 鄭詠妮
    帶領人: 陶康盉
    紀錄: 蕭菀芸
    參加人員:陶康盉.鄭詠妮.蕭菀芸.黃子容.余茂弘.余宗翰.梅心語.王寶毅.8人
    《台灣超人》
    曲全立導演的《台灣超人》紀錄片從校園走向大銀幕,曾經感動無數孩子與師長的生命教育電影,現今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正能量!
    台灣超人,並不是擁有超能力的英雄,而是那些勇敢超越自己,面對人生困境的人。這部紀錄片集結了近百位這樣的台灣超人,他們有的在病痛中堅強,有的在失落中重新站起來,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有好多好多超人的故事,都在這部電影中,看完後,能為自己找到生命的出口。
    銀幕上,曲全立導演所拍攝的「超人」們,以超乎常人能理解的姿態活著。他們包括身障發明家、多才多藝的唐寶寶、腦性麻痺的競速運動員⋯⋯,有人先天帶著罕病降生,有人遭逢後天重大變故;他們沒有因身體限制而禁錮自己的靈魂,有人全然投入興趣,有人貢獻所長,有人為社會付出更多關懷,這些,都是導演曲全立眼中「超越自我的人」。
    「世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是命運的條件不同。」曲全立導演道出他完成《台灣超人》後的感悟。
    子容媽媽分享:影片中感受到身為父母的擔心艱辛,每個孩子眼神中充滿著堅毅不屈服的眼神,令人動容.
    芯語媽媽分享:每位孩子都是父母的瑰寶,與缺陷毫無相關,如片中所言,是孩子成就父母不斷成長.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新竹~采風讀書會
    時間:2025年4月4日
    地點:陶康盉家
    參加人員:鄭詠妮.蕭菀芸.顧玥珦.黃婉評.陳佳杏.陶康盉.王燕萍。
    主題:人間佛教SDGS行動-
    感謝綠色公益基金會開辦此次課程從3月31日至12月底,讓佛光人得以參與。
    由於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 等難題如重兵壓境,2015 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 項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展現出世界觀解讀自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人間佛教最深層的慈悲精神,平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平等中尊重各自的差異,活出利他之我,願力之我,修行之我,建設安樂清淨平等慈悲智慧的人間淨土,超越世代.
    佛光會的永續地圖:實踐SDGS的行動實踐,永續素養三要素--覺醒慈悲實踐,解行合一
    會員們分享:這是一個積極需要的觀念及行動,永續素養與人間佛教息息相關,星雲大師常說:要為未來留下什麼?
    共生共榮,這是一場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永續承擔,也是讓下一代看見希望的綠色覺醒,以慈悲微光,以行動為願,照亮這片人間大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新竹~采風讀書會
    時間:2025年3月14日
    地點:佛光大學
    參加人員:鄭詠妮.蕭菀芸.張秀英.顧玥珦.劉秀枝.陳靜茹.范振仁.陶康盉
    主題:大悲懺法會之旅
    星雲大師:
      自從民國成立以來,民智開放,全國都在紛紛籌備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都與民國同壽。民國四十年(1951)期間,佛教也想為國家興辦一所大學,可惜有錢的寺院,不知道辦大學的重要,想辦大學的人,沒有錢財的力量興建大學。
      我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出家以後,師父常常叫我送東西到南京,途中,會經過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我自己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是小小年紀就自覺:辦一所大學對佛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字我又沒認識幾個,如何來辦一所大學呢?
      國事戰亂之中,中日、國共大小戰爭紛紛而來,實在是民不聊生。在這麼艱難困苦裏,家師志開上人辦了一所宗仰中學,在我的信仰之中,師父做的事,就是我要跟進學習的事,所以辦教育的理想,一直深埋在我的心裏。
      後來,我流浪到台灣,有少數人在籌備辦大學,記得有菲律賓的紳士家族,準備了三百萬台幣,要在日月潭文武廟附近辦一所大學,但佛教沒有人敢去接受承擔。也有人鼓吹台南開元寺附近的土地面積廣大,很適合辦一所大學,但是,後來他們把土地租售給元寶樂園,這所大學也就這樣沉寂沒有了。
      慢慢的,我也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我不能老是指望其它佛教團體來辦,自覺自己應該要發心為佛教辦一所大學。有鑒台灣基督教、天主教辦大學的風氣非常興盛,像輔仁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藻外語大學等都是由教會創辦;加之,當時大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也紛紛在台復校,我心裏更加激動:我想要辦大學。
      我跑到立法院跟當時的立法委員莫淡雲女士反應:佛教要申請辦一所大學;但是,莫委員表示,教育部認為大學已經很多了,下令不能再受理私人申辦。儘管如此,我並不氣餒,只要有政府官員來佛光山,我就跟他們表示:「基督教辦很多大學,但是,佛教徒華人很多,卻沒有一所佛教辦的大學。」教育廳廳長陳倬民先生聽了以後,沒有做什麼表示,過了一段時間,他主動告訴我:政府開放佛教辦大學。
      問題來了,買地的錢很貴,我買不起。記得當時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女士派人來告訴我,高雄後山深水區有三十公頃高校校區用地(也就是現在高雄師範大學),一坪三萬元。當時法令規定,一個大學至少要有三十公頃的土地才能申請,一公頃三千坪,三十公頃土地,那就要二兆七億元,我哪裡來那麼多錢?只好望土興歎,打消辦大學的念頭。
      後來,宜蘭礁溪鄉陳德治鄉長打電話給我:「宜蘭林美山這裏有六十公頃的土地,只要二億元就可以給你辦大學。」二億元對我而言,也是天文數字,錢從哪裏來呢?突然,我心裏閃過一個念頭,我可以帶動所有佛教徒一起來辦學啊!「百萬人興學」的想法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在這之前,日月光集團的創辦人張姚宏影女士,她知道我心心念念要辦大學,曾經要捐五千萬給我,我也不敢接受。因為,光是五千萬辦大學是不夠的,以後,她半個月、一個月看到我,就問我「現在大學辦得如何」怎麼辦?這個壓力太大了。
      事實上,推動「百萬人興學」的這個想法,原本我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不知道能不能做得起來。因為我不常在社會走動,鮮少和社會人士接觸,不知道大家對於百萬人興學的反應會如何?就是來山的遊客,我也不能看到他們就叫人家出錢,這是要每個人自動發心捐獻的。
      後來,勸募百萬人的號召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動起來了,你一百元,我一百元,阿公一百元,小朋友一百元,人人都可以辦大學。但是問題又來了,大學動土以後,建校舍卻是遙遙無期,因為山坡地的開發、水土保持,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困難得多,我們沒有方法,常識不夠,也不懂得走管道、包紅包,工程一延再延。大學蓋不出來,我實在覺得愧對十方善信,不知道如何跟大家交待。
      就在這個時候,黃天中先生在嘉義籌備一所大學,因為經濟周轉不靈,他想要過讓給我,於是我就先在這裏開始辦理南華大學。在一年內,南華大學很快就開學了,有鑒於這些善款來自十方,同時,也為學校招生方便,幫助好學的窮苦孩子,於是決議辦學前四年不收學雜費。另外,位在宜蘭林美山佛光大學的開發,甚至還沒有一磚一瓦,光是水土保持工程就要十億,還好,有南華大學先行開辦,讓我們在做人上,對發心的信徒也有一個誠信的交待。三年後,佛光大學終於開學了。
      最初我們邀請龔鵬程先生擔任校長,之後,陸續有淡江大學陳淼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翁政義、教育部部長楊朝祥,以及教育部次長林聰明等繼任校長。有好的領導,再加上許多好的教授、名師來校教學,雖然當前面對少子化問題,招生困難,但是這二所大學的校務都蒸蒸日上,沒有辜負大家興學的期望。
      在佛光、南華二所大學發展的同時,與1990年就成立的美國西來大學,還有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共同成立了「佛光五校一體,跨國大學系統」,讓佛光山五校一體發展更加氣勢如虹,由楊朝祥校長擔任五校的聯合主席、總校長。這是台灣第一個國際性聯合大學系統,為高等教育寫下歷史性的新頁。
      2013年,菲律賓教育部次長Hon. Yolanda Quijano 女士前來佛光山,希望我們去馬尼拉辦一所大學,我欣然答應,並且命名為「光明大學」。當然,一所大學的成立並不是那麼容易,各項開支就像大海深坑一樣,非常浩巨。說來我這一生對於教育,說好聽是願心,說不好就像著了迷一樣,因為自己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見過學校,我渴望每個人都有學校可以讀。因此我全心全意辦學,只為一個心願:「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好在我的徒弟中,像慈惠、慈容、依空、慧開、依來、滿可、永光、妙淨等都與教育有關,人才得以接棒,這許多大學就這樣一間一間籌辦起來了。
      除了這五所大學,還有高中、初中、小學、幼稚園,以及十六所佛學院、二十三所美術館、二百多所的寺院等,至於其它文化相關事業:電台、電視、報紙、雜誌、出版社等,就更不用說了,這些經費的籌措過程,就像是剝皮抽筋一樣,幸好,佛陀不辜負人,在「日日難過日日過」的情況下,現在終於柳暗花明,看到希望的未來。這許多文化、教育事業,現在都各自發展,感謝三寶加被,十方大眾護法,才有佛教弘法十方的成就。

    為感念百萬人興學,佛光山百萬人興學委員會每年皆會於北區及中南區舉辦千人的「佛光山百萬人興學大悲懺法會」,藉以感恩功德主的護持,也讓功德主了解學校近期的辦學績效。多位教職員生也於活動當天發心服務,並帶領功德主參觀校園,讓大家看見大學的成長與蛻變。佛光山功德主總會會長滿益法師表示,非常感謝信眾每人每月捐助100元,凝聚出百萬人心力與善緣,目前已於全球四個國家創辦五所大學,這都是功德主對教育的付出與護持的成果,也希望大家持續發心、發願,廣結善緣,一同推廣、傳承「百萬人興學」的理念。同時也歡迎大家時常回校走走,並能在百萬人興學紀念館掛單,感受森林大學的氛圍。
    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表示,辦教育不容易,百萬人興學發起之初是以號召一百萬人、為期3年每月捐一百元為目標,如今歷經30多個年頭,護持人數不僅逾百萬,還逐年增加,相當令人感動。看到大眾秉持「歡喜心」、「清淨心」在布施,一路走來都遇到好的人,共同成就辦大學的善因好緣,所以很順利。慈惠法師提到,日本、韓國佛教創辦的大學都有百年歷史,期許大眾秉持大師辦學的精神與智慧,共同
    發願讓佛光山所創辦的大學都能朝著數百年的目標永續發展,「把智慧留給自己,將大學留在人間」。

    陶康盉師兄分享:第一次在櫻花盛開中禮拜大悲懺無比殊勝.
    蕭菀芸師姐分享:莊嚴佛號繚繞會場,藉由大悲懺法會發揚星雲大師的星學願心.
    鄭詠妮師姐分享:藉由禮懺功德一方面為自己消災,一方面可以祈福,祈願佛光山推動的教育都能順利.
    張秀英師姐分享:當初100元,可以蓋大學嗎? 星雲大師做到,不可思議,真的是有佛法,就有辦法.
    陳靜茹師姐分享:日光遍照,月光遍照,感恩佛光普照,感謝星雲大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新竹~采風讀書會
    時間:2025年1月31日
    地點: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滴水坊
    參加人員:鄭詠妮.蕭菀芸.賴瑞娥.洪燕珠.劉秀枝.張秀英
    主題:新春義工快樂行
    2025年新春回佛光山,新竹第二分會師兄師姐們一行人懷抱虔誠之心,回到佛光山參加法會,同時投入義工服務,以實際行動落實佛光精神,行三好、四給,廣結善緣。雖然身體略感疲憊,但內心充滿法喜,深刻體會到付出的快樂與服務的意義。
    鄭詠妮師姐分享:此次新春回山之行,不僅讓大家在佛法薰陶下迎接新的一年,也透過義工服務與大眾結下深厚法緣。期許在新的一年裡,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張秀英師姐分享:將近80歲了,能出來當義工很幸福,因為身體越做越有力。
    蕭菀芸師姐分享:新年如果戴在家看電視,雖輕鬆但很可惜,當義工服務大衆非常歡喜。
    賴瑞娥師姐分享:新年在家吃喝玩樂,雖歡樂感覺虛渡空空的,過年不要宅在家,能一起來當義工,超開心。
    顧玥珦師姐分享:希望用心裡的富足快樂為新的一年加油打氣,將福報帶回家。
    劉秀枝師姐分享:能一起來佛光山這個大平台發心,廣結善緣,非常感謝星雲大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新竹~采風讀書會
    時間:2024年11月30日
    地點:頭份弘法社
    參加人員:陶康盉.鄭詠妮.陳靜茹.范振仁.顧玥珦.陳佳杏.蕭菀芸
    主題:人間行者宣講員
    借此次宣講員複試之行,展開聯誼參訪讀書會之旅。
    顧玥珦:宣講員考核是相觀摩學習的好因緣,真實的故事最能感動人心,分享者遇見佛法改變命運的那一刻,最讓人感動。
    陳靜茹:有些文章雖然曾閱讀過,就只是讀過而已,但透過宣講述說的生命故事,可以再次重新閱讀,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加深與文章的相應。
    陶康盉:宣講不只是宣講而已,可以感動觸動人心,提升對佛法的體悟,可以證明,佛法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有了佛法,幸福美好的日子就開始了!
    讓我們對宣講更加有信心,報考的想法更加堅定。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個月前
    采風讀書會
    日期:2024.11.30 星期六
    地點:頭份宏法社大廳
    題目:《星雲大師全集165‧星雲法語5》人間有花香
    參加人員:顧玥珦.陳靜茹.陶康盉.范振仁.鄭詠妮.蕭菀芸.陳佳杏
    召集人:陶康盉
    讀書帶領人:顧玥珦
    人間需要有花香,美麗的花沒有人不愛,芬芳的花香也沒有人不歡喜,因為各種花朵的綻放,萬紫嫣紅、芳香馥郁,而把世界裝點得無比的繽紛美麗。有時候,一個人很美、很有道德,我們就把他比喻成花;花,不但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使我們借花寄情,美化我們的心意。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我們的生活裡,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美化了我們的人生。例如新春佳節、開會宴客,擺上一盆花,頓覺滿室芬芳、生意盎然;又如開幕祝賀、生日送禮、迎接親友、探望病患等各種場合,帶上一束花,也能表達我們無限的情意,所以人間需要有花香。以下有四點看法:
    第一、花,點綴了平凡的人間:花是大自然最美麗的生命,是我們居家最好的裝飾,也是人生最佳的點綴。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嬌豔、芬芳、清淨,豐富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神生命,讓這個平凡的人間增添了許多的色彩,到處都充滿了花的燦爛、花的芬芳。
    第二、花,展現了生命的光彩: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一期一期的花開花謝,正是人生的最佳寫照。一朵花綻放了,就好像是一個生命誕生了,看到花的開放而感受到生命的價值;一旦花謝了,也能讓我們體悟到人生苦空無常,而把握當下的人生。在一期的生命裡,我們如何和花一樣盡情的奔放,發揮生命的極致,為大地和人間灑下燦爛美麗的光采?這是我們必須向花學習的精神。
    第三、花,詮釋了不同的人生:花是藝術的美麗使者,千姿百態的花朵,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性格,使花在人間留下了永恆不謝的生命。各種的花用各種的人來比喻,甚至於閒花野草,都可詮釋出不同的人生。如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將花與人的性格、身分作了巧妙的結合,藉以表明心志,他以「陶淵明愛菊……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來譬喻「陶淵明為隱士如菊花、世人愛富貴如牡丹,吾則寧為君子如蓮花」。所以,花能詮釋不同的人生。
    第四、花,表達了人情的真義:每個人都愛花,花不但可以供人欣賞,也能傳達情意,各式各樣的花語花意,增添了人我往來的情意。如玫瑰代表愛情,百合代表友誼,康乃馨代表母愛,牡丹代表富貴,蘭花代表高潔……因此有人以花表明心志,有人以花傾訴愛慕之情,有人以花表達無限哀思,有人以花恭賀對方,有人以花祝福對方……佛法也常用花來比喻,例如有一部佛經叫《妙法蓮華經》,妙法就如同蓮花,所以人間需要有花香。

    花與佛教也有很深厚的因緣,花的清淨、柔軟、美麗,最能代表虔誠恭敬的心,如佛教徒借花獻佛,香花一瓣,供養十方,以代表無限的誠意。花不但可作為佛菩薩聖潔的象徵,也是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溝通的橋梁。佛教更主張,儘管娑婆世界如淤泥般的渾濁,我們自己也要堅持做一朵清淨的蓮花。所以,關於「人間有花香」,有以下四點意義:

    第一、花,點綴了平凡的人間。
    第二、花,展現了生命的光彩。
    第三、花,詮釋了不同的人生。
    第四、花,表達了人情的真義。
    心得分享:
    菀芸師姐:人心若如花般美麗,所有的紛擾煩惱,一定減少許多,生活會更美好祥和
    詠妮師姐: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三好四給,好好落實運用在生活平常行住坐.待人互動上,人間必能如美麗的花般處處綻放,心生歡喜.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個月前
    采風讀書會
    日期:2024.12.07星期六
    地點:法寶寺滴水坊
    題目:人間佛教論文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參加人員:顧玥珦.鄒明芳.陶康盉.劉聲文.鄭詠妮.蕭菀芸.陳佳杏.張靜妹.陳領弟.王燕萍.張秀英.賴瑞娥.
    召集人:賴瑞娥
    讀書帶領人:陶康盉
    星雲大師書中說-----戒、定、慧三學中,戒學居首,但其實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體,戒、定、慧是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大師就針對「人間佛教的戒學」,提出以下四點看法:
    一、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二、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
    三、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四、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尤其在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盪不定的身心。以下就以四點來說明「人間佛教的定學」:
      一、定的目標──不求成佛,只求開悟
      二、定的修持──清素生活,止息觀心
      三、定的妙用──不隨境轉,自我提昇
       四、定的利益──滅除妄想,安忍身心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真理,而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現在舉世之間,各種學術、經濟、醫藥等不斷精益求精,乃至科學家多少的發明,無非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希望將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號也都是為了替人民除苦。但事實上,一般社會上的濟苦助貧,解衣推食,只能方便的解救一時的困苦,不能徹底拔除痛苦的根本;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燭苦的來處,然後加以「應病與藥」,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說,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智慧,才能究竟離苦得樂,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斷「三學增上」的原因了。
      今天針對「人間佛教的慧學」,仍然提出四點看法如下:
      一、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二、慧的開發──知識巧思,人間慧解
      三、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四、慧的圓滿──同體共生,人間慧圓
    心得分享:
    明芳師姐:這次參加讀書後,更了解戒定慧的重要,真的要常常讀大師的書,還要好好學習.
    詠妮師姐:戒定慧能讓我們生起,自利.利他.觀心.忍耐,是熄滅我們的貪嗔癡最大最好的利器.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