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福田大堂讀書.第二組組長賴碧華副督導長主持《佛法真義》主題論談.
    與談人:李袖芳會長.周圍輝督導

    李袖芳會長導讀

    「我在眾中」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除了性格以外,還有各自的情緒,喜怒哀樂;對於自己任性,對於自己控制不了情緒,常常得罪大眾,脫離大眾,與眾為敵,眾人不喜歡,他就會變得很孤獨,為人捨棄,為人批評,實在可惜!
    假如有人能可以知道,「眾」在團體的重要;例如:沒有士農工商的供給,我們衣食住行從哪裡來?如果沒有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我一個孤獨的人,會有人煮飯給我吃嗎?會有人幫忙我照顧家庭嗎?
    佛經裡形容十八層地獄,其中有一層地獄叫「孤獨地獄」。你不在眾中,獨自孤獨,就如身處地獄;你跟大眾生氣,你與大眾不和,古怪、鬧情緒、單獨、關門閉戶的時候,你不覺得好像處在地獄裡一樣嗎?
    所以偉大的佛陀創造僧團,「僧」就是和合眾;有和合的大眾在一起,「六和敬」的僧團才能讓人敬重。佛陀的姨母,做了兩件衣服供養佛陀,佛陀說:我只取一件,另外一件布施給其他的人,我只是眾中一員,一件就好。我們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你要知道,你不能離世而獨立,你不能離開群眾而生存,你時時要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需要有眾,我就要對他們尊敬,我就要對他們包容,我就要對他們服務,我就要讓他們接受我。
    他們當中有我,我中有他們,大家就好像一束花朵、一園果樹,多豐富,多美麗;只是一朵花、一粒果實,這太過單調、太過孤苦無依、太過醜陋了。一根木柴,哪裡能燒得出什麼火勢力量;要有很多的木柴,熊熊的火光,才能增加火勢和力量。一根手指頭打人,沒有什麼力量;假如是一個拳頭,他就會有很大的實力。
    所以你有眾,你有團隊,你有朋友,你有不捨棄一個眾生的心;你如果自己感覺到「我在眾中」,我要和大眾和諧相處,你才能為人接受。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除了性格以外,還有各自的情緒,喜怒哀樂;對於自己任性,對於自己控制不了情緒,常常得罪大眾,脫離大眾,與眾為敵,眾人不喜歡,他就會變得很孤獨,為人捨棄,為人批評,實在可惜!
    假如有人能可以知道,「眾」在團體的重要;例如:沒有士農工商的供給,我們衣食住行從哪裡來?如果沒有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我一個孤獨的人,會有人煮飯給我吃嗎?會有人幫忙我照顧家庭嗎?
    佛經裡形容十八層地獄,其中有一層地獄叫「孤獨地獄」。你不在眾中,獨自孤獨,就如身處地獄;你跟大眾生氣,你與大眾不和,古怪、鬧情緒、單獨、關門閉戶的時候,你不覺得好像處在地獄裡一樣嗎?
    所以偉大的佛陀創造僧團,「僧」就是和合眾;有和合的大眾在一起,「六和敬」的僧團才能讓人敬重。佛陀的姨母,做了兩件衣服供養佛陀,佛陀說:我只取一件,另外一件布施給其他的人,我只是眾中一員,一件就好。
    我們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你要知道,你不能離世而獨立,你不能離開群眾而生存,你時時要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需要有眾,我就要對他們尊敬,我就要對他們包容,我就要對他們服務,我就要讓他們接受我。
    他們當中有我,我中有他們,大家就好像一束花朵、一園果樹,多豐富,多美麗;只是一朵花、一粒果實,這太過單調、太過孤苦無依、太過醜陋了。一根木柴,哪裡能燒得出什麼火勢力量;要有很多的木柴,熊熊的火光,才能增加火勢和力量。一根手指頭打人,沒有什麼力量;假如是一個拳頭,他就會有很大的實力。
    所以你有眾,你有團隊,你有朋友,你有不捨棄一個眾生的心;你如果自己感覺到「我在眾中」,我要和大眾和諧相處,你才能為人接受。

    個人生活經驗及體悟;
    皈依三寶後.不知為何皈依而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自身少年得志.在職場上養成的觀念和習氣.不參與會務只選擇不要拋頭露面與人互動的幕後工作..:-
    。永本法師行堂打菜.
    。慧法法師大寮典座.
    。慈容法師帶我們擺置今光明寺滴水坊座椅動線.
    。大師的倆張照片.一張最大的剛退位的時候一樣和大衆排班過堂用餐.另外一張是大衆忙著搬拜店.大師同樣隨衆出坡.對於「我在衆中」這句話.大師及信衆法師們說到.做到.拾掉身份職務的執著才能做到所謂常住睇一.自己第二.大衆第一.自己第二.對於工作學會撿擇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皈依僧.不是要我們拜師而已.而是要我們從有德的僧團中看到和合眾.看真理如何實踐継而學會調伏自己的心溶入生活中.在任何活動中.認真看待一個環節.在每個需要的時候主動補位.沒有計較.沒有比較.樂在其中.

    周圍輝督導導讀「危機意識」

    《八大人覺經》說.「世間無國土危」人生在世隨時都有不可預知的危機出現.天災人禍生老病死也時時都存在.威脅著我們.因些人要有危機意識才能安然生存於天地之間.
    人之一生稱心如意也好.消極失志也罷不管怎麼活都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的人不懂得防患於未然」一旦苦難來臨時很容易被打倒.所以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尤其要懂得「有備無患」要培養處理危機的能力.
    我們看到坊間有很多的標語.其都在喚起我們的危機意識:例如「馬路如虎」「拒抽二手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甚至還有ㄧ些俏皮詼諧一點的如「請小駕駛.附近沒有醫院」「天堂不遠超速就到」「此河段長年招生錄取率高請遠離」「酒駕前或超速前請將銀行帳戶密碼告訴家人」等標語可見危機是現代人必須培養的一種習慣
    佛教尤其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宗教.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他還是太子的時候遊歷四城門.看見人間生老病死驚覺世間無常迅速.可是眾生卻貪戀不覺.因些升起危機意識.開始尋找真正的解脫之道並於成道後遊行於恆河兩岸希望佛法真理.喚衆生對自己的無明煩惱有危機意識.
    所以《四十二章經》裡的「人命呼吸間」要我們珍惜有限的時間充實無限生命《圓覺經》的「認賊為子」勸導我們莫妄心為真謝.修行才能成就《維摩經》的不做焦芽敗種子.不能成長為大樹庇蔭衆生.再如《華巖經》的「不妄出心《維摩經的「不念舊惡」〈起信論〉的「不變隨緣等.對我們的人生都有許寶貴的啟示.
    擁有危機意識的人一定會想辦法走出去因為「走出去就有希望 走出就有未來走出去可以說是危機意識之後的一種具體行動。國家要走出去才能與鄰國邦餃.商人走出去才能推展貿易.讀書人走出去才能擴展見聞.出家人走出去才能成為領眾的法師甚至佛教走出去才能看見眾生真正的需要.因此危機意識是一種智慧.一種覺悟能明白「危機就是轉機」的人.就有辦法走出危機.就能轉危為安.就能轉煩惱為菩提.人生之路自然寬廣無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