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2年上學期台北教師週四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2年4月21日AM10:00-12:00
    內 容: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 (四) 度化弟子 (五)利生服務;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一)苦空無
    常的究竟實義
    召集人:薛慶色督導
    參與人員:陳雪霞、薛慶色、翁麗珠、范鴻英、李育麗、李美雲、吳秀鑾、莊秀蘭、陳淑貞、唐立麗等共計10位。
    帶領人:陳雪霞督導 文字整理:黃麗容

    帶領人陳雪霞督導引言與心得分享:
    今天導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p73~118,首先感謝參與的老師們,雖然是複習,但大家配合度仍很高,也互相分享了些生活經驗,心中蠻感動。
    長期以來,佛教的「生、老、病、死」被誤導為是消極的,認為死就是終點,大師說如果把次序調整為「老、病、死、生」雖然內容不變,卻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因為最後這「生」字,意味著有未來,有希望,所以只要為善,就會有好緣,人生就變得更積極,今生、來世都能獲得富樂。
    說到空,它是建設有的,如四大不空,一切就不能建設,不能存在,也無法生存,所以應該說,是「四大皆有」而不是「四大皆空」大師這兩項的說法,實在是拍案叫絕。讓佛教由誤導的消極走到積極,讓生命充滿生生不息,即使壞的無常到來,也會轉念積極面對,因為我們會「轉」,會互相鼓勵,珍惜眼前的因緣,讓生活、生命能走到利己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行。
    感謝大家在讀書會中,一直互相勉勵精進不懈。

    莊秀蘭師姐心得分享:
    4/21謝謝雪霞督導帶領佛陀本懷的三個章節,內容甚多,佛學深厚的雪霞督導以重點來說明。
    佛陀對弟子的教化很用心、愛護,講述的道理、制定戒律也都契理契機的。
    佛陀成道後,行走五印度,走遍恆河沿岸從未停止度化利生,在大會的宣講,說法49年,『華嚴經』二十一日,『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感化無量數人。
    用佛教根本教義,引導眾生迎向歡喜、光明、解脫自在的人生。深入淺出的揭開佛法真義,「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苦、空、無常、無我」,都在解決人間切身面對的煩惱,雖說「老、病、死、生」是自然法則,佛法說「生命不死,輪迴循環不已」,往生如汰舊換新、移民他處,但無常來臨還是驚慌啊!
    大師解說,人生無常,法無定法,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空間,也蘊含著激勵、奮發的人生。
    感謝無常,讓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恆久,珍惜時光,珍惜一切因緣,珍惜擁有,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橫豎十方,豎窮三際」,也是追求成佛之道,精神慧命永生不死 。
    身為佛弟子,走一趟印度,進入祇園精舍諾大的園區,還是可以感受二千六百年前的歷史裡,佛陀說法盛況,無我利生、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令人敬佩、緬懷,不虛此行啊。

    淑貞師姐心得分享:
    4/21(四)謝謝雪霞督導的帶領我們進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境界~她娓娓道來:佛陀的人間生活「度化弟子」、「利生服務」與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與不時提問我們:佛陀的十大弟子為何?要觀察佛陀的教化,可以先從他對弟子的用心、愛護、教育談起;舍利弗尊者是證悟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是….富樓那尊者是說法弟一⋯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大迦葉尊者是⋯須菩尊者是解空第一⋯,佛陀對弟子總是心思細膩的照顧~因宜制戒、出世不離人間,巧喩調教、引導弟子改過。有關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千錘百鍊、人生超然開闊,體悟病痛、不執著不貪戀,生命不死、輪迴循環不已,空有不二、虛空容納萬物,一粒沙塵、看見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感謝無常、珍惜一切因緣,精神慧命、歷劫永生彌新,契理契機、說法普利世間。令人讚歎佛陀無我利生、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感恩

    麗容心得分享:
    4月21日感謝雪霞督導帶領讀書會,導讀佛陀度化弟子、利生服務並探討人間佛教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雪霞督導殷殷提示重點,帶領大家提前為今年佛學會考暖身。
    閱讀佛陀本懷,讓我想起咱們中國儒家也有一位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佛陀與孔子出生的年代幾乎相同,佛陀是西元前563年,孔子則是西元前551年,兩人相差十二歲,一在印度,後世遵奉為佛教教主;一在中國,是儒家思想的先驅。
    佛陀慈悲「度化弟子」,孔子對於學生的教育也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利生服務」上,佛陀31歲悟道後,弘法度眾49年,直到80歲高齡,仍以老病之軀帶領弟子遊走恆河兩岸弘法;孔子則在56歲時,帶領門徒周遊列國14年,勸導各國國君實施仁政,70歲返回魯國專心講學並整理古籍,孔子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仁者之心,足為後世典範。
    佛陀證悟的真理是「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但佛教徒最常聽到的卻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宣說,如果不深入探究真義,確實會退避三舍!
    古來聖賢總是勉勵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暫時吃「苦」,未來前途光明,這種苦,甘之如飴;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棲心淨土,以念佛為皈依,曾寫詩句:「竹解虛心即我師」,竹子「空」心,以竹為師則有容乃大,能涵養我們謙虛美德;宋·汪洙《神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啟示我們,王侯將相原本就不是天生的,因此只要發憤圖強,自強不息,都有機會大展鴻圖,是人生「無常」的正向註解;處事「無我」,則需要般若智慧。記得上經典課程時,法師說,默默行善不張揚,那是積陰德,如果做一點好事就到處宣傳,那就什麼都沒有了!警惕自己時時覺照起心動念是否清淨「無我」。
    大師說,佛陀的原始教化-苦、空、無常、無我,若從消極上去想,是可怕的;但從積極上去想,是多麼可愛!佛陀一生說法,是為關懷、溫暖人間而來,若以現代用語,佛陀不啻是位「暖男」!期許自己效法佛陀慈悲智慧,努力修行菩薩道。

    慶色督導心得分享:
    4/21讀書會由雪霞老師帶領。雖內容稍多,但帶領人導讀有方,在預訂時間內,各章節重點都交待很清楚,不愧是讀書會帶領高手。
    在“度化弟子”這節裡,可知佛陀對弟子的教化,都是契理契機,因材施教。例如大迦葉尊者主張乞貧不乞富,須菩提則主張乞富不乞頻。佛陀於是特別開示:“佛法應建立在平等法中,才能自受用,他受用。”這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可見平等二字,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文中提到佛陀曾為眼盲弟子穿好針線,縫補袈裟;還去探望老病比丘,為他們沐浴,洗衣..等。又對刻苦修行的弟子说:“修行和弹琴一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中道為好。”也善用巧喻,調教弟子。如以洗足水及盆為喻,使羅睺羅徹底悔改,終成密行第一。這一切都說明佛陀的人間性格及他對弟子的慈悲教化,令人感動。
    佛陀也藉一些利生故事,勉勵大眾要精進服務,具備正知正見。例如《佛說譬喻經》,有一則旅人在曠野中遇大象的故事。最後因貪享蜂蜜的美味,而忽略自身的安危。諸如此類故事精彩深刻,發人深省。
    最後談到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最為人熟知的是「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是佛陀為引導眾生迎向歡喜自在的人生,而宣說的真理。但有些人只從消極面來解讀,忽略其積極救世的意義,甚為可惜。本書對這部分著墨甚多,身為佛弟子應深思細讀,方能確實體悟佛法之博大精深,真正回歸佛陀本懷。此乃人生重要的課题啊!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