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屏東教師經典讀書會紀錄
    時間:113年7月9日下午2:30–4:30
    地點:屏東講堂三樓圖書館
    召集人:許世在 帶領人:莊月香 網站紀錄人:丁秀麗
    導讀者:導讀(一)葉馥安 導讀(二) 導讀(三)許世在 導讀(四)羅秀容
    出席者:許世在 莊月香 莊月泙 羅秀容 洪振旭 周屏華 鍾美光 林秀滿 葉馥安 丁秀麗 鍾蕙稜 楊國芳 林美
    惠 吳朝枝 吳玉華 王純芳 林惠玲等17位;請假者3位。
    主題: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導讀一:法會因由分第一(p206導讀者葉馥安)
    一、經文讀誦
    二、經文導讀:
    (一)《金剛經講話》注釋
    1.「六成就」是指諸經共通的序分,具有六事成就,《金剛經》的六成就: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 (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 (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 (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六緣具足而使教法興盛,故稱為六成就。
    2.「如是我聞」:經典之開頭語。佛陀於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闡述其一生所說經
    藏,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如是」,係指經中所敘述佛
    陀之言行舉止;「我聞」,則指經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佛陀的言行。
    3.祇樹給孤獨園:指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布施黃金買園,共立精舍請佛陀及比丘僧
    眾在此辦道修行。
    4.世尊:如來十號之一。即為世間所尊重者,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貴者。如來的十號,即:
    如來,如如不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應供,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正確遍知諸
    法之理;明行足,神通廣大;善逝,猶言「好去」,即入無餘涅槃,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
    前;世間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無不了解;無上士,在一切眾生中,佛為至上,再沒有比
    他更高的;調御丈夫,善於教化、調順眾生;天人師,人、天的導師;佛,自覺、覺他、覺行
    圓滿。
    5.乞食:又作分衛、托缽、行乞等。係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為杜絕
    俗事,方便修道;利他,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田的機會。次第乞:指佛心平等,不擇貧
    富,不揀淨穢,不受別請,挨戶次第依序行乞。托缽不超過七家,以乞滿一缽為準。若乞不滿
    缽,亦須歸去,不可超過規定的時間。
    導讀二:善現啟請分第二(p206-207導讀者楊國芳)
    (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1.空生的吉兆
    大聖佛陀對宇宙人生所發表的言說,其數之多,真是浩如煙海,無有邊際。不容懷疑的,佛陀
    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為中心。什麼是般若?最好的解
    釋,就是覺知「空」的智慧。
    空,太玄妙了,太難懂了,說「有」不是,說「無」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說,也不是用心思
    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二五○個大阿羅漢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證
    到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2.說起須菩提,我們從他初生的吉兆來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原來,尊者
    誕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財寶、用具都忽然不見了,全家人都非常的憂心,所以很快的請相
    師回來卜卦。相師卜卦後,說道:「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們家所生的是貴子,室中金銀寶物
    在貴子初生時會一切皆空,這象徵著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為他取名『空生』吧!這是大吉大
    利的事,他將來不會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束縛,就是為他取名『善吉』也好。」
    3.相師的話,安定了全家人的心,從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稱他「空生」,也有人稱他「善
    吉」,直到三天以後,尊者家中的財寶和用具,才又恢復原狀。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的徵
    兆,真是稀奇萬分,古今難得的事。
    (二)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就像世間人事物的成就,其中每一個因緣都不可或缺。比如:
    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中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
    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他才能平安健康的長大。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也是一樣,要具足土壤、養
    分、陽光、露水等因緣條件,才能從一粒種子長成綠蔭遮天的大樹。因此,世間所有的人事物
    都離不開因緣的成就,而出世間的佛法也是如此,佛陀每次要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
    的就是六種因緣的成就。哪六種成就呢?
    (三)善逝」為佛陀十德號之一。 「逝」有「行」的意思。 佛陀被尊為「善逝」因為(1)善淨行
    故;(2)善妙處行故;(3)正行故;(4)正語故。 佛陀身口意行清淨無染,為「善淨
    行」;佛陀妙出世間,能往佛果,為「善妙處行」;佛陀已經斷除煩惱不再生起是為「正
    行」;佛陀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是為「正語」者。
    (四)結夏
    梵語 varṣa 的字根是由 vṛṣ 而來,意思是年,或雨。印度的雨季期間,佛陀為了避免僧團遊行
    乞食的困難,不受蛇類蚊蟲的侵襲,以及避免傷害到草木蟲蟻,故因襲印度當時沙門的習慣,
    而制定此一規定。
    僧團成員平日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獨居的阿蘭若比丘,各自修行。
    但在安居時,僧團的成員要聚會在一起,一同誦戒,糾正彼此的行為,同時分享修行心得。
    在安居時,僧團會限定僧侶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稱為結界。除非有要事,受父母或施
    主請託,僧侶不得離開僧團外出乞食,或獨自別居。若真有要事,可向僧團請求,以七日、十
    五日為離開的期限,暫時請假外出。安居期間,每半個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團,作布薩羯
    摩。先由長老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侶不要違犯戒律,並要求僧侶自我反省,舉出不正
    當的行為。有違反戒律的僧侶,可以在此時向大眾懺悔,接受僧團的處份,這稱為誦戒,或布
    薩。接著,僧團成員可以舉出自己對戒律的疑義與看法。由上座長老判斷,並經過僧團成員的
    一致同意,由大眾自行決定戒律應該如何制定與施行,通過的新戒律就由僧團共同遵守。這稱
    為羯摩。在誦戒之後,僧侶可以請人陳舉自己於安居期間所犯之罪過,以發露懺悔,得清淨而
    生喜悅,這稱為自恣,又名隨意(梵語: pravāraṇā,巴利語:pavāraṇā,鉢和羅、鉢和蘭、
    鉢剌婆剌拏)。夏安居之最後一日亦是僧人戒臘(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數)的受臘日(新歲
    日),自此而有法歲,十六日則為新歲歲首。在結夏安居結束之後,開始供僧衣會[25],僧侶
    在此時可以向施主乞討僧衣,準備過冬。結束供僧衣會後,僧侶可以自行回到自己平時修行的
    地方,或是回到森林中獨居。
    (三)導讀三:第一章—成就:波蘿蜜(p014-015導讀者許世在)
    (四)導讀四:—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p015-018導讀者羅秀容)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