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10月23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薛慶色、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陳淑貞、何代玉、陳宛君、黃婌媛共10人
    召集人及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莊秀蘭老師
    <二>、主題帶領:何代玉老師
    <三>、回饋分享:何代玉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
    內容:星雲法語4思想津梁
    1、前言
    凡學說、典籍、思想或方法,可以引導後輩的言行,稱之「津梁」。

    2、思想津梁
    奉行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思是關鍵,一念之間,一念之差終將萬劫不復。星雲法語4提供四點「思想津梁」:

    第一、家貧應思良策:貧困應該要懂得勤奮,發掘自己的專才,改善家庭生活。

    第二、國亂應思忠臣:領導人應該力請忠臣良士,集思廣益,出謀獻略,才能成為歷史的盛世。

    第三、危急應思善友:善友能幫助你遠離邪途,可以讓你道德知識增長的。

    第四、枉誤應思正法:認識因果法則,自己所受的果報,必有其來由,要自己承擔不怨怪別人。

    《帶領人結語》
    世間無常,凡事都不是永遠如此,只要因緣改變,結果自然不同。貧窮、苦難熬過了,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實是那麼的甜美。所以學習且培養正向思維才能面對人生各階段的挑戰。

    <二>、閱讀主題:
    (一)主題1
    《六祖壇經的影響》
    中國佛教史上突破外來宗教的思維,表現出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風格,形成中國禪法的特色,因此禪宗與壇經深受士太夫的喜愛。

    《六祖壇經的修行觀念》
    (1)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
    (2)心無憎愛的無念修行
    (3)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

    本文中「禪與現代人的生活」大師分四點來說明:
    1、禪的人間社會性
    人間充滿了禪機,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

    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尊者,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溝通了人我、心物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

    提問:洞山禪師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大家分享自己對這句話得到什麼啓發。

    2、禪的時空普遍性
    禪者的修定,不重成佛,只重開悟;只要一悟,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實皆一如。

    大家來解悉詩偈數首與六祖惠能大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處。

    3、禪的自我規範性
    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覺世尊的禪道相應。為了求真的精神,所以趙州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禪者也非常重視自我的約束,重視生活規範,從不到處生是弄非,今日這個脫序的時代,實應該學習禪者的風範。

    4、禪的生活實踐性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八個月舂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

    「那麼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禪師道:「不同!別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別人睡覺,胡思亂想,萬般計較。」

    如能實踐禪者自我淡泊的生活,實踐禪者服務喜悅的生活,則當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禪人了。

    (二)、主題2
    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禪堂的大小、設備的好壞、地點的遠近,在禪者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自古以來,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為一代人天師範,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師一再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好好安身在心上下功夫。

    以下分成四點說明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1、禪宗的法物與道場
    影片分享與討論

    2、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偈語討論,隨他去吧

    3、叢林的制度與清規
    叢林職位簡介

    4、禪門的生活與修持
    影片分享與討論

    《帶領人結語》
    禪的世界博大精深,又深具禪機和幽默,希望閱讀禪學與淨土這本書之後可以知道禪的門在哪裡,而能夠幸運的開門進去!

    七、回饋與分享
    《吳秀鑾分享》
    每讀一段禪的公案,禪師「我悟了!我悟了!」當下頓悟,但說出來的話又是多麼平常的事。

    大師書中描述:「說到悟那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裡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裡完全法界一如。」

    又說:「悟透過禪定必然可以體驗的,可以說悟才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

    我們還是會想到:「那麼從此他們在生活作息中會有什麼改變嗎?」

    《陳雪霞分享》
    禪師頓悟了生活應該不會改變,我看過禪者書寫著一切照常,身體只是借用而已,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東西。
    證悟了!了然了!每日該做的事還是照常做,但他們的思想已經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吳秀鑾再次分享》
    頓悟的描述都是一些在叢林中的修行者,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那麼在世俗的社會中經歷「禪修」後,追求金錢、權力、情愛等的人生觀是否有改善?希望能夠多聽聽這些分享。

    《陳宛君分享》
    學佛後參加法會,最近也覺得禪修是不錯的修行。禪師修行求得解脫自在的境地,我的理解是日常的執著可以放下,但悟後能超越時空就很難體會。

    《李美雲分享》
    感謝代玉老師的帶領,沈浸在她的分享的氛圍裏回顧著我的學佛歷程,禪坐對我來說體驗相對的很少,但實際生活中佛法影響我非常大,受用良多!大家的分享,我體悟到凡事要感恩,把握並珍惜眼前的一切。
     
    《結語》
    禪帶給人的感覺是身心舒暢、情緒平穩、思緒清晰,並且能穩定地應對生活的壓力。

    雖然帶領人謙和的說,大師書中的詩句、文字她還未能完全體會,却能安然自在地點出文章中的關鍵字,分享她參加早期参加禪七的心得與盲點,巡禮佛教勝地的所見所聞,一直到讀了這本「禪學與淨土」後的心路歷程,描述細膩來啓發大家思惟⋯⋯著實讓人著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日常生活中,盡心盡力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但心中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和結果,保持一顆清淨無礙的心,是種「離相」的修行態度,是「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

    瑯琊禪師的一句『隨他去』吧!世間相一切煩惱一筆勾消。學習禪者那種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無得而修,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禪門生活規範「忍辱中去除無明」,透過忍耐外在的逆境與內心的煩惱,並運用智慧去觀照和轉化,結合「慈悲」與「智慧」來實踐,不僅要忍耐他人的行為,更要忍耐自己內心的煩惱,並將苦難視為修行的助緣。

    「行禪」(又稱經行)是具體的禪修方法,是透過緩慢、覺知的行走來培養正念和定力。

    「禪行」是指將禪的理念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的修行方式,強調在行、住、坐、臥的各種活動中保持覺知。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追求感官的刺激,以為快樂,其實閉起眼睛來的觀照禪心,將禪修的練習從靜坐中延伸到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等所有狀態下,都能保持覺知,讓覺性遍現於生活中,那才是快樂的泉源。

    今天暖身活動提醒大家:「正思是修行的關鍵」,正思惟能幫助修行者發起堅定的意志,立志求得解脫,並推動後續的修行次第;感謝帶領人秀蘭老師提供相關資訊、有條不紊的帶領!

    主題帶領代玉老師在讀書會第一次帶領就讓大家驚艶!和藹可親的語氣,心暖面善的笑容帶動大家進入大師的文字般若,思維著自己的相應處,個個法喜充滿、隨喜讚嘆,此刻的我們感覺輕安自在!
    在心識田𥚃再次種下善美的種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