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活動日期:113年5月18日
    活動時間:09:30-10:30
    活動地點:宜蘭市五穀廟
    讀書會主題:第五類【文叢】 / 152-161迷悟之間(共10冊) / 152迷悟之間1 / p183 快樂之道
    帶領人:林菊
    參與人:林菊、陳寶華、尤秋敏、郭阿桃、李華柔、黃月桂、吳淑惠及員山分會佛光人
    讀書會方式:由參與人輪流分段念內容及分享心得

    快樂,這是人人所希求的!世間上,有的人以為有錢就會快樂,但是錢帶給人煩惱痛苦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謂「人為財死」,盜匪殺人,不都是見財起意的嗎?大陸文革時,清算鬥爭的對象大都是有錢人,有錢人的痛苦遭遇有時反而比沒有錢的人更多。

    世間上,也有許多人以為「快樂的來源是有愛情就好」;愛情很美,但愛情帶給人的痛苦更多。社會上多少不幸的悲劇,都是源於「情關」難過;多少人為情所困,導致身敗名裂,甚至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不都是為情而引起的嗎?

    有的人認為有了名位就會快樂。名位可以滿足人的雄心壯志,但一般人名位高了,往往不懂得普利大眾,只知高高在上,反而失去了群眾,甚至失去了自己。也有的人以讀書為樂,但一般人書讀得愈多,愈容易起分別、起執著,所謂「思想問題」,讀書倒反而成為人生的死胡同。

    我人追求快樂,快樂究竟在哪裡呢?

    第一、快樂在自己的心裡。心裡的滿足、心裡的包容、心裡的智慧、心裡的信仰,心裡可以製造出快樂的泉源。

    第二、快樂在真情道義裡。人貴真誠,待人以真、待人以誠;這真情道義,就是快樂。

    第三、快樂在人我友誼裡。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之交,相互提攜,這友誼就是快樂的泉源。

    第四、快樂在看破解脫裡。人能看淡世事,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如此,快樂不就在看破解脫裡嗎?

    金錢,不是不快樂,只是人要會用錢,不要被錢所奴役;愛情也不是不快樂,但是愛情要淨化、昇華,不能自私、染汙;名位也不是不快樂,若能把眾望所歸的成就,再來分享大眾,人我兩利,豈不更好?

    吾人不要每天只是追求外在的感官之樂,例如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這種根塵的快樂是短暫而不真實的。吾人應該追求「無住之樂」,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以「無住生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內心有真理、有法樂,唯有找到內心的寶藏,才能獲得永恆的快樂。

    郭阿桃分享:知足可以常樂,佛弟子更要有智慧去看待世間所有事物,不強求,隨順因緣,自然沒有苦惱,快樂就會常在心頭。

    陳寶華分享:想過更好的生活,不如就從「好好過生活」開始,好好感受當下,學會放下。

    結論分享:你是否容易被過往不愉快的事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是否對自己要求太高,或想把任何事情做到完美,給自己製造壓力,使自己陷入負面情緒?是不是也想擺脫不愉快的心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高興一點?
    學佛的目的在於‘轉迷為悟,離苦得樂’;不過學佛所追求的,所憧憬的是人生最高尚的快樂,不是普通人所求的那些夢幻不實的,
    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法告訴我們很多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的生活方式;照著這些觀念、方式去生活、工作,就能幫助我們擺脫苦惱,找回真實的快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日期:113年4月8日
    活動時間:19:30-21:00
    活動地點:蘭陽別院307教室(結合壯一分會月例會辦理)
    參加人數:17人
    讀書會方式:人間音緣唱誦-揚州的青年
    活動內容:本分會1953成員分享唱誦;人間音緣-揚州的青年,以緬懷星雲大師。並分享大師的出生背景、出家、求學,來台因緣及與基隆極樂寺的一段法緣和與會佛光人分享。
    進行方式:本分會1953成員吳泰樹副會長領唱人間音緣-揚州的青年,大眾一起唱和,在歌詞中體會大師一生的悲願與參學的人生
    作詞:滿濟法師 作曲:蔡介誠
    從揚州走出的青年
    有雲水的灑脫 有救世的悲願
    從揚州走出的青年
    有雲水的灑脫 有救世的悲願
    帶著比星空更高的理想
    揚州的青年
    走過戰亂的烽火
    渡海來台 基隆的港口
    等候他靠岸
    等候他靠岸
    一無所有的他
    合掌 禮敬 天地諸佛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夜歸的旅人點燈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貧苦的人們指路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夜歸的旅人點燈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貧苦的人們指路
    從揚州走出的青年
    有雲水的灑脫 有救世的悲願
    從揚州走出的青年
    有雲水的灑脫 有救世的悲願
    帶著比星空更高的理想
    揚州的青年
    走過戰亂的烽火
    渡海來台 基隆的港口
    等候他靠岸
    等候他靠岸
    一無所有的他
    合掌 禮敬 天地諸佛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夜歸的旅人點燈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貧苦的人們指路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夜歸的旅人點燈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貧苦的人們指路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夜歸的旅人點燈
    他發願 總有一天
    為貧苦的人們指~路

    結論分享:星雲大師,以「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和喜悅人生」概括說明其人生的三個階段。大師曾表示,雖然生於窮困、壓榨、欺凌的年代,乃至出家後所遭受的打罵、批評等責難,都能歡喜接受,因此樂觀、忍耐以對,造就日後他領眾開創佛光山弘揚佛法的資糧。
    大師說:感動的世界最美!感佩星雲大師終其一生推動人間佛教,在台灣與大陸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的精神品質,提倡三好運動、四給的精神,進入社會與民間,並以全球化的視野與願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星雲大師早在2013年便寫下了他「最後的遺囑」,大師在遺囑中自述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闡述了他對生死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對佛教的期許和熱愛,情真意切,感動了無數人!

    星雲大師說:對於人生的最後,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今天,即以一曲人間音緣---揚州的青年,向大師致敬!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日期:113年5月18日
    活動時間:14:30-15:30
    活動地點:宜蘭市五穀廟
    讀書會主題:第五類【文叢】 / 152-161迷悟之間(共10冊) / 156迷悟之間5 / p269 正見的重要正見的重要
    帶領人:林菊
    參與人:林菊、陳寶華、尤秋敏、郭阿桃、李華柔、黃月桂及員山分會佛光人
    題材: p269 正見的重要
    讀書會方式:由參與人輪流分段念內容

    說到信仰,正信最重要。正信的養成,佛經說:成佛需經三大阿僧祇劫的善行,才能成佛;光是一個正信修成,就需要一大阿僧祇劫。有正信而修正命,由正命而有正見,則不難矣!可見在一個人的修學之中,能夠具有正見,非常不容易。
    所謂正見,對生死無常要有正見,對憂悲苦惱要有正見,對成敗得失要有正見,對善惡報應要有正見。所謂正見,對時空的認知,對人我關係的明察,對事理因緣的透澈,如此之人,才能說有正見。
    有正見的人,對於因果的分類、層次,透澈明瞭,對因緣的分合聚散,認識了然;對是非大小的認知,對先後有無的了解,都能洞然明白,這是一個正見者不可缺少的智慧。
    世間上的人,因為對真理沒有正見,常常以自己的切身利害做為行事的出發點,以自己的得失有無做為行事的需要;對非法的邪見,對錯誤的認同,都是因為缺少正見。因為沒有正見,找不到理路,因此遇事怨天尤人、怪你怪他,這不是別人有錯,實在是由於自己沒有正見也。
    家裡有人死了,怪老天爺沒有保護;死亡本為最自然真實不過的事情,為什麼要怪老天爺不給你保護呢?金錢被人倒閉了,股票貶值了,責怪財神不靈;自己運轉金錢,得失也是當然的事,為什麼怪罪於財神呢?眼睛老花了,要戴老花眼鏡;長短輕重不知道的時候,要測量,要磅秤;我們在事理迷糊的時候,能夠有正見來認知,自然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憂悲苦惱。
    在《譬喻經》裡有一則故事說:佛世時,有一個婦人生養了兩個兒子,一個善於游泳,一個不會游泳。
    有一天,不會游泳的兒子掉到水裡溺斃了,婦人並沒有哭;後來會游泳的孩子也不幸在水中淹死了,婦人聞訊,放聲大哭。別人覺得奇怪,便問他:「你的第一個孩子死的時候,你一滴眼淚都沒有流,第二個兒子死了卻哭得如此傷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婦人說:「先死的兒子因為不會游泳,死了只能怪自己不懂水性;但是後死的這個孩子,他懂得游泳,卻也溺死了,這不是很冤枉嗎?」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從未聽聞佛法,沉淪六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既已聞法,又懂得要修行,卻因為沒有正見,以致於再受輪迴之苦,這不是很冤枉嗎?正見的重要,由此可知。

    林菊分享:正知正見是學佛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尤秋敏分享:如果佛弟子缺乏正知正見,很容易陷入盲從和迷信,只有不斷的聞思佛法,用正確的知見和生活修行才有正確的人生。

    結論分享:正知正見如同火車之軌道,帶領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不致翻車或出軌,造成遺憾與不幸。學佛之人不可不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綠色博覽會-環保與心保---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日期:113年5月5日
    活動地點:宜蘭武荖坑綠色博覽會
    活動時間:11:00-12:00
    讀書會主題:人間佛教翻轉生命的故事 / p050 善應諸方所/游阿品
    帶領人:林菊
    讀書會內容:
    讀書會方式:由大家輪流唸一段內容。
    我生長在宜蘭鄉下佃農家庭,童年充滿了稻田泥香,收割季節,嬌小的我,奮力肩負扁擔挑穀子,是父母的好幫手。媽媽是個虔誠佛教徒,農忙之餘,會固定到雷音寺大寮幫忙典座、參加宜蘭念佛會的佛七,大家都叫他「阿娥姑」。

    我從師範學院畢業後即返鄉服務,在小學任教。一九九一年中華佛光協會成立,我們母女馬上加入會員,以雷音寺為慧命之家。我歡喜唱歌,星雲大師以音聲弘揚佛法,創作多首佛曲,我最喜愛其中一首〈甘露歌〉的歌詞「楊枝一滴真甘露,把心靈灌溉滋潤」。母親雖不認識字,卻能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小時候,他常提醒我說,將你取名為阿品,就是要你常念《普門品》。

    另一首〈觀音靈感歌〉:「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也點化了我,開始用功持念觀音聖號,除了睡覺、工作的時間之外,可以說片刻不忘,已念到入心。

    二○○一年,因頭痛暈眩,到醫院檢查,發現腦部長了三公分的腫瘤,醫生緊急安排開刀,我一心念觀音聖號、持〈大悲咒〉,以淡定心情面對手術。取出腫瘤、化驗,之後證實為最惡性腫瘤,醫師告訴我女兒,不樂觀!

    病房內,我清醒過來第一眼看到的,是身旁兩朵大蓮花,自以為錯覺了,閉目調息後再努力睜大雙眼,沒錯是蓮花,清雅的粉紅、紅色花瓣,彷彿還透著一股芬芳。我以為是西方三聖來迎接我了,後來復原情況非常順利,我思惟這瑞相的寓意,得出一個結論,應該是啟示我,要在人間佛教弘法的道業上,更加精進。

    從教育界退休後,有一所國中教務主任來找,希望我能到一個特別的班級去帶讀書會。能進到校園推動閱讀風氣,我當然樂意,至於主任口中學生的種種並不在意。沒料到第一天進到教室,學生們的「表現」,著實令人驚訝,只見大部分同學躺在地上,我只得穿梭曲折地走上講台。

    幸好有三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才能處變不驚。我無視於講臺下學生們的「高度」,站上講台後即刻開講,不知是因為故事好聽還是發現沒有嚇唬到我,覺得沒趣,學生們一個一個坐起來。

    一次兩次安全度過驚嚇考驗,我的小朋友們似乎也察覺了我愛護他們的心情,慢慢地有幾個主動來攀談、傳字條給我,到後來跟我講心事的人愈來愈多,一學期過去了,彼此之間成了無所不談的忘年之交。

    有一天在讀書會中,我祝福每個人都能考上「第一志願」,霎時,不敢置信的表情寫在他們年輕的臉上,我進一步解釋,現在請每個人寫出你最想讀的學校校名,那才是真正的第一志願,不是外界界定的第一志願哦。我們約定好好努力,朝向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前進。聽說這班賣力衝刺的景象還成為校方嘖嘖稱奇的異聞妙事。

    請各位猜一猜,最後有幾個人考上他們的「第一志願」?沒錯,是百分之百!

    重病得以痊癒,我自勉要「善應諸方所」行觀音所行,來報答佛恩。不但帶領班級讀書會,也到各地推廣閱讀,更主動到宜蘭三星監獄布教,藉著教手工藝將佛法傳遞到鐵窗內,幫助受刑人找到生命的價值。

    如今我既是佛光會檀講師、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也是監獄布教師、人間佛教宣講員,敲門處處有人應,日日充滿法喜、天天吉祥開心。(宜蘭市凱旋國小校長退休、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高鳳嬌分享:閱讀這篇文章,讓我心生歡喜和感動,因為我也使觀世音菩薩的粉絲,我喜歡念普門品,也常獲得一些不可言喻的感應,我希望向觀世音菩薩一般,為眾生做一些事情,也為自己累積福德資糧。

    陳寶華分享:觀世音菩薩如同我們的母親,你時時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有信心就會有感應的。

    吳泰樹分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頭有提到:「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所以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帶領結論分享:很多人在遇到災難時,才想到祈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來解救,其實,我們自己平常也應該傚法並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這才是更積極的離苦方法。 有一個譬喻是這麼說的,眾生與佛菩薩的關係就如叩鐘的人與鐘的關係相同,叩鐘的人用的力量越強,鐘的聲音越響;如果那口鐘沒有人去叩撞它,不論它有多大,什麼聲音也不會發出來,這是感應之間的關係。 所以一定要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時時處處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如果要等到苦難臨頭時才想到祈求觀世音,可能也有用處,這叫臨時抱佛腳,會有它的功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在山與海之間,感受天地的包容和讀書的樂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日期:113年3月14日
    活動地點:頭城馥森宜蘭里山藝術生態園區
    活動時間:09:00-10:00
    帶領人:林菊
    召集人:王馭廷
    參與人員:知康法師、陳渙懿、王瑞山、王馭廷、林菊及其他佛光人
    主題題材:【獻給旅行者們365日-5月20日】-愛就是惜
    透過佛光人吟唱-愛就是惜,希望大家珍惜所有的因緣。
    愛就是惜
    佛光星雲 ( 1927 - )
    愛就是惜,惜情、惜緣、愛惜青春;
    愛就是惜,奉獻、喜捨、發揮熱情。
    愛就是惜,無怨無恨,甘願為眾生;
    愛就是惜,時時享受,感恩的人生。
    愛就是惜,愛惜今生的相逢;
    愛就是惜,愛惜你我的緣份。
    ──選自【獻給旅行者們365日-5月20日】-愛就是惜
    林菊分享:大師說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慈悲,
    慈悲與淨愛
    慈悲就是情愛的昇華,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 喜,就是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就是愛。愛就是為了你好;愛你就要成全你,要尊 重你,要給你自由,要給你方便。愛是美的,愛是 善的,愛是真的,愛也是淨的;佛教本質上即是慈悲與淨愛。
    ──選自《人間佛教語錄》等
    王馭廷分享:星雲大師把人生比作一場沒有歸期的旅行。大師說道:「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度過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面對着旅途中的彷徨無助、悲歡離合、榮辱毀譽,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傷感,希望《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與佛教寶典》這本書,能夠提供旅人一點幫助。」其實,書中以佛典精華及中華文化為題出書,讓旅人在心灰意冷、傷心懈怠時能獲得鼓舞。
    結論分享:【獻給旅行者們365日】該書集星雲大師半個多世紀的讀書、做人智慧,秉承傳播真善美、凈化心靈、有益社會的理念,精心編撰而成。書中繼承中華傳統精粹,配有大師的墨寶箴言、傳統山水圖畫,以提升讀者人性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0228拈花微笑 靈山會上 諸上善人 聚會研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日期:113年2月28日
    地點:台北道場拈花軒
    參加人員:林菊、王珮玲、黃秀琴、游代宜
    召集人:林菊會長
    帶領人:林菊會長
    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暖身:品一杯茶禪、喝一口放鬆咖啡,觀想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在此空間獲得身心靈放鬆,以心傳心、參悟禪理。
    主題:《佛教與生活》
    「佛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因此,我們不可完全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
    林菊會長分享:所謂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將聽經聞法之法義,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當面對情境之時,能接受繼而將佛法帶入生活所中,解決問困境問題,是生活修行的重要課題。
    王珮玲分享:
    佛教有一首描寫退步求全的詩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藉著農夫彎腰插秧,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觀照自己的本性,必須退步低頭;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低頭的天地比抬頭的天地更寬廣。唯有回頭、放下、忍讓的世界,才能使我們更逍遙自在。
    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時,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襟懷,則何處沒有光風霽月的空間?遭遇到頹唐失意時,如果能記取「回頭是岸」的古訓,則何處沒有美麗光明的希望?
    黃秀琴分享:
    這個世間形形色色、燈紅酒綠,像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這些都是有相的空間。我們在這個有相的空間中,追逐著人生種種的享樂,於是金錢使我們迷失本性,愛情使我們神魂顛倒,名利地位使我們忘卻安危,鋌而走險。我們被花花綠綠的世界所迷惑,不知道這些都是假相,都是不實在的,而對它執迷不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因緣和合、有條件的存在。如果有緣承受佛法,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從虛妄的、有相的空間裡超脫出來,進入到無住的空間,那才是一個解脫的世界。
    游代宜分享:
    經云:「人命在呼吸間。」此即說明生命的短暫與無常。雖然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甚至天人也可活幾萬歲,但是以無始無終的阿僧祇劫來看,也不過如朝露般短暫。因此每一個人應該珍惜時間、利用時間,以有限的時間,充實無限的生命;以有限的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所以更要珍惜人身難得,把握當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