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天前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3/19(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非佛不作」p.154「儲財於信徒」p.157
    地點:線上
    成員:洪惠鶯、楊凱棋、許惠娟、陳麗真、林寶珠、陳麗娟、陳華芬、施為貴、Bibi

    【非佛不作】

    世間是一個聖凡相融的地方,稍不檢點心念,一念之差,修行、作務、信仰都可能會走了樣,為此我佛光人定出「非佛不作」的信念與方向。
    (1)何謂「非佛不作」?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
    (2)佛教除了要「人間化」、「事業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佛教化」,不能「世俗化」。即不被世間的利益、名位汙染了。
    (3)舉凡佛光山的各單位,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且經營的方式,是不會販售一些與佛教無關的物品,而是為了讓佛教文化得到弘揚,並藉由文化的傳播,起到淨化社會的作用。
    (5)佛光人唯有持守「非佛不作」的原則,才能時時規範前進的腳步。
    (6)「非佛不作」是未來佛教行事的方針。

    【儲財於信徒】

    對於十方的供養,我取之有道,不敢受太大的布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所謂「不自苦」,就是布施時不感到困難;「不自惱」,就是布施後不感到懊惱。因為我覺得正信佛教的弟子,要重視自己家庭以及事業的需要。
    (1)護法長城,讓信徒儲蓄充足,富有起來了,佛教才能富有,等到需要時,信徒就會支援。
    (2)布施不一定著重於金錢,出心、出力的布施也一樣有功德,同時鼓勵信徒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
    (3)「百萬人興學」,每個人每月贊助$100,讓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有能力參與建校。因為小額的布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

    【回饋分享】
    華芬:非佛不作
    日常生活中雖可以善巧方便,但還是不能違背非佛不作的信念,大師提倡的三好四給,是我們的信條、也是我們依據遵循最好的方向。
    寶珠:非佛不作
    依文中所述,百丈懷海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實例。他甚至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如此將修行活動深入到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讓我們覺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起自我觀照的能力。期許自己日後在道場中所見到的人生百態,能反思如何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秉持大師為佛光人制定「非佛不作」的精神與人結緣,共成佛道。
    麗娟:儲財於信徒
    佛教弘揚需要淨財,大師鼓勵信眾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最好方式,應該是“儲財於信徒”。信徒布施需‘’量力而為‘’,不自苦、不自惱,細水長流。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Bibi:非佛不作,佛入滅涅槃時,佛弟子以「戒」為師,日常生活中,警惕「身、口、意」三業要守律持戒。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8(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財神是誰」p.139,「給人利用才有價值」p.145
    地點:線上
    成員:許惠娟、陳麗娟、陳麗真、楊凱棋、陳華芬、林寶珠、張汶珠、Bibi

    【財神是誰?】
    所謂「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我們可以把財神爺養在腦海裡;我的腦筋清楚,智慧明朗,所謂「智慧財」,有了智慧,不就能幫我賺來財富嗎?所以,「求人難、求神難,不如求自己這一尊財神,應該比較來得容易。從財神再談到佛教的護法,護法是無形、無相的,凡是一切對佛教有心的人,凡是對寺廟有貢獻、有布施的信徒,他們都是寺廟所要尊重的護法韋䭾、伽藍尊者。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添油香」。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要害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和人分享,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人是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間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能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

    【分享】

    寶珠: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常聽到這麼一句話「能被人利用,說明你還有價值」,感覺這句話不是很好聽,但人間的道理大抵如此。
    一個人越成功,往往是他創造的價值越高,也就是他的「被利用價值」越高。
    今大師在文章裡說,「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多麼智慧、慈悲的說法呀!那「被利用」本身應當是一個中性詞了。
    過去總愛說「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那些記得我們的人」。現在則要說,生命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多多給人利用,廣結善緣。
    華芬: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大師在文章裡提及給人就是給自己,今天我們幫助別人看著是付出但無形中結了一份善緣,善緣多反饋的更多心裡充滿快樂溫暖與信心這都不是金錢可以得到希望能多發揮一己的力量讓這個世間更加美好。
    歲末年終祝福同學們來年在佛道上更精進收穫滿滿。
    麗真:財神是誰?
    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
    當自己的財神,凡事靠自己的努力,用智慧開啟五根六識與人結善緣,在有形和無形之中自然生成了助緣,這也是財神。
    Bibi:『給人利用才有價值』:材料原料要經過加工才能達到成品。例如:水的動力加熱成水蒸汽~早期的蒸汽火車,水力發電,水凝固可成冰~冷凍、冰雕、維持地球溫度(現氣候因北極融冰、全球危機);人可以經過「被利用」的過程,超越自己的極限,創造自己無限的機能、福利他人。如同-把米經過爆裂可成一大袋爆米花。
    『財神是誰?』:「虛彌納芥子、芥子納虛彌」,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性具足、遍滿虛空、虛空能容萬事萬物~富有如是,何必向外求財。不但如此、尚有餘力、分享他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2/25(三)
    時間 :10:00 AM
    地點:線上
    學員:陳華芬,洪惠鶯,許惠娟,施為貴,陳麗娟,陳月娥,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2冊
    p.70「發心的次第」
    p.128「不忘初心」

    發心的次第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對發心有了認知、認同,就會去實踐。
    發心就是說,我信仰佛教,我在佛門裡發心,透過服務奉獻、成就大眾,就能達到目標,獲得成果。
    「發心」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有發增上心、發出離心、發菩提心。
    發增上心,就是你要修行入道,要發心布施、發心持戒、發心慈悲、發心服務⋯所謂發心必須要身體力行,好比發心苦行,發心修持禮拜,發心救苦救難等等。
    出世的發心,就是發出離心,遠離名利、遠離愛染、遠離權勢、遠離欲樂;希望在空無之中,修行辦道。
    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日的佛弟子發心的程度,假如也有一個認定的次第,讓大家按部就班的,從發增上生心,到發出離心,到發菩提心,這樣一步一步的從人到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主旨。

    不忘初心
    是《華嚴經》裡的一句經文,對我們很重要。就是不可以忘記自己最初的一個念頭,最初的一個善心,最初的一個發心。所以,能「不忘初心」,一個人就有力量,就有恆心,就能從頭到尾有始有終,全始全終的人必定能成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希望大家發心做事、立志做人,能一本初心,就會得到很大的受用。

    華芬師姐回饋分享:
    不忘初心
    初學佛時發心勇猛精進但隨著時間久了慢慢消磨期許自己不忘初心未來在佛道上更加努力將佛法實現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Bibi督導回饋分享:
    發心的次第. 不忘初心
    拜讀兩篇文章要點、皆以實踐為要!從人到佛有次第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是人間佛教的主旨。人在世俗,忙忙碌碌的一天過一天,等⋯何時才恍然大悟?生死在呼吸間。面對新的一年,告訴自己要斤斤計較時間管理、精進行菩薩道!
    汶珠回饋分享: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去做事則什麽事都能成;而立願就是想要完成自己所訂定的目標的決心。學佛如果不能發心立願那一切都是空談。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27(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我是誰」p.122,「互相添油香」p.135
    地點:線上
    成員:施為貴、陳華芬、陳麗娟、楊凱琪、許惠娟、林寶珠、洪惠鶯、Bibi

    【我是誰】
    「我是誰?」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是佛!」當初佛陀在金剛座上證悟,便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人人有佛性,我不是佛,難道我是畜生、餓鬼嗎?當然,我是人,人人有佛性、我要做佛。

    你既然承認「我是佛」,我就要以佛為榜樣,要承擔佛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如果關乎佛教興亡,身為佛弟子,難道沒有責任嗎?
    現今的佛教,就是沒有佛法給人,這就是佛教衰敗的最大原因。假如每一個人都能想到「我是誰」直下承擔起「我是佛」的弘化使命。

    【互相添油香】
    信徒為資助道場添油香,出家眾以服務奉獻為信徒添油香,彼此之間互添油香,這是非常美好的互助因緣。

    【分享】
    華芬~何謂佛性
    1.佛性是每個人本自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2.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3.人在煩惱中佛性不變也不受影響。
    4.學佛之後會觀照自己內心同時也將佛法用於生活中。
    回饋:互相添油香
    大師每年的春聯是新春的祝福也是一帖平安符,貼在門上是心安也是家安,給弟子無限的溫馨。這是大師對信徒們添香油的濃情厚意
    寶珠~回饋:我是誰
    從小我就會常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是我」?
    白天獨處的時候會這麼想,夜晚走在路上,看著天上的月亮也會這麼想。
    長大求學後,亦曾為此去探究所謂的「我」,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又將「我」區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
    到最後自己竟是糊裡糊塗的過日子…
    現今有了些許的佛學知識,知道佛陀證悟時的第一句話便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即人人皆有佛性。
    我那自幼莫名的問題,為什麼「我是我」?豈不就是在問「我是誰」嗎?
    雖然我無緣親自被大師的「我是佛」震撼到,但也是猶如醍醐灌頂。
    麗娟~回饋:互相添油香
    ‘’錢進山門,福歸施主‘’,添油香能為信眾增加福德善緣。
    佛教的發展需要信徒添油香,信徒為寺院奉獻時間、體力、金錢,是信眾善美的心意,因此,師父有所回報,為信眾祝禱、祈福、感謝、關心、法佈施......,互相添香油。
    這是互益、美好的事,功不唐捐,我們要持續護持、發心,做利益眾生的事,無形中累積了福德資糧,產生善的力量,自然會有好因好緣,處事無礙。
    Bibi~「我是誰?」每個人的世界顯現的相、由於造業的不同、業報自然有差別。離開語言戲論的我的體性(平等佛性),是不一不二的!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6(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
    p.160「一半一半」
    p.166「人生的價值值多少?」
    地點:線上
    成員:Bibi督導,陳華芬,施為貴,陳麗真,楊凱棋,林寶珠,洪惠鶯,張汶珠
    「一半一半」
    自古以來,人們喜歡圓滿,凡事總想求得百分之百的圓滿,但這似乎並不容易;甚至有的人想要統一這個世界,也不可能。因為宇宙萬有,早就形成「一半一半」的世界:白天一半,黑夜一半;陸地一半,河海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貧窮一半,富有一半;佛一半,魔一半……雖然在時間的推移中,「一半一半」互有消長,卻也無法使一半完全替代另一半;不過,一半的世界看似不圓滿,卻也充滿了希望。
    《大乘起信論》將一心分為二門,即心的「真如門」與「生滅門」,也就是真心與妄心。真心和妄心並不是兩顆不同的心,它是一體兩面,當妄心漸漸去除,真心就會慢慢顯現。所以,儘管世間上,善惡參半,只要善人肯用耐心去引導勸誘,善惡也不是絕對的。
    「一半一半」的世界看似不圓滿,其實正是人間最美好的獻禮,我們應該抱持歡喜的心情來看待,因為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會虛懷若谷,努力精進;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華芬師姐回饋分享:
    在這一半一半的世間祈願我們都能往真善美的方向多邁進一步讓光明祥和顯現同時也包容不完美的另一半世界

    「人生的價值值多少?」

    人世間,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各有其追求與定位。人生的價值究竟值多少,端看你處於哪一個位置,看你在過程中一個人的人格、道德、信仰,假如輕易的被金錢所買動,他的人生就只值那許多錢;一個人的思想、信念、原則,如果在愛情裡能被左右,他的生命就會為愛情所誘惑。
    一盤棋局中,車、馬、炮最有力量,最有價值。但一盤棋的輸贏,有時卻決定在一顆小兵小卒身上,所以它的價值,也不容忽視。價值不是一時的,要有未來性;價值也不光看表面,要有內在潛力。人生的價值究竟值多少?有人立德立功,有人平庸度日,生命的價值,就看你自己怎樣去發揮、怎樣去表現?
    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生活中能克服一層憂患,生命就多放一道光彩;能突破一層困難,生命就多一分價值。人往往歷經種種磨鍊與考驗,心性更趨成熟,心智更加成長,生命就更顯得有價值。

    Bibi:記得剛開始做義工,朋友因老約不到我,而抱怨!就想,也邀請他們一起做義工。沒想到答案是:「家中傭人做事,哪輪到去外頭服務別人。」每個人價值觀不同,各有其追求與定位,只有深入佛法才了知義工的價值是無法稱量的?祈願每個人的價值是無盡的發光發亮!

    汶珠:人世間,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每個人的追求與定位也都不同。人生的價值應該最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究竟值多少,端看你所處的那一個位置,在過程中你有沒有全力以赴,你有沒有做出相當的成績出來。而生命的價值,就看你自己怎樣去發揮、怎樣去表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0/09(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殉道」p.110,「報恩」p.114
    地點:線上

    【殉道】
    在佛教裡,一向就很崇尚自由,甚至可以說,信仰佛教本來就是要我們從專制、權威、神意裡解脫出來,要我們有自信、自尊、自我、自主的精神。所謂「生命誠可貴、信仰價更高」。

    【報恩】
    報恩是人類倫理的根本,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肯德報恩,他必定心有餘力,才會自願說我要去報恩。因此懂得報恩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貧窮的人,哪裡有力量去報恩呢?
    報恩的思想,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去承當,我們既然到世間上來,所有享受到的都是別人的幫助,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幫助別人,才是回報恩惠。

    【回饋分享】
    華芬師姐:報恩
    三寶恩國家恩父母恩眾生恩都是我們該時時心懷感激盡自己能力去回報恩德。
    也希望有能力時幫助他人將善的美好傳給大家這也是一種報恩吧!
    寶珠師姐:報恩
    「報恩」一文讓我想起小時候讀過「慈烏夜啼」的詩詞——「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就如「報恩」文中所述,報恩本就是人類倫理的根本,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禽鳥尚且知道報恩,人類如果不知感恩圖報,豈非等同佛陀所言「非人」者流。
    在學佛的人群當中常會聽到「感恩喔!」這樣的話語;坦白講,個人聽了不是很自在,總覺得老把「感恩」掛在嘴邊,有欠真誠。但有時想想如此隨時隨地學會感恩,或許也是一種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吧?!
    麗娟師姐:
    若有正知、正見觀念,能深信因果,較能拒絕世間的誘惑。
    讀書會有提到色、香、味、觸、法的誘惑,請大家針對自己容易被誘惑的項目,說明及學佛後,如何對治?
    以我來說---未學佛前,我相當著重味蕾的享受,只要知道那裡環境好、食物棒,一定呼朋引伴,大快朵頤。
    學佛後,知道美食只不過是三吋舌根而已,為成道業 ,能維持色身即可,不需貪求,也不用再追求美食,不過度的奢求,生活簡單,心變清淨了。
    BiBi:殉道
    文章中「為了信仰的緣故,世間一切都可以放棄。」讀到這一句時、頓住了!我可以嗎?做的到嗎?唉!跪香去!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9/25(三)
    時間:10:00
    地點:線上
    成員:陳謝玲娟,陳月娥,陳華芬,施為貴,陳麗真,陳麗娟,楊凱棋,林寶珠,洪惠鶯,許惠娟,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
    p.125「自己解決一切」
    p.107「我在眾中」

    《自己解決一切》
    人生的好與壞、苦與樂,都要自己直下承擔。別人對我的讚歎,歡喜承擔起來;好的機會來了,感謝承擔起來。同樣的,責任來了、困難來了,也要勇敢承擔;在承擔的當下,就是在累積智慧與福德因緣。你能抱持著「我要負責,我要擔當」的勇氣,自然會產生力量;如果畏懼困難,凡事推諉,必定難以成就。
    在佛法裡面,雖然有諸佛菩薩給我們的指導、護念、加持,但是最主要的,自己造的善惡行為,一切還是得由自己承擔負責。所以自己要能承擔自己的行為。
    人應該要勇於承擔責任,要勇於面對苦難和委屈,更要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你自己也能從中不斷的學習、成長、進步。
    人生在世,一切問題都要靠自己解決,對於自己的行為,不要存有僥倖的心理,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能夠勇於承擔,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才是智者之舉,也是處世應有的態度。
    Bibi督導回饋:自己解決一切
    想到「禪和子」的凡事不假手他人;正是呼應「自己解決一切」,最近腦子中常想「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身為佛弟子、佛光人本自具足的歡喜心,就更新自己「隨緣歡喜了舊業、持平結緣於眾中」,自已的業果當然是自已解決,有歡喜的助緣,坦然接受;所謂有信仰就有力量、就有辦法。

    《我在眾中》
    我們要知道,「眾」在團體的重要;例如:沒有士農工商的供給,我們衣食住行從哪裡來?如果沒有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我一個孤獨的人,會有人煮飯給我吃嗎?會有人幫忙我照顧家庭嗎?
    佛經裡形容十八層地獄,其中有一層地獄叫「孤獨地獄」。你不在眾中,獨自孤獨,就如身處地獄。
    偉大的佛陀創造僧團,「僧」就是和合眾;有和合的大眾在一起,「六和敬」的僧團才能讓人敬重。
    我們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要知道,我們不能離世而獨立,既然不能離開群眾而生存,就要時時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需要有眾,我就要對他們尊敬,我就要對他們包容,我就要對他們服務,我就要讓他們接受我。
    所以你有眾,你有團隊,你有朋友,你有不捨棄一個眾生的心;你如果自己感覺到「我在眾中」,我要和大眾和諧相處,你才能為人接受。
    Bibi督導回饋: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渺茫的我們、藉由各種機緣的「眾會」,服務眾人中、起心動念、觀照自心;心外求法、了不可得!
    華芬師姐回饋:
    參與分會活動或是在法會期間最能感受到在眾中滿心歡喜和感動尤其是大夥一起努力完成了一項大型艱難的任務那種感覺真是令人難忘也深深體會到團結一心的力量
    寶珠師姐回饋:
    今年夏天只因為在群組裡看到一位往生者家屬的Po文,其所流露出的手足深情,讓我莫名的感動,於是就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參加了該往生菩薩的告別式。
    當天天氣本就很炎熱,難得我出門直至道場門口搭遊覽車前竟完全未出一滴汗,心情是很平靜的。
    然當我由前門一上車,看到座位上全是穿著黑色旗袍莊嚴肅穆的知賓們,一個個好端端的坐著時,我委實嚇了一跳⋯⋯有一種誤闖叢林的感覺。
    心想,難道我上錯車了嗎?不是說穿白上衣黑長褲嗎?怎麼都沒有看到分會認識的人?
    當下看到有一個空位,問旁邊的知賓師姐這位子可以坐嗎?她點頭表示可以,我也就趕快鑽入坐下。
    緊接著就有一位一樣穿著黑色旗袍站著的領頭師姐指點我要把頭髮綁起來,接著後座又有一位師姐要我盤包包頭。先前當我不知所以,而由前門上車面臨的那一幕,全身已經開始冒汗了,這下子又因為頭髮沒有綁的緣故,更是搞了我一身汗,當下真的窘得很想下車逃之夭夭……
    所幸,想到初衷,心中默念阿彌陀佛,還是汗顏的留下來……
    待抵達目的地下車後,才看到原來本分會的人都坐在後半部,也才明白前半部的座位是給所謂助念誦經團坐的。
    森林中枯木参天,誠然美不勝收;山中精靈水晶蘭也令人驚豔,但都不如人類親近佛法之機會。
    在分會體會「我在眾中」,也是一種修行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9/04(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禪和子」p.105,「常不輕」p.107
    地點:線上
    成員:陳華芬、施為貴、陳麗真、楊凱棋、林寶珠、洪惠鶯、許惠娟、Bibi。

    『禪和子』
    等於是以身教、言教,到處隨緣說法,教導禪修。這許多禪和子也不求名,不求利,生活簡單,安貧樂道,只是提攜後學,教導後學,典型的禪和子,凡事絕對不假手他人,對自己生命更是一刻千金的珍惜。

    禪門中,禪和子們則盛行要時時警戒臘月三十,閻羅老子上門索債。意思是說種種修行,如果不徹頭徹尾把執著、習氣大死一番,就沒有辦法參究領略祖師西來意。

    『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見到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他對別人人格的尊重,絲毫沒有一點傲慢,也沒有對人家表示過一種歧視。

    不必輕視別人,任何一個人都有因緣,都有他未來飛黃騰達的一天。其實,一般人只看到果上的成就,不知道因地的播種。諸佛菩薩很重視因地的修行,只有在因地的修行完成,才能開花結果;你在因地的時候看不起他,將來開花結果,也沒有你的份。

    【分享】
    華芬:常不輕
    受戒時大師要我們大聲說「我是佛」,對於每一尊未來佛都要抱持敬重之心,因為每一位身邊的佛都在護持著我們。
    感謝諸佛菩薩慈悲、感謝龍天護法護佑也感謝一切的好因好緣讓所有經過都諸事圓滿。
    麗真: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我不輕視汝,汝等將來皆當作佛」,與人廣結善緣,以慈悲行事,不與人交惡,不輕視別人,每個人都是佛,都是平等的,我要以此來勉勵自己,做為自已學佛行佛的方向。
    寶珠:禪和子
    今天第一次聽到「禪和子」這個名稱,文中最讓我悸動的一段是,叢林典型的禪和子「凡事絕對不假手他人,對生命更是一刻千金的珍惜。」
    想到自己卻總是鎮日瞎忙,任憑歲月流逝,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雖時也會想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樣的偈語,但好逸惡勞的習性使然,依舊日復一日,秋月春風等閑度……
    雖然「禪和子」是指有修行的高人,凡夫如我無法比擬,但的確給我很大的省思。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6/26(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苦行」p.97,「棒喝」p.100
    地點:線上
    成員:

    【苦行】
    真正的苦行是正行、正道(八正道),以中道的修行方式,去除兩邊極端的對立,沒有強用苦樂去做外相上的分別,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這樣才是修行的真義。《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中道,在苦樂之間,平常心是道;用中道的生活,用正常的生活這才是佛教的修行法。

    【棒喝】
    禪門教育有一些很特殊的方式,在揚眉瞬目、嘻笑漫罵間,無一不是在說教,都是為了讓行者自己去參悟。禪門教育法不是老師的問題,學子的慧巧、資質,占絕大因素。在今天教育公門裡,還是有它的價值,所謂「德山棒、臨濟喝」,從一聲霹靂中要照破黑暗的無明,這樣的方式就要看個人的根機了。

    【分享】

    麗娟~棒喝:
    禪門說,不同的根機給予不同的教導,反觀教育,也是如此----有些人得以棒喝方式教育;有些人要施以正常教導;但有些人,就算跟他禮遇也沒有用。當然,若老師能用心關懷每個學生,從接觸中,感受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根器及習性,因材施教,相信能有所成效。
    ‘’棒喝‘’令人印象深刻,若能勘忍,能從中體會箇中道理,進而轉念,借假修真,轉識成智,對我們未來成佛道路,會有幫助的。
    華芬~棒喝
    在禪門中棒喝的公案常常看到,現實生活師父對待信徒都是慈悲教導鮮少喝斥。但藉由這些公案啟發我們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麗真~苦行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當下只做一件事,不亂思,不亂想,轉苦為樂,苦中自有無比的喜樂
    寶珠~苦行
    雖然今天讀書會上沒有人回應是因為「苦」才來學佛,但我確實認識蠻多人之所以接近道場學佛都是起因各自的「苦」,正所謂「富貴學道難」。
    佛陀不也是因為發現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而發心去修道嗎?
    苦行也是苦行ㄒㄧㄥˊ,就是要去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春耕夏耘,哪來的秋收冬藏呢?
    如文中所述,若能以苦為樂、以苦為修學的課程,以苦行來超越、發展,你信仰的層次必然就會提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06/12(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類】
    <佛法真義>第二冊p.132,「給人因緣」p.137「做己貴人」
    地點:線上
    共讀:陳謝玲娟,陳華芬,陳麗娟,陳承文,洪惠鶯,陳麗眞,施爲貴,張汶珠
    [給人因緣]
    佛陀當初因為證悟「緣起」而成道,佛陀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有因緣才能成功,有因緣才能成事。所以一般學佛的人大都懂得:「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與人結緣最好的方法,則是給人因緣;你能給人好因好緣,人家就會回報給你好因好緣。
    佛陀當初因為證悟「緣起」而成道,佛陀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有因緣才能成功,有因緣才能成事。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的一顆種子,只要播撒到田地裡,將來都會長大,都會有收成的。這一切意外的收穫,都會帶來一番的驚喜,所以給人因緣,也就是給自己因緣。
    「做己貴人」
    在世間上,要找到貴人幫助是不容易的,需要具備很多的善因善緣,貴人才會出現。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從改變自己做起,做人處事要有禮貌,待人接物要慈悲忍耐,與人相處要肯得吃虧,經常給人讚美、給人感動、給人服務、給人幫助,能夠這樣,我想不但別人會做你的貴人,就是你自己走遍天下,也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了。
    有念佛人問:「我們手持念珠念『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手上也拿了一串念珠,他是念誰呢?」他也是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自己要念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啊!
    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哪一個人所賜予的,都是靠著自己的奮鬥得來的。凡事求助於人很難,求神問佛也不一定有用,唯有「直下承擔」、「捨我其誰」,自己有辦法了,任誰也打倒不了你;自己沒有辦法,就是佛祖來了,也救不了你。所以,自己做自己的貴人,才是最重要的。
    回饋:
    華芬師姐分享:做己貴人
    世間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行有餘力之時也能適時給人幫助,讓這份善因善緣循環世界會更美好。
    麗眞師姐分享:給人因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大師的四給,就是好因好緣,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運用和做到的,給人好因好緣就不至於有許多不當的惡因惡緣,佛家的圓形概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處處結好緣與眾生互為貴人,這也使自己更為增上。
    麗娟師姐分享:給人因緣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效法大師的三好、四給,跟眾生結好緣、善緣。「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給人好因好緣,做好事、結善緣,處事無礙,事事順利。
    *因:種子(累劫累世已種下,不知何時發芽起現行)
    *緣:條件(廣結善緣、累積福德資糧)
    *果:果報、業報
    bibi 督導教我們 ,‘’因‘’已種下,‘’果‘’未現前,可以靠‘’緣‘’來改變,更期許大家努力做好事、結好緣,與人為善。不但要做自己的貴人,更要做別人的貴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