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114.8.2逍遙
    月會後逍遙讀書會記錄
    1.時間:114年8月2日上午11:30-12:30
    2.地點:菩提教宝
    3.主題:佛學會考考题復習
    4.帶領人:洪美沙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葉麗華
    7.出席:葉麗琴、周圍輝、林志勝、鍾志奇、沈淑惠、謝秋枝、梁金華、徐百合、葉麗華、陳雪貞、邱秀娥、洪美沙等12名.

    活動進程:
    一、《人間與實踐》書的名相復習
    認識佛法的名相:
    一佛乘;二乘,三法印,三學,三毒,三寶,三好;四句偈, 四弘誓願,四聖諦,四攝法,四給;五乘佛法,五和,六和敬,七聖财,八正道,十供養。

    二、佛學會考考题復習

    三、《人間與實踐》書的綱要提示、重點提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4.5.10逍遙
    逍遙讀書會紀錄
    1.時間:5/10(週六)11:30-12:00
    2.地點:普門寺滴水坊
    3.排程:月會後移滴水坊,读書會完母親節聚餐
    4.出席:
    知無法師、葉麗琴、周圍輝、沈淑惠、梁金華、趙學芳、陳秀環、陳秀真、陳雪贞、呂文堯、邱秀娥、陳美鳳、陳美吟、劉俐纓、李雪麗、鄭玉如、沈純妃、沈娟妃、洪美沙等19人
    5.帶領及記錄:洪美沙

    一、慶祝母親節,读应時的文章,以為儀式:
    (一)9月11日的報恩品
    唐 般若 譯(七三四~?)

    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悲母在時,名為日中;
    悲母死時,名為日沒。—選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回饋:
    大家同理此詩,感同身受,的確,母親在世,子女如日中的太陽照射般享受著母爱的温暖,是世上富有的人。母親離世,子女如日中已乏太陽照射,未能再享受著母爱的温暖,如同是世上贪窮之人。真的是樹欲靜風五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無奈,母親仍在世的人,豈能不好好把握機會孝顺父母。

    (二)8月19日的母親的身教-馬英九

    回饋:
    1.面對兒子參選時每天受到的攻擊,慈母的諫言:「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忍耐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勝利,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讓他孤獨的心得到支持,有了再生之力面對著外界的殘酷。
    2.慈母病中跟孩子筆談時,寫著「你父親和我,一生不貪財」。並憶起家中建立勤勞獎金制度,鼓勵做家事,讓子女養成勞動與儲蓄習慣。慈母給的只有支持,沒有困擾。父母都鼓勵孩子實踐先人立安公「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訓,其父親並手書「為善讀書不忘家訓,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對聯,掛在客廳時時作為警示。我們除了佩服馬英九母親的偉大,其故事也可作為大家的學習典範。

    (三)8月8日的星雲大師的為父母親友祈願文(節錄)

    回饋(獻上祈願):
    1.父母生我育我,親人教我養我,孩子们(我)只有受之於他們,卻很少給予報答。
    2.佛陀曾經親自為父擔棺,曾經跋涉為母說法的行誼,希望佛陀賜給孩子們(我)信心力量,学佛陀來光耀過往的先人,引導在世的親族。
    3.請佛陀庇照我的父母親人,讓他們能夠福壽康寧,讓他們能夠平安自在。
    4.祈願佛陀滿足弟子(我)的一片愚誠:
    (1)假如我擁有榮耀,希望能和他們分享;
    (2)假如我擁有富足,希望他們也不匱乏。
    (3)讓我擁有的一些歲月,能為我的親人奉獻;
    (4)讓我心中的一點微忱,能獲得尊長的認可。

    二、結語
    (一)讀書會結束,接著大家享受慶祝母親節的午餐及分桌各組相聚交流的時光至下午四點結束。
    (二)下次逍遙讀書會
    1.時間:6/6(週五)15:30-17: 30
    2.地點:普門寺5樓教室
    3.排程:月會後移滴水坊,晚上參加19: 30金剛禪座會
    4.帶領及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逍遙114.3.8
    逍遙讀書會紀錄(月會後開)
    一、時間:114年3月 8 日下午4:50-5:50
    二、地點:現場(十樓會議室)
    三、主題:「獻給旅行者365日」
    四、出席:葉麗琴、林志勝、鍾志奇、謝秋枝、沈淑惠、陳雪貞、徐百合、陳秀珍、梁金華、陳美吟、邱秀娥、洪美沙等12名.
    五、帶領人:劉珍齡
    六、記錄:洪美沙
    七、拍照:江麗滿

    一、共读大師自序再研討
    (一)大師自序文中,言及旅途中你的心情會如何呢?
    答:面對著旅途中的心情有各種如:徬徨無助,悲歡離合、榮辱毀譽,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傷感。大師希望《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這本書,能夠提供一點幫助。
    (二)大師自序文中,言及
    旅行有家可回或浪跡天涯,會得意或失意,而《365日》能提供另外的音聲是什麼?
    答:讓你回味一下祖國的心、故鄉的情,找回一絲家人的關懷、朋友的友誼。
    (三)大師自序文中,言及這本書大約有多少位作者,作品內容是什麼?
    答:這本書大約有400多位作者、八百則作品,舉凡詩詞、歌曲、
    家訓、座右銘、勸世文乃至經論等。
    (四)大師大師自序文中,言及此作品能帶來什麼鼓勵?
    答:定能為你帶來一些鼓勵。讓1.鬥志疲倦的人,看了會振奮精神;2.有委屈不平的人,看了會心開意解。
    (五)大師自序文中,言及此作品能帶來的期望是什麼?
    答:這本書能像慈母的呼喚,能像夫妻兒女間的思念,能像寒冬裡的陽光,能像炎夏中的清涼,為人生的旅程注入生命的光華,所以將它訂名為《獻給旅行者365日》。
    (六)大師自序文中,言及這本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佛教寶典,縱橫千年以上的中華文化精粹,在世界上的何处能提供呢?又希望能有何作用呢?
    答1.希望這本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佛教寶典,縱橫千年以上的中華文化精粹,在世界各大飯店的每個房間裡,都能有它一冊,以供給來自世界各國與中華文化和佛教有緣的人、一般社會人士都能人手一本;2.作用是希望它能像暗室中的明燈,照亮每個人的心靈,作為人生的導航。
    (七)大師自序文中,言及此作品是非賣品,由何出版社出版?由誰共成其事的?
    答:1.由佛光出版社出版,此書為非賣品,均由2.大師的公益信託教育基金、國際佛光會和佛光傳道協會以及有志於此一志趣的友人共成其事,將其推廣到目標所願到達之處。

    二、共读「獻給旅行者365日」1月1日至1月5日的文章及研討
    (一)1月1日新春祈願文(節錄)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1.新年10願中,各自的第一願望是什麼?為什麼?
    (1)十願,大家都認同。
    一願眷屬和諧,家庭美滿;二願生活滿足,行善濟世;三願情緒正常,性格穩重;四願掃除習氣,增加修養;五願發心做事,慈悲待人;六願事業順利,身心康泰;七願修行進步,增加慧解;八願佛教興隆,眾生普度;九願社會安定,人民快樂;十願世界和平,普天同慶。
    (2)問及排第一的願望,
    a.有選第十願世界和平,普天同慶。
    (思:具悲憫心,希望加薩走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戰事、俄烏戰事、世界其他的爭戰都能很快和平解決,讓人民不再受苦。)
    b.有選第七願修行進步,增加慧解;
    (思:希望修行進步,增加般若智慧,能明心見性,解脫烦惱。)
    c.有選第四願掃除習氣,增加修養;
    (思:個人累世的習氣,的確不易掃除,是要持續精進的去掃除,成為更好的自己。)
    d.有選第二願生活滿足,行善濟世;
    (思:具有慈悲心,要行自利利人的事。)

    (二)共读1月2日至1月5日的文章及研討
    1.1月2日,功不唐捐
    胡適(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1)胡適文中言及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如何做呢?
    答: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如
    a.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b.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2)胡適文中言及我們要深信什麼?
    答:我們要深信:a.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b.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c.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因為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2.1月3日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六八八~七四二)
    •長歌行
    佚名
    •浪淘沙
    唐 劉禹錫(七七二~八四二)

    3.1月4日
    •幸福在哪裡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1)老狗對小狗說如何尋找到幸福?
    答:老狗說:「尋找幸福是向前走,對過去無悔,對現在無懼,對未來無憂。只要我的腳步向前,尾巴上的幸福快樂自然跟隨我。
    (2)為什麼說幸福,原在我們的心靈裡?
    答:我們要去除貪瞋癡,因為a.猜忌使我們遠離幸福的目光,b.懷疑使我們錯過幸福的召喚,c.嫉妒使我們模糊幸福的面貌,d.妄想使我們失去幸福的擁抱。因此何必向神祇乞求幸福降臨,要佛祖喜捨幸福的地圖?幸福,原在我們的心靈。

    4.1月5日
    •悟道詩
    五代 布袋和尚(?~約九一七)
    (1)如何證得六波羅?
    答: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
    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
    自然證得六波羅。即要無住生心,無得而修,自能得成於忍,自在無礙。
    •即心是佛—選自《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

    三、鍾志奇分享:
    帶過百歲母親參加社區的旅行,她雖打過流感疫苗却在旅行中感染到流感,返家數日後發作,發高燒,出入荣總後住院,此次流感病毒多且強,流感疫苗未產生免疫,病症:發燒,肺發炎快速,住院治療住十多天,手術:要擴大肺腔,吸出二氧化碳,打入高壓氧,打類固醇多針來抗病毒增免疫,年邁的母親終於救回,前日母親生日,特準備壽桃2顆與新疆核桃一包給大家,分享深為兒子的喜悅。清大家近期都要注意身體免疫力的提昇,如喝黃耆、拘杞、紅棗的湯來提昇免疫力並要出外戴口罩。

    四、帶領人結語
    (一)感謝鍾師兄的愛心分享,與送大家禮分享孝子的喜悅。
    (二)佛光會的徵文主題:《獻給旅行者365日》「在過程中遇見365」4月30日截止。
    1.大家可利用手機下載「星雲大師全集」中的第三類,教科書類,找到
    《112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2.按月下載當月的分章閱讀,本次读書會結束後,大家读了大師的自序與1月1日到1月5日的文章,應該是有些感覺。
    3.也歡迎大家將不懂或不清楚的文章po群組討論。
    (三)、下次逍遙读書會:4月普二月會會後舉行,日期:4/12週六下午.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113.6.1.遙
    逍遙讀書會紀錄(月會後)
    (一)時間:113年6月1日(週六)3:30-4:30
    (二)地點:普門寺智慧教室
    (三)出席者:葉麗琴、李袖芳、謝秋枝、徐淑美、徐百合、陳雪貞、陳秀真、邱秀娥、洪美沙等9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本次範圍
    (一)-1. 第六章題庫:第六章-無住生活:波羅蜜(p.158-p.191):
    1.是非題-第40-46題(題庫p.4)
    2.單選題-第22-26題(題庫p.10-11)
    3.複選題-第14-15題(題庫p.16)
    4.共同誦精選提要題-第90-111題(題庫p.13-16)
    (一)-2.第六章精義分享
    1.佛陀生氣是不住在情緒裡的。例如佛陀教訓羅睺羅,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出於度化,不住在情緒裡,不受情緒擺布。
    2.《大乘起信論》將一心分為二門:念念生滅的妄心就會漸次轉化為虛靜靈明的真心。
    3.真正的閉關坐禪要能做到:(1)關閉六根賊。(2)禁足妄想心。(3)正觀三毒軍-貪瞋癡。(4)清淨身口意。
    4.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能夠管理、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而不能夠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錶刻度的時間。
    5.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以般若的智慧,超越生死;所謂不住涅槃,就是以大慈大悲服務人間,救度眾生。
    (二)-1. 第二章題庫:第二章 秘訣:般若(書p.54-85)
    1.是非題-第10-18題(題庫p.1-2)
    2.單選題-第6-11題(題庫p.7-8)
    3.複選題-第5-10題(題庫p.13-14)
    4.精選提要題-第30-47題(題庫p.5-7)
    (二)-2.精義分享
    1.昔日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光經題上的「妙」字,一連講了九十天,因而有「九旬談妙」的公案。
    2.禪宗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
    3.「般若」,則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
    4.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了然於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要爭個高下,知識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
    5.《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分為二分,已成就者名為菩提,未成就者名為空。」
    6.「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7.《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聲聞),二者從思惟得(辟支佛),三者從修而得(如來)。」

    二、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6月17日(週一)1:30-3: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社教教室
    (三)本次範圍:(*請先試做,加深記憶) 。
    1.題庫:第七章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p.192-216)
    (1)是非題-第47-52題(題庫p.4-5)
    (2)單選題-第27-31題(題庫p.11-12)
    (3)複選題-第16-19題(題庫p.16-17)
    (4)共同誦精選提要題-第112-140題(題庫p.16-20)
    2.共讀:第二章 秘訣:般若(書p.68~)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113.7.4遙
    逍遙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7月4日(週四)3:30-4: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智慧教室
    (三)本次範圍複習第2、3章:
    1.題庫:第二章 秘訣:般若(書p.54-85)
    (1)是非題-第10-18題(題庫p.1-2).
    (2)單選題-第5-9題(題庫p.6-7).
    (3)複選題-第5題(題庫p.13).
    (4)精選提要題-第29-48題(題庫p.5-8).
    2.題庫: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書p.86-105)
    (1)是非題-第19-25題(題庫p.2-3).
    (2)單選題-第10-13題(題庫p.8).
    (3)複選題-第6題(題庫p.14).
    (4)精選提要題-第49-57題(題庫p.8-9).

    (三)出席者:葉麗琴、徐百合、陳秀珍、陳雪貞、鍾志奇、陳素珍、邱秀娥、洪美沙
    等8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第二、三章重點複習:
    (一) 第二章什麼是般若
    1.《五燈會元》裡的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透過「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直入本心。
    2.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
    3.「般若」
    (1)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故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
    (2)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祕訣。
    (3)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
    (4)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
    (5)是佛教與生活無法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6)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
    4.正見、因緣、空、般若等四者,都是「無為法」,所謂「三鳥飛空,跡有遠近,空無遠近;三獸渡河,跡有深淺,水無深淺」,這比喻在說:證悟雖有深淺,但般若真性沒有深淺,也不應住深淺,不要落入斷滅見。
    5.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了知本體與現象不二。沒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因緣自來自去,不來不去,不住色相,一切自然和合圓滿。
    6.「悟」,不能只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於「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生活便是禪,才能逐漸地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7.《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二)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1.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因之開悟),便是大解脫路。
    2.要從聽聞佛法而思、修、證,而得悟,重新認識我們的心就是般若,就是金剛,是很有力量的、充滿無限潛能的。
    3.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是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4.世間萬物皆依因緣假合而存在本是虛幻,是以一切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非常在;名相都是為了方便指涉和溝通,我們應無所住,一旦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陷入了迷障。
    5.參禪的人講「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本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6.若說拳頭是「法」,這個「法」卻「無定法」,一切法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沒有一定標準。如拳頭打人一拳,拳頭看是壞東西;但若以拳頭替人搥背,會感到好舒服,成為好東西。所以說,法無定法,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真正般若的法,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真理。
    7.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心,就能自在地無住生活,就能夠做一個正觀、真正自由的人。
    8.不管哪一種執著,心有所住,不識慧命,都令我們無法了悟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唯有放下、超脫所執,才能自在。
    9.《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含攝了「有」和「無」的「真空」,其實就是「因緣」的意思。
    10.空,是宇宙本體,是人生的根本,是「有」和「無」同在。
    11.整部《金剛經》的要旨: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三)感想:
    複習題庫,大家覺得一次比一次更清楚金剛經的要旨:要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同時對佛學會考考題較有心得。

    二、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7月15日(週一)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三)本次範圍複習第4章:(*請先試做,加深記憶) 。
    1.題庫: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書p.106-145)
    1.是非題-第26-32題(題庫p.3).
    2.單選題-第14-17題(題庫p.8-9).
    3.複選題-第7-11題(題庫p.14-15).
    4.精選提要題-第58-73題(題庫p.9-11).

    2.共讀:成就的祕訣 第三章 無住生心(p.103-125)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113.9.7遙(月會後)
    逍遙讀書會紀錄(月會後)
    (一)時間:9月7日(週一)3:30-4:30
    (二)地點:光明教室
    (三)帶領人:洪美沙
    (四)出席者:
    葉麗琴、謝秋枝、徐淑美、林志勝、詹春菊、呂文堯、陳秀真、陳雪貞、陳美鳳、陳素珍、劉俐纓、洪美沙等十二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本次主題:讀完《金剛經》成就的祕訣
    說明:“由故事的啟示”分享各章重點。

    二、內容
    •整部《金剛經》的要旨: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而『
    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生妙有。成就的祕訣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含攝了「有」和「無」的「真空」,其實就是「因緣」的意思。
    •佛教與生活無法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禪宗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
    •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是空不滯空、有不住有。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開悟見性-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1.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元結伴行腳參學,途中想退卻,宗元安慰他說:「我們發心參學,半途而廢實在可惜。今後可以替你做的事,一定代勞,只有五件事幫不上忙。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想要得參透慧命,怎能起依賴的怠惰心?
    2.小偷父親對兒子說,我有傳人了!你悟到識機應變的道理,就知道「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即成就生命的祕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

    @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p.106-135),
    •行布施念頭不清淨,為名為利,為得回報,都是有相,功德就有限,要無相,就功德無限。
    •布施應仿效佛陀,不住法布施、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例子:信徒遇水災祈求觀世音菩薩救助,化身獨門舟、快艇、直升機,信徒還挑三揀四。)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布施要三輪體空: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布施後不求回報的念頭。
    •能破慳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厭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可培養虛空般的平等心。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p.136-157),
    •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下,建立「常、樂、我、淨」的世界,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六祖惠能:「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度指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包括『我』皆是生滅,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不執著於「我」這個人,則身心清淨才能救度眾生即「無我度生」。自己身心有所安住,也能幫助別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菩薩悟得「無我」才能不受福德,廣興佛事,是「諸法無我」「無我生法」。
    (1)安住在慈悲喜捨上。(2)安住在發心立願上。(3)安住在般若智慧上。(4)安住在禪定戒法上。(5)安住在淨念禮拜上。(6)安住在淡泊謙卑上。(7)安住在放下自在上。(8)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例子:一休禪師做信徒的成龍快婿。)
    •《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忍有三種。
    (1)「生忍」,一個人要維持生命,活得自在,要「生忍」。如為生活,工作上班,必須早起趕車,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必須忍受。
    (2)「法忍」,體認「緣起法」。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緣滅」是生滅的。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
    (3)「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

    @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p.191)
    •佛陀生氣是不住在情緒裡的,不受情緒擺布。例如佛陀教訓羅睺羅,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出於度化,不住在情緒裡,不受情緒擺布。
    •佛眼可攝一切眼,故諸佛世界的一切眾生,不同的心,佛都知曉,故三心不可得。
    •「五眼」指同一個眼睛,可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肉眼-世人的、天眼-天人所具、慧眼-二乘壽險的、法眼-菩薩所具、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更超之。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聲聞),二者從思惟得(辟支佛),三者從修而得(如來)。」
    • 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澈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向五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情清境!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心無所住,需要時間的修鍊,時時警覺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要安住如虛空。
    •《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
    *(例子:一休禪師做信徒的成龍快婿。)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聲聞),二者從思惟得(辟支佛),三者從修而得(如來)。」
    *(有個國王,因為心愛王妃病逝,悲傷而不思飲食,有位仙人來訪,說:「我不但可以說出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當與已經投胎轉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見,國王問說:「你喜歡生前的我,還是喜歡甲蟲丈夫呢?」答:「喜歡甲蟲丈夫。」而醒覺過去心不可得。)
    •「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p.192-p.216)
    •無得而修,但不否定修行的得,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具有,非心外求,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
    •「如來」就是法身真我。佛陀的來去坐臥是隨順世間相,佛陀證果,但不住佛果之相。
    •《六祖壇經》:「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
    *(1.呂洞賓拜訪黃龍禪師,悟得自己以不死藥持守肉身,根本是錯用心機,因億萬劫數仍會墮落六道輪回。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
    2.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三業供養師父。)

    三、回饋
    (一)大家記起故事,說前道後,分享心得,讀書會的確能長養身心健康。
    (二)只有一個小時,複習《金剛經》的「要旨: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再以淺顯的說明,佐以故事,大家較不易忘記。
    (三)謝秋枝師姐聽到密勒日巴故事,敘及密勒日巴父亡,叔叔姑姑強佔財產並苛刻對待其母子,甚至成年後趕他們走的事情;分享其童年,父親被徵兵海外無訊息,叔叔嬸嬸也如此,強佔不分財產給孤兒寡母,甚至反對其升學,寡母返其娘家,孤兒們依祖父母生活,操持農事、家務,16歲憤而離家謀職自立更生...,大家聽了之後很不捨其境遇,幸而秋枝師姐能化悲憤為力量,逆増上緣,扭轉個人命運,能無住生心,護持人間佛教,做很多慈悲布施。後福當無可限量。

    四、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9月16日(週一)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三)本次重點:1.「大師法語」卡片抽籤與分享。2.下次教材討論。3.增加不同類型讀書會,與培訓帶領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個月前
    113.8.26遙
    逍遙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8月26日(週一)1:30-2:30
    (二)地點:敦化北路315號路易莎咖啡館
    (三)出席者:
    葉麗琴、李袖芳、沈淑惠、陳秀真、洪美沙等5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本次重點:分享
    (一)隨意聊天
    話題分享:
    1.親友或家人往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或情境的面對與處理的分享,親人瀕死又救回來的關鍵時刻的面對與處理,面對病危親友生前的託付與處理等,讓大家生歷其境,學到經驗,將能提高處變不驚的處理能力。
    2.參加焰口法會法師的開示,或供僧道糧法會中長老們分享出家軼事,或會員親受法師們的指導或協助,大家學到長老們的身教,與受益於佛光山法師們的經驗分享。

    (二)「大師法語」卡片抽籤與分享
    1.靜
    古云:「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
    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平靜,這才是真功夫。
    *分享
    (1)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保持心的平靜,才是真功夫。
    (2)擔任會長及帶領活動,比如帶小朋友時他們的吵鬧喧嘩時,以大聲喝斥起不了作用,但如聲音越講越小聲,小朋友反而會靜下來,所以心靜下來,才能觀機逗教。
    (3)大師說在宜蘭弘法時,道友喧嘩很吵,出其不意,將燈關掉,一片黑暗之中,大家都突然靜下來 ,所以心靜下來,才能想出好策略,否則自亂陣腳。

    2.公是公非
    「因緣果報」、「緣起性空」之般若真理,「公平正直」、「無我無私」之處事原則是「公是公非」。
    *分享:
    (1)學佛學到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形世界的事相,眼睛所看到的,有時並非是真的,要回到「因緣果報」、「緣起性空」之真理,「公是公非」時間自會證明。
    (2)最近,輿論界、媒體人士群攻民眾黨的選舉獻金帳目不清,糾舉罪嫌;甚至黨主席柯文哲稱民眾黨的選舉獻金帳目要比藍綠乾淨,大家應該不隨之起舞,「因緣果報」隨時間自會顯現。

    3.學愚
    有的看起來很愚笨、很魯直,
    但其實他的心裡對於是非、好壞、善惡、得失,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這種人正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以做人「心明」最要緊。
    *分享:
    (1)大智真的若愚,做人「心明」最要緊。不與眾人起舞。
    (2)智者能看出事情端倪,能做正確處置,通常不動聲色,卻已妥善佈局完畢。「心明」最要緊。
    (3)心靜智慧開,「心明」自能大智若愚。

    4.不忘初心
    假如你不忘初心,行慈悲行;不忘初心,凡事忍耐;不忘初心,勞做苦行;隨時隨地都不忘最初的發心,你還怕不能入道嗎?
    *分享
    (1)當洩氣時要想到初心,讓自己的願力鼓舞起力量起來。
    (2)學佛要離苦得樂,要歡喜,要能無住生心。金剛經的空性、自性、佛性我們本自具足,要不忘六祖惠能聽聞五祖為之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澈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對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要對事不執著,對事要無分別心、不要起比較、計較而生煩惱。

    5.有您真好
    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
    *分享:
    (1)有您真好,今天聚會,看到美麗的公共造景--門前的麋鹿英姿,咖啡館的寬敞,燕麥拿鐵咖啡的驚喜,及大家分享的故事,讓大家收獲滿滿,法喜充滿,感謝會長建議此處與讀書會主題:分享。有每個出席人的您能來出席,真好,謝謝。

    二、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9月9日(週一)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主題:讀完金剛經-成就的祕訣
    說明:已讀完第一至第四章,讓我們一起溫習完整本成就的秘訣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p.24-53),
    第二章 秘訣:般若(p.54-85),
    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p.64-85),
    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p.106-135),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p.136-157),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191),
    第七章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p.192- 216),
    “由故事的啟示”談起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