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天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賴碧華督導組長課程.
    3月8日晚上8點-9點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
    出席人員:賴碧華督導.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林孝雄督導.張彬彬督導.包淑慧督導.孫玉花督導.陳賽香督導.瓊足師姊.

    賴碧華督導帶領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以及祕訣般若.二篇文章.帶領人邀請出席人員談論文章讀後心得分享.線上討論發言非常熱絡.
    分享摘要:
    張彬彬讀導分享:六度波羅蜜中修習禪定是自己應好好修持的功課.因為在生活中培養定力以顯禪定的心因應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方能由定慧增長自己的般若與智慧.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教導的大衆要力行三好與六度讓身口意在行住坐臥中時時放光也是佛弟子的我們應努力的方向與大家共勉之。
    碧華督導分享:歡迎大家參與今晚線上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佛教的成就-波羅蜜.以及什麼是般若.我自己在六度波羅蜜中.ㄧ般都認為佈施就是捐錢.其時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如宣講員和人間社記者就是法佈施.我們如果能奉行三好就會處處放光.
    林孝雄督導分享:大師說到人常常視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是暫時的卻貪戀不捨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裡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 所以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是過度貪求.過多反而會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的一切.
    課文內容: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前面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境的解脫
    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有業果認知的人不容易驕慢,故而持戒的殊勝觀察,主要在生起業果思維,從而戒除五毒中的「慢」。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禪定能去除五毒中的「疑」。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般若能去除五毒中的「痴」。

    我年輕時很愛打籃球,所以常以打籃球譬喻:不論修行、做學問、待人處事就像打籃球一樣,不要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為什麼以「般若」做為「第一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像著火的房宅,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清涼了,熾熱逼身的眾苦才會消失;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

    曹山慧霞禪師對侍者說:「悟道的人,無論內外多麼炎熱,也不會受到影響。」
    侍者說:「是的。」
    慧霞又說:「如果現在炎熱至極,你要到哪裡迴避?」

    侍者說:「就往熾熱的火爐裡迴避。」

    慧霞不解地問:「火爐熾熱無比,你如何迴避炎熱?」

    侍者指著自己的心答說:「我這裡眾苦不能到啊!」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天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勤區委課程.
    3月12日中午12時至2點於普門寺社教館.
    出席人員:徐牡丹督導.莊燕雪區副.葉淑芬督導長.車金枝督導.羅妙琴區委.曾碧玲督導.林孝雄督導.莊瓊足督導.蔡瑞蓉督導.
    徐牡丹督導帶領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二章如何實踐般若及人的無限潛能二篇文章.
    導讀人請導讀文章後的分享.課堂上熱烈分享.林孝雄督導提到大師二十歲以前不免和大ㄧ樣總是祈求佛陀加持讓我聰明.進步讓我順利學佛求道.二十歲以後從佛學院出來絕得每天都是為自己向佛菩薩求這求那會不會太自私了.後來大師改爲替父母師長親朋好友乃至有緣信徒祈求願他們身體平安健康長壽.

    文章內容:
    如何實踐般若
    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般若如何內心本具?如何能開悟見性?不依靠聖水、符咒或是上師的灌頂加持,要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別人代替你不得!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禪師問道:「聽說你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禪師:「這不過是世間上聰明的辯解,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現在我問你,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請示道:

    「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禪師:「我知道的,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真正開悟時會罵我。」
    我們學佛,如果只是追求勝境感應,貪得上師指點,為我們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了。我們若是只旁觀別人鍛鍊身體,自己是不會強壯敏捷的。工作的專業需要系統化的練習,我們想要解悟慧命,又何嘗能夠輕慢貪懶?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元結伴行腳參學,途中,道謙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兩次鬧著要回去。
    宗元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麼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道謙問道:「哪五件事呢?」
    宗元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宗元的話,道謙終於領悟,不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本來,別人就真是沒有辦法代替我活著,想要得參透慧命,又怎能起依賴的怠惰心?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經藏,能夠把佛書中的道理說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無法落實,是非得失不能放下,這樣就不能契合《金剛經》的旨趣。如果將佛教與生活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有一個商人,平時信佛,只是脾氣暴躁,生氣時,常常口不擇言叱罵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到廟裡去燒香,看到觀世音菩薩那麼莊嚴美好,心裡想: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我如果能親自見到,請菩薩幫忙我生意興隆、做事順利,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他向住持和尚請求:「法師啊!我要怎麼能見到觀世音呢?」
    住持和尚為了度化他的痴迷,就對他說:「你回家去!如果看到衣服穿反了,鞋子套錯邊的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有求必應!」
    商人歡天喜地趕路回家,一路上並沒有見到法師所說的菩薩,心裡正氣憤法師騙他,回到家大力的敲門。母親聽到急促的叫門聲,又急又怕的來開門,結果衣服、鞋子都穿反了。
    打開門,商人一見母親的樣子,不就是法師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嗎?他恍然悔悟,身邊的母親,用血乳哺育他,一生終老殷勤的照料他,不就是有求必應的菩薩嗎?商人自此痛改前非,恭敬孝養母親頤養天年。
    並非在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才有般若,也不是一定要閉關當中才有般若,般若在平淡無奇的吃飯穿衣之中,在平常待人接物處世之中。
    龍潭崇信參訪天皇道悟禪師,一住就是二十年,但他始終認為沒有得到一點佛法,於是就去告假離山。

    天皇禪師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呢?」
    龍潭回答說:「我要去參訪佛法。」

    「這裡就有佛法了,你還要到哪裡去參訪呢?」

    「我來了十幾年都沒聽到你為我開示佛法,這裡怎麼會有佛法呢?」

    「哎唷,你可不能打妄語呵!」天皇禪師說:「怎麼說我這裡沒有佛法呢?平常你端茶來,我就接過來喝;你拿飯來,我就接過來吃;你向我合掌問訊,我就向你點頭回禮;這些處處都在告訴你佛法,怎麼說沒有呢?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這就是般若啊!」龍潭說:「讓我想想看。」
    天皇禪師說:「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別心,就不是般若了。」
    龍潭言下終於大悟了。
    這正是「不可思議」,悟在當下。清朝溥畹大師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講到:「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言。」這一段,他解釋,悟道的人,像飛龍乘風乘雨去,尚未開悟的人,則像蝦子、螃蟹,猶在努眼睛。對沒有悟道的人那種茫然的樣子,形容得可謂活靈活現,所謂「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
    我們一輩子都有頓悟的機會,我們每天都有頓悟的時刻,賴床的人每天在遲到的苦惱中頓悟要早,體能漸差的人每天都頓悟要運動,但都只是想一想,習氣難改,所以「悟」,不能只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於「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生活便是禪,才能逐漸地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雜寶藏經》有一則婢女與羊相瞋的故事:
    有一個婢女,負責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麥、黃豆等雜糧研磨成粉。有一隻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時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懷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而被怒叱責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責怪後,就生氣拿起竹杖捶打羊,屢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積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見他空手無杖,就用角去觸犯他,婢女又氣又急,就拿起著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燒痛時,四處翻滾,身上的火苗,焚燒村人、房舍,並且殃及山野。山中有五百隻獮猴,走避不及,也被火燒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這麼可怕的災難。所謂瞋火一起,燒盡功德樹林;瞋怒一生,剎那飄墮腥風血雨的羅剎鬼國。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如來就是佛陀,不是因為聽聞佛法、思慮佛法,而是在自己修道的過程覺悟了佛法,所以能夠成佛。

    有個男子是做小偷的,有一天,兒子問他:「爸爸!你老了,我怎麼來謀生呢?你總該傳授我一點祕訣吧!」

    父親說:「好啊!今天晚上傳授給你!」
    到了夜靜更深的時候,父親叫兒子隨他出去,找到一戶人家就下手偷東西,他們偷偷的跳了牆,進了室內,打開了櫃子,父親叫兒子先藏在櫃子裡,忽然父親大叫:「啊!有賊!有賊!」
    主人聽到後,馬上醒來捉賊,老賊已經跑了,小賊就關在櫃子裡面,心想:「父親真是豈有此理,怎麼把我關到櫃子裡,就大聲一叫跑掉了,叫我怎麼辦呢?」這時候他只能靠自己脫離這個危難。
    情急智生,他想一個辦法,在櫃子裡學老鼠叫:「嘰嘰喳喳……」主人拿著燈在找賊,聽到老鼠叫也就鬆懈了,「唉呀,這是老鼠叫,賊跑掉了。」當他們防守一鬆,小賊衝出去,把燈用力吹滅。主人立刻隨後追趕,小賊很是著急,「糟了,後面又追來了。」他隨時又想了一個辦法,走到一個古井邊,拿一塊石頭丟入井中,主人追到井邊說:「唉!今天出人命了!」說完就走。這小賊就這樣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兒子就責問爸爸說:「你今天怎麼這樣捉弄我?」
    爸爸問:「我怎麼捉弄你?」
    兒子說:「你把我關進櫃子,大叫:『有賊!有賊!』」
    爸爸就問:「那你怎麼出來的呢?」
    兒子就如此這般一說,爸爸聽了很高興,說道:「兒子,我有傳人了!你悟到這個道理,就知道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學生怨老師偏心,徒弟怨師父不傳授真正的祕訣,子女怨父母偏愛,但是,成就生命的祕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
    若是不內求般若,不實踐般若的生活,只是空談般若,又有何用?
    當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以後,知道眾心一時不能明白,於是要他深夜離開。六祖惠能離開黃梅以後,有數百位和尚為了衣缽追逐而來,惠明追趕上他,想要搶奪五祖傳給他的衣缽。惠能便將衣缽放在路旁的石頭上,說:「衣缽是法的象徵,豈可用暴力來爭奪?要就拿去吧。」於是隱身草叢裡。當惠明要拿衣缽時,拿不動衣缽,明白了,心生慚愧,就請求六祖惠能為他開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沒有妄念,就是般若。」
    惠明又問:「除了這個密意,還有沒有其他的密意?」
    惠能回答他:「如果能說出來的話,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探求密意,要能夠從自性裡面去追求,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裡。」
    真正的密意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清淨自在的般若,就在我們的心裡。領會了密意、領會了般若,還是要落實到衣食住行的個人實踐,活用應變。

    在組織中養成執行力

    執行力也是組織企業通往成就的祕訣。
    當年,梵蒂岡安霖澤(Arinze Francis)樞機主教對於佛光山在一九九六年底,以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妥當地安排、協助在台灣舉辦天主教與佛教領袖對話的國際會議,印象極為深刻。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知悉此事後,也企盼能和我見面。
    只要相信心的力量,每天往好的方向想,想這件事一定會做成功、想該如何能夠做得成功,每天眼睛睜開都覺得很有希望,不停去做,就一定會完成。
    世間事業的失敗,經常就是因緣不具,因此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祕訣。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畫、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緣的缺少,事業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要與人結緣,眼裡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許多事情都在很艱難的環境中完成,但我自己不覺得難,別人不敢想的,我都願意鼓起勇氣去嘗試,碰到挫折不放棄,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只要最終決定要做,我會向弟子們解釋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輕易屈從多數人的反對。
    有一年,資深記者陸鏗來訪,有朋友對他說:「你要去勸勸大師,佛教辦報紙是不可能的事,千萬不要做。」結果一席長談,陸鏗非但沒有讓我打消主意,反而被我說服在《人間福報》開一個專欄。
    年輕時我就養成習慣,隨時思考:「倘若將來有機會辦雜誌,該如何編排充實的內容?倘若有機會傳法,該講些什麼內容?」我從來不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只是空等、徬徨、悲觀,我傾聽、從無相布施的過程當中,向世間眾生萬事萬物學習,累積經驗智慧,一旦機緣成熟,不論創建道場或興辦學校,一切構想、程序、細節早已成竹在胸,自然能夠順利進行。
    佛陀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像《金剛經》的開頭: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我們今日讀《金剛經》難道不是殊勝的因緣?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要感謝世間的因緣,感謝別人成就我們,這是多麼值得歡喜讚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佛經裡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時間,都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麼佛典不明確表明時間?因為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時間都不一樣,台灣的時間是下午一點鐘,美國卻還是凌晨。一個地球因為地域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佛經的「一時」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只要我們和佛能夠一心合會,就算只是「一時」感應,在法性裡卻是亙古無窮的受用。

    《長阿含經》裡有個吹法螺的故事,可以用來比喻因緣和合的關係。
    很久以前,有個村落裡的人從沒有聽過吹法螺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善於吹法螺的年輕人,來到這個村落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然後把法螺放在地上,村莊裡的男男女女聽到這聲音,都十分驚奇,紛紛跑來問這個年輕人:「你吹的是什麼聲音,怎麼如此婉轉悅耳啊?」年輕人指著法螺回答:「是這個東西發出聲音。」村民們用手碰觸法螺說:「喂!你可以再發出聲音來嗎?」法螺卻默然不響。
    年輕人再拿起法螺,又吹了三聲。村民們才恍然大悟:「優美悅耳的聲音,並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須要有手、嘴、氣彼此合作,法螺才能發出聲音。」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管理。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信念凝聚眾人,僧團教團的成長,是每個人「發心」慈悲、奉獻自己的心力,集體創作而成,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力量能單獨完成。因為人間佛教的信念,就是利益眾生,歡喜無悔,所以不管再怎麼辛苦,都心甘情願。

    以用錢來說,人人都知道「十方來,十方去」,了解分毫都來自眾生的布施,所以要善加運用,活動或專案,往往能低於預算完成。再例如人力資源,在共同的理念目標下,只要對大眾有益,就能「發心」,心甘情願投入心力,這一點恐怕是許多的民間企業都很難做到,而這就是無我度生。

    一般人看《金剛經》,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發心」二字,但是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發心度化那麼多眾生,不是給眾生吃飯、穿衣就有功德,而是讓眾生能夠解脫,所以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佛陀不以為眾生是他能度的,因為,眾生本來就是佛,佛陀只是依因緣度化,佛陀不居功德、不住功德,這就是「發心」,而且是發廣大心、發無對待心、發無顛倒心、發平等心,真是無限的大心!

    十七歲時,我染患瘧疾,乍冷乍熱,極為難受。當時在叢林參學的人,都抱定把色身託付給護法龍天的決心,即使得了疾病,也從未聽過有人請假休息。我拖著虛弱的病體隨眾作息,直至全身虛脫倒臥在床上。大約一個月後,家師志開上人遣人送來半碗鹹菜,我捧著那碗鹹菜,感動得涕泗縱橫,感謝師父如此愛護弟子。於是,我立下誓願:「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將全副身心奉獻給佛教,以報答師恩。」不久,我的病就痊癒了。
    這一輩子,為了普及佛教,我不曾放棄向自己革命,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我不會只是枯坐等待因緣,有時,要有能力變通,組合各方力量,創造動力,發揮影響力。佛陀不是向外革別人的命,而是向內革自己的命,我一直願意學習佛陀向內革命的精神,改變自己的觀念、滅除習氣,不斷更新。

    人要做海綿,不停學習吸收;不要做塑膠袋,滴水不漏.

    人的無限潛能

    我生性原本膽怯。年少時,對著群眾說話老是舌頭打結,於是,我在上台以前,將講稿一讀再讀,直至滾瓜爛熟為止;平時,學習主動迎接賓客,並事先想好應對的詞語。夜深,不論多麼疲憊,都要自己反省一日說話的得失。
    我的聰明才智比不上別人,就讀佛學院時,老師的責備、同窗的訕笑,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發願以勞動彌補己之不足。我摸黑起床,打板司鐘(負責提醒作息的鐘板號令);同學自修時,我發心到河邊打水供養大眾;三餐前後,趕去齋堂行堂灑掃;課餘之暇,前往大寮典座(在廚房擔任料理大眾齋飯飲食、調味的職事),在熱爐沸湯、柴米油鹽中穿梭不停。
    叢林生活十年,我做了六年行堂(齋堂中負責照顧大眾用齋的人員)、兩年司水(準備漱洗用水的人員)、一年半的香燈(照管香燭、油燈,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的人員),還兼任圖書管理員。行堂是最苦的,每到冬天,我的雙手浸泡在冰凍的水裡洗幾百雙碗筷,手掌、手背的皮膚處處都龜裂了,連裡面紅色的肉都看得一清二楚。
    為了磨鍊身心,激發自己的無限潛能,我曾效法古德,以各種方式來刻苦自勵。「過午不食」讓我體悟到精神超脫的法喜,除去口腹貪求之欲;「刺血寫經」讓我感受到自己與佛陀血肉相連,與眾生心心相應;實行禁語期間,曾因多次違禁而掌摑自己,久而久之,連心中也不復閒言雜語;在拜佛禮懺期間,我仆倒佛前,長跪哀悔往世罪業,任無明層層剝落。

    一般人祈願,莫不為自己求。我在二十歲以前,也不免跟大家一樣,總是祈求佛陀加持我,讓我聰明,讓我進步,讓我衝破一切難關,讓我順利學佛求道。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結業出來,忽然覺得每天都是為著自己向佛菩薩求這求那,會不會太自私了?此後,改為替父母師長、親朋好友,乃至為有緣信徒祈求,願他們身體平安,福慧增長。

    慢慢到了四十歲以後,有一天,我發覺這樣仍是自私的貪求。於是,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就為世界和平、國家富強、社會安樂、眾生得度而求。
    過了五十歲,我又忽然心有所感,每天都要佛菩薩為世界、為社會、為眾生成就和平、安樂,那我自己是做什麼的呢?所以,五十歲以後,我求佛菩薩,讓我來為天下眾生負擔業障苦難,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讓我來體會力行佛陀的大慈大悲,讓我來學習佛陀如何示教利喜。

    般若講究證悟,悟還不是證,悟是契入道理,還不能完全合而為一。證,最高的道理,如梁武帝見達摩祖師,梁武帝問:「我度生、印經,有多少功德?」

    「了無功德。」達摩祖師回答的,和梁武帝所了解的功德不一樣。梁武帝有沒有功德?當然有,世間功德,不論做多做少都有功德,只是,有相的功德,不能和很大的根器、究竟的、無為無證的、通天徹地的功德相比,達摩祖師講的是自性功德,那是我們苦心追求的,以現在的話來說,找到無限的潛能,本領就高,武功就強,等於武俠小說常說的「打通任督二脈」。
    如今,有時聽到人家說佛光山大,我反要問:「大在哪裡?」

    道場的多寡、組織發展的規模,隨緣自在吧。我當然不是七十歲才學佛的,但可說到了七十歲才成熟,許多道理原來都在我身邊,以前霧裡看花,總有所求有所願,但是,自在是不能求的,找到般若真心的本然,才一天一天地越發自在了。

    經典都以「如是我聞」為開頭,以「信受奉行」做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賴碧華督導組長課程.
    3月8日晚上8點-9點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
    出席人員:賴碧華督導.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林孝雄督導.張彬彬督導.包淑慧督導.孫玉花督導.陳賽香督導.瓊足師姊.

    賴碧華督導帶領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以及祕訣般若.二篇文章.帶領人邀請出席人員談論文章讀後心得分享.線上討論發言非常熱絡.
    分享摘要:
    張彬彬讀導分享:六度波羅蜜中修習禪定是自己應好好修持的功課.因為在生活中培養定力以顯禪定的心因應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方能由定慧增長自己的般若與智慧.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教導的大衆要力行三好與六度讓身口意在行住坐臥中時時放光也是佛弟子的我們應努力的方向與大家共勉之。
    林孝雄督導分享:大師說到人常常視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是暫時的卻貪戀不捨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裡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 所以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是過度貪求.過多反而會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的一切.
    課文內容: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前面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境的解脫
    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有業果認知的人不容易驕慢,故而持戒的殊勝觀察,主要在生起業果思維,從而戒除五毒中的「慢」。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禪定能去除五毒中的「疑」。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般若能去除五毒中的「痴」。

    我年輕時很愛打籃球,所以常以打籃球譬喻:不論修行、做學問、待人處事就像打籃球一樣,不要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為什麼以「般若」做為「第一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像著火的房宅,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清涼了,熾熱逼身的眾苦才會消失;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

    曹山慧霞禪師對侍者說:「悟道的人,無論內外多麼炎熱,也不會受到影響。」
    侍者說:「是的。」
    慧霞又說:「如果現在炎熱至極,你要到哪裡迴避?」

    侍者說:「就往熾熱的火爐裡迴避。」

    慧霞不解地問:「火爐熾熱無比,你如何迴避炎熱?」

    侍者指著自己的心答說:「我這裡眾苦不能到啊!」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張彬彬組長課程.
    113年3月1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導讀.
    參加人員有:陳秀卿監事、葉淑芬督導長、曾碧玲副督導長、賴碧華副督導長、林孝雄督導、陳賽香督導、蔡瑞蓉督導、莊瓊足督導、林榮世督導.廖阿真督導、車金枝督導,包淑慧督導,共有13人參加。

    由於8月3日將舉辦佛學會考,教材為《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福田讀書會」也藉此因緣,藉由「三組」的輪流導讀,帶領大家ㄧ起精進。

    「第一組」帶領人張彬彬督導從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自序開始導讀,說明大師教導大家,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典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般若心經》、《金剛經》與《六祖壇經》。《金剛經》是佛陀與「解空第一」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整部《金剛經》有四大要義,即是「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與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大師也教導大家,不但要「讀經」,更要「行經」,因為佛法重於實踐。

    接著導讀《成就:波羅蜜》的第1小節「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與第2小節「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的法要,也透過分享佛陀、星雲大師的母親與大師的身教與言教,教導如何將佛法運用於生活。此外,也邀請大家談談讀後心得,現場討論地非常熱絡,分享重點如下:

    陳秀卿監事提到,星雲大師教導「等待因緣」很重要;葉淑芬督導長談到,此書也有師父們精心準備的「大補帖」可以聆聽;曾碧玲副督導長說,
    佛光人做中學,集體創作方能共成就;賴碧華副督導長分享,星雲大師所著的書深入淺出,讓人很容易懂。

    蔡瑞蓉談到,星雲大師能大能小,要效法大師的精神;廖阿真督導提到,透過讀書會共讀,讓自己更了解法要;林孝雄督導分享,星雲大師教導,想獲得就要付出,年輕時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虧,多磨練可增長自己的閱歷和見識,無論是讀書或創業不要急於成就,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組長張彬彬督導課程
    113年元月12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討論參加人員有:
    葉淑芬督導長.曾碧玲副督導長.賴碧華副督導長.鄭素貞督導、林孝雄督導、蔡瑞蓉督導.廖阿真督導車金枝督導,共有9人參加。

    本次討論的教材,是《星雲法語》中的「六種助緣」。讀書會進行方式,張彬彬督導以讀書會「四層次帶領討論法」帶領討論.讓成員藉由讀書會討論,瞭解星雲大師所教導的「六種助緣」
    包括:微笑能助長活力、寬恕能助長氣度、包容能助長和諧、放生能助長壽命.慈悲能助長人緣.讀經能助長智慧.
    佛教常講「眾緣和合」,因是主要的力量,緣是幫助的條件。

    會中張彬彬督導邀請大家談談對文中哪一段印象最深刻?分享自己如何幫人生的「助緣」是什麼?是否有因慈悲而助長人緣、因讀經而助長智慧的經驗.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
    現場討論地非常熱絡,分享重點如下:

    葉淑芬督導長提到.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與人相處要學習傾聽、諦聽與善聽,以一份慈悲心與同理心來包容別人。佛法在眾中求,佛光會是最佳的學習平台,要把握因緣好好學習。

    曾碧玲副督導長分享在工作中以微笑、包容與慈悲來與人相處,打造和諧工作環境的經驗.來印證只要付諸實踐,自己也能做自己的助緣與貴人。

    賴碧華副督導長談到,「讀經」帶給自己力量,透過讀經可在經典中獲得知識、涵養正知正見,也從經中體悟到許多法要。在道場擔任義工可以服務他人、培養慈悲心,並分享自己幫助別人,讓善美延續的經驗。

    擔任知賓中隊長的鄭素貞督導提及.微笑與慈悲都是很好的助緣,擔任知賓時以笑臉迎人、給人歡喜,為人服務、接引更多有緣人親近道場,即是慈悲的最佳展現。

    蔡瑞蓉督導提到保持微笑不但可以助長活力.也能發出好的能量,尤其在擔任「會長」時,更能體悟到「慈悲」的重要,文中提到的「六種助緣」好比「六度波羅蜜」般,在生活中要常常練習,方能受用。

    廖阿真督導談到寬恕可以化解怨恨.與人相處要互相包容與諒解.才會和諧。讀經可以助長智慧.平時也常聽經聞法,在深入經藏中開啟智慧。

    車金枝督導分享常微笑會讓身體更健康,遇事多包容可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並分享在擔任會長與做義工時,舉手之勞幫助別人、與人為善的善美經驗。

    林孝雄督導提到寬恕能助長氣度.忍ㄧ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真正能成大事的都是氣度不凡的人,做人做事最忌諱心浮氣躁,成功的人背後的人生無不是一連串的挫折和忍讓所舖設的。氣度是ㄧ種忍讓的人生, 決定人生高低起落,期許大家都能學習開拓胸襟.放大格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也提到唯有「寬恕」,才能感召人心、化解怨恨。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區委課程.
    日期:12月12日12:30~13:30普門寺.
    出席人員:羅妙琴區委.曾碧玲督導.徐牡丹督導長.葉淑芬督導長. 車金技督導.林孝雄督導.
    讀書會帶領人曾碧玲督導.

    督導委員會議宣導週知訊息.督導讀書會皷勵讀書會帶領人以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心保和尚宣講內容做為讀書會教材.內容分為六項.第一組組長張彬彬督導.第二組賴碧華督導倆位組長已經導讀前四項.
    今天課程曾碧玲督導帶領:
    五、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基礎.家庭美滿具有穩定社會的功能.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以家庭為中心.注重每個人的家庭幸福美滿.佛光會素來皷勵會員大衆建立佛化家庭.成為「佛光三好人家」假如ㄧ個家庭能成為佛化家庭彼此擁有共同的信仰擁有共同的話題.談論的都是如何幫助他人如何踐行佛法.家庭必然和樂.在各種治理家事之道.大師說:信仰傳承也是一種治家之道. 希望我們的會員大衆都能發願朝著建立「佛光三好人家」的方向努力.以人間佛教信仰能在家庭代代相傳為榮.
    讀了這一段碧玲督導提問如何成為佛光三好人家與會同學都踴躍分享三好人家促進家庭和樂的情況.
    六、宣揚人間佛教.與普世共生共榮.大師認為弘揚佛法人人有責.如果能有學養兼具的在家信衆助佛宣教也是值得鼓勵的好事.大師說人間佛教可以導正人心改善生活.淨化心靈充實生名提升人生.更可以美化世間.發揚人間佛教是佛光會的目標.期勉佛光大衆擕手宣揚人間佛教.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傳達到家家戶戶為人所接受的宏願饒益衆生.與普世共生共榮.
    帶領人碧玲督導提問大師提出人間佛教宣講員的構想. 車金枝督導分享她為弘傳人間佛教參與人間佛教的宣講員的經歷.
    瑞蓉督導雖然沒有出席.但是她也分享:
    1.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印象深刻.因為ㄧ個家庭擁有共同的信仰的話就有共同的話題.家庭必然和諧與快樂.
    2對於接引第二.三代應該鼓勵他們參加佛教舉辦的各種活動.給予因緣讓他們在佛法的薰習中成長待因緣成熟自然就能建立三好家庭.
    3讚嘆大家師成立佛光會推動人間佛教.在現今動盪的世界中.人心浮動不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人人能行三好.大家共生共榮社會ㄧ定安樂世界ㄧ定和平。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組長張彬彬督導課程.
    112年12月8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討論,參加人員有:葉淑芬副督導長、孫成蘭督導、鄭素貞督導、林孝雄督導、蔡瑞蓉督導、廖阿真督導、曾碧玲督導、車金枝督導,共有9人參加。

    本次討論的教材,是《星雲法語》中的「真正的補品」。讀書會進行方式,張彬彬督導以讀書會「四層次帶領討論法」帶領討論,讓成員藉由讀書會討論,瞭解星雲大師所教導「真正的補品」包括: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所以真正的補品,應該從對內心、思想有益處來「進補」。

    會中張彬彬督導邀請大家談談對文中哪一段印象最深刻?分享自己如何幫自己與幫家人「進補」?是否有因「一念思無邪」而「因禍得福」的經驗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等,現場討論地非常熱絡,分享重點如下:

    葉淑芬副督導長提到.「修心」是最佳補品.心念正確做什麼都對,要多「調心」,做人要簡單一點,才不會有煩惱,作息正常可以常保健康。

    孫成蘭督導談到.吃素可以長養慈悲心,也是一種環保,對身體有益。與人相處要有慈悲心,人間佛教以「行佛」來服務結緣,有佛法就有辦法。

    鄭素貞督導提到.「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好比煮臘八粥.融合多種食材米也放在佛前加持,與里民結緣,希望大家吃了闔家平安。並分享自己在當「會長」時不慎摔倒,在諸佛加持下化險為夷的經驗。

    蔡瑞蓉督導談到.「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修行要有健康的身體.方能借假修真.吃素響應環保,也讓身體更健康轉念可讓生命昇華,真正的補品,即是要從「內心」來進補。

    廖阿真督導分享吃素可以涵養慈悲,讓心裡更加平靜,幫家人進補的方式,就是鼓勵大家吃素,讓身體更健康。

    曾碧玲督導提到,心有善念,福報自然會來,不比較、不計較,可讓內心清淨,佛光會是最佳行佛平台,並分享自己幫助別人而得福報的經驗。

    車金枝督導談到「睡眠」是自己最好的進補.睡飽讓自己精神飽滿.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也分享自己在當「會長」時不慎跌跤,在諸佛護佑下轉危為安的經驗。

    林孝雄督導分享「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這碗粥象徵圓滿.幸福平安與健康,祈願藉由傳遞佛陀慈悲願力的精神吃了一碗平安粥比人參還真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提到,以慈悲心、慚愧心、回向心.結緣心來吃一碗粥,應心存感恩、要做好事、要修身養性,更要處處為人著想。大師說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滿漢豐富的全席.怎麼能比思想單純.沒有雜念來的可貴,有佛法就可以讓我們找到心中富有的幸福。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督導委員會「會議宣導」週知訊息.督導讀書會鼓勵讀書會帶領人以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心保和尚演講內容做為讀書會教材.內容分為六項.第一組張彬彬督導已經於11月17日帶領前言及第一.第二項分享完畢.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督導課程:
    12月1日晚上八點到九點以視訊讀書會導讀.
    出席人員:曾碧玲督導. 車金枝督導.賴碧華督導.林孝雄督導.張彬彬督導.

    心保和尚演講「共生與共榮」
    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
    長久以來佛教徒多認為只有誦經拜佛.念佛參禪才是真正的修行.大師告訴我們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也是一種修行.具有學習.擴大.聯誼.成就的功能.能增加人的信心和修行.增加佛教的人口.佛光人應自我肯定參與佛化活動乃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除了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慈悲. 智慧.活力.能量也是接引大衆學佛.行佛的善巧方便.大師說佛教是「人要的」佛教.對人的生活要有幫助順應大衆的需要.佛光會ㄧ路來規劃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包含社會服務.國際會議.研習會.座談會.讀書會.音樂會.運動會.童軍團務.團康活動.聯誼交流.生活座談.在各地協會及分會齊心合力策劃動員下.活動於全世界百花齊放.為了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世道人心大師曾發起一系列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例如;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大師在他最後的囑咐裡勉勵我們:做好事是真.說好話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

    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
    大師ㄧ生依於佛教.大衆的需要興辦許多利生事業.除了救苦救難的慈善事業.大師認為佛教事業終極目標在淨化人心.是智慧的化導.所以在文教事業方面大師也多所著力.初到台灣在宜蘭弘法時期即開辦慈愛幼稚園.光華文理補習班.佛光山開山以後弘法事業隨之逐漸擴展.不但成立電台.人間福報.出版社.美術館.雲水書車.滴水也為社會培育人才.創辦小學.中學.大學等.大師都是本著「非佛不做」的原則不為謀利旨在服務人群與社會共榮.大師說未來佛教的慧命可說寄託在佛教事業上. 希望佛光會能有更多人才投入佛教事業.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服務.僧信共同將人間佛教推展到社會各個領域.實踐大師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例想.
    導讀完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帶領人碧華督導提問就這兩項心得分享.上線的四位都很踴躍發言.
    張彬彬督導分享:此次討論主題;共生與共榮的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及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星雲大教導大家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也是一種修行.舉有學習.擴大.聯誼與成就的功能. 參與活動不但可以開本具的慈悲也能接引大衆學佛.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大師ㄧ生因應佛教與大衆的需要.非佛不作興辦許多利生的事業也教導大家未來佛教的慧命是寄託在佛教事業上. 希望能接引更多人才為社會大衆提供更多的服務.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督導委員會「會議宣導」週知訊息.督導讀書會鼓勵讀書會帶領人以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心保和尚演講內容做為讀書會教材.內容分為六項.第一組張彬彬督導已經於11月17日帶領前言及第一.第二項分享完畢.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督導課程:
    12月1日晚上八點到九點以視訊讀書會導讀.
    出席人員:曾碧玲督導. 車金枝督導.賴碧華督導.林孝雄督導.

    心保和尚演講「共生與共榮」
    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
    長久以來佛教徒多認為只有誦經拜佛.念佛參禪才是真正的修行.大師告訴我們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也是一種修行.具有學習.擴大.聯誼.成就的功能.能增加人的信心和修行.增加佛教的人口.佛光人應自我肯定參與佛化活動乃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除了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慈悲. 智慧.活力.能量也是接引大衆學佛.行佛的善巧方便.大師說佛教是「人要的」佛教.對人的生活要有幫助順應大衆的需要.佛光會ㄧ路來規劃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包含社會服務.國際會議.研習會.座談會.讀書會.音樂會.運動會.童軍團務.團康活動.聯誼交流.生活座談.在各地協會及分會齊心合力策劃動員下.活動於全世界百花齊放.為了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世道人心大師曾發起一系列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例如;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大師在他最後的囑咐裡勉勵我們:做好事是真.說好話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

    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
    大師ㄧ生依於佛教.大衆的需要興辦許多利生事業.除了救苦救難的慈善事業.大師認為佛教事業終極目標在淨化人心.是智慧的化導.所以在文教事業方面大師也多所著力.初到台灣在宜蘭弘法時期即開辦慈愛幼稚園.光華文理補習班.佛光山開山以後弘法事業隨之逐漸擴展.不但成立電台.人間福報.出版社.美術館.雲水書車.滴水也為社會培育人才.創辦小學.中學.大學等.大師都是本著「非佛不做」的原則不為謀利旨在服務人群與社會共榮.大師說未來佛教的慧命可說寄託在佛教事業上. 希望佛光會能有更多人才投入佛教事業.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服務.僧信共同將人間佛教推展到社會各個領域.實踐大師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例想.
    導讀完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帶領人碧華督導提問就這兩項心得分享.上線的四位都很踴躍發言.
    張彬彬督導分享:此次討論主題;共生與共榮的第三項舉辦各種活動與大衆共生共榮.及第四項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星雲大教導大家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也是一種修行.舉有學習.擴大.聯誼與成就的功能. 參與活動不但可以開本具的慈悲也能接引大衆學佛.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大師ㄧ生因應佛教與大衆的需要.非佛不作興辦許多利生的事業也教導大家未來佛教的慧命是寄託在佛教事業上. 希望能接引更多人才為社會大衆提供更多的服務.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112年11月17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討論,參加人員有:陳秀卿監事、羅妙琴區委、徐牡丹督導長、葉淑芬副督導長、林孝雄督導、賴碧華督導、蔡瑞蓉督導、曾碧玲督導、車金枝督導,共有10人參加。

    此次討論的教材以世界會員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演說內容做為閱讀教材,「福田讀書會」有三組,分為三次討論,每組帶領討論二個發表意見,以便可依每項重點深入探討,交流心得與意見。
    第一組今天線上討論「前言及第一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第二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第二組訂於12月1日線上討論「第三舉辦各種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第四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第三組訂於12月5日在普門寺討論「第五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第六宣揚人間佛教,與普世共生共榮及結尾。」

    讀書會進行方式,張彬彬督導以讀書會「四層次帶領討論法」帶領討論,讓成員藉由讀書會討論,瞭解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教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萬事萬物之間,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包容、和好,有共生才有共榮。」

    會中張彬彬督導邀請大家分享自己如何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如何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如何發揮人間佛教的人情味、做眾生的義工、在生活中如何落實「環保與心保」?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等,現場討論地非常熱絡,分享重點如下:

    陳秀卿監事提到,國際佛光會是很有「人情味」的團體,不但走入社區為大眾服務,遇到天災人禍時,更是服務奉獻、前往關懷。

    羅妙琴區委談到,擔任義工是一種修行,也是身口意的供養,態度很重要,對人要尊重,力行「四給」、自我提昇,帶動社會向上向善的力量。

    葉淑芬副督導長表示,做義工要給人歡喜,時時幫助別人。環保護生要從小做起,培養謙卑與感恩心,由教育著手,多推廣蔬食可讓善美循環。

    賴碧華督導提及,在普門寺值班擔任義工時,看到有人前來會主動關心,了解對方的需要,為其解說與協助,分享佛法使人心開意解。

    蔡瑞蓉督導分享,對於分會的新入會員要做不請之友、給予關心,引導其了解佛光山與佛光會。響應環保即是培養慈悲心,要由自己做起。

    專業美髮師曾碧玲督導分享在工作中落實「四給」、關心客人的需要,發揚「時時給人關懷、處處為人服務」的「人間佛教人情味」。在「北新國小」讀報教育中,也教導大家要保持環境清潔、帶環保碗筷,讓「環保與心保」教育從小紮根。

    車金枝督導談到,擔任義工可讓自己擴大學習、廣結善緣,因為「未成佛到,先結人緣」非常重要。

    林孝雄督導分享響應「環保」,維護環境清潔尤為重要,並分享自己走入社區,在住家後面「文德二號錄地」光凸凸的泥土.為了絡實綠地.美化環境污染落實環保.申報公園管理處改善環境.現已經種植化草我將佛法運用於生活環境與環保.佛光會走入社區做社會的義工踐行大師「四給」的理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人間菩薩的示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