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法寶-初心讀書會

    時間:111年1月21日下午7:30-9:0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江鋆景會長
    主持人:游詠程會長
    帶領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18位
    讀書會教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總說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是淨飯王的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

    佛陀出家成道前,雖然貴為一國王子,在王宮裡享受著人間的榮華富貴;但他反觀一般平民百姓,不但為了生活必須百般奔波營求,尤其當時的印度社會,人民依出生的身分、階級、職業等不同,分有「婆羅門(宗教師)、剎帝利(王公貴族)、吠舍(工商界)、首陀羅(賤民)」等四種姓。這個階級制度讓人民天生就必須被迫接受「尊卑貴賤」的差別待遇,造成社會種種不平等的現象,也讓那些低下階層的人民更是苦上加苦。

    當時佛陀雖然尚未出家,還是身處王宮的悉達多太子,但他關懷社會民生,尤其在「遊歷四城門」(《佛本行經》)之後,更加深刻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對生死無常感到無奈。為了打破人我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實現「眾生平等」的佛法真義,藉此解決社會人事的紛爭、對立,幫助眾生減少內心的憂悲苦惱,進而認識生命的真諦,解開生死的迷惑,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脫,佛陀於是發心出家修道,經過多年的苦修、冥想後,終於證悟「緣起」及「眾生平等」的真理而成道。

    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了給予當時的社會大眾「示教利喜」(《法華經》);也正因為佛陀的慈悲教化,人間就這樣有了「佛教」。

    由此可見,「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所以發願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

    如此說來,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特別揭櫫「人間佛教」,何必要特別標榜「人間」兩個字呢?

    主要的是,因為佛陀時代距離現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弘傳過程中,因為人為的諸多因素,包括弟子對「佛陀教法」及「佛所制戒」產生許多的歧見與異說,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與思想主張,使得佛教因為教徒的種種分歧而不容易團結、合作,造成佛教發展的困難。

    再者,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由於政治、社會變遷等因素,使得佛教慢慢走入山林,形成「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加上過去佛教裡的一些法師說法,總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經常否定現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例如,提到財富,就說「金錢是毒蛇」;談到夫妻,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說起兒女,就說「都是一群討債鬼」。因為傳統佛教不重視人間生活,失去了人間性、生活性,因而為世人所詬病。

    現在我們提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就是希望重整如來一代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導,能夠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通通統合起來,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陀當初的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普羅大眾都能藉由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

    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人間佛教,是佛陀的一代時教;人間佛教,未來必然是世界人類的一道光明。我們看,現在舉世都在追求「和平」,都在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其實早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時間,他就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卷五一)

    這句話說明,每一個人的自性裡都跟佛陀一樣,本來就具足佛性,只要我們把自己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何人主宰,也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我們。所以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卷二四),因此「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民主、平等」精神的偉大學說,所謂「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增一阿含經》),尤其佛陀對於男女、四眾平等非常重視,但當今一些不了解佛陀本懷的傲慢弟子,自抬身價,覺得自己的身分比別人高貴,實是最大的邪見。

    因為從「佛性平等」,說明一切「眾生」本來就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這是何等尊重,何等神聖,何等高貴的一句話!乃至後來佛陀又創建了「六和敬」的僧團,並且制定各種戒律以維護僧團的和樂,甚至教導在家信眾要受持五戒,要奉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過去一般人不懂,總以為受戒會因為戒條的約束而不得自由,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持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違反法制戒條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牢獄的災難,所以才會失去自由。

    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第一、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自由(不殺生)。

    第二、不侵犯別人的財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不偷盜)。

    第三、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不邪淫)。

    第四、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誇大宣傳獲取別人的信仰,不貶抑他人、不造謠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不妄語)。

    第五、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類互相戕害的食品,這就是尊重自他健康的自由(不飲酒、不吸毒)。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因此《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大般涅槃經》更說:「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由此可見戒的重要。

    人間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持戒,就不會侵犯別人,自然不會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從五戒的教示而發展為「十善」,也就是身體沒有「殺生、偷盜、邪淫」等行為,口中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言論,內心沒有「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

    五戒十善,是佛陀初步給予人間的指示,不但為社會大眾訂下了一個行事的依循標準,也讓人生有了明確的依歸和指標,所以「人間佛教」就從這裡開展出來了。因此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有的教化,「人間佛教」追根究柢,它確確實實是溯源自佛陀的教法。如太虛大師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道能完成了,佛道就會完成。

    菩薩精神 人間佛教根本

    後來由於佛教的演進,大乘佛教更加倡導菩薩的精神,合乎佛陀的本意、合乎人間的精神。每一位菩薩都是因為發菩提心而來成就菩薩道,所以菩提心也成為人間佛教的根本。

    只不過,由於弟子的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的理解,乃至在修持體悟上各有不同,對佛陀的教法就有了不同的見解和主張,甚至各自執著自己的理念、想法,於是產生了所謂的「我執、法執」,也因此使得佛法的信仰難以統一,甚至影響了佛教的發展。

    例如:佛陀入滅後不久,便由於弟子在教義與戒律行持上有各種不同的執著,分裂成很多的部派,所以稱為「部派佛教」。後來隨著時空的流轉,在時間上有了原始佛教和印度大乘佛教的說法;在空間上,因地理位置又分出南傳、北傳、漢傳和藏傳的佛教。甚至佛教的傳播愈傳愈廣、愈久、愈大,因此又發展了韓國式的佛教、日本式的佛教、泰國式的佛教、西方人的佛教等等。光是在中國,就分有八大宗派,單指禪門吧,又有一花五葉、五家七派的說法。

    儘管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有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維摩詰經》),但其實「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只要大家不是在人我是非上紛爭計較,而是因為對教義的認知、理解,乃至對修持的方法、體驗不同,因此有了各自弘化的法門與方向,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就如同中國的大乘八宗,不也是各有自宗的「判教」標準嗎?但是並沒有因此分裂佛教,反而讓佛教如同百花開放,更顯得它豐富而多元,更能順應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需要;因為大家所信仰的,都是同一個佛陀,大家所弘揚的,也都是佛陀根據「三法印」對人間說的一代時教。

    然而,晚近以來,由於西學東漸,許多學者不以信仰來研究佛教,以偏執的成見兀自評判,徒然增加教義的分歧與佛教的分裂;有鑑於此,近百年以來,有識之士對於佛教的弘傳,就希望能找出一個共識,讓大家一起來發展佛教,於是「人間佛教」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首先在大陸,過去有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一九三二年,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傳播人間佛教的信仰;以及一些當代學者和開明的四眾弟子,如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宣揚文化等,乃至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尤其從新上任的會長學誠法師口中得知,中國佛教協會已把弘揚人間佛教寫入組織章程。大家都覺得應該要用「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時代,讓佛教秉承當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在人間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透過「緣起中道」、「法界一如」、「同體共生」、「眾生平等」等佛法義理與思想,共同來促進世界和平,共謀人類的幸福,一時風起雲湧,「人間佛教」成為世界宗教的主流。

    說到人間佛教,如前提及,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為人間而說的,如此,不稱為人間佛教,要說是「六道眾生」中的哪一類佛教才好嗎?難道是要稱畜生的佛教?還是地獄的佛教、阿修羅的佛教、餓鬼的佛教才好嗎?

    佛教確實是佛陀為「人間」而說,所以現在我們談說人間佛教,應該要從「人間的佛陀」說起。我們從佛教的史傳記載可以知道,佛陀是人不是神!《般泥洹經》亦講道:「吾亦恒在比丘眾中。」佛陀的一生在歷史上都有明確的史據可考,佛陀是覺悟的聖者。他不是像一般宗教的教主,許多都是玄想出來的神明,如玄天上帝、無生老母,或是被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玉皇大帝等。

    《長阿含‧堅固經》中佛陀談到:「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化」而才受到崇拜。佛陀確實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因此成道後的佛陀,他的道德、人格,他的慈悲、智慧都已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他所宣說的教法,如緣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乃至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都是真正能夠讓人們安定身心,進而解決生活、生死與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理。

    學員分享
    游詠程分享:
    1.「示教利喜」,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本願。示者,顯示善惡;教者,教導捨惡從善;利者,令修善因,讓他見到佛法的利益功德;喜者,隨他所做讚歎,令他歡喜。若以《法華經》來說,「示」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令捨三乘入一乘,故云「教」;說三乘果德劣、一乘果德殊勝,使修一乘因,令他心見到「利」益;觀眾生根機因緣,或直接說一佛乘,或以種種譬喻解說,或以宿世因緣說,隨其所樂,應機說法,令生歡「喜」。出處-星雲大師
    2. 「六和」即:
    第一、見和同解:即思想的統一。就是大家的思想、見解要有共識,意見不同,相處、共事會障礙重重,所以見解要和,要建立共識。
    第二、戒和同修:即法制的平等。對於戒律、規矩,大家都是一樣平等的共同守持戒法,沒有特權,也就是在法律上人人平等。
    第三、利和同均:即經濟的均衡、共享。寺院僧團的生活所需都是平均分配,不分職務高低,人人享有的權利是均等的。
    第四、意和同悅:即心意的和諧。大家共同住在一起,要有禮貌、有威儀,相互和平、尊重,和諧共處。
    第五、口和無諍:即語言的喜悅。大家沒有爭論、吵架,人我之間說的都是叢林的語言,比方說,「請問法師上下」、「請長老開示」、「學人不敢當」、「學人慚愧、苦惱,請多賜教」,彼此有佛法就不會有爭論。
    第六、身和同住:即居住的安樂。在寺院裡,大家都是共同生活,都為歡喜來修行,用歡喜心和大家在一起。出處-星雲大師

    林瑞嬌督導及鄭彩櫻師姐分享:
    1.「中道」並非折中之道或中庸之道,而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和有無,以便趨向解脫之道。出處-星雲大師 佛法真義1
    2.所謂「自依止」,佛陀並沒有叫每一個人要依照他、跟隨他、效法他,他還給我們眾生本來的、自由的真如自性。佛陀告訴我們要「自依止」,自己皈依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要自我超越,才是佛陀心中的希望。

    「自依止」之外,還要「法依止」。佛陀沒有說世間最偉大的是我(佛),他認為世間最偉大的是法,是真理,要皈依法,皈依真理;所以在佛教裡,到處都說要「依法不依人」。如果我們佛教徒懂得自依止、法依止,對自我的提升,對自我的超越,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對於自己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必定有一個真正的體悟。

    世間上的人,最可憐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偉大,不肯把自我提升。有的給金錢誘惑,有的給愛情支配,有的給世間上的六塵,所謂色聲香味觸法,或者給五欲──財色名食睡左右。依止這許多世間的物質,只有束縛不能解脫;依止這世間的功名富貴,都是虛榮,如過眼雲煙,最後什麼都沒有。
    出處-星雲大師 佛法真義1

    讀書會圓滿結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