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芬芳讀書會3月6日下午選人間教佛陀本懷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大家分享心得。
    1.悉達多太子提出要求:父王,要我不去出家可以,但 希望你能滿足我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 淨飯王一聽,反問:「你怎麼提出這樣的要求?這些問題,誰 能幫助你解決呢?」 太子懇求說:「如果父王不能滿足我,那麼就讓我去探索自己
    2.他悟到了「緣起性空」,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他領會到 人的色身雖有生老病死,但真如佛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生佛平等」的宣言。(《華嚴經》
    3.「三轉法 輪」,講說佛教的總綱「苦集滅道」。《佛說三轉法輪經》裡記載: 第一轉,他說:「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圓 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
    「人間逼迫的苦難,你們應該 知道;人生的煩惱無明,你們應該斷除;不死的生命,你們可以圓滿; 解脫的道法,你們應該修證。」第二轉法輪。 接著,佛陀又再說:「這許多苦難,我已經知道;這許多煩惱 無明,我已經斷除;這種不死的生命,我已經證得;這許多道法, 我已經修學。」第三轉法輪。
    4.佛陀的偉大,在於度眾方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他不認為自己是 天下第一,一再強調「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他告訴弟子要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表明信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 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教團是以法為中心的教團,

    5.佛陀為僧團訂立了初期共住的規範, 以「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比方:身體安閒,排隊次第有 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樂是「身和同住」;講話不喧譁, 語言要親切,彼此沒有衝突,是「口和無諍」;大家志同道合,內 心和悅平靜,是「意和同悅」;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戒和同 修」;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分配,如果有多餘,就分給 貧苦大眾「利和同均」;聽聞佛陀說法,以取得思想上的統一,是「見 和同解」等。到了這個時候,教團更加健全,也更能清淨修道了。佛陀的生活,「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 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6.佛陀過的是實踐六度。例 如托鉢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說法,此即「布 施波羅蜜」;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淨戒法,即「持戒波羅蜜」; 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即「忍辱波羅蜜」;親自洗鉢, 鋪設坐具,勤奮不懈,是「精進波羅蜜」;經行、靜坐、冥想,思 惟法義,則是「禪定波羅蜜」。而這一切可以說都流露出一位悟道 者的般若生活,即「般若波羅蜜」。

    7.信仰的虔誠,把當初人間的佛陀「神化」,以顯示他的特殊之處。 例如,在藍毘尼園右脇而生,腳底有千輻輪相,走路離地三寸等等。 在教理上、意義上,佛陀是解脫的,是和宇宙虛空結合的,但是用 一些特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 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 化。因此,現在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 應用十方,傳揚國際。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常生活、 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 相信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是我在佛陀紀念館揭示「佛 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畢竟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 的教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