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法寶-初心讀書會
    時間:111年5月20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江鋆景會長
    主持人:江鋆景會長
    帶領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21位
    讀書會教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p.118~139
    二、大乘佛法的圓滿修行
    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從表面看來,讓人感覺到大乘佛法好像沒有什麼微妙之處,也是跟世間庸俗的事情一樣,就是叫人要懂得分享、守法、勤勞、忍耐、專注、靈巧……這些事哪裡還要佛陀來指導?實際不然,佛陀指導的是不一樣的,茲說明如下:

    (一)布施:佛教初成立時,佛陀在南、北印度行腳,在恆河兩岸間弘化。為了讓民眾更深刻了解法義,佛陀常舉恆河為例。像《金剛經》裡佛陀舉出,即使有人因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而得福甚多,但都還是在有相、有限、有數上去計算的,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凡是讀過《金剛經》的人,就知道佛陀心包太虛的胸懷,他常教導弟子,「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大乘佛法。
    所以說到布施,究竟是給人呢?還是給己呢?如果說是給人,善財難捨;如果想到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利,你還會執意慳吝嗎?就如農夫種田,你播種了,當然就會有收成;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佛門經常普遍講說布施的意義。淺顯地說,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也可以說是佛法殊勝之處。
    不過,除了錢財布施、佛法布施之外,重要的還有一個「無畏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過幸福安樂的生活,那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在布施中,固然有很多不如法的布施,有的內懷執著,有的心存偏見,有的貪圖名利,有的要求回報……這許多情況在各種經文裡也都有過說明。不過,布施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最偉大的意義,即:「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我們布施給人,不要只是想自己能得到多少功德,其實接受的人,也和布施的人有同等的功德。等於現在我們請人吃飯,人家應邀而來,吃過以後,我們還要對他說「感謝您的光臨」、「感謝您的友誼」、「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別人吃了我們的飯,我們還要感謝他。所以佛法對施、受之間微妙關係的闡述,可謂發揚到了極點。

    (二)持戒:說到持戒,一般人都覺得恐懼,認為持戒對自己太過束縛。我們再來提問一句: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
    我們稍微深思一下就知道,持戒是防非止惡,你能可以做到,則戒不但不是束縛,而且還是自由。等於我們遵守法律,哪裡會有刑罰之苦呢?我們看,今天在全世界失去自由,被關在牢裡的受刑者,他們都是因為犯下五戒、不守法治而受法律制裁,才會有束縛之苦;如果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酗酒、不吸毒,哪裡會有牢獄之災呢?就像火車要在鐵軌上行走才安全,飛機在空中飛行也有一定的航道。佛陀當時就已經把人生的路線,指示得非常清楚。
    例如: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需受三壇大戒:初壇沙彌、沙彌尼要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住坐臥的威儀;到了二壇比丘、比丘尼,就要受「攝善法戒」,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如果說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要進一步受持「饒益有情戒」,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

    • (三)忍辱:在修行途中,與我們關係更為密切的,就是修忍辱波羅蜜。忍氣吞聲、忍苦忍難,忍受別人的責怪,忍受別人的批評,往往讓我們覺得非常吃虧;所以一般人對忍飢忍餓、忍苦忍難,都還能堪受,但對於忍一口氣,卻感到心不甘願,尤其受到委屈、冤枉的時候,就覺得非要與你抗爭不可。
    其實,忍辱,不是一般說的忍飢寒飽餓、忍笑罵諷刺,或怯弱讓步、吃虧受氣;佛陀所提出的忍,是一種力量;面對外境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你能擔當多少,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
    忍,也是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你能忍,必定對這件事情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能看得開、想得破,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對於忍,大家可以深思一個問題:忍,究竟是吃虧?還是討便宜呢?
    一般的人說,忍耐是在吃虧。實際上,忍者是討便宜,不能忍的人才是吃虧的。因為能忍,我們就有修養,就有力量,就有智慧。對方是半斤,我不能八兩,因為我能忍,我就超越他的修養、超越他的作為。所以,在各部大乘經典中,都不斷地倡導修習菩薩道的過程,必須重視忍辱波羅蜜。
    確實,我們要知道忍的重要。一個家庭裡面,若是人我不和,親如父母兄弟姐妹,彼此相互對立,這個家庭還有什麼幸福快樂可言呢?我們在社會上,斤斤計較,跟人比較、執著,沒有忍耐、沒有修養,還能做人處事嗎?
    今天,世界到處鬥爭、戰爭,凶殺案件頻傳,法院裡的訴訟告狀堆疊如山……都是因為大家不能忍一口氣。到最後,有的不能勝過別人,自己就心灰意冷;有的就是勝過別人,卻讓人受苦、受難、受委屈,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快樂嗎?這樣的快樂能持久嗎?
    古德說:「唯忍能安。」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更需要大家鼓吹人我互易、彼此忍耐的觀念。能夠忍耐一點委屈誤會、忍耐一點榮辱毀譽,那就天下無事了。
    無生法忍 一切法爾如是
    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意思是說,我們要生存、要生活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
    所謂生忍,就是為了生存,要有智慧認識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好壞對待,你都要能接受,要能擔負責任,要能可以化解。忍者,要有勇氣去擔當苦難,給予別人安樂。
    生忍,是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並從生活、人際關係的歷練裡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因此,人生遇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進步,端看你的智慧,你的力量。
    法忍,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所以,在人間唯有忍,才能認識、才能接受、才能擔當、才能解決。
    無生法忍,是更高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了;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隨處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則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所以,忍,究竟是吃虧呢?還是討便宜呢?在我近八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深知忍的妙用、忍的力量,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業就有多高。

    (四)精進:在菩薩道裡面,不但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也是一項重要的行持,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之說,而佛陀則以四種精進,即「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教我們:沒有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要勇敢的克制,不要給他暴發;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己。總之,對於斷惡修善之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不能有懈怠放逸之心。
    我們看世間上有許多百萬富翁享受榮華富貴,這固然是他的福德因緣,但大多數也都是憑自己的努力辛勤而爭取得來的成果。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閒坐家中,天上就會掉下財富、地上就會長出金銀財寶任其享用。俗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下來,你也要起早把它撈上來。」讀書的人,精進努力,當然會金榜題名;鄉村以農業為生的人勤於工作,秋收冬藏,還怕人生沒有春天嗎?你說,精進究竟是辛苦呢?是快樂呢?
    例如衣服髒了不洗,永遠都是髒的;洗過了以後,穿在身上多舒服;地面骯髒了,不打掃乾淨,家裡凌亂,不予以整理,你生活在其中,還有什麼快樂呢?舉世的父母培養兒女、老師教育子女,都是教大家:想要學業進步,事業有成,就得精進不懈。所以精進是辛苦?還是快樂呢?你要想快樂,一定先要勤勞,而後才能得到成果。葡萄園裡面,沒有殷勤的鋤草、施肥,哪裡會有葡萄纍纍的豐收呢?
    過去從農業的時代進入到工業的時代,現在到了高度工業化的時代,雖然靠機器人來幫我們工作,但是再好的電腦,還是要人腦去設計、操作;再高超的機器人,還是要靠人去給予它動力。
    一個家庭裡,父母兒女要互相精進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滿的家庭;一個團體機關,也是靠大家協力打拚,才能讓事業發展。如果今天普世的人民都能加一把勁,將一點快樂給人;人人都能有此想法,世界還不安樂美妙嗎?
    六度萬行 人生圓滿自在

    (五)禪定:在六度萬行裡面,固然要懂得這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在菩薩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心裡的不安,主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心中充滿了貪瞋愚痴、忿恨嫉妒,哪裡能肯對人做一些利益福樂的事情呢?假如妄想貪念不除,自己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如何能幫助別人、服務大眾呢?所以,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 佛陀當初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可以說,笑出了世界宇宙的火花,笑出了人生無限的真理,笑出了中華文化禪學裡那許多美麗的語錄篇章。我們問一句,禪是活潑的呢?還是呆板的呢?禪,應該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要像「老僧入定」般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得道。實際上,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用來幫助我們生定發慧。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潑的,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事萬物,好比兩岸經過了六十多年的疏離,經過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一握手之間,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和平,可以說是中華兒女禪心的表現!

    • (六)般若: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其境界也就不一樣了。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例如布施、持戒,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布施、持戒等,就能離相、離執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間法,是一種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
    所以我們也要問一句: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得般若。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達到隨緣自在,任性逍遙的境界。因此,六度萬行字面上看似簡單,其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很高深的。
    在人間佛教的修行裡,每一位信者要想做人健全,就必須提升自己,要求自我能比別人、比過去更好、更高。人間佛教的六度萬行等菩薩道都是我們行為的準則。例如在《維摩詰經》裡,就分別依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行等十個項目,描繪出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即: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就是在中國,天台宗的基本經典《法華經》,也宣揚菩薩行是最究竟的一乘法,並有「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說法,鼓勵人們要普度眾生、利益人間;其中化城等七喻提到的自心法門、修身法門,勉勵行者不要懷珠作丐,不要藏寶還窮,自己的本性、真如(真如自性),值得我們不時去體會、去發揮。
    除了《法華經》外,被敕為「清涼國師」的澄觀大師是七帝的國師,他也勉勵佛子要到處參學,學習《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對象遍布了各個行業、階層,如語言學家彌伽、聚沙為戲的數學家自在主童子、嚴刑酷罰的無厭足王、航海家婆施羅、法官無上勝……
    我個人也認為,一個青年學子一生沒有親近五十位到一百位大善知識,沒有聽過他們幾句立身處事的教示,是不容易成功的。你說,真正的孤家寡人哪裡能做皇帝呢?你要想地位很高,你必須要有幹部、必須要有群眾、必須要有合作的團隊。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歡喜自在的人生。

    • 三、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 當然,人間佛教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可以完成自己;以我的生命體驗所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日修行一日功,日日修行日日功。你能通達佛教所謂般若、中道、緣起……這許多「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的神聖真理。
    因此,你說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不神聖嗎?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神聖嗎?
    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信仰就是神聖,修行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依此看來,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其實,佛教是佛陀在人間對人說的,當然是人間佛教。當初,印度很多外道的修行方式稀奇古怪,背離人間的常理,與道相違。佛陀基於悲憫,為了降伏九十六種外道,不辭辛苦度眾弘法,雖然成果豐碩,但終因眾生的思想、習性不同,難以統一。尤其像提婆達多逆師叛教,企圖藉標榜苦行來稱雄做主,但最後都是失敗的。
    佛教不主張樂行,因為太過的人間欲樂,熱烘烘的,會迷失自己;但也不標榜太冷淡的苦行,即使因此而贏得別人的崇仰,這種冷冰冰的苦行人生,對於社會大眾又有什麼利益呢?真正的人間佛教應提倡緣起中道,如佛陀之所說、所行。
    所以,今後佛教的出路,應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間佛教教示。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人人能開悟,還怕不能成佛嗎?
    另外,佛陀教我們度眾生要用「四攝法」,要發「四弘誓願」,要我們重視在生活裡面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的修行,並且要能將這許多超越的、高遠的、深長的義理,運用在日用之中,讓自己在人間的生活,獲得安寧,獲得自在,獲得灑脫。
    如來的一代時教,要我們對國家忠心,對父母孝順,對人類平等……儒家的仁道、道家的出世,雖然也有類似佛教的道理,但他們卻都是片斷的,唯有佛陀的教法徹底的圓融,所以能在人類文化歷史的長河中,獨樹一幟,歷久不衰。

    平等尊重 即能了生脫死
    平等也是佛教足以睥睨天下的教義。說到平等,在維摩丈室裡,舍利弗受女青年的教化開示,可見得有志不在年高,即使是大阿羅漢也要聽女性菩薩的開示,這不就是平等嗎?又如《華嚴經》中提到的伊舍那(休捨)優婆夷、自在優婆夷、賢勝優婆夷、慈行童女、有德童女、師子嚬呻比丘尼、婆須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由於他們對佛法皆有獨到的體證,故能引導善財童子進入法界之境。
    所以,我們當代的比丘法師們,你們平時對觀世音菩薩禮拜讚歎,觀世音菩薩不是經常示現女相嗎?可見得你們對女性的尊重;可是為什麼在生活上,在做事時,卻有了男女不平等的看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是因為對佛陀的平等真理完全不了解的緣故啊。
    當然,不只是男女要平等,僧信也要平等,古今也要平等,甚至事理都要平等,可以說,真理本來就是平等的。因此,我題寫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實際上,這四句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
    像佛教發展到今天,不少人修學佛法,開口閉口都是為了要了生脫死。但什麼叫了生脫死?我們有看到誰了生脫死嗎?
    真正的了生,應該是對生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不要貪戀;對死亡不要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其實,死亡如喬遷、如移民、如換車、如更衣,也是可喜的事情。再說,人會死是因為有生;如果不生,不就不會有死了嗎?所以生的時候,就註定有一天會死,生死不二,何必認定生就是可喜,死就是可悲的呢?你對生死能用平常心、平等心看待,那不就是了生脫死了嗎?
    當今的佛教徒除了不應抱持自修自了的心態,也不要事事求佛、拜佛、念佛,一味祈求佛陀的賜予,因為這些都還是建立在貪求上。淡泊、清淨,都是佛陀教化我們的。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的佛教信仰精神,要能犧牲、奉獻、服務,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菩薩道。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

    • 四、遍滿虛空的人間佛陀
    • 上述所說是依據佛陀的本懷,將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融而為一的道理。當今的佛教應該要不捨一法。你要入山修行,人間佛教不排斥你;你要修學、要創辦普利人間的事業,人間佛教也不會說不能,這就是秉持佛陀的本懷,容納空,容納萬有,大家共同存在,彼此尊重。所以,我現在寫「一筆字」的時候,常寫共生共有、共生共榮、共生共存,就是希望能把佛陀的本懷說得讓人了解,讓人們能在生活中奉行。
    我自己在佛門裡面近八十年的出家生活,慢慢體會到「空」的重要,即所謂的「心空及第歸」。若心中的肚量如虛空,你還不能容納宇宙所有的、佛說的,「世界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是我們心裡的眾生,萬物是我心中的萬物」嗎?既然一切都是在我心中,我又何必要去排斥他們?所以空即是有,你為什麼不能從「空」中去體現萬有呢?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的肚量如虛空,我還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嗎?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說明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你能體會虛空的這種特性,就能了解生命也是不生不死的。如佛陀講生命時就說到,人從這個色身修持而能到達法身。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今天假如有人問:佛陀在哪裡?現在以我個人的體悟告訴大家:佛陀在我們的心裡,佛陀在我們的虛空裡,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

    虛空法界 皆是佛陀真身
    佛陀在我們的心裡,這個不用說,因為佛教的傳播都會提到「人人有佛性」、「佛在我心裡」、「我是佛」。但是,普世的人當中沒有闡提嗎?佛陀會在闡提的心中嗎?一些恐怖分子心中有佛嗎?在梵蒂岡的那許多大主教心中有佛嗎?所以,「佛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是究竟的。
    那麼,佛陀究竟在哪裡呢?以我近八十年的佛教生活裡所體會的佛陀,應該是在虛空法界裡。經典也說「如來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在虛空裡,哪裡沒有佛呢?
    例如:你對一張畫像禮拜,你自己認為那是佛陀,不是一張紙張;所有的金、銀、銅、鐵、水泥、木材製造的佛像,你對他禮拜,你就不會問是金、銀、銅、鐵、木材,還是水泥,你認為那就是佛陀。可見得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佛陀。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的示現呢?如此看來,虛空法界應該就是佛陀的真身。
    禪門裡「丹霞燒佛」、「婆子燒庵」的公案,你說,誰能認識真正的佛陀呢?有一位弘講的法師,在一次講經大座上宣說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在座聞法的信眾也感覺到偉大的佛陀真是無所不在。
    這時有一位禪者,忽然對佛像咳嗽,吐了一口痰。在座大眾非常的驚訝,這位弘講的法師尤其生氣,怒斥道:「你怎麼可以褻瀆佛陀,你什麼地方不可以吐痰,怎麼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禪者又再咳嗽二聲,就問:「法師,我現在還要吐痰,請告訴我,現在虛空中哪裡沒有佛?我要吐痰。」
    這說明了,講者是解義,行者是行道,如果解行不能合一,便難以契入佛法的深義。當然,充滿虛空,遍滿法界的佛陀真身,就更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認識、體證的了。
    其實,我們假如要說得更淺白一點,佛陀在哪裡?就在我們的信仰裡。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的樣子也是有層次的,等於達摩祖師對弟子說:「道副得到他的皮,總持(比丘尼)得到他的肉,道育得到他的骨,慧可得到他的髓……」我的信仰到什麼程度,佛陀就跟著我的信仰到達什麼程度。我也祈願我們的佛教徒們不要把信仰縮小,執著與偏見是不能認知佛陀的,佛陀會和我們距離愈來愈遠。因為你要看到佛陀究竟是什麼樣子,那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而是信仰的層次。你解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你就會體會到你活在佛陀的法身之中,佛陀的法身也在你的心中,這正是所謂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陀他不是地方性的神明,也不是三十三天裡哪一天的天主,佛陀是覺者,是真理的體現者,你唯有用至高的信仰實踐,你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

    人間佛教 還原佛教面目
    這許多依據「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闡述的根本佛法,我們也只能簡單地點到為止,其實佛陀廣大無邊的證境泯言絕慮,非心思意想所能到達,甚至於結集的《阿含經》等經典、各種有形的語言學說,又哪裡能說盡佛陀無相、無住、無念、無邊的境界呢?唯有你心中能有這種境界,佛陀才確實是會在你的心中。今日講人間佛教,我們應該從人到佛,應該依住佛陀的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
    所謂擴大自己,就是自他一體,物我兩忘,古今同體。有人說:「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你不願意做日月星辰嗎?你不把生命比做日月星辰嗎?有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新人從哪裡來的?不也是我們的生命體在循環嗎?你為什麼不見你過去的自己,不見所謂「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呢?等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流到哪裡去了?不是還會再流回來嗎?這種生命不死、法界流轉的思想,就是普世得救的希望。你說,我們人間佛教的信仰,不建立在這種至高無上的據點,我們在信仰裡又如何落腳呢?
    所以,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不是有分別的,只是個人依照自己的分別境界,硬是用自己的程度把佛教給分裂了;等於唯識家講「一水四見」,天人見水是琉璃,人類見水就是江湖河海,魚蝦見水認為是牠們的宮殿,假如是餓鬼道的眾生,他見水就是濃血。
    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法僧三寶的真義,究竟什麼是本來面目嗎?我們透過信仰,不管是人間佛教也好、傳統佛教也好,南北東西的佛教都好,其實,我們應體認到,一切在真理上都是沒有分別的,只是大家在那裡自我執著、自我饒舌而已。
    當今的社會,人人都歡喜有積極的人生,有幸福的人生,有希望的人生,有未來的人生,人間佛教還不值得我們大家一致來宣揚、發揮,回歸佛陀的本懷嗎?倡導人間佛教,這才是佛教未來的前途,這才是人間世界的一道光明。不要沉湎於過去傳統的、消極的、偏差的、曲解的佛教,今天我們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要把佛教還給它原來真實的面目:一個積極的佛教、超越的佛教、自我圓滿的佛教。
    總說,佛陀的教義,重視簡單、重視和平、重視天下人我一體,給人間帶來歡樂幸福、自在解脫;各種的說法,或是大規模宣說,或是個別教示,無論對出家的弟子、在家的信徒,只要有益淨化人心,和諧社會,都是佛法。如,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 (《大智度論》)讓人人從煩惱中淨化自己,從凡俗中昇華世界,從有相裡超越到無量、無相、無邊的法界,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和佛同具的法性真如,那就是大圓鏡智的法身同體。

    行筆至此,我們只是希望當代大家見聞覺知的佛教,能夠把事理看成一體的關係,把人我看成沒有分別的境界,把男女和萬物同樣平等的尊重,讓我們像人間的佛陀一樣,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們就是悟道成佛,也不能離開人間,也不能離開虛空啊。


    學員分享
    游詠程分享:
    布施可分為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二種。有相布施,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執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稱為世間布施;此種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報盡又再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當體皆空,而無所執著,因為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所以稱為出世間布施。又因為此三者有如車輪一般,能輾斷煩惱惑障,所以也稱為「三輪體空」。
    此外,擁有「三輪體空」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有隨緣不執著的快樂、解脫不企求的快樂;心中有了「三輪體空」的觀念,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動其心;物質的匱乏貧困,不能挫其志。心中常懷「三輪體空」的人,不企求他人的愛護、關懷,能將溫暖、慈悲布施給別人。因為心中本來無所求,所以不曾失去什麼,縱有所得,也視為多餘的幸福。所以,「三輪體空」是真空妙有的具體表現,是知足常樂的最高意境,是隨手可修的人間佛法,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行。
    江鋆景會長分享:
    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過幸福安樂的生活,那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林瑞嬌督導分享:
    6/11佛學講座-佛陀東傳中國後的發展,請各位師兄師姐一起來法寶寺聽講,行精進波羅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