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6月2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退讓原來是向前〉〈出家無家〉〈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天地人〉〈孝順〉〈與病為友〉
    二、研討內容
    【退讓原來是向前】51
    排班,講究次序,這是佛教所重視的。如所有的經典記載,佛陀早期的弘化生活,僧侶托缽都要「次第乞食」;在中華文化也有許多優良的傳統,諸如做人講究「溫、良、恭、儉、讓」。偈語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你不肯退後一步,就無法插滿整田的秧苗,所以謙讓裡,有甚深的哲理,謙讓裡,有無比廣闊的天空。
    退讓,才有前進的空間,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出家無家】52
    「出家無家」主要是指,出家後要安住在佛法上,要「出家無家處處家」;思想上要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53
    所謂「三教」,釋、儒、道。釋即指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家是指重倫理、禮治的孔、孟思想;道教則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而「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內容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
    不必去分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各有特色。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乎中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5月26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翁淑芳5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逆向思考〉〈無理與無情〉〈日日是好日〉
    二、研討內容
    〈逆向思考〉48
    跟人斤斤計較,處在不平情緒一定不會快樂,做到十修歌指引才會自在快樂。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靜土樂逍遙。
    〈無理與無情〉49
    佛門除了慈悲攝受,對頑強眾生有時也要以威力予以折服,慈嚴同尊是佛門教育的特色。〉做人要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修行之道。
    〈日日是好日〉50
    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地。真正的地理風水師是自己的心,有善念正派不執著迷信,每天都是好日子,每處都是福田寶地。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2025年5月12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 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心中有人〉〈人生的價值值多少〉〈人生無量壽〉
    二、研討內容
    〈心中有人〉45
    社會以人為本,以人為重,以人為我們的助緣,應該要心中有人才能活得安然自在。
    〈人生的價值值多少〉46
    不是光從收入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擺放的位置場所不同,人生的價值會跟著改變。
    〈人生無量壽〉47
    生命像一個圓,沒有所謂的起點終點,而是無始無終的。〉愛佛法無邊的浩瀚中,我們要學習阿彌陀佛的吳亮光無量壽,將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我之中─廣結善緣、造福社會,讓個己的精神不朽,等同創造了無量壽的生命。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5月5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 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不忘初心〉〈享有的妙處〉〈非佛不作〉〈儲財於信徒〉〈一半一半〉
    二、研討內容回饋
    小梅
    梁皇寶懺第一卷,講顯果報,跟我們今天的課相應,六根造罪,無量無邊,有像黑洞一樣看到不清無盡頭另一處。謝謝老師講課,應用很多佛陀時代故事,啟發我們了解因緣法則。
    秀麗
    自己解決一切心得:
    在承擔的當下是累積智慧與福德的因緣。不要逃避責任,多尋求協助。
    人在做天在看,個人身、口、意三業的造作,身所做的殺、盜、淫,口所犯下的妄言、惡口、綺語、兩舌,心𥚃產生的貪、瞋、痴等,所有的善惡行為,自己要負責承擔。種如是因 得如是果。
    人生在世一切問題都要靠自己解決。對自己的行為不要有僥倖的心理,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勇於承擔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智者之舉處世的態度。謝謝老師❤️❤️❤️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4月28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翁淑芳5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給人因緣〉〈互相添油香〉〈做己貴人〉〈財神是誰?〉〈有佛法就有辦法〉〈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二、研討內容
    給人因緣34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與人結緣最好的方法,則是給人因緣;你能給人好因好緣,人家就會回報給你好因好緣。「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一顆種子,只要播撒到田地裡,將來都會長大,都會有收成的。這一切意外的收穫,都會帶來一番的驚喜,所以給人因緣,也就是給自己因緣。

    互相添油香35
    信徒到寺廟喝了一杯茶、吃了一頓飯,認為不能侵損常住、叨擾常住,都會添一點油香;或者他感到自己難得到道場來,想結個緣,也會隨喜添個油香。所謂「錢進山門,福歸施主」,添油香能為信眾增加福德善緣。信徒為資助道場添油香,出家眾以服務奉獻為信徒添油香,彼此之間互添油香,這是非常美好的互助因緣。

    做己貴人36
    舉凡某人協助我找到一個很好的職業,是我的貴人;某人指示我一個發財的方法,是我的貴人;某人為我解決一個困難的問題,是我的貴人。
    最靠近自己的貴人,就是我們自己,只要自己人格健全,講道德、講仁義,勤勞、禮貌、忍耐、慈悲,對別人服務奉獻,對自己克勤克儉,人家就會讚美我、接受我,如此,我就是自己的貴人了

    財神是誰?37
    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的財神爺,所謂「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雙手勞動,辛勤奮發賺錢,雙手就是我們的財神爺;雙腿勤於走路,開發財源,雙腿就是我們的財神爺;耳聰目明,滿面笑容,口中多說好話,肯得向人點頭示好,它們都能為我們帶來財富。五根六識,就是我們的財神爺。我們可以把財神爺養在腦海裡;我的腦筋清楚,智慧明朗,所謂「智慧財」,有了智慧,不就能幫我賺來財富嗎?所以,求人難,求神難,不如求自己這一尊財神,應該比較來得容易。

    有佛法就有辦法38
    慈悲.智慧.包容.善巧.平等.方便.就是佛-平時依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法要用得恰到好處,整個人生境界才會提升。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39
    一個人力量單薄,能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因緣愈大,成就愈多。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快快樂樂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4月21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翁淑芳5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以法為家〉〈我是誰?〉〈自己解決一切〉〈我在眾中〉〈不要而有〉
    二、研討內容
    p100 以法為家
    現在的人住在哪裡?假如,你懂得的話,在佛教裡面有一句話,叫「法同舍」,也就是「以法為家」;佛法可以供給你安住身心,讓你在裡面平安快樂、歡喜自在。把真理的佛法當為自己的房屋,你住在真理的房屋裡,還要煩惱什麼呢?
    慈悲是佛法,六度萬行是菩薩的行道,你能奉行,就能自度度他,自覺覺人你把這許多的佛法,當作你的住家,住在這個佛法裡,佛法就是你的家。在佛法的這個家園裡,有歡喜,無災無難;在佛法的家園裡,有平安,不會有恐怖憂愁;在佛法的家園裡,你的人生會感到自在解脫。

    p102 我是誰?
    我是誰」,如果你不斷的反問自己,你就會知道,我要對自己負責,我要承擔責任,我要有使命感。我做一個國家的國民,我就要愛國;我做佛教的信徒,我就要愛教;我做一家之長,我就要負責我這一家的日用;我做大家的朋友,我就要遵守交友的誠信之道;我在社會上承蒙各行各業跟我結緣,讓我衣食日用都能順利解決,因此我也應該回報。當你自問「我是誰」?進而承當「我是佛」的時候,我們就要行佛之所行,不僅自己要自覺自悟,而且要能隨緣隨分的度化眾生,覺他圓滿。

    p105 自己解決一切
    人生的好與壞、苦與樂,都要自己直下承擔。別人對我的讚歎,歡喜承擔起來;好的機會來了,感謝承擔起來。同樣的,責任來了、困難來了,也要勇敢承擔;在承擔的當下,就是在累積智慧與福德因緣。你能抱持著「我要負責,我要擔當」的勇氣,自然會產生力量;如果畏懼困難,凡事推諉,必定難以成就。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天理昭昭,善惡、好壞,賴不了帳的,所以自己要能承擔自己的行為。所有自己造作的善惡行為,自己要負責承擔結果。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人生在世,一切問題都要靠自己解決,對於自己的行為,不要存有僥倖的心理,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能夠勇於承擔,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才是智者之舉,也是處世應有的態度。

    p107 我在眾中
    我們要知道,「眾」在團體的重要;例如:沒有士農工商,沒有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我一個孤獨的人,無法獨自生存。
    佛經裡形容十八層地獄,其中有一層地獄叫「孤獨地獄」。你不在眾中,獨自孤獨,就如身處地獄;你跟大眾生氣,你與大眾不和,古怪、鬧情緒、單獨、關門閉戶的時候,好像處在地獄裡一樣。
    偉大的佛陀創造僧團,「僧」就是和合眾;有和合的大眾在一起,「六和敬」的僧團才能讓人敬重。
    要知道,我們不能離世而獨立,既然不能離開群眾而生存,就要時時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需要有眾,我就要對他們尊敬,我就要對他們包容,我就要對他們服務,我就要讓他們接受我。
    所以你有眾,你有團隊,你有朋友,你有不捨棄一個眾生的心;你如果自己感覺到「我在眾中」,我要和大眾和諧相處,你才能為人接受。

    p109 不要而有
    不要,就是不貪取、不執著,不覺得這世間有什麼是我要強求的;所有一切都有自然的因緣。因緣很奇妙!不是你的,強求也沒用;是你的,即使你不要,你有因緣它也會來。
    「無」怎麼會有呢?「不要」怎麼會有呢?因為「無」比「有」更多。「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的;「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的。
    另外,「無」也可以生「有」,像乾涸的湖裡本來沒有魚,但等到下了雨,有水了,魚就來了;你到了一個雜亂土地上,本來是沒有花草綠意的,你努力整地清理,並撒上種子,這土地就開始花開草長,生氣盎然起來了。所以,這個虛空、這個大自然,一切也都是隨著因緣而有的啊! 
    心田裡有清淨河水,裡面自然會看到很多的寶藏;心田裡面有寬廣土地,自然就會生長五穀禾苗。一切隨順因緣,不要而有啊!

    【小梅回饋】
    梁皇寶懺第一卷,講顯果報,跟我們今天的課相應,六根造罪,無量無邊,有像黑洞一樣看到不清無盡頭另一處。謝謝老師講課,應用很多佛陀時代故事,啟發我們了解因緣法則。
    ‏ — 感到開心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3月24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放光〉〈舍利〉〈苦行〉〈棒喝〉(星雲大師全集網站篇目)
    二、研討內容
    〈19放光〉
    佛陀曾說過有四種方法可以放光,即:
    一、布施燈燭驅逐黑暗,是一種有形的放光。若能以真理、知識、智慧等法布施供養人,讓他不會走向愚暗痴迷,這就是放光。
    二、佛法欲滅時,為了信仰而廣修供養、常隨佛學、懺悔業障、護持正法,讓人不受外道怪力亂神影響,這也是放光。
    三、親朋好友意志消沉、行為不正時,能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走向正面、積極的道路,使他們不迷失方向,就是以光明照耀他們,也是放光。
    四、用一片真誠的心與人共事,就是放光。

    (20舍利)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圓寂的時候告訴弟子:「我圓寂之後,火葬荼毘,舍利(就是靈骨)可以把它放在十字路口,建個寶塔,讓人來紀念,引發人向善、向真、向解脫道的心,給大家在信仰上有個目標。」

    佛陀到底威德不同,所以荼毘以後,就有許多的靈骨;包括他留下來的頭髮、指甲等等所有物,應該都算是佛陀的舍利。對於這一位聖者身上遺留下來的遺物,當時八國的國王,各自從他們的國家前來爭取,佛弟子也很難應付;所以就有了佛教史上的「八王分舍利」的典故。
    我們要在佛陀的舍利之外,懂得佛法的智慧,佛法的功用,佛法能讓我們安身立命;這許多的密行,比舍利子更為重要。
    〈21苦行〉
    凡是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通過苦的階段。學習不是苦,當你用心投入,學有所得,反而會覺得學習是很快樂的事;修行也不是苦,即使是修苦行,在苦行裡面也會有很多的禪悅法喜。因此,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以苦為樂,苦中自有無比的喜樂。
    〈22棒喝〉
    禪門教育有一些很特殊的方式,有時候老師三年、五年都不同你講一句話;有時候無緣無故的對你拳打腳踢、棒打喝罵;有時候故意讓你受苦受難,明明可以說來給你聽的,他不說,他不教,而是用這些無情無理的方式來教育你;甚至在揚眉瞬目、嘻笑漫罵間,無一不是在說教,都是為了要讓行者自己去參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4月7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偶像〉〈禪和子〉〈常不輕〉
    二、研討內容
    (二十三) 〈偶像〉
    人要有偶像觀念,才有學習、效法、尊敬的對象;中國儒家有謂「見賢思齊」,若心中沒有偶像,就沒有學習的對象。偶像,有形式上的偶像,有觀念上的偶像,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偶像的崇拜;不崇拜偶像,形式上的、觀念上的偶像都沒有了,則人生何所依附?
    (二十四)〈禪和子〉
    「禪和子」這一詞,這是佛教興旺才有的。佛教界裡如果有很多的高人,才有「禪和子」的雅號,等於是以身教、言教,到處隨緣說法,教導禪修。這許多禪和子也不求名、不求利,生活簡單,安貧樂道,只是提攜後學,教導後學。所以,那許多禪和子,有的在禪堂裡,一坐就多少年,也有的住茅蓬,有的閉關,還有的到處參學,自利利他。
    (二十五)〈常不輕〉
    在很多的經論中,如《法華經》有一位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傳法音時出現,叫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見到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他對別人人格的尊重,絲毫沒有一點傲慢,也沒有對人家表示過一種歧視,所以他的名字叫「常不輕」。
    一般人只看到果上的成就,不知道因地的播種。諸佛菩薩很重視因地的修行,只有在因地的修行完成,才能開花結果;你在因地的時候看不起他,將來開花結果,也沒有你的份。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4月14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殉道〉〈報恩〉〈消災免難〉
    二、研討內容
    (二十六) 〈殉道〉
    殉道
    美國政治家派屈克‧亨利說:「不自由,毋寧死。」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也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佛教裡,一向就很崇尚自由,甚至可以說,信仰佛教本來就是要我們從專制、權威、神意裡解脫出來,要我們有自信、自尊、自我、自主的精神。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為了信仰的原故,世間一切都可以放棄。」因為信仰才是我們的寶藏,信仰才是我們的希望,信仰才是我們真正要求的生活。
    (二十七)〈報恩〉
    報恩
    中華文化倡導「報恩」的美德;就是在佛教裡,到處也都有「報恩」的思想。
    報恩是人類倫理的根本,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肯得報恩,他必定心有餘力,才會自願要去報恩。因此,懂得報恩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貧窮的人,哪裡會有力量去報恩呢?報恩的人,也可以說都是有情有義的人,都是社會上善良的、正派的人;反之,無情無義、不知恩惠的人,必定是自私自利的人。
    (二十八)〈消災免難〉
    消災免難
    佛教數千年的流傳,萬億的眾生信佛、念佛、拜佛,為什麼?為了求消災免難。能夠如願嗎?可能也不能如願。你沒有這許多因,就要叫佛菩薩賞賜你,讓你獲得結果,這不符合佛法。你要消災免難,當然,你可以拜佛、念佛、求佛……,佛,可以加持你,但是你自己也要去「行佛」。你實踐佛法,你奉行三好、四給,你到處廣結善緣,你發心為人服務;你有播種善的因,必然會有善的果;你沒有種善因,甚至還種了惡因,當然就要受惡的果報,就是佛菩薩,也救不了你。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5年3月17日(一)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陳秀麗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林芳伃.周靜嵐.翁淑芳6人

    【研讀討論】
    一、材料:《佛法真義》第二冊〈p060歡喜〉〈p064吉祥〉(星雲大師全集網站篇目)
    二、研討內容
    (十三) p060 歡喜
    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人心好像工廠,;假如你善於經營工廠,那麼產品必定優秀、良好,如此就能在社會上與人競爭,這都要看自己的能量與創造力。
    在佛光山「給人歡喜」是我們的信條,要願意把歡喜、禪悅布滿人間。
    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是歡喜的佛法,不但要給人幸福、快樂,也要給人歡喜,讓每個人都能解脫煩惱枷鎖,對人生充滿希望,進而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樂土。
    創造歡喜、快樂,如此信仰才有價值;而自己與佛教接觸,對佛教有了信仰,這樣人生也才有價值。希望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歡喜,人人都能快樂。
    (十四)p064 吉祥
    所謂「天下好語佛說盡」。吉祥是最圓滿的意思,所以現在國際佛光會,體悟到佛陀給我們的祝福,給我們的加持,因而在人與人之間推動,平時見了面時,都會互祝吉祥。甚至現在社會國家動盪之際,我也主張要「共生吉祥」,世間上各種生命的存在,都要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般親密,才能吉祥,才有和平。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你吉祥、他吉祥,統統都吉祥;人間一切眾生都很吉祥,那麼二六時中恆吉祥,不就是佛法普遍人間的意思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