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吉祥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1 年前
1 Achievement
98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吉祥讀書會
吉祥讀書會共讀
書名:星雲大師文集 人間萬事/p133/更新自己
時間:2025.05.22
導讀人:王玉揚
紀錄:張美惠
導讀文章: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四書》裡的《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說明人要不斷的更新,才會進步。
衣服破舊了,要換一件新的;房子老舊了,要加以翻新。新的環境,新的人事,新的團隊,必定有新的發展。一般常講,這是個新時代,對於老舊的過去不能留戀不捨,否則會被譏為「墨守成規」、「故步自封」,沒有進步。因此,人要從舊有的裡面脫胎換骨,脫穎而出,不要留戀過去,要懂得自我更新。
如何自我更新呢?
更新自我之道,在於:
一、反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人要反省,才能更新,才能進步。例如,我往日的作為有合乎他人的需要嗎?我所有的想法都能與人融和一致嗎?我的所作所為都能對別人有所利益嗎?每日都能反省自問:我對父母有盡孝嗎?我對朋友有幫助嗎?我對社會有貢獻嗎?我自己的行為有錯失嗎?我的良心能安穩嗎?人能反省,必有長進。
二、認錯:認錯是美德,更是勇敢的表現。所謂「知錯必改,善莫大焉」,人不可能都不會犯錯,但犯了錯要能知錯,而且要「知錯必改」,一定會有進步。人的經驗閱歷,都是從失敗、錯誤裡,一次一次累積而成為智慧,所以一個人都不曾犯錯沒有了不起,知錯能改才是偉大。但是犯錯而不認錯,那就是罪過了。我們看社會上,有一些人「死不認錯」、「自以為是」,其實他的人緣,他的成就,必然大打折扣。
三、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人要更新自己,「懺悔」是必要的修行。我們每天的語言,造了多少妄言、惡口、兩舌、綺語等口業;我們的身行所做都是殺盜邪行;我們的心裡充滿貪瞋嫉妒、愚痴無明。這些可怕的惡習存在我們的身心之中,如果不能經常懺悔,就如同衣服髒了,身體髒了,不每天洗滌,怎能清淨呢?
四、行善:我們要求自己自我更新,應該「已做惡事要更改,未做惡事要杜絕;未做的善事要積極去做,已做的善事要繼續加強。」所謂行善,連童子軍都要「日行一善」。如果社會上一人行善,則十人受益;百人行善,則萬人受益;全國的人都行善,則世界哪裡會不善美呢?
說一句好話是行善,做一件好事是行善,起一個好心是行善;社會要改善風氣,就是要靠我們不斷行善。所以,凡是有志於自我更新的人,應該要自我反省、認錯、懺悔,此外還要積極行善,透過人人行善,希望對社會風氣的改善,對普世人心的淨化,都能有所助益。
自我更新,繼而美化社會,祈願全民齊心著力,大家一起來!
討論題目
【一】聞:理解經文
你對《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有什麼初步感受?
王玉揚分享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要時時進步,要隨時隨地反省自己,才會更新自己。
你覺得「更新自己」是什麼樣的行動或心態?
闕藏村分享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最打動我。
心裡常充滿貪瞋嫉妒、愚痴無明。如果我們不能經常懺悔,學佛舊白修。
【二】思:內在思惟
你多久會主動反省自己?你反省時會注意哪些面向?
林美玉分享
每天在睡前會省思自己行為態度,語言是否讓人受傷讓人不高興。
【三】修:實踐行動,
如果明天要安排「日行一善」,你會怎麼做?
張美惠分享
給一個孤身在家的親人或朋友打電話,陪他聊天。
【四】證:印證改變
當別人指出你的錯誤,你會感到防衛、羞愧還是感激?為什麼?
簡王金玉分享
我會感激別人提醒我,讓我知道自己做錯事,讓我有改進的機會。
你認為真正的「自我更新」需要多久?一時、一日,還是一輩子?
林雪惠分享
我覺得自我更新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才會越來越好,不斷的進步。
2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吉祥讀書會
吉祥讀書會共讀
書名:星雲大師文集/相處之道/人間萬事第一冊卷三
時間:113/9/21
導讀人:簡王金玉
紀錄:張美惠
導讀文章:
家庭裡,父母要讓兒女接受,兒女要讓父母接受;機關裡,主管要讓部下接受,部下要讓主管接受。甚至於交朋友,我要讓對方接受,對方也要讓我接受;某一方讓別人不能接受,則不能得到人和,沒有人和,家庭、機關、朋友,都會吵吵鬧鬧。
現代的社會,一般人總希望別人待自己如何如何,卻沒有想到自己待人,也應該要同樣的尊重、合理,才能讓人接受。「讓人接受」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要如何才能讓人接受呢?茲舉下列數事,提供參考:
一、我的語言要讓人接受:人與人之間,不管上對下、下對上,語言不當,例如尖酸刻薄,要求無理,說話不合時、不合地、不合身分,讓人不能接受。語言不能讓人接受,連帶的,你的整個人他都不肯接受,甚至相互排斥,如此怎麼能和樂呢?
二、我的行為要讓人接受:人和人接觸,你的行為要能讓對方接受。對人沒有禮貌,即使是年老的長者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他也會嫌你老氣橫秋。年輕人行為傲慢,態度不遜,姿勢、肢體不當,或者吃東西沒有吃相,走路沒有走相,坐下來沒有坐相;跟人來往,你的行為態度都讓人不能接受,本來需要每天在一起相處的人,為了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日子怎麼能過下去呢?
三、我的態度要讓人接受:經常聽到有人向對方抗議:「這是什麼態度?」「你這麼傲慢,我可不吃這一套!」態度不友善,不管上對下、下對上,都讓人無法接受,這也是彼此相處常見的問題。例如,自己躺在沙發上,叫人為他拿東西;吃飯的時候,老是叫人幫他服務;別人進來,不肯招呼一聲,甚至一直嘮叨,數落他人的不是。如此即使身為主管,不斷責備部下的過失,不斷的讓部下難堪;當你的態度到了讓他不能接受的程度,大家相處就成問題了。
四、我的風格要讓人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格調、特色,但是自己的風格一定要能讓人接受,有的人說話太過囉嗦,行事太過細膩,交代、報告太過簡略,或者過於繁瑣、細碎,都會讓人難以接受。此外,有的人不肯跟人講話,或者一件小事不斷重複;講電話太過大聲,無視於旁邊有人;天天不停會客,一直標榜自己,自我宣傳;和訪客講話,不介紹主管、同事;經常私下吃零食,不分享他人;進出工作,態度神祕,旁人無從知曉;每天板著面孔,對人無禮,或者不合時地的在大眾之前大聲談笑。以上種種有失風度的行為,要想讓人接受,此亦難矣!
五、我的思想要讓人接受:現在有些人想法怪異,別人認為好的,他硬說不好;大家說不好的,他偏要為其辯護。尤其現在政治上有黨派不同,經濟上也分人我,乃至種族、宗教、文化,都各有不同。有的人堅持自己的主張,甚至強要別人接受他的看法,如此強勢,反而讓人無法接受。所謂「物極必反」,等到有一天別人都不能接受你的時候,自己想要有人緣,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也就不可得了。所以,如何「讓人接受」,這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問題。
討論題目:
一、我的語言要讓人接受
1.你最近一次感覺別人說話讓你「不舒服」的情境是什麼?為什麼?
金玉分享
那是在開會場合,是上司說了一些瞧不起、自我情緒很高,讓我感覺不舒服?讓我委屈難過又不能吐訴,只好認同上司看法,最後還是選擇忍耐,當時一度想離開這團體。
2.當你想表達不同意見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語氣或字眼?
美玉分享:
不會用你錯了,你的方法太笨了,會用我有一個不太一樣的角度想分享。
我的經驗跟你有些不同,可以說說看嗎?
3 「真話要用好聽的話說」,你覺得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瑞祥分享:
不一定要看狀況,太直白的話會讓人聽起來不悅,不如溫和好聽的話
二、我的行為要讓人接受
4.你認為哪些小動作容易讓人覺得不尊重、不禮貌?
玉揚分享
對話中 不看對方、邊講邊滑手機、打斷別人講話
吃飯時 咀嚼聲音大、不顧他人地夾菜、玩手機
上課/會議中 打瞌睡、翻白眼、用力嘆氣、講悄悄話
5.曾有沒有人提醒過你某些行為「不太得體」?當時你怎麼感受?
智玲分享:
開會是上司提醒我發表文不對題,感謝商斯提醒,然後慢慢改變。
三、我的態度要讓人接受
6.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你同意嗎?請舉例說明。
銘寬分享:
同意,態度不一定決定一切,但它決定你的人緣、機會與改變的可能。
7,當你不爽、不耐煩時,會從你的行為中透露出來嗎?
蕙如分享:
不會行為中透露出來,換句話說:「我現在有點煩,我們可以晚點談嗎?」
8 面對意見不同的朋友,你會如何表現尊重?
麗燕分享:
先聽完對方的話,再說自己的想法
即使不同意,也不嘲諷、不批評
說話語氣平和,不搶話、不否定
2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吉祥讀書會
書名:星雲大師文集/如何讓人接受/人間萬事第一冊卷四
時間:113/11/28
導讀人:徐彩鳳
紀錄:張美惠
導讀文章:
人在世間生活,不可能不和人接觸,接觸就要講究相處之道;懂得相處之道,人和人在一起,就會歡喜,就會讚美,就會交誼,就會成為朋友。相處之道很多,略舉如下:
一、多吃虧:做人,學習吃虧是很大的修養,也會獲得很大的利益。懂得吃虧就是討便宜,懂得吃虧就是增長自己的福德因緣。如憨山大師說:「吃些虧處本無害,讓他三分又何妨。」
二、多發心:所謂多發心,就是多勤勞,多為人服務,多做一點別人不願做的好事。像現在的「愛心媽媽」,乃至道場的義工,不就是主動發心奉獻嗎?「發心」就是開發自己的「心地」,山坡地開墾了,可以種植水果;荒廢的土地開發了,可以建大樓。當然,發心也有發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之別,其意義就更多、更廣了。
三、多請教:和人相處,資訊要分享,好事要告知他人;凡事多報告,多請教,必有利益。但是不能老是出些難題,否則就不是請教,而是找人麻煩,會適得其反,讓人討厭。
四、多主動:和人相處,不要凡事都要人家來找我,才肯跟人講話;凡事要人再三拜託,才肯幫忙。所謂菩薩發心,要做「不請之友」,多主動跟人問好、問安,多主動跟人微笑、行禮,多主動跟人表示友誼、善意。主動的人生,表示你的動力很充足;凡是被動的人生,就是能量不足,還需要靠外力來幫忙,才有動能。
五、多讚美:每一個人都喜歡別人讚美、奉承;適當的讚美,可以給人歡喜,應該不要吝於布施。讚美別人,比宣揚自己更有好處。
六、多隨喜:現在民主時代,常常開會,會中有提案人,也都有附議人,所以只要是好事,吾人應該給予隨喜、贊助。隨喜多了,表示結緣廣,有朝一日需要別人的幫忙,別人也會念在往日之情,給予回報。
七、多給予:做人之道,要學習「給人」。在歐美的社會,給小費是很普遍的事,佛教也提倡小小布施。給的人生表示富有,表示尊嚴,今日一個不經意的給予,他日別人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不過,給人不要著相,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求反而得到更多。
八、多知趣:和人約會,一定要遵守時間;和人相談,切忌囉嗦,讓人討厭,要在適當時間,應時而退。《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要識趣,知道對方喜歡什麼愛好,興趣什麼談話;你能知趣,則從人我相處之道當中,就能討到很多的便宜。
人我相處之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種藝術,當中有很多的轉彎抹角,有很多的巧妙之處,聰明的人都能心領神會,自然在人我相處之間就不至於吃了暗虧,卻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就划不來了。
討論題目:
1. 這篇文章總共提到幾種「相處之道」?請列出來。
美玉分享
一、多吃虧 二、多發心 三、多請教 四、多主動 五、多讚美 六、多隨喜 七、多給予
八、多知趣
2. 作者認為「多吃虧」代表什麼樣的智慧?
金玉分享
做人,學習吃虧是很大的修養,也會獲得很大的利益。
3. 文章中提到「發心」可以分為哪三種心?
金生分享
有發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
4. 為什麼「多請教」對人際互動有幫助?
玉揚分享
和人相處,資訊要分享,好事要告知他人,對人際互動有幫助,必有利益。
5. 「主動的人生」與「被動的人生」有什麼不同?
雪惠分享
主動的人生,表示你的動力很充足;凡是被動的人生,就是能量不足,還需要靠外力來幫忙,才有動能。
6. 作者如何形容「多讚美」的力量?
巧珠分享
讚美別人,比宣揚自己更有好處。
7. 「隨喜」與「附議」在民主時代有什麼關聯?
藏村分享
現在民主時代,常常開會,會中有提案人,也都有附議人,所以只要是好事,吾人應該給予隨喜、贊助。
8. 什麼是「不請之友」?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彩鳳分享
所謂菩薩發心,要做「不請之友」,多主動跟人問好、問安,多主動跟人微笑、行禮,多主動跟人表示友誼、善意。
給的人生表示富有,表示尊嚴,今日一個不經意的給予,他日別人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
2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台北-吉祥讀書會
北市北四區汐止二分會
吉祥讀書會
日期:113/10/26下午7:00~下午9:00
地點:簡王金玉督導家
帶領人:簡王金玉督導
記 錄:張美惠副會長
閱讀內容:阿彌陀佛 作者:星雲大師
不論大家有沒有信仰佛教,都會隨口而出「阿彌陀佛」;在寺院道場相遇了,不管認不認識,彼此之間都會互道一句「阿彌陀佛」。社會上哪一個人升官發財了,「阿彌陀佛」;哪一個人生意倒閉了,「阿彌陀佛」;你跌了一跤,「阿彌陀佛」,跌痛了沒有?你送東西給我,「阿彌陀佛」,表示謝謝。對於不善言詞的人,只要講一句「阿彌陀佛」,都能表達心中的意思。
可以說,宇宙間一切的語言文字,沒有比「阿彌陀佛」這句話更好、更有意義,也沒有比這句話更能通行無礙了。但是很多人卻都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恆的生命、真理、無限的力量、福慧共修、了生脫死的意思。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聽一位老和尚開示念佛的功德很大,他非常不服氣:「老和尚,『阿彌陀佛』四個字,念了會開悟、可以消災、會增福報,哪裡有那麼大的效果?」
老和尚聽到這種無理的問話,也很不客氣,很大聲的回他:「混蛋!」
青年一聽,生氣的說:「你是出家人,怎麼罵人!」
老和尚淡淡的說:「『混蛋』才二個字,你就反應這麼大;『阿彌陀佛』四個字,功德當然更強、更大了。」
念佛可以用正念對治邪念,繼而從正念到無念,所謂「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心空及第歸」,就能見到功效了。
其實,「阿彌陀佛」並不只限於修淨土法門的人可以稱念,或只是為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具有無限的功德,和「空」一樣,具有無限的意義。假如你的名字叫張三,人家喊你:「張三!」張三是什麼?這個「張三」與自己不見得有必然關係;但是對你說一聲「阿彌陀佛」,你也像阿彌陀佛一樣,與空義相印,與空義相合,這個利益、價值就很大了。
過去有一位晉平居士信仰淨土宗,精進修持,二六時中口裡總是離不開「阿彌陀佛」四個字。可惜這位居士雖然敬信佛法,但慧心並沒有增長。仙崖禪師知道他的情況,就想助他一臂之力。
有一天,晉平先生又到寺院來禮佛,仙崖禪師看到了,就喊:「晉平先生!」晉平看到禪師,馬上說:「阿彌陀佛!」仙崖禪師再次叫他:「晉平先生!」晉平一樣回答:「阿彌陀佛!」仙崖禪師再喊:「晉平先生!」晉平心裡覺得奇怪,但還是回答:「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就問:「你每句話都有『阿彌陀佛』,不覺得太煩阿彌陀佛了嗎?」晉平回答:「阿彌陀佛!我是念佛的人,當然佛不離口,佛不離心。」這次,仙崖禪師只說了一句:「阿彌陀佛!」轉身就離開了。
其實仙崖禪師的用意,是要告訴晉平,修行不能只是依賴阿彌陀佛,假如把阿彌陀佛深植在心中,自己做阿彌陀佛,不是更好嗎?所以我常說,真正的念佛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佛,要自我承擔,與其念佛,不如學佛、行佛,為大眾服務;能夠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的慈悲智慧,這才是稱念「阿彌陀佛」的真正意義。
讀書心得:
★大家無論是否信仰佛教,都會隨口說「阿彌陀佛」,在道場相遇問好、升官發財說恭喜、跌了一跤表示關心、送東西給我表示謝謝,對於不善言辭的人,不造口業、不起爭論,一句「阿彌陀佛」即可表示喜、怒、哀、樂!
★「阿彌陀佛」梵文意譯是無量光、無量壽,可以了生脫死、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恆生命、真理無限的力量、福慧雙修!
★「阿彌陀佛」可以對治邪念,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心空及第歸,心中度量如虛空,可容納宇宙一切萬物,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心量很大的人,就不會斤斤計較,待人處世要寬厚仁慈。
★一句「阿彌陀佛」和無量壽、無量光一樣,稱為萬德洪名,是與空相應相合,超越時光真理相印,真正修行的人,常常念「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
★修行不能只是依賴「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佛深植在心中,自己做阿彌陀佛,真正念佛,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佛不如學佛,發菩提心,為大眾服務,效仿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度眾生的慈悲智慧。
2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吉祥讀書會
汐止第二分會
114年4月22日10點~11點
地點:汐止區火鍋店
主題:道德福命(摘自菜根譚) 導讀:闕藏村督導
每一個人都期許自己:我有道德、我有福報、我的命運很好﹗
所謂【道德福命】不是你說自己有道德,就有道德,說自己有福報,就有福報。
【道德福命】是從哪裡來的呢?
有4點看法:
第一、道生於安靜:道在哪裡?道在寂靜的世界裡。平時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道就會浮現在前面。所謂【道】是很平等的,【道】是很普遍的,【道】是共有的,【道】是恆常不變的;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不把雜念去除,任他妄動、妄想,就不容易懂得【道】。
第二、德生於克己:什麼叫德?德是對自我的要求,不是用來要求別人,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怨怪周遭的人,你不好、他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有德的人不會如此,他會自我要求,自我健全,自我圓滿,這才是德。
第三、福生於簡樸,福在哪裡?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勤儉樸素裡,所謂【惜福】,福報要珍惜它,愛惜它,才有福報,你不惜福,把福報都浪費用盡了,當然沒有福報,所以在勤勞樸素裡面,容易長養自己的福報。
第四、命生於和暢:佛教講【四大本空】、【借假修真】、人要活在世間上,一定要有【命】,如果我們的性命結束了,身體不是我的了,身體腐爛了,就沒有色身依附性命,因此我們要重視身體,最主要的就是要維護我的性命,命必須要和暢,氣要和,心要和,當然人性也要和暢,什麼都能暢通,暢達,命自然會存在。
所以,【道德福命】從哪裡來?有四點:
第一、【道】生於安靜
第二、【德】生於克己
第三、【福】生於簡樸
第四、【命】生於和暢
問:文章中提到的【道德福命】各自是從哪裡來的?
答:【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克己、【福】生於簡樸、【命】生於和暢
問:【克己】的意思是什么?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樣的行為?
答:【德】是對自我的要求,不是用來要求別人,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怨怪周遭的人,你不好、他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有德的人不會如此。
問:星雲大師認為,為什麼要【惜福】?
答:所謂【惜福】,福報要珍惜它,愛惜它,才有福報,你不惜福,把福報都浪費用盡了,當然沒有福報,所以在勤勞樸素裡面,容易長養自己的福報。
問:為什麼說【德】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答:有德的人他會自我要求,自我健全,自我圓滿,這才是德。
問:【命】生於和暢是什么意思?你覺得【和暢】是哪些具體的行為或心態?
答:佛教講【四大本空】、【借假修真】、人要活在世間上,一定要有【命】,如果我們的性命結束了,身體不是我的了,身體腐爛了,就沒有色身依附性命。
因此我們要重視身體,最主要的就是要維護我的性命,命必須要和暢,氣要和,心要和,當然人性也要和暢,什麼都能暢通,暢達,命自然會存在。
林美玉、賴麗燕、王金玉、張美惠、王智玲、余瑞祥、闕藏村
1
0
0
0
0
0
台北-吉祥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北市北四區汐止二分會
吉祥讀書會
11月份讀書會
日期:11月28日上午9:00~中午12:00
地點:賴麗燕副會長家
活動內容:課題閱讀,分享讀書心得、聯誼交流敘餐、茶會。
帶領人:賴麗燕
記 錄:賴麗燕
參與人員:簡王金玉、簡金生、王玉揚、賴麗燕、郭巧珠
闕藏村、林雪惠、徐彩鳳
閱讀內容:
p316 第七八課 西方三聖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中峰三時繫念儀範》
【提要】
《阿彌陀經》說,如果有人發願往生,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手執蓮台,接引往生,因此淨土信仰自古即深入民間,西方三聖的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名號也牢牢深植人心,因此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反之,因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普為民間所信仰,因此促使淨土思想歷久不衰。西方三聖與淨土法門關係之密切,由此可知。
【正文】
在佛教的諸多淨土中,西方極樂世界普為信徒所熟悉,並且發願往生,其國教主阿彌陀佛,身旁有兩位脇士輔佐教化,一位是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一位是代表智慧的大勢至菩薩,三者合稱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又稱為補處菩薩,未來他們將依序遞補阿彌陀佛,先後成為極樂世界的教主。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於因地修行時,發了四十八大願所莊嚴成就的,此事詳載於《無量壽經》,此經與《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為淨土三經。其中《阿彌陀經》描述了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堪稱為極樂世界的導覽手冊。
觀世音菩薩為何名為「觀世音」,為何能化身千百億,並且具有大威神力,能夠遊諸國土,尋聲救苦,度脫一切眾生?這些問題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可以獲得解答。由於觀世音菩薩普為世人所信仰,因此《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早就被印成單行本流通,而且成為一般佛教徒早課的課誦內容。另外,在《悲華經》裡則記載著,過去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出生為一位國王,觀世音菩薩是國王的第一太子,名叫不恂,出家後號觀世音,因彌陀教導成就千手千眼,助佛教化,成佛後將名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不過,根據《大悲懺儀》上說,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名為「過去正法明如來」,只因不忍見眾生受苦,因而倒駕慈航,再返娑婆,宣說佛法,今人則以「慈航普度」來讚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及偉大行儀。
在西方三聖中,大勢至菩薩顯然比較不為一般信徒所熟悉。根據《悲華經》說,在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大勢至菩薩就曾與觀世音菩薩共同擔任阿彌陀佛的侍者,可見西方三聖的淵源極為深厚。
此外,根據《楞嚴經》記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三昧而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門來教導眾生,並以此攝受娑婆世界的念佛眾生歸入淨土。由此可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一樣能夠往生西方。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已成為淨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習題】
1. 西方三聖是指哪三位聖者?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
2. 請描述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ㄕㄨㄣˇ)、七重羅網、七重行(ㄏㄤˊ)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璃、硨(ㄔㄜ)磲(ㄑㄩˊ)、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3.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也可以往生西方?
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三昧而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門來教導眾生,並以此攝受娑婆世界的念佛眾生歸入淨土。由此可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一樣能夠往生西方。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已成為淨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讀後心得:
金玉督導與玉揚督導、闕督導分享念頌阿彌陀經多年。
人人為往生做準備,當是一心念佛,惟須一心稱念,萬緣放下,淨念相繼。
曾在佛光衞視七點師父講經中,聽過一實際的例子。即有一分會師姐來請師父
幫她肝癌末期的大哥開示,因病痛脾氣很不好。師父就準備好了要怎麼說及皈
依的資料。結果一到房門口,師姐大哥就很大聲的要師父停住,說:你什麼都
不要跟我說,只要告訴我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就好。師父就說「一心稱念阿彌
陀佛,萬緣放下」。結果那位大哥真的一星期後就往生了。
所以惟心所造,信心堅定,西方三聖一定會來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北市北四區汐止二分會
吉祥讀書會
11月份讀書會
日期:11月28日上午9:00~中午12:00
地點:賴麗燕副會長家
活動內容:課題閱讀,分享讀書心得、聯誼交流敘餐、茶會。
帶領人:賴麗燕
記 錄:賴麗燕
參與人員:簡王金玉、簡金生、王玉揚、賴麗燕、郭巧珠
闕藏村、林雪惠、徐彩鳳
閱讀內容:
p316 第七八課 西方三聖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中峰三時繫念儀範》
【提要】
《阿彌陀經》說,如果有人發願往生,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手執蓮台,接引往生,因此淨土信仰自古即深入民間,西方三聖的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名號也牢牢深植人心,因此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反之,因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普為民間所信仰,因此促使淨土思想歷久不衰。西方三聖與淨土法門關係之密切,由此可知。
【正文】
在佛教的諸多淨土中,西方極樂世界普為信徒所熟悉,並且發願往生,其國教主阿彌陀佛,身旁有兩位脇士輔佐教化,一位是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一位是代表智慧的大勢至菩薩,三者合稱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又稱為補處菩薩,未來他們將依序遞補阿彌陀佛,先後成為極樂世界的教主。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於因地修行時,發了四十八大願所莊嚴成就的,此事詳載於《無量壽經》,此經與《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為淨土三經。其中《阿彌陀經》描述了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堪稱為極樂世界的導覽手冊。
觀世音菩薩為何名為「觀世音」,為何能化身千百億,並且具有大威神力,能夠遊諸國土,尋聲救苦,度脫一切眾生?這些問題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可以獲得解答。由於觀世音菩薩普為世人所信仰,因此《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早就被印成單行本流通,而且成為一般佛教徒早課的課誦內容。另外,在《悲華經》裡則記載著,過去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出生為一位國王,觀世音菩薩是國王的第一太子,名叫不恂,出家後號觀世音,因彌陀教導成就千手千眼,助佛教化,成佛後將名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不過,根據《大悲懺儀》上說,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名為「過去正法明如來」,只因不忍見眾生受苦,因而倒駕慈航,再返娑婆,宣說佛法,今人則以「慈航普度」來讚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及偉大行儀。
在西方三聖中,大勢至菩薩顯然比較不為一般信徒所熟悉。根據《悲華經》說,在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大勢至菩薩就曾與觀世音菩薩共同擔任阿彌陀佛的侍者,可見西方三聖的淵源極為深厚。
此外,根據《楞嚴經》記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三昧而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門來教導眾生,並以此攝受娑婆世界的念佛眾生歸入淨土。由此可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一樣能夠往生西方。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已成為淨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習題】
1. 西方三聖是指哪三位聖者?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
2. 請描述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ㄕㄨㄣˇ)、七重羅網、七重行(ㄏㄤˊ)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璃、硨(ㄔㄜ)磲(ㄑㄩˊ)、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3.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也可以往生西方?
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三昧而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門來教導眾生,並以此攝受娑婆世界的念佛眾生歸入淨土。由此可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一樣能夠往生西方。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已成為淨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讀後心得:
金玉督導與玉揚督導、闕督導分享念頌阿彌陀經多年。
人人為往生做準備,當是一心念佛,惟須一心稱念,萬緣放下,淨念相繼。
曾在佛光衞視七點師父講經中,聽過一實際的例子。即有一分會師姐來請師父
幫她肝癌末期的大哥開示,因病痛脾氣很不好。師父就準備好了要怎麼說及皈
依的資料。結果一到房門口,師姐大哥就很大聲的要師父停住,說:你什麼都
不要跟我說,只要告訴我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就好。師父就說「一心稱念阿彌
陀佛,萬緣放下」。結果那位大哥真的一星期後就往生了。
所以惟心所造,信心堅定,西方三聖一定會來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shared a file on the site
1128吉祥讀書會.docx
438 kb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吉祥讀書會
unlocked the badge
Photogenic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