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教師讀書會📘
    時間:112年11月30日上午10:00
    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參加人員:范鴻英、黃麗容、李育麗、翁麗珠、陳雪霞、李美雲、莊秀蘭、錢素慧、吳秀鑾、陳淑貞、黃婌媛共11人

    導讀人:陳淑貞
    記錄:黃婌媛

    一、帶領人暖身活動
    《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金玉滿堂」~人間音緣~幸福是啥物

    二、閱讀主題:星雲大師著《釋迦牟尼佛傳》
    1、提婆達多叛逆遭報
    2、阿闍世王懺悔得救
    3、迦毗羅衛城的悲運
    4、特別的教化
    5、十大比丘弟子~舍利弗

    三、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大師全集~第三類「金玉滿堂」人間音緣《幸福是什麼》

    1、【提要】
    大師說幸福的境界,有多種層次。
    (1)第一層的幸福:是人們終其一生的追求,從小到大,勤奮求學、成家立業、力爭上游,莫不是為著幸福在孜孜矻矻、向上攀升。
    (2)幸福的第二個層次:與外在互動,在人際網絡裡構築幸福的基地。
    (3)幸福的更高層次:向內找尋自己的本來面目,開發自我的慈悲心、歡喜心,在生活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裡,歡喜修行,懂得轉念。
    (4)幸福的最高境界:以今生的光華去結福緣、積福德,連結到來世而得福報,

    2、【摘錄~星雲日記41】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一千多名弟子,我如何領導?徒弟在我心目中,我總是抱著「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心態跟大家相處。我待人用的是一顆心,所以人人與我接觸都會喜歡我。

    年輕人對「老人」總是不太喜歡親近,怕嘮叨、怕代溝,但在我印象中,不曾感覺有人嫌我老或不喜歡我。我的個性,不分年老、年輕、是男、是女,我都能跟他們相處。不僅可以打破年齡界限,且我雲遊到世界各地都很自在、安住,具有「地球人」的性格。

    我不容易記得人家的錯誤,就算對方真的很壞,只要有一點好處,其他的壞,我也都忘記了。過去有不少人欺侮我、傷害我,但現在有求於我時,我也會去幫助他,因我沒有仇恨的心。人與人相處,貴在一顆心,我感到大家都不怕我,是我最快樂的事。

    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早期跟隨我的弟子,都沒有嫉妒心、比較心,有肚量肯提拔後學。現在徒眾儘管有千人之多,但對常住、對身為師父的我,都不曾有異議,這種印心的感覺,讓我發願來生還要當和尚。

    3、提問:
    (1)文中提到什麼是「幸福」?
    (2)你覺得怎樣才算是「幸福」的人生?
    (3)創造「幸福」的人生,需要具備什麼?

    (二)閱讀主題:星雲大師著《釋迦牟尼佛傳》
    1、這次導讀這三個故事:
    (1)提婆達多叛逆遭報
    (2)阿闍世王懺悔得救
    (3)迦毗羅衛城的悲運
    深深感受佛陀的慈悲與願力,而大師述說一個個小故事,動聽且含因緣果報的輪迴,對學佛的眾生有莫大的啟示。
    (4)特別的教化:
    「周利槃陀伽的覺悟」
    「擔糞的尼提出家」
    「聞二百億的修行」
    「調馬師改往修來」
    「鴦崛摩羅懺悔皈依」
    「鬼子母的改心」
    佛陀教化眾生,總是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佛陀的慈悲、憐愍,像太陽、像大海、像大地的聖者。
    (5)十大比丘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佛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他。
    證悟法性、少欲知足,勇猛精進、常修禪定,為教為人、沒有我執、不喜相諍,遠閉惡人、降服外道,宣揚正法,

    四、心得分享:
    《陳雪霞分享》
    淑貞暖身帶領第三類「金玉滿堂」人間音緣:淑貞老師在唱「 幸福是啥物」時,聲音、律動、幸福的表情全顯示幸福的感覺。一看就知道她當下的心情是洋溢著快樂、滿足、讓旁觀的我們也跟著很有幸福感,這就是讀書讓人感同身受的功能。
    佛陀的特別教化讓我最感動的是:佛陀為了祖國迦毗羅衛城的命運,三次於琉璃王必經之枯樹下靜坐,希望能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充分的顯出佛陀為祖國人民的命運努力救護,但仍在是逃不過共業的果報,最終迦毘羅衛國仍被琉璃王占領!
    執政的摩訶那摩為了爭取時間,救更多的人,犧牲自己,把頭髮缚在樹根上,抱著樹根,不讓自己浮出水面,爭取更多時間讓人民逃走。這真是個王者悲壯的事跡。
    心有戚戚焉!
    我對佛陀說的叫人不要造業,以免種子生現行,最後還是要受完業報,因缘果報,真的要奉為圭臬。
    阿彌陀佛!

    《莊秀蘭分享》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在讀書會當時,各個滿臉笑容,有大師文學,法喜充滿。
    釋迦牟尼佛傳,說到提婆達多做惡多端,仍被佛陀稱為逆增上緣。
    阿闍世王誤信提婆達多建言,殺了父王。雖然懺悔可以得救,內心的折磨是難以言喻。
    迦毘羅衛國皇室,侮辱琉璃太子種下禍根造業,佛陀知道太子要攻打他的國家,佛陀經過三次的阻擋,仍然抵不了業力,悲慘而亡國,後來琉璃王也死於火災。
    最感動的是舍利弗,外道殺了目犍連後,又聽佛陀即將進入涅槃,他要比佛陀早進入涅槃,回家鄉拜別百歲的母親,才進入涅槃,智慧第一的尊者,令人肅然起敬。
    佛陀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十大比丘弟子的梵行,我們期待一一了解。

    五、結語:
    羅剎「鬼子母」生了很多的孩子,他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又很歡喜偷食人家的孩子。佛陀叫一位比丘,等鬼子母不在家的時候,把他最小的愛子嬪伽羅抱來精舍。

    鬼子母才驚醒知道自己的殘忍與錯誤,生起悔改的心。她也發願從此做天下孩子們的保護者,用慈母的天性,照顧天下的孩子。

    佛法常說要發慈悲心,但要發大慈悲心者,必定要能對一切眾生有“感同身受”的心。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是非,往往都是欠缺一份體諒心,若能角色互换,必能善於體察眾生的苦,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不傷害眾生,進而利益一切眾生。

    學佛修行貴在「懺悔」與「發願」,懺悔是決心斷除自覺惡習的誓言。當對自己的劣根、習氣有所察覺時,就要好好自我鞭策、發願揚棄、再接再厲、百折不撓,這樣才算是勇猛心,不致經常在懊悔中度日。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口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而懺悔過了之後,就不要再受干擾,應繼續活在眼前一瞬,清醒地處理眼前的事情。

    菩薩發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願導行,成就無上佛果!衆生以為典範,慢慢從佛法中心開意解,期待啓廸智慧淨化身口意,先發願去除內心的三毒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