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112.12.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2月14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尊重正法平等流佈分第十二p.198-p.205
    出席: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等7人。
    帶領:周財生
    記錄:洪美沙

    一、內容導讀
    (一) 第十二分是前文有為,有形有限量的七寶布施和無為功德的延伸,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本分分四項說明:
    1. 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2. 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3. 受持讀誦,希有第一。
    4. 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二、內容討論及說明
    (一) 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1. 什麼是「隨說是經」?
    答:「隨說是經」即隨順眾生而說,有四種含義:
    (1)隨說之人:能發心開演《金剛經》的法義,不分僧俗凡聖。
    (2)隨說之義:依著《金剛經》正確的意旨,不論事理深淺。
    (3)隨說之經:解說經文時,只要是能令人蒙受法益,不定章句前後之分。
    (4)隨說之處:講經之處所,不拘城市山林。

    隨處隨緣隨順眾生根性,能為其解說《金剛經》,就算是短短的四句偈,在講說《金剛經》之處,都會感應一切天人、阿修羅的恭敬禮拜。

    2. 說法和聽法,應該有什麼態度?
    答:《優婆塞戒經》提到說法、聽法各應具十六事:
    (1) 說法應具十六事:「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2)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因自己的過失、障礙使所聽到的事倍功半,如不專心、打瞌睡等。)
    3. 何謂五蓋與五欲?
    答:佛教術語,(1)五蓋是煩惱的異名之一,又稱為五障、和五退法。分為五個種類,貪欲,瞋恚,睡眠,掉(掉-心念躁動;悔-於所作的事心生憂惱,因而遮蓋心性, 使心無法寂靜),懷疑。(2)五欲是財欲、色慾、名欲、食慾、睡欲。或有稱色、聲、香、味、觸、法。

    4. 說法、聽法者有了正確態度,將有何好處呢?
    答:說法者能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能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只要能平等解說《金剛經》,講經之處,一切世間,三界六道總賅,天人阿修羅等,都會遵循佛敕,供養講經的處所,以此培植福德勝因,增長般若,因它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5.為何平等說法,會受天人供養呢?
    答:因平等說法,天人等眾生能以此培植福德勝因,增長般若,成就一切功德善法,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故
    佛陀於娑婆說法四十九年,不擇淨穢凡聖,賢愚高低,以平等尊重人人本具如來佛性的真心,度化無數眾生。

    5.佛陀如何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答:昔有跋迦梨的比丘,在參學的途中病倒,被王舍城的陶器匠人所救,在其家中安養。跋迦梨自知病重,來日已不多,便拜託看護他的朋友,到竹林精舍,請佛陀悲憫他,到此為他說法。佛陀立即允諾,前往陶器匠的家中。跋迦梨見到佛陀遠來,硬撐起病軀要向佛陀頂禮,合掌說道:「佛陀!我的病情已經沒有康復的希望,
    心中渴望能親覲尊容,頂禮佛足,但病軀已無法走到竹林精舍!」
    佛陀開導跋迦梨說道:「跋迦梨!我這老邁的身軀,也是成住壞空的,你應當知曉: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故法身即法性。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二) 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1. 什麼是佛的塔廟?
    答:依《心印疏》所言,有四種塔: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法塔;四、般涅槃塔。這四種塔是諸佛從降誕到涅槃,一生遊化的足跡。它們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
    (1)生處塔:由四句偈等,令說者、聞者都能開悟見性,法身妙體,圓淨性德,皆從聞經處生出。
    (2)得道塔:佛果菩提,皆因聞經而得成熟,此處即是得道塔。
    (3)法輪塔:能隨經義,為他人說,即是轉法輪塔。
    (4)般(若)涅槃塔:徹解理事究竟,自度度他,即得般涅槃。
    因此法音流布,不僅獲一切世間天人等供養,
    演說經義之處,即能出生諸佛,得菩提道果,立法輪道場,入般涅槃樂。因此法,可以安養一切眾生,可以守護一切善根功德,能恆順眾生,隨說是經,即名為供養諸佛法身。法即佛身,即塔廟處。法音流布處,即為有佛,當然應受一切世間天、人以華香、伎樂、珍寶所恭敬供養。

    2. 有形供養,不究竟。無形供養則能離於垢塵,植於德本,臻至賢聖,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因此何謂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
    答:四事為(1) 不捨道心,植諸德本;(2) 心立大哀,合集慧品;
    (3) 建大精進,嚴淨佛土;(4) 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的供養。
    3. 帶領人分享雪山童子的故事,大家欣喜。
    4. 佛陀於因地修行時,曾為雪山童子,為求得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足見法的珍貴。另佛陀的大弟子富樓那尊者,為使正法傳布,也不惜要為法忘軀。
    5. 雪山童子為求得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法的偈是什麼呢?為何他們不惜以身命換取法呢?
    答:(1)偈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為使偈永遠流傳世上。不論身遠的石頭或牆壁,樹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寫下這首詩偈,留傳世人,
    再著衣爬到樹上要墜下捐軀,而讓帝釋天假扮的羅剎感動饒他生命。(2) 又如佛陀弟子富樓那想到西方的輸盧那遊化。向佛陀述說己意:「輸盧那人民性情殘暴兇惡,如果他們訶罵毀辱我,但沒有出手打我,還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化的;如果他們動手打我,但並沒有用刀杖傷害我,他們善根還是具足的,可以得到教化;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我的身體,我會有如此念頭:他們仍是具有善良的本性,還沒有殺害我的身命;即使他們殺害我,我也會如此想:他們仍然沒有泯絕善良的心性,假借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體,得到解脫!」
    雪山童子與富樓那都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比生滅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價值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者得證入涅槃。而願犧牲己身。

    三、心得分享
    (一) 菩薩四事供養,證明有形的物質布施不如用心念、正念來精進的供養。
    (二) 雪山童子不為名聞利養,為法捐軀的精神,值得學習 ,唸其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可時時督促自己而開啟般若智慧,且布施廣結善緣,謝謝帶領人財生師兄的帶領。
    (三) 大家都感受到了本分提到說法和聽法,應該各具十六事的態度,極為受用,能使說法者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能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使法音的流布發揮不朽的價值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者得證入涅槃。
    (四)有同學因而體會到自己聽法的態度有許多要去調伏改善,如「聽時為斷聞根」,領悟到不要因自己的不專心、打瞌睡的障礙使所聽到的法打折扣。
    (五)李虹慧老師分享:1. 佛陀說:「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因此法身即法性,法,可以安養一切眾生,可以守護一切善根功德,能恆順眾生,隨說金剛經,即名為供養諸佛法身。因此我們要時時反觀自照,法身即法性。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才能求得明心見性。
    2. 本分提到說法和聽法,應該各具十六事的態度,的確讓我們今後會去改進,宣講佛法,要恭敬不可傲慢,要用歡喜心隨機說法,利人利己。
    3. 讀書會的教材要因應成員的素質、程度 ,選適合的教材;帶領人要有同理心能應機說法,方便善巧的引導初學者學佛法。
    (六)有同學也分享見法即見佛,學佛要專心,將繼續努力。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2年12月21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尊重正法平等流佈分第十二的三、四p.20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