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2,14:00-16:00
    地點:普門寺10樓1002室
    主題:六祖壇經2、第三品決疑品經文p1-18、問題1、p18-26
    成員:劉珍齡、賴平熙、鄭月娥、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等6人
    帶暖身:賴平熙
    帶領: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大家做七分鐘的全身伸展操,三分鐘靜坐。

    二、主題討論:
    (一)決疑品的經文上次其實已經討論過了,但因疫情隔了很久,所以今天我們再複習一下。
    (二)決疑品主旨是六祖惠能回答韋刺史三個問題:
    1. 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2. 念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3. 在家如何修行?惠能大師告訴大眾,在家可以用無相頌來幫助修行。
    (三)第三品決疑品有幾個原因讓我們很喜歡:
    1.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功德。
    2.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3. 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
    (三)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因為有所求、是屬福德,是有相的。功德是無相的,本能反應,自性發出的善念,起心動念是利他的,無私心,無所求的。比如:前幾日在十字路口,遇到一個師姐剛好手上的玻璃杯突然暴破,玻璃碎片灑滿地,令她不知所措,我即時給予協助,同時也帶動週圍的人一起幫忙,頓時都彌漫著善的氛圍,真歡喜。
    (四)大師在問題一也解釋「常行喜捨,才是富貴」。布施猶如播種、儲蓄。隨時布施儲蓄在心田裡的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等功德寶藏,才是致富之道。隨-自性發出。
    (五)大師說布施功德因心-起心動念(施者),田-福田-布施的對象(受者),事-布施的這件事,心田事三者不同,功德分勝劣。所以我們在布施時要以三輪體空為最勝。大師也告訴我們喜捨心中的寶藏是致富之道。比如:梁武帝把頭上的斗笠布施給淋雨的佛像,感得帝王的果報。
    (六)大師說布施如橋樑-布施是人天三福行,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也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所以也可以幫我們舖路造橋,讓我們往後過得更好,通往更美的地方。
    (七)西方就在眼前,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西方。對於外境的一切,了解緣起性空,過去心不可得,無所住心,則心就清淨,那何往西方。
    (八)如何讓心清淨?
    剛學佛時心無法靜,就要藉由禪坐來調伏心,慢慢的如果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那就是生活禪了。能自我觀照,不執著,常覺才能不住。深觀因緣法,才能做到無住,方能清淨。因緣來時要珍惜,緣滅時要放下。
    (九)菩薩道是以利他為主,但同時也是自利,比如宣講員在宣講的同時也要反求諸己,自己也在學習,也是修持。
    (十)六祖說在家修行如果能夠如法,等同在西方。在寺出家如果不行善,那等同在東方不在西方。這也是僧信平等。
    (十一)同學一致對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二句最相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自性能覺悟,而且能夠真心的去作好自己不是向外去求神拜佛。
    (十二)布施要以慈悲心、感恩心,將心比心的心態去做,就不會捨不得。如果剛開始還不習慣布施,先以小額來喜捨,慢慢的就能讓心胸開闊
    。比如每天微笑的面對別人、隨喜讚嘆、給人方便,也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十三)我們在境界中的起心動念造諸多煩惱,如何轉迷成悟獲得解脫的經驗分享一下吧!
    1. 三心不可得,尤其過去心不可得,比如:家人之間,有時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磨擦,以前會怒目相向,現在就以同理心去面對,甚至如果覺得對方的指責有道理,還會欣然接受,自我覺照,對於不愉快的事,不會「住心」。
    2. 對於跟家人的不合,現在可以用般若智慧去尊重對方,更以分工方式來分配工作。
    3. 學佛是學習快樂,尤其是人間佛教,了解因緣法,一切都隨順因緣,不挑剃不執著,做個可愛老人。別人快樂,自己也高興。

    三:回饋(今天的收獲):
    (一)對於福德與功德終於明白了。
    (二)以前總認為學佛就應該要出家,今天知道原來在家也是可以慢慢藉由薰習佛法,而能得解脫。
    (三)了解修行其實不用出家,在家用心修持也是可以往生西方。
    (四)對於家人的晚睡或看不慣的地方,
    現在學習放下。
    (五)看到貧女的公案,了解區別功德與福德,不在布施的多寡,在於「起心動念」。
    (六)心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希望慢慢的能把佛法傳承給家人。
    (七)福德可以存資糧-福。功德是自性本具有,但卻被習氣覆蓋,必須要靠般若智慧來讓佛性顯現名為慧。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即是福德、功德都要修持,方能成佛。
    (八)當宣講員如果心存名而宣講,就只是福德。如果為傳法,想讓別人因為我的宣講而受益,那就是功德。
    (九)終於了解大師為何把六祖壇經排在大師全集的123冊,因為整部的六祖壇經就是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禪,跟我們大師的理念很契合,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很棒!
    (十)大師教導我們布施法門:三好、四給,給我們很多法布施、義工舞台讓我們實踐。

    四、總結:
    今天第三品讓我們學到很多,了解禪淨雙修,念佛是為了要學佛、行佛,心中有佛,方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多113.4.11(補充替換)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p.302-308)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張麗滿、陳金鈴、賴平熙 洪美沙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複習上次:「實無有法得菩提」。
    答:佛陀要顯明並沒有一種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已空去所得的菩提法,即無「心外之相」;更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空掉,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此即「實無有法得菩提」。

    二、重點讀誦及討論
    (一)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以闇室,燃火燈明」為例,文:「佛說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提醒眾生因妄想執著,使百千歲中如在暗室,但如信如來語,能深解般若義趣,就如同舉燈炬照明,萬象即照;因此能信如來真實之語,即能破吾人百千歲昏闇,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
    (二)寶誌禪師托人悄話給南嶽慧思禪師:「為何不下山去教化眾生?」。慧思禪師答:「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噬,眼中無眾生可教化。」又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是什麼意思呢?
    答:南嶽慧思禪師回寶誌禪師說:「佛法已盡悟入於自心,知眾生都是自性佛,故無眾生可教化。」又告誡徒眾:「道的根源離我們修行者並不遠,自性的本性海離我們也不遙遠。只有向自己內心去追求,從外面是找不到的,即使認為你已找到、得到,那也是假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自性佛,有真如佛性,只是無明如鏡子蒙了的塵,貪、瞋、癡障礙了真如自性,要除去無明貪瞋癡的障礙,就如同拭去鏡子上的塵只有向內心去求,才能得到真如自性,而非往外去求。
    (三)漁人捕魚,一隻鳶鳥飛下,攫捕一條魚。千隻烏鴉看見了魚,便集體追逐,鳶鳥疲累心神渙散,失神,魚從嘴掉下,那群烏鴉朝魚落的方向繼續追逐,鳶鳥如釋重負,安心的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無時無處不恐懼煩惱,現在魚沒了,反而自在平靜,沒有了憂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答:這條魚,象徵內在的欲望,有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生起的煩惱像滿天追逐的烏鴉,緊緊的跟隨,讓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對慾望的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也就是我們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起分別心而生煩惱,要不去執著才能不起煩惱得自在。
    (四)「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如來又說「有為法皆悉生滅」?
    答:如來法身遍虛空,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因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證真如自性,故名「如來」;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在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或言說求,故為「無實」;但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但諸佛如來以大慈悲,為護愚痴凡夫驚怖,隨順世諦,如是說「有為法皆悉生滅」,而實際「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平等法性所顯,而菩薩度化眾生是依其根性隨順因緣,方便說法度眾,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
    (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捷徑。晦堂禪師答:「我無隱適處與你。」有一天,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無隱適處與你。」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什麼意思呢?
    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快速方法。晦堂禪師答:「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當那一天,兩人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讓你聞到花香。」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即你自己專心的遊山,心無旁騖,自然聞到花香,是不假外求的。」同樣的參禪悟道也要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以清淨心自能開悟。
    (六)「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是什麼意思呢?
    答:從真諦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通達無我、法才是真菩薩。佛陀以發心、度生、嚴土再三囑咐:
    1.約能發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約能度生: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3.約所嚴土: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所以菩薩要融通無我執,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
    (七)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
    答:菩薩應作如是觀:一切諸法猶如幻,如夢,如水中月,如響,如影,如芭蕉,無堅實;如水沫,體性弱,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真心,往還娑婆度眾不住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
    (八)石頭自回禪師是石匠,又稱「回石頭」。目不識丁,卻渴仰佛法,時常請和尚幫他讀誦經書,聽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誦不少。他鑿石做工,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著。有一天,他又在鑿石,因石頭十分堅硬,使盡力氣狠狠地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他於火花中忽然省悟。向大隨禪師頂禮說道:「用盡功夫,渾無口鼻。火花迸散,原在這裡。」而悟道。
    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說罷下座而去。他的開示是什麼意思呢?
    答: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沒有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哪一個地方不是路,能讓你開悟,只要明心見性,自能看到真實面貌。
    (九)總結:
    眾生是自性佛,人人都有真如自性,法身遍虛空,如同如來無去無來無障礙。法從自心求,只有向內心開發,才能增長般若智慧。

    三、分享與回饋
    (一)李虹慧老師:「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入心,民國七十年認真修禪,退休後致力佛光會的弘法活動。讀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體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因此要深入經藏開啟智慧,布施分能力與財力。老年要有身體健康的本錢與經濟的能力-金錢,如何應用金錢?要無分別心,不能輕視金錢的力量,讓錢發揮更大的效用,在修行當中拿捏好無住與無我。
    (二)有同學說: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即能演說諸法真實空義,因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故名如來。「以如實之智,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故也叫如來。「如來法身,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故名如來。
    「如實知眾生種種欲樂,悉能示現,為眾生指示解脫之道,令眾生遠離邪道,住於真理正道」故名如來。以自己知道的如來各面向與大家分享。
    (三)另有同學說:每個人都是自性佛,要自己成就內心的真佛,而非向外去求,如同我們熟知的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卻因無明而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卻忽略自家珍寶,要往內找,去找到真正自己的真如本性, 則處理事情就能抓住重點,順利解除困擾與煩惱,生活自在。
    (四)有同學說p.307回石頭上台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白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很有感應。
    每天行住坐臥,眼見耳聞,到處是路,若明白自心的清淨,便是大解脫道。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只有自心清淨自然了然於心,得到萬物為你說法,處處都是道場。
    (五)有同學說,p.306「參禪悟道,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勘破六根,六塵,使心清淨自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來自它來,去任它去,如如不動,不受影響,就能以清淨心覺悟實相。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1.p.334~338,2.p.31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4.1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p.317~324)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洪美沙、張麗滿、賴平熙、鄭月娥等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張麗滿

    一、複習上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講述四件事︰1.無有眾生實滅度。2.實無有法得菩提。3.一切法皆是佛法。4.「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二) 從這四句話中可得到什麼智慧?
    要究竟無我、離四相,要以無相智慧行六度,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方為如實發菩提心的真菩薩。凡夫對空性智慧不解,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究竟解脫,要破除我執與法執。佛陀告誡菩薩行者,不要被「一切法,無我」的法相障道,更不可落入斷滅空。

    二、讀誦「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原典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 所謂「一體同觀」者,即是「萬法歸一,更無異觀」之意。故能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眾生心。眾生與佛,本來無異,都有佛性,只是眾生隨業遷流,忘失了本性。而佛不為業轉,了悟真心。佛知眾生本為同體,因同體而起滅度無量眾生之大悲也。
    1.如來具有徹知盡虛空、遍法界的佛眼,多的恆河沙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
    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
    2.眾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因緣現出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妄想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都是不可得的。」
    3.當我們洞察理解「一體同觀」對我們人生有什麼好處?
    答:(1)迷解的層次不同,可以提升對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理解。(2)有了這樣的理解,人生可以更幸福美滿快樂歡喜。因為有空性智慧,對事能看透,自己就安然自在,跟別人相處,更有同理心,慈悲心,包容心。
    (二)佛具五眼,遍觀一切眾生心行,徹見三心了不可得,究竟在講甚麼?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所能看見的有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矮
    1.「肉眼」這裏的「如來」就是講應化身如來,才會跟須菩提對面講話,因為應化身如來,他有父親,有母親,他也是血肉之軀,當然有肉眼!如來有肉眼,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同中有不同的地方,因為他還有下面經文中的四個眼。
    2.「天眼」就是天界眾生的眼睛,天界眾生的眼睛他不生障礙!我們凡夫的眼睛,隔著一張紙就看不見,何況隔著一道牆壁,那更是看不見了。但是「天眼」他能通達無礙的。
    3.「慧眼」就是二乘聖人的「智慧眼」,他能見到「我空之理」,前面說到,須菩提「深解義趣」後,就感到自己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聞這樣深奧的「般若妙理」,因為那時他只有小乘聖人的「智慧眼」,大乘般若妙理他尚未聽聞,今天才聽到,所以感嘆不已。
    4.「法眼」就是「菩薩眼」,菩薩的眼能夠觀一切諸法的差別相,能分別得很清楚,故能慈悲度眾。
    5.「佛眼」可攝一切眼,一沙可攝一切沙,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這個示現用意,就是教我們去參究金剛經,一定要多聽聞,去思惟,去探尋金剛經的道理。
    (三)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一個佛世界。什麼意思呢?
    那麼多的佛世界就是說「恒河沙數的恒河中沙」那麼多的世界,裡面的眾生。無量數的眾生,其心念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眾生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而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但是妄念隨緣造業,眾生才往還六道輪迴。
    (四)「一砂一世界。」什麼意思?
    是從一粒砂,就能看到宇宙的奧妙;世間萬物均能以小見大來詮釋。認識的時空,嘗試對自然世界進行認識和解讀。

    三、分享與討論
    (一)李虹慧老師:1.所謂五眼,除了肉眼、天眼外,尚有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現象,所以能出離五蘊、出三界,不受身心束縛,不再生死輪迴。2.記得認識很多人,修禪,就是可以開天眼、慧眼,修行的功夫可達阿羅漢境界,但受五欲境界誘惑,還是會墮入輪迴。
    (二)一切悉知悉見、具受清淨五眼的佛陀,慈悲說法,令人、天、二乘、菩薩等,不再被妄想執著障覆,能了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只因佛陀徹知究竟真理,才能發起大力用,於六道隨緣度化,周濟一切含識。
    (三)一切法勝唯有行,清淨寂定不過心;生佛平等,一切法在生活中,我們要去學佛,行佛。
    (四) 無惡不作的乾達多公案。
    乾達多,一念之仁未踩死蜘蛛。乾達多做盡壞事,死後墮入地獄。當他正在受苦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細如鋼針的蜘蛛絲。他趕忙攀著蜘蛛絲,要脫離無間煉獄。當他低頭一看,地獄的眾生也跟在他後面攀爬上來。他把尾隨的同伴,一個個踢了下去。突然蜘蛛絲斷裂,乾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的地獄之中,再度承受無盡的刀剮火煉之苦。這個公案的體會是甚麼?事告訴我們,我們起心動念,很重要。一念慈悲,蜘蛛絲從空中飄下、一念惡念,就萬劫不復。
    (五)、佛世界如恆河沙。
    1.「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2.念佛者,要觀想佛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要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
    3.有同學分享與佛感應道交:(1)房子才心想賣,突然就很多家房仲自動要幫我賣。(2)老鼠在我家,要把牠趕走卻找不到,結果他自己掉到空水桶裡,讓我能用塑膠袋抓牠去公園放生。(3)曾很著急要找醫生,結果醫生就出現在電梯門口。足證「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六)、打坐,入定,眼前就看見一隻大蜘蛛在肚皮上的公案,你怎麼看。
    是說一位比丘很歡喜打坐,一入定,眼前就看見一隻大蜘蛛爬在他的腿上,怎麼趕也趕不走牠。經請教他人,謂拿筆在蜘蛛身畫圈作記號。這天傍晚,禪僧沐浴淨身的時候,赫然發現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竟然就在自己的肚子上,他才恍然大悟,看到蜘蛛是妄想,幻境一直擾亂他入定。所以這念心若能時時安住在覺性上,就能真正落實修行,成就佛智。
    2. 李虹慧老師說:(1)打坐,入定,看見一隻大蜘蛛,可能過去世有因緣。禪修到一個層次就會出現考驗,最怕自己的心魔來搗亂。(2)從初期學佛就用很誠心在恭敬中禮佛。在參加受菩薩戒前我先看一本書,學到如何發心求受淨戒。我用很誠懇的心與佛感應,儀式過程,當大悲咒水灑下時,我感應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大師說學佛者要明白心與佛要感應修行才有根本。

    四、回饋
    (一)、各位同學用什麼方法,幫助你的心跟菩薩感應道交呢?
    念佛、念心經、加上持咒。經常持誦久了就會感應,就可以與佛感應道交。這些密行主要目的是把心身平靜下來,心定才有機會發現般若智慧。
    (二)李虹慧老師說:各個法門都以無量誓願學,學任何法門基礎要打穩,身體要照顧好,要自利才能利他,從廣結善緣開始,要有次第。佛也是覺照到生、老、病、死。經過累劫修行與六年苦行。我們對任何會員要有包容心。進入多聞樂活讀書會,領會更深度佛法經意,在珍齡老師帶領下,著力點都很適當,這也是弘法。
    (三)從退休後就以聞慧下手:讀經、聽師父開示、看註解。到了思慧,消化、思惟、理解、融會貫通,加上修慧用經中的道理、智慧,佛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修持)。從了解《金剛經》經義,與佛相應,發願︰即種下智慧種子。
    (四)有同學說自己的生活時間比較不固定,沒有做定課,以宣講為主;以前一段時間,我常常念《藥師經》後來念《阿彌陀佛》十萬次。平常身體不適的時候,就念《藥師咒》。最近,窗外的花架上,飛來了幾隻斑鳩鳥,在那裏築巢生蛋孵化了幾隻小鳥。與牠們平和相處。
    (五)又有同學說:現在比較忙,咒語都沒念,暫時把定課放下,因行佛實在是沒有時間。每天只是在想如何找義工幫忙活動,還有安排會務。雖然事情再多,我都的心都很歡喜,我知道,甚麼時期該做什麼修持。
    (六)另有同學說:家裡供奉一尊約50公分高的《觀世音菩薩》,放在客廳角落桌子上。
    我每天上香,迴向。早出晚歸都會向菩薩問候,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前陣子地震,我人在越南,回到家時《觀世音菩薩》,平面躺在地上,一點擦傷也沒有,真是不可思議;我找一個朋友一起幫我抬起,我的朋友跟我說你的修持很誠心。那一晚我很感動,久久不能入睡,我想這應該是,我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道交吧。(大家都,恭喜麗滿師姊的50公分高的,《觀世音菩薩》毫髮無傷。)
    (七)總結:在本分第一、二兩節裡面,大師不斷引用經文或公案,就是告訴我們,萬法由心生,心念會影響我們的世界。心中有佛,才能與佛相應。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p.324~338)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4.1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p.302-308)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張麗滿、陳金鈴、賴平熙 洪美沙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複習上次:「實無有法得菩提」
    答:佛陀要顯明並沒有一種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已空去所得的菩提法,即無「心外之相」;更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空掉,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才被然燈佛授記成佛,不但是種鼓勵,也是讓眾生有榜樣起而仿學。也就是有四相即非菩薩,了知佛性本空,發平等心對眾生無分別,因為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無所得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二、重點讀誦及討論
    (一)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以闇室,燃火燈明」例,文:「佛說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提醒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信如來語,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即破吾人百千歲昏闇,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
    (二)寶誌禪師托人悄話給南嶽慧思禪師,「為何不下山去教化眾生?」。慧思禪師答:「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噬,眼中無眾生可教化。」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是什麼意思呢?
    答:南嶽慧思禪師回寶誌禪師說:「佛法已盡悟入於心,眾生都是自性佛,無眾生可教化。」告誡徒眾是:道的根源離我們修行者並不遠,自性本性海離我們也不遙遠。只有向自己內心去追求,從外面是找不到的。找是找不到,即使認為你找到得到,那也是假的。」每個人都是自性佛,有真如佛性,但如鏡子蒙塵,被無明貪瞋癡障礙了真如自性,要除去無明貪瞋癡的障礙,只有向內心去求,去得真如自性,而非往外去求真如自性。
    (三)漁人捕魚,一隻鳶鳥飛下,攫捕一條魚。千隻烏鴉看見了魚,便集體追逐,鳶鳥疲累心神渙散,失神,魚從嘴掉下,那群烏鴉朝魚落的方向繼續追逐,鳶鳥如釋重負,安心的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無時無處不恐懼煩惱,現在魚沒了,反而自在平靜,沒有了憂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答:這條魚,象徵內在的欲望,有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煩惱也像滿天追逐的烏鴉,緊緊的跟隨讓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也就是我們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起分別心而生煩惱,要不去執著才不起煩惱與造業。
    (四)「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如來又說「有為法皆悉生滅」?
    答:如來法身遍虛空,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證真如自性,故名「如來」;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在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或言說求,故為「無實」;但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但諸佛如來以大慈悲,為護愚痴凡夫驚怖,隨順世諦,如是說「諸法生滅」,而實際「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平等法性所顯,而菩薩度化眾生是依其根性隨順因緣,方便說法度眾,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捷徑。晦堂禪師答:「我無隱適處與你。」有一天,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無隱適處與你。」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是什麼意思呢?
    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快速方法。晦堂禪師答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當那一天,兩人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讓你聞到花香。」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即你自己專心的遊山,自然聞到花香,是不假外求的。」同樣的參禪悟道也要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以清淨心自能開悟。
    (六)「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是什麼意思呢?
    答:從真諦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通達無我、法才是真菩薩。佛陀以發心、度生、嚴土再三囑咐:
    1.約能發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約能度生: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3.約所嚴土: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所以菩薩要融通無我,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
    (七)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
    菩薩應作如是觀:一切諸法猶如幻,如夢,如水中月,如響,如影,如芭蕉,無堅實;如水沫,無體性,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真心,往還娑婆度眾不住心。
    (八)石頭自回禪師是石匠,又稱「回石頭」。目不識丁,卻渴仰佛法,時常請和尚幫他讀誦經書,聽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誦不少。他鑿石做工,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著。有一天,他又在鑿石,因石頭十分堅硬,使盡力氣狠狠地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他於火花中忽然省悟。向大隨禪師頂禮說道:「用盡功夫,渾無口鼻。火花迸散,原在這裡。」也就是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
    三、回饋
    有同學說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卻忽略自家珍寶,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可惜。 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慧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1.p.334~338,2.p.31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3.2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2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七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賴平熙 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讀誦「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原典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 本分如第二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十七分,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而
    第二分,佛告須菩提: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兩分有何差別?
    答:第二分是對初發心的菩薩(善男子,善女人),既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就應該安住在菩提心不令忘失。並且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而第十七分是已發心並已在修行求證得果位的菩薩(善男子,善女人),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因為如執著於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則有我執與分別的心,就會起煩惱,自然不會是菩薩。因為菩薩已證得空性智慧,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故對眾生是平等看待,無分別的。
    (二)「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是什麼意思呢?
    答:如來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的法,
    是實相也不是實相,因為實相者,其實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因此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因緣所生,此平等法性所顯,所以,如來才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謂的一切法,只是因緣生因緣滅,隨順世諦事相而說,但就空寂性體(萬法本空)的立場而言,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只是就其因緣而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三)1.「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2.「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各又是什麼意思呢?
    答:1.須菩提!如果菩薩起這樣的念頭:『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稱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如此就意味著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佛土,即有分別心,又是落入執著。實際上,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無實有自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全巧方便立的假名「莊嚴佛土」。
    2.須菩提!如果菩薩能通曉我執、法執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
    菩薩已經證得實有自性
    ,空寂性體,萬法本空的真理。
    (四)討論與分享
    1.李虹慧老師說:佛法在恭敬中求,我們發心立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先要腳踏實地先紮根,完成四正勤四句話:「已生惡法為令除斷,未生惡法不令生,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為令增長。」修行佛法,就是斷惡而生善。要如金剛經說的如實關懷眾生,功勞一切歸於佛。如白沙屯媽祖出巡,護教者眾多,因為大家在苦難中,尋找一根浮木,當心沒力量時,就需要諸佛菩薩的護持,來供養來懺悔,取得心的力量。
    2.有同學搭便車說:(1)學佛要無得而得,成佛非目的,學佛後自覺無我修的不錯,因為人有惰性,所以要常親近道場,懺悔及精進,因為學佛有層次,要無所求,要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都不放心上,
    也察覺自己生氣的時間越來越短。(2)學佛重在思考,要不斷反觀自己,將佛法內化,才能用在生活上,才不會退步。(3)要反觀自照,自性眾生誓願度,將貪瞋癡等心內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消除。

    二、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講話
    (一)本分的重點要旨有四,是哪四項?
    答:1.無有眾生實滅度。2.實無有法得菩提。3.一切法皆是佛法。4.菩薩通達無我法。
    (二)無有眾生實滅度
    1.本十七分,世尊重複問與第二分相同的問話,「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有幾種差別呢?
    答:4種,(1)對象根器不同,(2)發心深淺不同,(3)妄心粗細不同,(4)降伏內外不同。
    (1)對象根器不同:第二分是就薄地凡夫,初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說;第十七分是就已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言。
    (2)發心深淺不同:前者為初學發心,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願心,重在信、解空性之理;後者則是理已悟解,但仍待事修,重在以「修行證果」,廣行菩薩行,並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
    (3)妄心粗細不同:前者是薄地凡夫的妄想憶念;所言及妄想是粗糙的,後者的是已悟解般若義趣,於事相上修行時微細的妄心。
    (4)降伏內外不同:前者著重先除去「心外的境界相」,後者是致力於去除「心內的執著相」。從心外到心內的境界和所執取的諸相,都應一併降伏剔除淨盡。
    2.《方廣大莊嚴經》: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是什麼意思呢?
    答:要體悟緣起性空,
    因緣生因緣滅,因為萬法本空,有相皆幻化不實,如水上泡,猶如芭蕉不堅實,故內外皆沒有「眾生相」,即能尊重一切眾生如佛,因為眾生、諸佛之名,不過權設方便,示教利喜而已。
    3.丹霞禪師常對門人說:「你們(1)「那個東西」要好好保護,那不是能談論之物。難道『禪』可以解釋嗎?又哪有什麼『佛』可成?『佛』這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愛聽。現在學佛的人紛紛擾擾都忙著(2)參禪問道,卻不知自家寶藏。我這裡無道可修,無法可證。(3)「了卻自心,別無疑慮」。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像一個瞎子引著一群瞎子一起跳火坑!」是什麼意思呢?
    答:1.丹霞禪師已明心見性,故能無事無求,
    心中自然無畏。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證得實有自性,自然能發同體的慈悲觀,平等的智慧觀,心地純淨無染,眼裡沒有眾生相,心裡也沒有眾生相,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反之有分別心,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會像一個瞎子引著一群瞎子一起跳火坑!
    2.你們(1)「那個東西」要好好保護,那不是能談論之物。指的是「實有自性的心」。
    學佛的人紛紛擾擾都忙著(2)參禪問道,卻不知自家寶藏。說的是參禪問道,向外求卻不知自家寶藏,應該向內求。
    a.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卻忽略自家珍寶,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可惜。 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慧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b.最初由參禪問道下手,當有宗教的基礎時,就要隨時反觀自照,向內求,以求明心見性,找到真正的自己,就能清安自在,而無畏。
    (3)「了卻自心,別無疑慮」。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會像一個瞎子引著一群瞎子一起跳火坑!也就是不知自家寶藏,應該向內求,只有向內求自心本性,明心見性,找到真正的自己,就能清安自在,而無疑慮及無畏。

    三、回饋
    (一)有同學說,深入經典,如今自己會聞進到思,正在學修,常以三十七道品在生活中檢視,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來對治貪瞋癡,去商場購物已能只購需要的,不會購買家中上有存貨的;對回應先生的問話,已不會因情緒而大聲,能平心靜氣的答話。會常以四念處或佛法來檢視自己的過錯而去更正。立願要將佛法在生活中如實修行。
    (二)李虹慧老師說:學佛要深入經藏,多學經典,參與法會視個人的因緣,根據因緣,時間不空過。禪坐是要靜下心,看心,佛法往內心求的前提要先做好基本功,具有正知正見,如同藝術家如未建立藝術所需的基本功如素描寫生、用色彩的經驗,是無法完成成功精彩的畫作。
    (三)有同學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要我們有如上的正知正見,有如法的心,貫通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四)學佛多年,當與無信仰的朋友出遊多日,發覺信仰的力量,有宗教信仰,會讓人心有皈依處,能自在,能得解脫,領會
    「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來自它來,去任它去,如如不動。 心能自在、快樂。

    四、總結
    學佛最大的目的是求心的自由自在,無煩惱束昂昂昂ㄤ縛。因此學佛要發心立願,學好紮實的基本功,對佛法有正知正見,並要常自我覺照,使能證得實有自性,空性智慧任運自由無煩惱。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11日下午3:30-5:30(4/4星期四,因是清明節,讀書會停一次)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p.299~)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3.2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之三、四(p.275~283)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 洪美沙等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
    (一) 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現世如因猜疑與人生嫌隙,或懷瞋怨被毀謗,或依權勢被欺凌,等輕賤事。乃是先世罪業的報應現行,接受、忍辱
    能將前世惡業轉化、今世福慧增長。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1.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遠不及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因供養諸佛,事屬有為,果報仍可思議計量;受持般若,功屬無為,故不可稱量勝數。
    2.發心立願供養諸佛不如無心,「無心」即離相,無所求。如須菩提心無所住,而生清淨心,與深妙法相契,故感雨華天樂詠歎。

    二、讀誦第十六「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1.佛陀以狐性多疑,譬喻末法眾生信根怯弱,聞般若勝福,狂亂不信,以致謗法獲罪業。
    2.學佛者,信根應當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所有的善法都是透過「信」開發出來的。
    3.故佛陀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要深信。
    4.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百丈禪師協助原是修行人卻墮五百世野狐身的老人解脫野狐之身。乃因昔時該修行人回答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回答:「不落因果。」故。百丈禪師為其釋疑,答道:「不昧因果!」使其大悟,只因一念昧於因果,背離正道,而受墮五百世野狐身,今得解脫。
    (1)眾生因執著而造業,因此「菩薩怕因,眾生怕果」,不讓因產生為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聲、口、意。學佛要有正知正見,並謹言慎行。
    (2)李虹慧老師說:明白因果就不會怨天尤人,而能防範未然。看周遭世界,俄烏戰爭、以色列攻打加薩走廊的戰爭死傷難以數計,非洲兒童無法吃飽等各種問題,足證佛世難生,要生懺悔心,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故要精進修行。在佛道上要有正知正見。
    (3)有同學說自己勤讀心經、金剛經,將佛法用於生活上,但因忘性會將昨日事如夢幻泡影般遺忘。(李老師說:在家裡修行,心境也會有層次的改變,譬如對昨日事不復記憶,這是個過程,因為對佛法的領悟,會隨時間而有層次、境界的不同,而在生活中也會有所改變。因為知見的改變會提醒自己、找到自己、肯定自己。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1.受持金剛經的功德──能重業轉輕,消惡道之業報;能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
    2.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對其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的評語是:「這不過是世間的聰明,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又問他:『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請禪師慈悲解說被拒。溈山禪師的理由是:「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干你的事;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眼睛開時,會罵我的。」智閑翻遍所有的經典找尋答案無著,了悟:文字非諸佛真心,改做個參究本心的雲遊僧,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有一天剷草時,偶然拋落的瓦礫恰好擊中竹子,發出清脆的一聲,智閑因而大悟,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謝恩因未說破這個祕密,而有今天的見性頓悟。又寫一詩偈寄給溈山禪師。偈云: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1)譯
    (一擊而明心見性,非是由修行而來。)(這一念心,清淨寂然,又能隨緣而作,不墮於空。且言行舉動與清淨自性,相契。)(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都找不到心念的蹤跡。卻都是自己的心在主控、作主, 雖然離開了心意識思維,但行住坐臥,處處都有威儀。)(真正悟道了這一念心,立身處世,語默動靜都能自在無礙、解脫無惱,能悟到這個道理,就是上上根機的人)。
    (2)有同學說:這偈境界高,日常生活中有人我是非,在平常如實的境界有學習的契機,直接由人我、生活中頓悟,
    頓悟讓人洞察、覺察到自心本性,找到內心的清淨。得到般若智慧。
    (3)李虹慧老師說:透過修行來開悟,頓悟,轉境成智。禪要用心體會,才會開悟,才會說參禪念佛,念佛還有你唸哪個佛,我們由佛經見到本性,或自然界也能說法,自大自然的花草的體會看到自己內心的世界。
    3.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對「你來求什麼?」回答:「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相對於慧朗禪師初訪馬祖禪師,對「你來求什麼?」回答:「(1)求佛知見。」馬祖禪師答:「(2)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接著要他回去石頭禪師那兒請示:「如何是佛?」回話是:「你沒有佛性」「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3)因為你不肯承擔」,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1)求佛知見--
    因為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自生死輪迴解脫。
    (2)佛已超越知見--
    a.佛的知見已達究竟,不隨境變化,故有四念住、三法印、八正道,凡夫的我們需要次第去了解。
    b.(「知」就是知道、思惟;「見」就是觀念。 兩者是相輔相成,由「知」成為「見」,由「見」啟發「知」,彼此有相互作用。 )人的八識有其限制,因為自己的看法未達空性的智慧。會隨因緣、境界變化致知見變化不已。
    (3)因為你不肯承擔--
    因為慧朗與我們若狐疑不信「人具有佛性」,不肯承擔,煞費佛陀示教的良苦用心。唯有直下承擔,深具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因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a.李虹慧老師:疫情至今,生活由沉穩中進入清淨,咸少出門,但仍因關心分會的會務,會自淡水的家搭計程車到台北道場,單程即快六百元,費時費錢,但是這是一種責任與承擔。

    三、回饋
    (一)同學們分享
    1.有同學說:承擔,非常重要,有時是見義勇為而承擔,例如前陣子,為畢業64年的小學同學會舉辦午餐聚會,及安排三天二夜的同學6人的佛光山之旅,只因不忍民國52年即去美的同學返台,渴望見到同學及到台灣名勝造訪的心情,而承擔下來。也因承擔就要妥善規劃購高鐵票、住宿、飲食、接駁、財務統籌等事,讓大家無後顧之憂,有美好回憶;故此從而學到對各種不同問題的解決能力,自利利他。
    2.李虹慧老師說:承擔有好壞苦樂的承擔,責任、困難的承擔,肯承擔,就會有力量來面對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所謂有佛法就有辦理,在經典中由三學(聞.思.修)到三慧(戒.定.慧),為人處事敢接受、嘗試、會有創意;佛光會平台讓人成長來擔任讀書會帶領人、宣講員、檀講師等任務,讀書會中有善知識互相薰習,並集體創作,所以只要肯承擔,就有一切法,面對困難能生忍、法忍,體會成功非你的,是屬於大眾的。如讀書會就有召集人、帶領人、記錄人、拍照人,各行其責,成就成功的讀書會,分會提報佳績至總會,大家都受益。因此要心胸寬大,對自己生命負責任也是承擔。
    3.有同學說:承擔是自我的發心,在能力範圍-健康、財務、環境條件下,願意去做,排除困難,完成任務。甚至於於基於利他前提之下,讓別人承擔。事先考量諸多條件,擇定適合他的任務,鼓勵他、幫助他完成任務。因此
    自我承擔,是關懷而來解決問題,也是智仁勇的般若智慧。也可以邀請他人共同承擔。
    4.另有同學說當會長後會考慮會員能力、個性適合性、能接受程度由他們承擔會務。回想自己一生當中,在承擔中成長,自受用他受用並成就自己。
    5.有同學說自己不敢承擔,不敢做。金剛經說的「三心不可得」,「不要著相」很受用,在生活中實踐,發覺不用上班真好,能享受獨處的清淨時光,及在生活中享受佛法入心的快樂。
    6.有同學表示發覺女兒承擔力低,自我檢討是否自己太疼她,或對她太嚴格,希望自己學佛後有能力幫助女兒勇於承擔。自己覺得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也是承擔責任。
    (二)總結
    我們學佛是想得到般若智慧。前提是要在生活中行佛,真誠面對生活的挑戰,能自我承擔,即做好自己也能關照他人,將佛法在生活中實踐。謝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法喜充滿。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2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七(先原典,再討論)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3.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75~283)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與內容導讀
    (一) 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1.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 如來希望我們理解經的妙義,獨為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唯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金剛經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塔,應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
    2.佛陀所說都是真實不誑之語,但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些持經演說者,不但沒有受到人、天的尊重禮拜,反而被世人所輕賤呢?答案在今天的第十六分。

    二、讀誦第十六「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原典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受持、讀誦本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到輕賤譏罵,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因他受持、讀誦本經的無量功德力故,惡業由重易輕,在受人輕賤譏罵中,宿業漸漸消滅,未來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二)能淨業障分,什麼是業障?
    1.業:造作之義。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活動。一般分為三種,即身、口、意三業。業的性質,有善、惡、無記(非善非惡)三種。所造者若為五逆十惡之罪業,將來必受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業報;若造五戒十善之善業,將來可得人、天等善道之福報。
    2.所謂業障,或是宿業、或是現業,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輪迴之中,生滅不已,沒有休止。若能受持、讀誦般若甚深妙理,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虛妄則不再隨境轉業,便能境隨人轉。深入般若,虛妄淨盡,故曰能淨業障。
    (三)佛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什麼叫供養?什麼叫承事?
    1.承事的意思,就是你跟自己的師父住一起的話,你要侍奉,做上師交代給你的工作,把它圓滿的完成就是承事。
    2.什麼叫供養?依供養對象不同,有供佛、供法、供天,甚至有對人、對僧眾師長的供養;在供養內容上,有物質的供養,其中,最高的供養,為心意上的一心供養、誠意供養、真心供養。
    3.在末法時代,能受持、讀誦本經,其所得的功德之多,我(佛陀)如果一一具實說出,也許有人聽聞我說了這樣廣大的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信。為什麼有人聽了會這樣狂亂起疑呢?那是因為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廣大不可思議。」
    (四)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三、閱讀討論大師金剛經講話第十六「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重點如下: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1.什麼叫報不可思議? 什麼叫果不可思議?
    (1) 報不可思議: 以輕易重,原本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之業果,消散滅盡。
    (2) 果不可思議:除先世罪業冰消外,未來當證菩提之佛果。
    2.輕賤事有哪些種類?為什麼會碰到輕賤這些事情呢?
    (1)被人家忌妒嫌棄毀謗或欺凌甚至被木槍刺腳。
    (2)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因緣果報的法則,吾人在接受先世罪業的報應現行,種種難忍之事時,應憶持金剛妙法,隨緣消舊業,安忍不住四相,更不可動念瞋恨。
    (3)a. 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精勤於種種善行修為,以至徹悟甚深緣起,成就正等正覺。b.我們受持般若性空之理,是空掉貪染根塵識的妄執,是空掉我等四相的分別,而非撥無聖凡因果,不信有善惡報應。c.如果能持續受持「金剛經」可以得到兩種不可思議的果報,消除罪業得道佛果。
    3.張無盡居士詩言:四序炎涼去復返,聖凡只在剎那間;前生罪業今生賤,了卻前生罪業山。
    (1)春夏秋冬,夏季很熱,冬天很冷,四季重複輪迴。成聖成凡,只在剎那間,一念悟成聖,一念迷成凡,剎那間心境的改變。前生罪業今生被輕賤以後,就滅掉了前生罪業。要精進學習了解金剛經實相,轉迷成悟,就不會生死輪迴。
    4.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叫安忍不住四相?
    (1)要安住在無所分別要心,無所住不著四相,更不要動念瞋恨,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不真實,看到別人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太當真,一動念就造業。
    5.鴦掘摩羅,因誤信外道誓殺一千人,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成為一位修善的比丘。民眾仍忘不了他做過的惡行,瞋罵羞辱。佛陀安慰他:你必須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
    如何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
    (1) 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錯能改要安忍不動,信心堅定。
    (2)李虹慧老師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忍的力量是碰到任何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要自己先反省懺悔,修行佛法信心要堅固,肯定自己要發心發願,這樣修持於安忍不動。
    6.《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人離苦,超出生死。
    (1) 六度萬行,廣開修行門戶,忍耐是修行最得力處,佛陀名為「大雄大力」,如果心無求法的大力,怎能被割截其身而不生瞋恨?欲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
    (2)持經戒,守八正道,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透過行善布德,濟人離苦,累積福報,得解脫超越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
    (3)有同學說最近活動很多,但還是很法喜,經上說的道是八正道,是凡夫所必修的,有了正知正見,有歡喜心才不退轉,學佛是幸福的,可以聞佛法,入八正道。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1.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心無所住,清淨如虛空,與深妙法性相契。
    2.《海龍王經》中,提及究竟之供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事?
    (1)不捨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
    (2) 李虹慧老師說:在佛法上精進固守道心,才能廣得福德資量,要大慈悲才能增長智慧,發大願去實踐,從聞思修有次第的修行,到無生法忍,這才是最尊敬的供養。
    (3)要發無上心願,學習佛陀的正智。要發慈悲心,把佛法身植於心中,並莊嚴佛淨土,修持忍而不忍得無生法忍,法供養,比用實物供養究竟。
    (4)一切佛道。從發心立願開始。遵循佛法一步一步去做,植諸德本,累積資量修持八正道,深入經藏,行解並重,行慈悲心跟般若智慧,才能莊嚴佛土。
    (5) 李虹慧老師說:學佛要學得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心,而是「滅絕分別思量之差別」。無心的境界三昧很高,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就是無心的妙用。要做到善用其心,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無心?大師告訴我們如何用無心a.無事時,應有明淨的心:我們有時候忙、忙、忙,其實忙中亦有閒時。當無事的時候,要將心安住在反觀自照的明淨之中。心中了了常知,寂寂常照,好比百花叢林過片業不沾身,心明淨了,在無分別的時候,對萬物的始末即能清晰明白。b.有事時,應有堅定的心:處於萬物紛擾的人世間,經常會有出其不意的惱人事件,面對事情,應有洞察先機之堅定心。c.得意時,應有淡泊的心:其實得意的時候,更要有淡泊的心,因為,人處順境容易得意忘形,若能自我惕勵,就不致馬失前蹄,失於安樂。因此在得意時,要有淡泊的心。d.失意時,應有泰然的心:人的一生總難免有低潮失意的時候。失意時,最要緊的是不要被失意打倒,保持一顆泰然的心。對得失便能不在意了。所以,「上台、下台」都要泰然。失意沒什麼了不起,只要繼續努力、上進,機會就會為我們所掌握。
    3.怎樣當個無心的人?
    (1)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領悟似木人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 因為世間的「風動幡動」,實為己之心動。
    (2)長命保足,永除於飢餓,無心而無罣:因為無相,所以功德亦無量,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修身養性、養深積厚的地方。在大寮負責典座的人,都能使三德六味具足,則內足以攝心自修,耳目心意若不被妄相所轉是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是宣流法音,無心而無罣。
    (3)無心是平常心,在現實生活中安然面對無常。

    四、心得與回饋
    (一)李虹慧老師說:1.道,為八正道。佛第子應該修持涵戒定慧。善盡責任是你的角色是什麼就應盡責任去修持。每個人在修持的道上不迷於神通,很多人迷於神通妄想,沒有入佛法的正道,在娑婆世界中我們要遠離妄念,保持平靜的心性,隨時修養自己,透過外境所有人、事、物來歷練自己,才能成長。2.五毒,指貪、瞋、癡、慢、疑。對經典和師父說法起疑心就不對,要用智慧去想,有學員因起疑心:「會長是這樣做的嗎?」「上級是這樣交辦的嗎?」充滿疑心就退出不參加。面臨死亡離別的無常,雖然不捨,仍能堅定信心向前行,有佛法就有辦法,至心是佛,大師的教誨是肯定的,經典是要用心體會。跟著時代前進讓大眾能接受,讓更多的會員進到人間佛教的世界。
    (二)有同學說:我們總以為無常離我們很遠,但無常就在我們身邊。平常有精進學佛儲存資糧,當碰到事情的時候,就能正知正見能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沈著、冷靜、去解決事情。兩星期前,兩位非常優秀又精進的佛光人近日往生 。一位是生前負責金剛的工作 ,他的兒女決定繼續承接父親的金剛工作。另一位的孩子往生後,將海青、縵衣、居士服一起火化,期望他來生乘願再來做佛光人。這些都是大師的教誨,銘記在心,在痛失先生或孩子的時候,能夠保持平靜,懂緣起法知因緣,更精進的去面對,知道用般若智慧去處理事情,這也印證有事的時候能練心,更堅定我們的心意,遇到事情,兩個家庭所表現出不會因我學佛了,還會發生這種意外的嗔心,反而更堅定他們的道心,這是非常難得,也是我們要學習的,讓我們上了非常寶貴的一課。
    (三)另有同學說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造作,佛法道理都是我們的依據,最重要是用什麼心去修持,在生活上實用。當了兩年的會長,很棒的一點,就是不管事情再多再忙,我還當人間社記者,工作上算蠻重的,但欣慰的是不管怎麼忙怎麼累,我的心是堅定的,是歡喜的,不會因為累或忙有一絲絲退轉的心,因為有佛法做後盾,佛法入心,心寧靜了,有進步了 ,至少超越過去的自己。
    (三) 有同學說:無心,是心無所住。看待一切事情,不需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去執著做一切的事情,讓自己有個非常清淨的心,能分辨事情是非真相。有一位朋友,夫妻孩子,同住一個家庭幾乎不溝通,常常抱怨都是別人的錯,我告訴他,人生這個階段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是要去努力及付出。所以說無心不是不去處理 ,是要面對現實:一個家庭要平安,溝通很重要,家庭是一個講愛的地方。
    (四)帶領人:感謝大家像佛菩薩一樣不斷的善護念,與善護囑。告訴我們對生活隨時要有覺性,精進修持,心只要一個轉念,面臨這種無常,雖然不捨,他們的修行會提醒大家要把心量擴大。不僅要終其一生學習、甚至來生、都要不斷的學佛及行佛。

    五、結論
    (一)今天非常感謝大家,今天談受持「金剛經」及讀誦「金剛經」的重要性,透過同學們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發生意外
    ,怎麼樣去保持我們這顆清淨心是很重要的,這顆心是要經年累月的在生活裡,不斷的去實踐不斷去歷練,讓這顆心能越來越安定越清淨,這是學佛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佛陀與大師傳揚佛法就是希望每一個人幸福快樂,這顆心轉迷為悟,就是把執著心放下,清淨心就顯現與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83~)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3.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 等6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內與容導讀
    (一) 第十四 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
    1.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究竟不如法施,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2. 須菩提親聞佛陀開示這部經的妙義,深深了悟它的義理,涕淚縱橫地向佛陀頂禮讚歎道:這妙義實在是太希有殊勝了!如果有人聽聞了這部經,能夠生起清淨信心來領受憶持,遠離一切虛妄之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 不慳所有包括「內財」與「外財」。「內」是生命、智慧、般若,願意將智慧、知識貢獻給人,或是傳授他人技能,甚至把自我的生命布施出去,這是內財布施。「外」是指物品、錢財,把我們的身外之物與人廣結善緣,叫做外財布施。人生如果能將自我的財物、生命、身體、精神奉獻給眾生,是很有意義的。

    二、讀誦第十五「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原文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一天三次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始終沒有間斷過,發心依教修持,不論書寫、受持、讀誦,乃至為他人解說此經,這個人所行,不只是自身能了悟般若真理,同時還能影響他人也一同證悟法性。
    (二)如來獨為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的、唯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金剛經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這部大乘經典離相無住的妙義,聽聞後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所以不願讀誦,更不可能為他人解說。
    (三)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囑付的弘法家業。

    (四) 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1.「信順於理,故云不逆。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1)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億劫恆沙捨命布施,不如懇切深信自性具百種功德,如摩尼寶 珠。
    (2)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 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心常精進。無有間斷。受持讀誦者。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此不迷謂之誦。為人解說。謂已悟人。能見自性。
    (3) 這段話論述:其中有五個關鍵詞,不逆、受、持、讀、誦。以信為基礎才能不逆,「信心不逆」者,所謂不逆,即能隨順此「無住」之義的文字般若,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者,自利也;「為人解說」,利他也。
    (4) 婆羅門公案﹕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六度波羅蜜成就。

    (二) 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1. 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常解脫相。無有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說法。若有眾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脫。勤心精進。則於諸縛。而得解脫。
    2. (1)諸法無解,每個人悟解到的道理不同,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法要自解自悟,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當你悟到空性以後放下我執就不會被縛了。(2) 諸法無有二,應機者妙。佛陀說法,善於觀機逗教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因眾生根機有利、有鈍。(3) 諸法無縛,得解脫。因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我們到一個解脫境界產生顛倒而沒有智慧,而有種種大小慳貪好惡親疏,紅塵滾滾生死輪迴。
    3. 諸法無解,本無縛故﹕一切有為法唯心所造,心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心有所住,凡夫起分別心顛倒妄想覺知五蘊六塵才有所。只要心無所住就不會有分別心,既然無縛,本來就解脫。
    4.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諸法無縛,諸法無解,卻被綁住的經驗。
    (1)有些不守法的人作奸犯科,當她、他看到警察心有所縛,自己心虛就先跑了,生活中也有人疑心重以為一群人在說他的壞話,起分別心就會造成很多的是非。
    (2)五毒產生貪、瞋、癡、慢、疑﹕因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又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五毒是每個人累劫的不容易除,要去除五毒唯有透過我們修行。把它當成一件很重要的功課,慚愧懺悔,只要能夠心存慚愧,至誠懺悔才是最大的力量。
    5. 真如法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本是巧妙互融,平等無二
    (1) 祭拜祖先時都會念念有詞,保佑全家平安有所求。不希求要達到一個境界,在禪的境界是明心見性。a.無所願﹕是更高的境界利益一切眾生,如大師的願﹕我要做和尚。學佛要有自己的願, b.每次都迴向,願生西方淨土,願眾生皆成佛道不昧於塵勞的幻境﹕一個修行者精進到一個境界,(不昧幻象)即給你一個很光明的光看出實相會非常歡喜,如從信心清淨不逆,到般若巧慧妙用不希求,無所願,不昧於塵勞的幻境妄念,即能摧伏。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 真如法性﹕真如真是「不變」,如是「始終如一」,也就是佛的本性,是清淨的本性,是永恆不變的本性,是不增不減的本性。人人都有這真如的本性,修行就是要回歸本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又作權實二慧。權智,謂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實智」屬於「體」,「權智」屬於「用」。了知一乘真實之法,稱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稱為方便智。如是二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3)假如能夠深入佛法,就像一顆明珠不被外塵所遮蔽,即使外界有什麼根塵識的幻術,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看出事理的真相,不被外界所牽引。
    (4) 從傷歌邏婆羅門公案中,理解因心中有一個疑惑,以為自己買的水果有農藥,轉送給路邊遊民。先生提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經自我檢討立刻起懺悔,妄念即能摧伏 。

    (三) 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1. 因為樂小法之輩,四相未空,法執未除,深樂小果,耽著虛妄,深戀不捨,自是無法聽受此人法二空、離相無住之妙義,又如何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2.大乘的殊勝就是菩薩行。真正的菩薩悲心,一定要以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有菩提心, 有大悲心,亦即佛法告訴我們, 除了發菩提心,成就佛道也必須從化度眾生裡去成就,發最大的悲願,才能夠入佛的道及行佛的行。

    (四) 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1.般若為三世諸佛母,為長養功德善根的根本。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恭敬供養如佛塔廟。令受持般若無住之行者,發起大乘心,為他人解說。
    2. 古靈禪師,優波先那的比丘。公案
    (1)欲信解受持《金剛經》者,要從心地下功夫,不然「百年鑽故紙,痴迷空投窗」,何年何月得以見性出頭?般若花處處開,惜哉!吾人迷失本心,不聞花香鳥啼!只因樂著小法,受我身見,不知世間如許廣闊。
    (2) 毒蛇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但金剛不壞的法身並不會為世間種種毒焰刀杖所壞。我們只害怕有形的毒蛇,因為牠會毀壞我們的肉體,卻不知五欲六塵更甚毒蛇,會吞蝕我們的善根功德,進而葬送我們的法身慧命。
    (3) 李虹慧老師分享:佛的五種語,蘊含甚深妙義: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經典也說:「實語如甘露,妄語如毒藥。但是,有一次佛陀在樹下打坐,一隻被獵人追捕的兔子,奔來躲進他的袈裟下。獵人趕到,詢問是否看見兔子,佛陀回答沒有;這是慈悲的方便妄語。佛陀為了教化度眾而有的方便語言。如《法華經》中的「化城喻」:眾人在險惡道路上行走,因為疲憊不堪而生起懈怠後退的念頭。帶領的導師變出一座化城,讓大眾以為脫離險境到達目的地。等大家休息、體力恢復之後,再滅除化城,使繼續前進。「三車喻」裡,也是以羊車、鹿車、牛車這三樣小孩喜愛的玩具,騙他們逃出火宅,再給予大白牛車。都是佛陀為了誘導不同眾生,能由小向大、會三歸一的善巧方便,不能說是妄語。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三、心得與回饋
    (一)有同學說:謝謝大家的分享,線上讀書會對我來講非常方便,而且很珍貴,希望從學習當中對佛法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二)今天更深受這一部經典的解釋,佛陀多次強調法布施,比其他的布施的功德來的殊勝,法布施為第一,能自利利他。
    (三)傷歌邏婆羅門每天都覺得昏昧躁動,連坐下來念一卷經,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清淨水,被染上紅色或青色,就不能照見原本臉孔的顏色。假如那盆水,如清靜的心,澄清而不混濁,靜止而不沸騰,明亮而不夾雜莠草,就能如鏡湖,返照天光雲影的萬象。
    (四) 李虹慧老師說:1.感謝珍齡老師再一次的提醒與分析,財布施與法布施。2. 信心清淨不逆在學佛道上,有時進,有時退,精進心是不錯的。但察覺到一些幹部,擔任某個職務時,精進度是往前衝的,忘掉自己身體生病,累壞不行就往生了。因此,大家學佛要知進退,當自己身體免疫力不行的時後,可以告知同參道友,也可告知法師,放慢步子,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再走更遠的路。再次提醒同學們,在這一期生命中,色身要照顧好,學佛修行需要借假修真。
    (五)風動幡動心動說;為什麼惠能要說「仁者心動」呢?難道風不動嗎?幡不動嗎?
    答:原來惠能是在最高定境中說此境界的,更何況在當時的情境下,是一個講說佛法的道場,就更應該讓一切的講說都是「在修持佛法的進行狀態」,都是學佛的心念在活動著的情境。

    四、結論
    (一)今天大家討論這一分,佛陀告訴我們,法布施比財布施,比生命布施更重要,也告訴我們,當我們修行程度有差別的時候,你對佛法的理解,與你的行持,做的事情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7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2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之三、四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洪美沙共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二)不驚不怖入般若大海。

    二、內容導讀與討論分享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1.成就第一波羅蜜(般若智慧),要從忍辱中來,在忍辱中起自我觀照能無我,才能有空性智慧。就如諸佛菩薩救度眾生時,在面對現前的境界,能無相布施,
    能不執著,才可成就莊嚴的功德法身。
    2.圓悟克勤禪師說善知識,待人處事應當慈悲柔和,以平等心處世。對惡求、惡聲、無理對待、毀謗、侮辱,都能
    退一步反觀自照,不起瞋心,不計較不比較,就如同不曾聞不曾見,久久煩惱自然銷減不見!
    3.佛光會會長對幹部的惡言惡行要能秉弘法利生的願力自能忍耐、忍辱,而不起瞋心、不起煩惱,並且在經歷後增長自己行事能力與般若智慧。
    4.忍,要先清楚為何要忍?有內在、外在因素。內在:如天生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要忍耐,或所處環境如生在非洲,生活條件不好無東西可吃,要能忍耐才能活下去。另有外來境界如人際間的相處,各人有不同背景不同的想法,會長執行會務時面對會員的不友善致推動執行方案困難時,要實踐佛法所教的,持忍辱的態度,努力去做去完成任務;如之前幼兒園的交通車失火,老師為救助學童逃生而犧牲,這也是忍辱。
    5.《羅云忍辱經》:忍的光明,超過日月。比龍象之力,還盛猛;凡夫因貪欲不滿足而生煩惱並帶來災患;只有忍耐才能獲得自我的安穩。
    6.有同學說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尤其稱譽易起心動念,但因自己少根筋,感覺較遲鈍,常不知別人在罵我,且忘性大,這也是一種福氣。
    7.用佛法作基礎,在忍要有步驟,明白事情真相,理解因果,合禮法的處理。但是雖忍心中還有瞋恚心,有罣礙,則要想到每個境界都是逆增上緣,只有對四相認識清楚,不計較、不比較,好壞都不住於心,忍能離四相,才能成就佛道。
    8.學佛有大、小方向,大方向是忍辱要了解緣起性空,小方向是每個事件,都要無住生心,生菩提心利益眾生,才是忍的真實的意義。
    9.對佛法要有正知正見的智慧,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心、菩提心,才能作到真正的忍辱。
    10.李虹慧老師說:當會長是很難得的機緣,有二年或四年,要肯承擔並珍惜機會。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習氣,要用佛法智慧處事,為自己留下歷史的記錄,要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廣結善緣,用心,在塵勞、逆境中以佛法來扭轉、突破,在煩惱中淨化自己,清淨心是隨時間經過才成就的。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1.菩薩能行無相事業,方契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間萬物。即無相才能了解萬物性空的道理,用何種方法對不同的事件來布施。
    2.無相才能無我,不執著才能平等,才能掌握住溝通的重點。
    3.以有相心會生六根的病,只有了知無相的前提才不落入妄相,避免起心動念生煩惱。
    3.學佛人,要有智水止靜世間妄相,還要有慈悲火之熱力,照亮人間。即去妄相,要心清淨,以冷靜安定的心並發大悲心去做利益大眾的事。
    4.在生活中聞思修的功夫要持續不斷進行,才能契入佛法義理,具清淨心、熱忱大悲心,無相、不著相。
    5.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依《金剛經註解》:「(1)真語者,一切含眾生皆有佛性。(2)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即真語、如語者:乃真諦即空之理。)(3)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實語者:乃中道實相之理。)(4)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5)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無變異。(即不誑語、不異語者:乃順依俗諦之理。)
    總結:佛陀所說法,無虛無實,皆是契合性理,真實不誑不異。
    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即要悲智雙運才能處事圓融,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兩邊。也就是廣結善緣,對佛法深入認識,以智慧靈活用在生活中,般若智慧能洞察與處理自己與眾生的煩惱。
    7.李虹慧老師:學佛人要明白因緣所生法,對
    事情的發生,要能洞察,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深入經藏。

    二、心得與回饋
    (一)金剛經的「離四相不住心」,與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維摩詰經,讓我們離四相,因此我們誦經,還要思維,許多偈都能應用在生活上而遠離四相去煩惱。
    (二)李虹慧老師說:對「學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守道難」,這句話感觸很深,提醒我們法要入心不容易。吾人讀誦經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經,因為累劫的習氣的去除,跟慧根有關。雖然有念佛,誦經,參加八關齋戒等,但因為身體老化心有餘力不足或環境的因緣不足,遇逆境仍煩惱不止,明知諸佛之法,都是圓融會通、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二邊,不分隔大小局限。但遇境界發心不易,無法發勇猛心,此是自己的覺照分享。
    (三)忍辱不易,發大般若智慧更不易。
    (四)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行六度波羅蜜,入道到發心,對每件事都用佛法觀點來思考及處理,才能增長般若智慧達到成佛之道。
    (五)學佛後,明白緣起性空,就能在每個境界中忍辱負重,並將煩惱放下,這是學佛的好處,加上具慈悲心及發菩提心,更能體會學佛是要上求下化,在每次的歷練中才能增長般若智慧,並增長無住生心,繼續實踐利人利己的事。

    三、結論
    (一)今天大家討論忍辱,不要硬忍,遇境界當下有情緒是必然的,但要能運用佛法自我觀照並放下,用佛法的智慧,接受情緒,並同理他人的情緒,不比較不計較,有感恩心、慈悲心,因為在每次的事件處理中能提升自己的空性智慧,就能心無罣礙,安然自在。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p.259~)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p.234~)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洪美沙、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共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拍照:江麗滿

    一、內容導讀與討論分享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
    1.修持佛法要透過聞思修入三摩地,才能驗證法的妙諦,須菩提聽到佛陀講金剛經才了解世間真諦,原來真空生妙有,二乘人都會執著在空,凡夫以為世間一切真實有,「空有不二」的中道真諦才是大乘佛教的宗旨。
    2.須菩提會涕淚悲泣的原因
    (1)今日了知佛法的真諦,何其有幸,但世間有多少眾生還在迷中,也替他們不捨。
    (2)空中生妙有-緣起性空-世間真諦,空有不二。
    (3)修持到涅槃境界,回入娑婆度化眾生。
    (4)證悟佛法的智慧,心中充滿法喜,而涕淚悲泣。
    3.華嚴經-淨行品中提到五恐怖-火燒、中毒、刀傷、水漂、煙熏。
    4.得一切智菩提心藥,就能離五怖畏-不為一切三毒火燒,五欲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
    *五怖畏-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困難、誘惑,心中的貪瞋痴,外在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挑戰,有了智慧自然有面對的力量。
    5.大師説:「吾人若能一念淨信,轉迷成悟,即坐擁般若珍寶,為無事貴人」
    (1)證悟空性慧後,具般若智慧,對於所有的事物了然於心,法爾如是,當然是無事貴人。
    (2)清淨心-名詞?動詞?形容詞?討論結論為:
    經過不斷修持,心要面對內心的三毒,外在的五欲干擾,需要時時保持清淨的狀態,所以是ing-進行式。
    (3)在學習佛法時,能夠經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而了解實相般若,得到正知正見後,心中清楚明白心無所住,自然擁有清淨心,所謂「一念此心歇,內外根塵澈」。
    (4)其實不容易做到,每天六根對應六塵,要時時以法水在心中做一次又一次的洗滌,必需要有堅定的佛法根基,這就靠每天的修持。
    (5)比如生病時,是人最脆弱的時候,所以常住要大家養成每天念佛、持咒的習慣,就是要大家保持清淨心,遇生病時佛號還能上口。
    (6)同學表示:這次第一次主導煮臘八粥活動,整個過程很順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後不夠分,有些義工沒有多餘的臘八粥拿回去跟鄰居分享,因此身為會長的我就被罵說,都是你説「大家盡量拿」,如果沒有佛法的修為,真的會難過、委屈,但心中有佛法,就能從這個過程中去檢討、反省而改進。
    (7)從這個活動大家學到
    要事先規劃週全,才能達到理事圓融。
    (8)般若觀照,是由反觀而有覺照,再由事證而了解實相,而得清淨心。
    (9)有慈悲心跟人廣結善緣,但要了解眾生習性,所以要有般若智慧。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1.一心念佛、念咒,置心一處、意念清淨,就能除滅煩惱沒有障礙。
    2.這章節一直在強調「信心」,只要對佛法深信不疑,就不覺得恐怖,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如果不信就進不了佛門,就無法得到佛法的精髓。
    3.從聞思修上得到慧解,就不驚、不怖、不畏,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是以信為基礎。信以後自然心會得到三眛,而有智慧。
    4.大師以人間佛教教導大家在身、口、意上修持戒、定、慧,事項上以「四給」來呈現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是生活中實踐的妙法。
    5.我們在辦活動時,難免會發生錯誤,能夠在瑕疵中檢討、改過,就是實修。要理事圓融一定要在生活中體驗,方能證悟。
    6.信有不同層次,如何才能對佛法深信?
    (1)深入了解佛法真義,在生活中實踐,方能體驗,慢慢明白大師創辦讀書會的用意,真的在讀書會中很受益。
    (2)信佛法僧三寶,信因緣果報,信緣起法。
    (3)佛光山是以教育,以學佛陀行誼來教育大眾,平時用眼睛看、讀經書、聽講座讓佛法深入內心,在生活中體驗,就能對佛法深信。
    7.佛教有許多經典咒語,對於大師說:「真正的咒語,是謂總持一心,意念清淨。」你有何體悟?
    (1)常念的咒語有大悲咒、藥師咒、準提咒、十小咒等。因為親人往生念往生咒,感觸很深。念咒是一種運動,每天以十小咒為定課。咒語當然有祂的神奇所在。十小咒是漢傳佛教早課、晚課時念誦的十篇字數較少的陀羅尼,包括《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大吉祥天女咒》。
    (2)念佛、念咒、禪坐,都是讓自己的心靜,不生煩惱而生清淨心。

    二、心得與回饋
    (一)金剛經就是讓大家了解空性要離四相,聞思修金剛經的真義,在生活中體證,得清淨心得定慧。
    (二)這二章節中,信是最重要,才能讓心產生定慧。
    (三)涅槃是無相的,在修持中要離所緣相,大乘或三乘人對於我執、法執都要去除,想要了解真理,應當要了解經的真義。
    (四)讀書會讓大家從討論、分享中,了解經義。在這二章節中,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到從生活環境中證悟實相般若,真的太棒了。
    (五)有同學分享女兒在準備高考時因為持大悲咒而得利益,第一年就考上。
    (六)另有同學分享二個兒子也是因念大悲咒而考上大學,咒語是讓人總持一心,意念清淨。
    (七)聽到分享「如意學習」,把它解讀為開心、順著自己心意學佛,再把佛法真正用到生活,也學到「宅不怕黑」以念佛來消除內心的恐怖,也分享到孩子的成就以平常心面對,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三、結論
    (一)今天很開心,大家在分享時都能把第十四分學習空性智慧的精要提出,希望大家都能「如意學習」快樂歡喜,好好學佛、好好過生活。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之三、四(p.240-250)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分
    成員:李虹慧、周財生、洪美沙、鄭月娥、賴平熙、洪美沙共6名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鄭月娥

    一、暖身
    前次讀書會回顧與複習-- 第十三分重點探討。

    二、提問
    (一)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答:第十三分在探討空性概念,緣起性空,用心念佛就見到佛。所有的一切包括「般若智慧」依報的物質世界,佛的三十二相,提醒我們耳根要清淨,不要聽到批評就放在心裡,要理解對別人的好意。所有一切事物本質都是因緣合和無自性。財布施與法布施中,最殊勝的就是法布施,因為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
    (二) 佛說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比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的原因是什麼意思呢?
    答:1.一般人給身命,財物或食物布施,只能給受布施的人,時間是短暫的,是有漏的。四句偈的法布施是深遠的,生生世世可聞法修行。
    2.何為四句偈,例如「《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指的就是佛法,有許多大智慧,整部經典中任何四句,均是無上義,都可認為是四句偈。

    三、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原典討論。
    (一)離相與不離相有何不同?
    1.離相。
    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這個幻相是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幻相所惑。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既無執著取捨,塵相空矣,內心不出,外塵不入,則動靜不生,離了一切之相,所謂生滅心滅,生滅心、生滅相,才能夠真正的寂滅現前。
    2.從物質欲望解脫出來追求心靈層面的。
    能夠理解幻相虛而不實,不執著取捨,才能不為虛妄相所惑。只要每件事情遇到了,就離相轉念,生活在無相就是達到天堂之境。
    3. 弘一大師出生在富貴的家庭,所以一直過著物質的生活享受。他前往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繪畫。雖結婚生子,39歲出家。二十幾年過後,他的朋友夏丏尊去探望他,發現他用的毛巾已破舊不堪,已用20多年了,他卻惜物認為還能用不忍丟掉,因他學佛明白世間名利愛欲之虛幻。知道物質享受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還會帶來煩惱,因此要往精神層次探討深入,佛度有緣人。從這個故事就知道離相與不離相的差別。
    4. 我們要真的了解自己,了解生命,必須要能夠突破種種的假相,釋迦摩尼佛在還沒出家時是王子,他跟弘一大師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背景相同。星雲大師跟聖嚴法師,都出生在窮苦的家庭,背景也相同。一個人能不能離相,對於個人的內心境界追求與現實生活的幸福是很有相關的。離了一切之相,所謂生滅心滅,生滅心、生滅相,能夠徹底的遠離,才能夠真正的寂滅現前。
    (二) 深解什麼義趣?
    答:須菩提,聽佛講了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就已經深深的領悟了這部金剛經所有的法義和理趣。既然說是深解義趣,就說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的義理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深深的證得了。
    1.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教我們要離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只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離法相,乃至於離六塵之相。意趣;義,即是「離相無住,妙有不有」的義理。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
    2.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3. 由罪人到成佛-西藏的祖師密勒日巴尊者,以居士的身份,成為了各派共尊的聖人,對他極為尊崇。 在尊者生父病死前,曾把家產托付予尊者的叔嬸代為管理,直至尊者成年。他的叔嬸卻把尊者母子視作僕人,命他們種田苦役,只給予低劣的食物。更把尊者母子驅趕離家。尊者便離家學術,經過了好一段日子終於學成了。在其叔嬸一次舉行盛宴的時候,尊者便施咒令大宅倒塌,一彈指間殺死了三十五個族中親友,只刻意讓其叔嬸活了下來,讓他們體驗家產散盡的痛苦。在此後,尊者又施術令天降冰雹,把其原來居住的村中田產全毀,對族中親友的報復到此方休。在復仇後,尊者並未得到復仇的快感,反而開始生起悔疚罪業的心。透過瑪爾巴的神通,他知道了密勒日巴的殺人重罪,同時也知道尊者有緣成為他的上首弟子。瑪爾巴早已是一位證悟了無上慈悲心的大成就者,但為了令密勒日巴懺淨罪障,他便對尊者拳打腳踢,又命尊者為他在山上建造大型樓房,自己卻表現為脾氣暴躁、不近人情命尊者改至他處建造多次,及常常飲酒的人。尊者為了替師父建房,身心被折磨得很厲害。瑪爾巴更規定尊者要以背扛大石上山,令尊者背部被磨至潰爛不堪。這樣地過了多年後,瑪爾巴才對尊者說:「你是我有緣的弟子。這些年來,為了令你洗盡極重的罪業,我才對你多番留難。自此,譯師終於對尊者開示,并授記尊者將成為最傑出的行者。
    4. 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實相」指無有本體,又名法性、真如、實性、實際等。實相是無相的,假名曰實相。要知道,應「以言遣言」,千萬不可執著有個實存的東西,叫做「實相」。
    5. 能夠聞思修慧甚深的經典入三摩地,不僅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找到真如自性能斷一切煩惱證得實相,深解其中的法理、義趣,深領其中的希有般若義味。
    (三) 實相即是非相?如何了解實相。
    答:究竟什麼是實相?實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原來我們要了解的實相,也沒有一個相可得。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一切諸相,離什麼相呢?所有的相,不外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反覆的提到這四相。
    1.實相:它被用來代表諸法真實的相貌,意同於真如、法性、法界等。指現象的本質、真實性。中道實相之意義---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過著離苦樂二邊的中道生活,就如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
    2.實相:在現實世界裏面,看到各種有事實是存在的,不能說它有等於沒有。用般若來看有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隨時會改變的。為了要讓我們在受挫折的時候不會太難過,痛苦分不出來。這時候要用空性智慧來理解世間的事情本來就變化不定,有為法跟無為法應併行應用。
    (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1.「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去掉我執、法執、人執、壽執,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2. 《金剛經》開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個無相。「我相」可看成執著個人的存在;「人相」則因有我、有你而存在;「眾生相」是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在時間上的延續。有相,即是牽念和執持着自己的成敗得失。這種執持,因為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的:別人怎樣看我?我在別人心中地位如何?諸如此類。如果我們能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再無自我製造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如此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
    (四)什麼是第一波羅蜜?
    答:「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意在有智慧。諸經皆從此出來,此智慧到彼岸也,就是第一波羅蜜。大乘法門要學六度波羅蜜,「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修前五度像沒有眼睛的瞎子一樣,般若好像有眼睛的人,來引導前五度的盲人,沒有般若度作引導,前五度不能到達彼岸,所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五)「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答:「第一波羅蜜」就是智慧,就是六度之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般若」。但是不可以認為:「這是第一波羅蜜,我只要這個波羅蜜」,這是執著,是錯的;如果能說「即非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知道有這樣東西,但是不執著實有這樣東西,那才是真正擁有這樣東西。第一波羅蜜,並不是實有自性之法。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下次第,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六)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答:忍辱波羅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皆能納受,才不致礙道。忍,約可分為三種:1.生忍:對於(1)人事方面的毀譽,皆能安然順受,不生瞋恚之心;對於(2)自然環境方面的逆境,如飢飽、冷熱等非人力所造者,能處之泰然。
    2.法忍:對於(1)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我能自制,能夠自我疏通,自我調整;面對(2)外界各種違逆於心的想法,也能忍耐、放下。簡言之,就是『明白因緣法,而能通達人情事理)。」3.無生法忍:菩薩行諸度時,因「深知諸法無我、空無自性的實相,能安住於真理,而其心不動搖」。是「法爾如是」「忍而不忍」的境界。
    4. 忍辱波羅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皆能納受,才不致礙道。
    (七)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意思?
    答:1.菩薩應該捨離一切幻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著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著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一切不執著而生起勝義的菩提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無法安住於勝義的菩提心了。所以佛陀才會教示:菩薩不應該執著於任何事相上而行布施。
    2.菩薩欲成道,當空其心。離去一切形跡,方能發無上菩提的道心。不應起著於色的念頭,不應起著於聲、香、味、觸、法的念頭,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純真無欲,一切不受繫縛。若於六塵上,有一住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之住處。菩薩心,本來虛而明,若住於色,就不能覺。不應住色布施。菩薩以不住此的覺心,發心廣大,非僅為己,是為有益於一切眾生,應該如此無相布施。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而已!其實本體全空,皆是非相。
    (八)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什麼意思?
    答: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定性實有,亦不是空無所有。
    (九)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什麼意思?
    答:如果菩薩心裡住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任何一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洞見一切事物。
    (十) 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什麼意思?
    答: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這部經領受憶持、背誦或讀誦,以如來的智慧,絕對是悉知、悉聞、悉見此人之行,他一定能成就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功德。」

    四、分享
    (一)有同學分享:對於名相上理解上有困難,對於空我要加以聞思修,應用在生活上或對家人與動物,聞佛法以後生清淨心。
    (二)另有同學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與心經全部是講大乘的空理,教導衆生要離四相,離所有相,不執取一切相。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發心修行,應該離開一切相,空性智慧如心經所說的,不應該住在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香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味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觸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法塵上發心修行,應該一法也不住地來發心修行菩提。
    (三) 有同學說:菩提心與菩薩心,大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對經文的了解,很多的名相無法用言語來解釋,要用心去體會三藐三菩提,要發無上正等覺成佛的心。
    (四)有空性智慧加上因果觀,了解諸法實相,因緣所生法的因果觀,能了悟這些事物的因果
    ,了解緣起調整運用就可以讓我們很多事,得到順利的解決,不生煩惱。
    (五)李虹慧老師說:我在思惟,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上法布施:當一個沒學佛法的人,很善良,他不懂得什麼叫法布施,我們既然應機說法即應隨時代變動,不能總在山林修行而不自我提升。佛教是為了要提升大眾,台灣是一個佛教蓬勃發展的,佛光山系統,從經典的文字般若,讀到現實的問題,從有相布施,到無相布施。所有世間一切佛法,皆為無上妙法。

    五、結語
    佛陀告訴我們諸法實相,讓我們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原來實相即是非相,對於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不要太執著,用空性智慧,用因緣觀來看,當有這些理解,可以做布施,不管有形的財布施,還是法布施,當義工,自己受益以外,還要幫別人一起提昇,一起受益。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p.234~)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