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113.1.2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之三、四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洪美沙共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二)不驚不怖入般若大海。

    二、內容導讀與討論分享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1.成就第一波羅蜜(般若智慧),要從忍辱中來,在忍辱中起自我觀照能無我,才能有空性智慧。就如諸佛菩薩救度眾生時,在面對現前的境界,能無相布施,
    能不執著,才可成就莊嚴的功德法身。
    2.圓悟克勤禪師說善知識,待人處事應當慈悲柔和,以平等心處世。對惡求、惡聲、無理對待、毀謗、侮辱,都能
    退一步反觀自照,不起瞋心,不計較不比較,就如同不曾聞不曾見,久久煩惱自然銷減不見!
    3.佛光會會長對幹部的惡言惡行要能秉弘法利生的願力自能忍耐、忍辱,而不起瞋心、不起煩惱,並且在經歷後增長自己行事能力與般若智慧。
    4.忍,要先清楚為何要忍?有內在、外在因素。內在:如天生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要忍耐,或所處環境如生在非洲,生活條件不好無東西可吃,要能忍耐才能活下去。另有外來境界如人際間的相處,各人有不同背景不同的想法,會長執行會務時面對會員的不友善致推動執行方案困難時,要實踐佛法所教的,持忍辱的態度,努力去做去完成任務;如之前幼兒園的交通車失火,老師為救助學童逃生而犧牲,這也是忍辱。
    5.《羅云忍辱經》:忍的光明,超過日月。比龍象之力,還盛猛;凡夫因貪欲不滿足而生煩惱並帶來災患;只有忍耐才能獲得自我的安穩。
    6.有同學說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尤其稱譽易起心動念,但因自己少根筋,感覺較遲鈍,常不知別人在罵我,且忘性大,這也是一種福氣。
    7.用佛法作基礎,在忍要有步驟,明白事情真相,理解因果,合禮法的處理。但是雖忍心中還有瞋恚心,有罣礙,則要想到每個境界都是逆增上緣,只有對四相認識清楚,不計較、不比較,好壞都不住於心,忍能離四相,才能成就佛道。
    8.學佛有大、小方向,大方向是忍辱要了解緣起性空,小方向是每個事件,都要無住生心,生菩提心利益眾生,才是忍的真實的意義。
    9.對佛法要有正知正見的智慧,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心、菩提心,才能作到真正的忍辱。
    10.李虹慧老師說:當會長是很難得的機緣,有二年或四年,要肯承擔並珍惜機會。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習氣,要用佛法智慧處事,為自己留下歷史的記錄,要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廣結善緣,用心,在塵勞、逆境中以佛法來扭轉、突破,在煩惱中淨化自己,清淨心是隨時間經過才成就的。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1.菩薩能行無相事業,方契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間萬物。即無相才能了解萬物性空的道理,用何種方法對不同的事件來布施。
    2.無相才能無我,不執著才能平等,才能掌握住溝通的重點。
    3.以有相心會生六根的病,只有了知無相的前提才不落入妄相,避免起心動念生煩惱。
    3.學佛人,要有智水止靜世間妄相,還要有慈悲火之熱力,照亮人間。即去妄相,要心清淨,以冷靜安定的心並發大悲心去做利益大眾的事。
    4.在生活中聞思修的功夫要持續不斷進行,才能契入佛法義理,具清淨心、熱忱大悲心,無相、不著相。
    5.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依《金剛經註解》:「(1)真語者,一切含眾生皆有佛性。(2)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即真語、如語者:乃真諦即空之理。)(3)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實語者:乃中道實相之理。)(4)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5)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無變異。(即不誑語、不異語者:乃順依俗諦之理。)
    總結:佛陀所說法,無虛無實,皆是契合性理,真實不誑不異。
    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即要悲智雙運才能處事圓融,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兩邊。也就是廣結善緣,對佛法深入認識,以智慧靈活用在生活中,般若智慧能洞察與處理自己與眾生的煩惱。
    7.李虹慧老師:學佛人要明白因緣所生法,對
    事情的發生,要能洞察,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深入經藏。

    二、心得與回饋
    (一)金剛經的「離四相不住心」,與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維摩詰經,讓我們離四相,因此我們誦經,還要思維,許多偈都能應用在生活上而遠離四相去煩惱。
    (二)李虹慧老師說:對「學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守道難」,這句話感觸很深,提醒我們法要入心不容易。吾人讀誦經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經,因為累劫的習氣的去除,跟慧根有關。雖然有念佛,誦經,參加八關齋戒等,但因為身體老化心有餘力不足或環境的因緣不足,遇逆境仍煩惱不止,明知諸佛之法,都是圓融會通、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二邊,不分隔大小局限。但遇境界發心不易,無法發勇猛心,此是自己的覺照分享。
    (三)忍辱不易,發大般若智慧更不易。
    (四)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行六度波羅蜜,入道到發心,對每件事都用佛法觀點來思考及處理,才能增長般若智慧達到成佛之道。
    (五)學佛後,明白緣起性空,就能在每個境界中忍辱負重,並將煩惱放下,這是學佛的好處,加上具慈悲心及發菩提心,更能體會學佛是要上求下化,在每次的歷練中才能增長般若智慧,並增長無住生心,繼續實踐利人利己的事。

    三、結論
    (一)今天大家討論忍辱,不要硬忍,遇境界當下有情緒是必然的,但要能運用佛法自我觀照並放下,用佛法的智慧,接受情緒,並同理他人的情緒,不比較不計較,有感恩心、慈悲心,因為在每次的事件處理中能提升自己的空性智慧,就能心無罣礙,安然自在。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p.259~)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