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3月14日上午10: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陳雪霞、李育麗、黃麗容、翁麗珠、莊秀蘭、吳秀鑾、李美雲、唐立麗、陳淑貞、黃婌媛共10人
    帶領人:吳秀鑾、陳雪霞、莊秀蘭
    記錄:黃婌媛

    四、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吳秀鑾帶領
    《星雲大師全集》往事百語第六冊「有情有義」中,大師提- -「貧窮就是罪惡」,初看讓我不解。最近電視新聞𠕇三姐弟被車撞重傷、家境貧困,於是很多的捐款湧入,說明貧窮會引出許多人的慈悲心、慈善行。說「貧窮就是罪惡」好像太不慈悲吧?!
    原來星雲大師曾聽大實法師說:「貧窮!貧窮!大家都崇尚貧窮,極樂淨土的七寶樓閣,黃金舖地的莊嚴世界,由誰來完成呢?實際上貧窮就是罪惡啊!」
    大師並以志開上人的自耕自食、自給自足,以行動告訴大家:真正的貧窮是坐以待斃,是內心能源的枯竭墮落,佛教要有錢才能辦事業,要有錢才能和大衆結緣。
    貧與富,對於個人而言,是自己心理上的價值認同而已,但如果國家社會大眾貧窮凍餒,將會引發無窮罪惡的問題。

    (二)、佛法與生活(一)導讀
    帶領人:陳雪霞
    很幸運的帶領本學期第 一次的導讀,是星雲大師的著作,第四類演講集《 佛教與生活(一)》 。
    這是大師從宜蘭念佛會進而到台北,應民間團體的邀請演講,之後再擴展到國父紀念館三千人講座,集結出版的講演集。
    文中提到生活在世界上,離不開生活的「空間、 時間、人間」的關係,大師將這三種關係,又各分為三個問題分別闡明解說。
    以從心外的空間到心內的空間來說;佛法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還大,且心內的空間可以包容宇宙虛空,一個人如能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可以同時通達心外的虛空。
    如果我們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悟因緣和合與離散是有條件的存在,那麽相信就比較有機會放下執著,而過無住的生活。
    在生活的人間提到,從造作的人間明白顯示我們的起心動念與善相應微乎其微,因此要經常懺悔,「不怕無明起,只拍覺照遲」及時懺悔仍是清凈善良的人,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參與各種懺法法會,在法會中,常會發露出宿世善根,清凈我們的身口意,慢慢增長善根福德,以此跟大家共勉。

    (三)、𨒂伸閱讀與分享回饋
    帶領人:莊秀蘭
    謝謝雪霞督導提綱契領解說「佛教與生活(一)」
    佛學浩瀚但離不開生活,佛教是一種宗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而生活上的老病死生,需要用佛法來指導。
    佛陀指示我們,內心的空間無限大,人生有兩個方向世界:一個是前進世界,一個是回頭世界。
    退步求全的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遇挫折時抱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襟懷。失意時能記取「回頭是岸」的古訓。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存在。了解虛妄的有相,才能過無住生活,所謂「百花叢裡過,片也不沾身」的逍遙。
    大師善用零碎時間,創造人生三百歲,積極為弘法利生,留下395本的法身舍利,令人讚嘆。
    大師弘法五大洲,在在提醒佛教徒要發慈悲心,要有感恩心,奉行六度、三好、四給。
    秀鑾老師暖身時説,往事百語「貧窮就是罪惡」一篇,在物資生活匱乏的時期,志開上人擔任棲霞山寺監院,「設置果菜農場,自耕自食。創建炭窯紙坊,提倡勞動生產,自己自足。」還可以供給信徒施主。以行動告訴大家:真正的貧窮是坐以待斃,是心內能源的枯竭墮落。貧窮,怎麼會不是罪惡的淵藪呢?
    大師更積極弘法演講、寫書的版稅收入,建佛光山殿堂、建叢林學院培養佛教人才、廣結善緣幫果農賣荔枝、百萬人興學建學校等,佛光山傳達正信佛教三百多個道場,讓佛教興隆,淨化人心,社會祥和。
    聆聽帶領人訴說內容,薰習佛法用在生活中的技巧,感受一下「因緣和合的虛妄之相」,少煩惱,心存善念、懺悔、感恩。

    五、感想與結論
    我們學習星雲大師走上菩薩道,若是在生活上遇到人、遇到事情時,都會想起大師的慈悲、智慧、忍辱⋯⋯⋯時時思惟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一定要期許自己能超越平日處世的態度,更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最好的處理方法!才能證明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以下是今天最有感觸點:
    1、「從有相的空間說到無住的空間」,想到以前讀「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累劫累世、頑強的個性如何吸取佛法的精髓,如遇到金剛般有力的智慧,啓發、淨化自己的習氣、執著。
    「無住的空間」就是做到~每天一樣的起居生活,卻能不被這些瑣碎的事情所羈絆,「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能修養到如此,寵辱不驚、雲卷雲舒、花開花謝都是人間好時節!如此擴大自己的心量,到達這個境界確實很難,但心可以嚮往著~與世塵同流而不合汚,更是可貴!
    所以說「大隱隱於市」「熱鬧場中做道場」,學習維摩居士何處都能有自在消遙的智慧呀!
    2、「從造作的人間說到懺悔的人間」
    一般人都認為我平日又沒做什麼壞事的!殊不知無意間起了一個念頭,往往就是煩惱的開端!
    大師要我們牢牢記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的銘言,「吾日三省吾身」不計較、不比較,從自身做起!讓「懺悔」猶如菩薩的慈悲法水,洗滌心靈,獲得清淨的佛道。
    3、「從接受的人間說到報恩的人間
    「知足常樂,貪多則憂。」因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寛大,尤其是分享快樂給人,如星火相傳眾樂樂勝於獨自享樂呀!大師「半碗鹹菜」,感恩志開上人的關懷與期許,發心立願成就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弘揚人間佛教,建立美好的現世淨土!
    不可否認心存感恩的力量~因為感恩使人將焦點集中在擁有的而不是欠缺的,也不至於因缺憾而抱怨;心存感恩會使人看到事情的變化,不是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反應~悲傷化為歡樂,損失變為知足。
    深刻感受到高僧大德們一再叮嚀: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報恩的心態帶動不斷成長的自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