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10 個月前
3 Achievements
298 Points
Pinned Items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6(一)
🟢時間:晚上8:20~9:2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斷苦星雲說偈(第3冊)
👩帶領人:王湘溱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加成員:劉雄達、王湘溱、馮淑真、楊秀麗、馬嘉綾、詹達娥、陳秀珠、陳彩卿、林雅雯、楊莉娟、劉少玉、鄭寶虹、賴來屏(共13人)
👩帶領人王湘溱:
問:1認識苦對我們的人生有何幫助?
2簡述【求不得】、【怨僧會】二苦從何而生?
3生活中,如何不被束縛?
1️⃣分享人:楊秀麗: 淑真跟我說讀書會要講的主題是「斷苦」時,我跟她說我現在不苦了,我不知道怎麼說。參加分會讀書會和大家共學,聽師兄姐的分享很實用,我都把它用到家庭,家庭氛圍也越來越好。也參加讀書會初階培訓,老師說比如別人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別人說了就忘,你還在生氣,情緒一直低落,如果你往好處想,困擾就消失了。我喜歡誦經、持咒、念佛它讓我廣結善緣、安住身心、增長智慧。人生苦短,珍惜眼前。
2️⃣分享人:劉雄達:【愛別離苦】今 天普照會員,李鄭端章她因丈夫的突然離世而感受到的深刻痛苦。她先生因心肌梗塞去世,讓她面對失去摯愛的淒涼。端章師姐因為脊椎病痛而未曾治療,雖然她的醫生兒子一直勸導卻不從,直到丈夫的去世使她徹底崩潰,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她的丈夫在世時非常照顧她,兩人彼此相愛,但卻最終面臨分離。
雖然丈夫的離世是突如其來且令人難以捨得的,但回想過去,似乎也是一種福報,讓他不必受長期的病痛折磨。這段經歷使她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苦與愛,以及夫妻相愛終究難免面對的離別。最後,她在經歷痛苦之後,也開始聆聽兒子的話,最終決定接受治療,反映了人們在艱難時刻所經歷的掙扎與覺悟。
3️⃣分享人:賴來屏:自己近期的痛風及兩次小中風的痛苦不瞭解。由於同修的病痛,讓他感到壓力,經過醫生檢查卻發現身體上沒有問題,醫生指出痛苦可能源於心理壓力。要去尋找痛苦的原因,借由修行和唸佛的方式可以幫助克服痛苦,提升自我,最終遠離痛苦。
4️⃣分享人:陳彩卿: 人生中許多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平淡,逐漸學會放下過去的苦。從年輕時的拼搏到現在,大家都成長並獨立,家人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感受到“愛別離”的苦。這種變化讓人必須努力活得快樂,否則生活會變得更苦。目前我過得很快樂。
5️⃣分享人:鄭寶虹: 【愛別離苦】 小時候我的腳就行動不方便,一直努力克服困難。在高中時,教官的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明白苦難是相對的,別人也在默默努力。我結婚生子後,面對父親和弟弟的離世,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常常與家人產生爭執。直到我妹妹寶莉帶我進入佛光山,透過淑貞師姐的引導,讓我學習佛法,明白不應把痛苦藏在心裡,要將其化為前進的動力。
在找房子時,我曾經十分焦慮,但在師姐和妹妹的鼓勵下,堅定的向觀音菩薩祈求,最終在短短半個月內找到了理想的住所,方便照顧家人。八年前我弟弟因癌症去世,留下我深深的悲痛,而前兩年父親也相繼過世。面對這些悲傷,我理解了愛別離的苦,將父親的離世視為重聚的開始,因為相信他已經到達極樂世界。
感謝師姐們的陪伴和指導,讓我每天都有精神寄託,加入念佛群組,開始讀地藏經和藥師經,感到生活中的進步和成長。現在的我,心中充滿快樂,家庭更加和諧,每天都以愉悅的心情面對工作和生活。謝謝大家
6️⃣分享人:馮淑真: 學習放下過去的執著與執念,專注於當下,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要抱持感恩的心態,減少抱怨,並保持身體健康。
7️⃣分享人:馬嘉綾: 每參加一次安養中心義剪回來,洗澡都很感恩色身,陪伴我生活陪我走過難關、修行走下去。因過去受到極大壓力而影響身體與心靈創傷,尤其是心臟,心率不整非常嚴重,一天不正常跳動接近三萬,了解那不是醫療能拔根。拖了幾十年,到有一天反觀自己用《感恩心》跟辛苦的心臟說聲《對不起》。到去年檢查結果降到不用吃藥定時看醫生了,斷苦,要回溯原頭,打開結斷根斷苦!
⭕⭕劉雄達總回饋: 人生的苦難無法避免,其中的苦有明顯和微細之分。面對苦難,如果我們有一個更高的終極目標,如唸佛到極樂世界,這樣在苦來臨時,能促使我們追求那更高目標,超越眼前的苦所困擾。信仰佛法至關重要,阿彌陀佛是無上大醫王,我們應相信過去的祖師大德,他們經過無數修行和證悟所留下的經驗智慧。
大家應該珍惜把握時光,相互鼓勵精進念佛修學佛法,正如在極樂世界中,諸善善人聚會一處,彼此共勉精進不懈怠,具足信願行往生資糧,期許在這一生終了時能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成不退菩薩,不再受生生世世輪迴之苦,也就達到真正的斷苦。
+4
2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and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台北-松四禪話禪畫讀書會
👍
Like
Like
Happy
Love
Angry
Wow
Sad
0
0
0
0
0
0
10 個月前
Reported
COM_EASYSOCIAL_COMMENTS_VIEW_REPLIE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天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更新了封面照片。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1.17(一)
🟣時間:晚上:20:00~21:2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孝親之道(星雲法語/第1 冊/ p292)
👩帶領人:李欣佳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王聰結、王湘溱、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 、楊秀麗、陳秀珠、劉少玉、李欣佳(共14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欣賞心定和尚(大悲願¬- 發願文)孝敬爹和娘(影片)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讀一段文章
4、 帶領人提問問題
5、 參與人經驗分享
6、 總回饋
👩帶領人:李欣佳
問供養莫使貧乏、凡事先行告知、做事光宗耀祖、不斷父母正業,這四點孝親之道,讓你深受報答父母的恩惠做分享❓
1️⃣分享人:王聰結: 中國人以孝立國以孝治天下,故孝親很重要,而孝親之道除了衣食無缺物資的供養之外,做子女的能行三好、四給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也為父母增光更是孝順,能讓父母有正確的信仰使其脫離煩惱,離苦得樂。如鼓勵父母念佛養成習慣,最為簡單方便,臨終亦能憶佛念佛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助父母成就佛道,更是無上的孝道。
2️⃣分享人:王湘溱: 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尤其是母親在生活和心靈上對自己的影響。母親的出家,引導自己受到佛法的啟發,善用自己的專長,努力廣結善緣,成為佛光山人間通訊社記者,以法布施來供養大眾。子女們的孝順和優異表現,而感到心慰和自豪,希望子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能持續精進,回饋貢獻社會,讓這份善意和關懷延續下去。希望在母親努力修持佛法的加持下,能夠健康快樂,繼續引導我們在成佛大道上並肩同行,家人和樂平安。
3️⃣分享人:楊秀麗:光宗耀祖不一定是高官厚祿、聲名顯赫。我記得小的時候,見到長輩們,都會主動先打招呼叫人,長輩們每每聽到我叫他們,都非常的開心。有一次好幾個長輩不約而同的跟媽媽說,妳怎麼教小孩啊!秀麗看到我們都會主動叫我們,還會幫我們拿東西喔!太棒了!說媽媽教的真好,媽媽聽了覺得很有面子。長大後,開始賺錢了,我都會把薪水全部交上,希望能夠改善家庭環境,讓爸媽能過上好日子。雖然沒有好的成就,但也沒有讓父母煩惱,父母健在時,會接父母來住陪伴盡孝。
4️⃣分享人:陳彩卿:在家我排行老么,從小不需負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但自從學佛後我開始懂得照顧家人和父母的重要,在媽媽最後幾年,我能陪伴照顧她感到很欣慰,由於媽媽是基督徒,在醫院照顧他的日子時,媽媽念她的主耶穌,我念我的阿彌陀佛,雖然信仰不同,但彼此的愛是一樣的 。也帶著媽媽到高雄佛陀紀念館與台北道場參觀,媽媽讚嘆佛光山的好,
回想起來,仍然覺得自己沒多陪伴心中還是有些遺憾。
5️⃣分享人:黃滿足:媽媽在我 11歲因病離開了我們,我們受外婆阿姨、舅舅的照顧、陪伴成長,爸爸也在60歲因病離開了我們,我感嘆人生無常、是命不好嗎? 學佛之後明白世間萬法無常,當我有能力要孝順父母也來不及行順,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份善意及珍惜當下。
6️⃣分享人:黃紅芬:爸爸離世後,弟媳的小孩想念阿公,寫了一本書紀念阿公,姪兒從小深受父母虔誠拜佛的影響,因此對阿公的祭拜始終不曾忘記。
7️⃣分享人:馮淑真:在此生我最欣慰就是接引了媽媽學佛也在佛光山皈依三寶受五戒成為佛弟子,學佛讓她可以解脫煩惱,離苦得樂,鄰居告訴媽媽說,妳虔誠的念佛,阿彌陀佛那裏有妳的蓮花位,媽媽更是念念不忘阿彌陀佛。
父母在時像個寶,父母不在像個草,珍惜有父母時,要身體力行,常回家看看、多陪伴、關心他們生活上的需要,多聽他們說話,溫和語氣、不頂嘴,不要讓他們擔心。
8️⃣分享人:馬嘉綾: 母親過世後父親顯得孤單,雖然弟弟同住心情落寞獨立,開始學煮飯洗衣。有次突然想來台北看看三個女兒,我帶他坐捷運去淡水很快又轉頭回來,也沒有多陪他去紅毛城、故宮,父親最喜歡歷史文物,隔天就坐車回台南。
看著父親孤獨背影想念女兒隻身來看女兒,但是大家都忙工作也沒有排出多餘時間多陪伴,沒想到這次來台北看女兒也是最後一次,過沒多久就過世了。
沒有珍惜沒有多用心陪爸爸去看歷史文物那個遺憾在心裏,有時想到都很自責,現在深深體會到要跟我的小孩珍惜相處時光。
9️⃣分享人:劉雄達: 憶起小時候父母親做生意甚是辛苦,經常需標會以繳付二哥上大學的學費,曾有次晚飯時父親說只要你們會念書,再苦也要讓你們去讀,點滴在心。後來我念大學及研究所時,就以校方的助學貸款來完成,不想增添家裡負擔,隨後哥哥們會賺錢家境生活好轉,父母也就退休享天倫樂。
最感欣慰是
1.勸導父母親皈依佛光山,母親善根厚能茹素及老實念佛。
2.父母親生前最後階段,我都有盡力陪伴及臨終助念。
🧑⭕⭕總回饋:劉雄達: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為人的根本,地藏經就是一部孝經,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為救母親升天免受地獄苦,遂發願廣度三界罪苦眾生。
孝順也是一種感恩,凡事感恩必定是好人,善良的人。
孝親除供養雙親使生活日用充裕無所匱乏,再者免除煩惱擔心憂愁,進而生活快樂滿足。
佛弟子最大孝順即是接引雙親皈依入佛門,進而勸導念佛行佛,
當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永遠脫離輪迴之苦。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常言:世上二件事不能等:孝順與行善。
我們要把握珍惜及時行孝,切莫切莫徒留遺憾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1.10(一)
💛時間:下午15:40~17: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教室四
💚主題:幸福 (人間萬事/第9 冊/ p268)
🧑帶領人:劉雄達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王聰結、葉素鳳、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郭志蘭、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常紹琪 、楊秀麗、杜偉安、王智明、陳政祿、陳秀珠(共16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欣賞人間音緣幸福是啥物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讀一段文章
4、帶領人提問問題。
5、參與人經驗分享。
6、總回饋。
🧑帶領人:劉雄達
問生活上、身體上、財務上、精神上、信仰上的幸福,這五點讓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做分享❓
1️⃣分享人:王聰結:【 信仰上的幸福】; 幸福;身體少病. 少惱,生活上家庭和樂平安是幸福,而有宗教的信仰才是最大的幸福,如信仰人間佛教,讓我們有力量,有希望有依靠,能得自在解脫,養成念佛習慣臨終必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成就𣎴退轉菩薩,這是最殊勝的幸福。
2️⃣分享人:楊秀麗:【身體上的幸福】:無病無痛就是幸福。大家都知道健康是最大的財富。那怎樣才能讓自己身體健康呢!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每餐吃7、8飽不挑食,營養才會均衡,每週3天以上的運動,每次30分鐘左右,早睡早起,不要忌諱看醫生,有病就要看醫生,早發現早治療,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守護健康,每日多大笑,多參與活動,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能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
3️⃣分享人:馮淑真:【信仰上的幸福】:以前沒有信仰佛教時,人生渺渺茫茫,就像浮萍渺茫無依,現在有了信仰心就有歸處,從茫然中找到方向幸福,因為信仰裡有力量,有希望,有依靠,信仰裡有無比的幸福。信仰讓人心安、有寄託、感恩、知足。
4️⃣分享人:陳政錄:【生活上的幸福】感恩這個時代人類文明的進步,讓我們生活與身體的幸福,食衣住行方面比較古人更是舒適方便與富足。
5️⃣分享人:陳秀珠: 【生活上的幸福】:生活中的家居日用,衣食都能溫飽,日常所需都不覺得匱乏缺少,人生也不必太富有,剛剛好就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是最大的幸福。
6️⃣分享人:黃紅芬:【精神上的幸福】:加入松四分會已有一年多了,參與活動與義工服務,心中充滿法喜,在這裡人人都是善知識,彼此都互相成就,讓我感受到溫暖與幸福。
7️⃣分享人:常紹琪:我覺得年齡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也有所差別,年輕時較著重財富,認為有錢可以做很多事,年長如我此時會覺得活好當下是最幸福的,身體健康的幸福,身邊有點錢能讓自己做開心的事也是幸福,看著孩子孫子長大,固定時間聚在一起,也是幸福,不奢望、不攀比,就是幸福!
8️⃣分享人:馬嘉綾: 物質滿足很難長久永恆,跟子女去餐廳吃飯,芽菜沙拉再來芽菜沙拉,好吃快樂,子女很懷疑問吃沙拉有這麼快樂嗎?我回答~不是吃沙拉很快樂。是我珍惜當下跟你們相處時光。自我回想我這一生能遇佛法是多麼幸福快樂,佛境界那麼高,我即巳經走到成佛路上。
9️⃣分享人:王智明: 【精神上的幸福】一個人擁有的有形物質愈少, 幸福感反而愈多.
我的岳母幾年前開始有失智現象, 但她還記得她擁有一些存款, 定存單, 銀行存摺和印章. 這些重要的東西她會東藏西藏,但過一段短時間她就忘掉藏到哪裡了,這時就會懷疑同住的家人偷了她東西,家人相處的氣氛變得緊張,連住在隔壁的媳婦都不太敢進到岳母房間.後來家人約定好盡量不讓岳母去接觸金錢相關的事情,就連過年也特意不給她紅包,久了之後岳母就忘了她有任何錢財,也不再會怪罪同住的家人,大家更願意多花時間去陪伴老人家,全家相處因此變得更和樂,也更有幸福感.
幸福感主要來自己心理層面,當自我的慾望和對外的期待愈少,不受到外在環境的人事物影響,就更容易有幸福感,佛教信仰是由修持自身,個人發心做起,不外求,因此不易受周遭環境的人事物影響,更能讓我們有幸福感。
🔟分享人:杜偉安:
常常聽到的有一句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想說的是凡事想一二,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往快樂的地方去想,如此才會是天天幸福,這也是一種超越的幸福,與大家一起勉勵。
🧑⭕⭕總回饋:劉雄達
幸福是大家所想要與期盼的,大師說幸福有五個層面分別是
生活上的、身體上的、財物上的、精神上的、信仰上的。
一、人生各階段對幸褔的期盼不盡相同,現階段我覺得能如期完成一件會務事情,盡力問心無愧即是幸福。
二、常言家和萬事興,家庭和樂家人平安健康即是幸福,家中若有一人生病則全家皆將會受影響,誠如夢窗國師說:無病第一貴,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即使財富萬貫、醫學科技先進的今日也無法挽救生命。
三、橫財使家財暴富也未必是幸福,淑真與嘉綾親友的實例:
因擔心上門討借而刻意疏遠人群,懷疑生煩惱,下一代過度依賴祖產而不事長進未必是好,所謂「富不過三代」「祖德流芳,留財不如留德。子女比我們好,留財做什麼!子女比我們差,留財害了他。」
四、幸福是能夠日用無匱乏、常感覺歡喜滿足,能生在台灣相比在阿富汗、加薩等地,又在佛光山教團下修學佛法,我們真是萬分地幸福喔,
希望大家能知福、惜福感恩、精進修行再造福,所謂積善修德、有功於世、福蔭子孫。誠盼大家入了佛光寶山、精進學習、積極參加活動、行三好四給五和等利人利世修行,念佛行佛終將成佛,這是大師說的信仰上所成就的最大的幸福。
1
0
0
0
0
0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更新了封面照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0.9(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第七章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171頁~229頁)
👩帶領人:劉雄達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常紹琪 、楊秀麗、陳秀珠、陳政祿(共13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劉雄達
第六章
1️⃣分享人:黃滿足:171頁~174頁: 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被別人的一句話利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所以,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無住生活。
🔴心得:修行,不離日常,真正修行,是在生活裡安住身心,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一句話利誘。
2️⃣分享人:劉雄達:175頁~178頁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所謂如來即親證真如理體者,而此理體如如不動,彌蓋恆河沙界,周遍三千大千世界,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3️⃣分享人:馮淑真:179頁~182頁: 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 就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心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習慣,若能互相體諒、退一步,心就不會那麼剛硬,生活也就自然多了柔軟與安寧。
4️⃣分享人:楊秀麗:183頁~186頁: 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能夠管理,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 而不能夠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表刻度的時間。
🔴心得: 懂得管理、善用時間的人,能夠將生活安排井井有條,讓生活更充實,並能夠為他人做出貢獻、服務他人。每個人每天都擁有相同的時間,善用或浪費時間全看個人的選擇。
5️⃣分享人:陳秀珠:187頁~190頁: 不要對過去、現在、未來、有所住著, 無心的享受死亡的寧靜,才是入佛的門徑。
🔴心得: 別人批評時,不急著辯解,讓心靜觀一切,面對失敗,不逃避、不責怪。
6️⃣分享人陳彩卿:191頁~194頁: 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知,無法主宰的當下,我們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
🔴心得: 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不被外境所轉,不為情緒所惑。
7️⃣分享人:陳政祿:195頁~199頁: 佛法不是交易,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諧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掛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心得: 佛法不是交易,而是清淨的增長,我們要改變念頭,不向佛菩薩求回報,而是感恩每天仍能拜佛,仍能呼吸、有機會修行。
8️⃣分享人:馬嘉綾:200頁~203頁: 把佛法功德當作交易, 我們用肉眼看見世間的現象有時並非真相,是假合的,是妄心以為的假相,如果我們把心住在這些妄念,妄相上面,對佛法反反覆覆,忽信忽疑,就沒有辦法證的清淨菩提,所以在金剛經裡,要我們信心不逆,不驚、不怖、不畏、才能身心自在,心無所住。
🔴心得: 我們凡夫所見所聞,無法斷人因果。假相、妄相、真相未定,只能把握當下好好修行安住身心。
9️⃣分享人:黃紅芬:204頁~208頁: 所謂業障,或是宿業,或是現業,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輪迴之中生滅不已沒有休止。
🔴心得:有位同事常常覺得別人對他不好,同事的笑聲他也覺得是在嘲諷他,每天心理不平衡,充滿怨氣,工作就不順,後來學佛後,原來這種被害感是過去習氣與業障,使她心中積累不信任與執著。
🔟分享人:林雅雯:209頁~212頁: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修行就是每天行三業供養
一、 身供養:做好事
二、 口供養:說好話
三、 意供養:存好心
🔴心得:。最好的修行是在每一個當下,身、口、意之中,身供養就是以身行善,口供養就是一句讚美的話,能讓他人心生歡喜,意供養:存好心
1️⃣1️⃣分享人:劉雄達:213頁~216頁: 修行不是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應該要出與自然才是真如實相
🔴心得:修行不必刻意壓抑,我是修行人,只要在日常言行中保持真誠、平實。
1️⃣2️⃣分享人:馮淑真:217頁~220頁: 發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行者, 要空去眾生相,佛身相、說法相等, 就是要我們做不受惑的自在人,反歸本心。
🔴心得: 在生活當有人批評、誤會或對立時,我們不急著辯論,不生瞋恨,心中不起分別,不立我他。
1️⃣3️⃣分享人:陳政祿:221頁~223頁: 一個不再受五蘊束縛的人,即能和佛心平等相應。
🔴心得:學生說老師教的不好,對老師批評、頂嘴,以往老師會生氣,心中翻騰放不下,然而學佛後,這次老師微笑說謝謝你的意見。突然間覺得心很寬,沒有被情緒帶著走,也不必和他爭對與錯。
1️⃣4️⃣分享人:陳彩卿:224頁~226頁: 有情眾生為什麼憂苦?因為有煩惱、有執著,人一旦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煩惱就沒有窮盡。
🔴心得:我們生活中常為人、為事、為情而煩惱,苦的根源是我執,我想,如能放下一定如何的執著,煩惱就會少,心也清淨自在。
1️⃣5️⃣分享人:林雅雯:227頁~229頁: 我們做佛教徒,主要是證悟我們的永恆慧命,把生命流入宇宙大化之中,與佛陀同在、與虛空同體。
🔴心得:做佛教徒,不是只在寺院中禮佛誦經,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證悟我們的永恆慧命。
🧑⭕⭕總回饋:劉雄達:
今晚大家終於讀完了本書,金剛經是大乘經典,成菩薩成佛道的指引,四句偈功德殊勝法義: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整部金剛經有四大要義:
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要在人間成就。金剛經的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大家時時用心覺照體悟。
2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and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0.2(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118頁~170頁)
👩帶領人:馬嘉綾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郭志蘭、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常紹琪 、楊秀麗、陳秀珠、(共13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馬嘉綾
1️⃣分享人:馮淑真:118頁~121頁: 身口意三業的修為,口業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錢財,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只要口出善語,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歡喜和愉悅。
🔴心得:一句惡語能深深傷人,一句善語能化解怨結,口業的力量不僅影響他人,也會回到自身,經常口出好話的人,容易讓人信任與尊重。無形的福報積聚。
2️⃣分享人:黃紅芬:122頁~125頁: 能夠布施的人,譬如聚落裡的一泓清泉,流出好水,令周圍的林木繁茂, 並生長柔軟的香草及種種鮮花和果實。
🔴心得: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3️⃣分享人:劉雄達:126頁~129頁: 佛陀說十方一切諸佛以及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都從<金剛經>而出,因為,<金剛經>講<應無所住>,就是解<空>
含攝了<有>和<無>就是<般若>,為諸佛之母,而<般若自性>是眾生內在本自具足的。
4️⃣分享人:馬嘉綾:130頁~135頁: 大心未發,仍是凡夫,既發大心,既是菩薩。不要等待時間、找理由藉口、人人皆能布施、 現在就能布施、把最珍貴的心意毫不遲疑地布施給別人。
🔴心得:布施如同一顆種子,遲遲未播種就無法發芽成長。即使當下想做就做,不要在空裏等待。
5️⃣分享人:林雅雯:136頁~139頁: 自度,就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 即所謂的福慧雙修、行解並重、 培福,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乃至修橋鋪路、救災濟貧。
🔴心得: 慈悲可以讓我去除傲慢心,以及對待人、事、物上,能產生謙卑心。
6️⃣分享人常紹琪:140頁~143頁: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度生有我,度身的慈心就發不起來, 發無我之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 度眾生不該有分別心,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布施不應該有分別心,無我、無相、無住、不計較布施多少,不分別對象,不執著自己是布施者,做完好事,就不去想,布施就能從有限變成無量,從小善變成大悲。
7️⃣分享人:陳彩卿:144頁~147頁: 眾生的肉眼,執著的心,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只想求自己的解脫, 乾達多曾經對蜘蛛有一念慈悲,但為了救度自己, 超脫無間地獄,一念的自私害怕,讓他在剎那間又墮回地獄。一念入暗,無間地獄,一念慈悲,自利利他, 吉祥圓滿,世界是一個共同體,同體共生,即是因緣相互依存。
🔴心得: 提醒自己,每天用一念慈悲做起點,慢慢養成習慣,遇事就能先想到他人,心量自然放大。
8️⃣分享人:郭志蘭:148頁~151頁: 人間沒有不能度化的人,發了心,就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心得:生活中的困難,若用發心,來面對,不輕言放棄,就會找到突破的方法。發心是動力的泉源,有了心,事情就成完成。
9️⃣分享人:黃滿足:152頁~157頁: 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條:
一、 給人信心: 多關懷讚嘆他人
二、 給人歡喜:把歡喜帶給別人
三、 給人希望:多期待鼓舞別人
四、 給人方便:凡事相助不推諉
🔴心得: 佛光山的工作信條是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精髓在於一個「給」字,星雲大師的一生,都是從「給」而成就出來的。
🔟分享人:陳秀珠:158頁~161頁: 被自己的,別人的各種妄念,生活的,世界的各種假相迷惑,產生顛倒夢想。 我們每個人雖然都只有一個肉團心,但是有情眾生生活在忘念裡,心住在五欲六塵裡 。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種種人事物,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心境,若能在每一個對鏡中覺察自己的念頭,不被境轉,而能轉境,那麼妄念就成為修行的資量,煩惱就能化為菩提。
1️⃣1️⃣分享人:陳政祿:162頁~165頁: 佛陀所證悟的法界真如,等同虛空, 既無分別心識,則彼此一如,人我同等, 眾生皆是其心內之眾生,當然皆能悉知, 無分別心,就好像一面大圓鏡,物來即映,了無遮礙, 洞然明白。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生命才能前進,不會像陀螺,一樣在原地踏步。 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
🔴心得:1當別人誤解我們時,不及於辯解,觀照自己那起伏的情緒, 2當環境改變,事情不如意,不被煩惱牽著走,安住當下, 3我們對人以平等心不起分別心,都能保持慈悲與尊重。
1️⃣2️⃣分享人:楊秀麗:166頁~170頁: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心得: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有佛性,不假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湧現出來的。
🧑⭕⭕總回饋:劉雄達: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不貪>就是不要執著、迷戀,就是<無所住>。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
<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事事就可以成就。
3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7.31(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人間與實踐(佛學會考題庫(第四、五單元)
👩帶領人:馮淑真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王湘溱、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賴來屏、郭志蘭
、黃滿足、黃洪芬、楊莉娟 、林秀寶、楊秀麗、張俊德(共13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五行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馮淑真
請閱讀人分享文章中您喜歡與受用的句子及心得分享:
第四單元
三、複選題
1️⃣分享人:張俊德:1題~6題: 如何透過佛光會增進家庭和諧?
A.在家庭中推廣佛法共同修學
B.參加佛光會活動,培養共通話題
D.用慈悲心對待家人,促進互相尊重
🔴心得:所以我們應該在家裡要相互忍讓,以慈悲心對待家人,相互尊重,佛光會有活動的時候也能帶家人參與,一起接觸佛法共同修學
2️⃣分享人:劉雄達:7題~13題: 佛光會員如何正確面對困難與挑戰?
B.以佛法智慧來化解問題。
C.以積極正向的態度來突破困境。
3️⃣分享人:賴來屏14題~20題: 為何佛光會員應該提倡環保?
A.佛教強調珍惜地球資源減少浪費
B.環保行動是佛光會慈悲理念的實踐
D.環保能讓世界更加美好與和諧
🔴心得:平常做環保,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就能對地球產生正面的影響。
第五單元
一、 是非題
4️⃣分享人:楊莉娟:1題~10題: 過去的佛教較少重視教育今日佛教應該積極推動 深切與信徒的教育。
🔴心得: 所以大師才會積極創立學校進而鼓勵會員成立讀書會,讓更多人增加智慧與教義。
5️⃣享人:馬嘉綾:11題~20題:以無我觀致力和平,關鍵在於無我,因為執著於我會導致分爭和矛盾。
🔴心得:佛教徒以慈悲、智慧與願力實踐佛法,其核心在於無我,唯有破除我執,方能止息紛爭安頓身心。
6️⃣分享人:楊秀麗:21題~30題: 佛教的發展需要依靠悲志願醒的精神 若缺乏業力與實踐佛法將難以推廣。
🔴心得: 閱讀「人間與實踐」,讓我了解「信仰」的重要?信仰能幫助我們面對人生挑戰、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刻理解、也能提供內心的安定力量。
二、單選題
7️⃣分享人:郭志蘭:1題~10題: 佛教現代化應該如何看待迷信?
正確答案:應該透過教義來引導信徒建立正信而非依賴迷信
🔴心得:我們要從迷信之中掙脫出來,培養正信,開拓自己的生命,才是現代佛教應走的途徑。
8️⃣分享人:張俊德:11~20題: 佛教的進取精神主要表現在?
正確答案:積極 弘法推動佛教事業利益眾生
9️⃣分享人:林秀寶:21~30題: 悲智願行的精神如何影響佛教發展?
正確答案:促使佛教徒以慈悲、智慧、願力、實踐來弘法利生
🔴心得:佛教徒用慈悲的心,智慧的判斷和堅定的願力來實踐佛法,並以弘揚佛法為人生目標。
三、複選題:
🔟分享人:黃滿足:1~6題: 佛教僧團如何發展,才能吸引更多人才?
A. 鼓勵專業人才進入佛教,如教育家、醫生、行政人才
B. 重視人才,培養專精的佛教領袖與學者
C. 建立現代化的管理與學習制度
1️⃣1️⃣分享人:馮淑真:7題~13題: 如何讓佛教團結?下列敘述和者正確。
A.充實自我力量,例如增長智慧與信心
B.分工合作使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心得:我們要集體創作分工合作,展現團結的精神。佛教的參禪唸佛持咒的修行,皆為充實力量以抗拒煩惱憂苦。
1️⃣2️⃣分享人:黃紅芬:14題~20題:佛教寺院應該如何發展經濟來支持弘法?
A. 舉辦法會、建立靈骨塔、提供信徒心靈依靠與服務
B. 透過出版書刊、學校、慈善機構等社會事業
C. 發展素食餐館
🔴心得:佛光山設有人間大學,滴水仿、舉辦法會,這些都是發展經濟來支持弘法。
💛💚總結:劉雄達: 感謝大家用心閱讀完2025佛學會考(人間與實踐)的題庫,從閱讀題庫中,可以領略到<人間與實踐>書中各個單元的的重點精華,如佛光會的目標與精神、人與事、傳承與發展、最後佛教的希望等等。
同時也提出佛光會員應如何修行、自利利他、與周遭環境共生共榮等等面向。
最後感謝淑真及秀麗師姐精心安排大家輪流閱讀,祝福大家8/3會考皆有好成績。
3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普門-書香讀書會 and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10.20(一 )
💛時間:上午:10:00~11:3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十修歌 第三類【教科書】 金玉滿堂/9 人間音緣 /91課/ p376
👩帶領人:楊秀麗
👩🦰總回饋:馮淑真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王聰結、王湘溱、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郭志蘭、陳彩卿、楊莉娟 、常紹琪 、楊秀麗、劉少玉(共11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欣賞十修歌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一段十修歌
4、心得分享
5、帶領人帶領大家一起唱黃梅調的(十修歌)
6、 總結
👩帶領人:楊秀麗
1、「十修歌」生活中,如何修行❓
2、「十修歌」給你什麼啟示❓
1️⃣分享人:王聰結: 十修歌的歌詞內容是修行者為人處事能圓滿成就的軌則。生活中能够與人不比較,不計較就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厚道,有禮貌,更能廣結善緣,吃虧能養德學習吃虧更是慈悲的表現,是無我的修行,成就無生法忍。終成菩提。
2️⃣分享人:常紹琪: 【五修吃虧不要緊】是我ㄧ直惕勵自己的事,從小媽媽就常對我們姐弟妹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也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更要如此,才能讓團體更和協,1-9都能做到後自然能成佛道,共勉之!
3️⃣分享人:馬嘉綾: 十修歌好聽好唱很入心
修行前來後到《不比較》婆修婆得,公修公得,個人修個人得,不比較,不勉強,人人成佛道。
4️⃣分享人:王湘溱: 「十修歌」給你什麼啟示?
十修哥的歌詞內容是個人一個修行的次第,見人時常微笑有禮貌,自然就會給別人一個好印象,人多的時候修口,避免口出惡言,人少的時候修心不比較、不計較,所修皆圓滿。交到的朋友都是君子,諸大善人相聚一處,趨吉避凶,用真誠的心待人,面臨到吃虧的事情,我們就當作是一種培福的功德,事緩則圓,落實人人皆成佛道的目標。
5️⃣分享人:陳彩卿:【九修所交皆君子】在這五濁惡世裡,希望在身旁所交的朋友都是善知識,可以跟我們分享快樂、悲傷 所交皆君子。
6️⃣分享人:詹達娥:【一修人我不計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於對外人、家人,不去計較,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的方式 ,最圓滿的方式就是不要計較。
7️⃣分享人:郭志蘭:【八修口中多說好】大師說多說好話和讚美他人,並且在拒絕別人時要有替代方案,自己在接受別人請求的過程中,雖然不能做爛好人,但努力做到不拒絕別人,並盡能力去幫忙,這樣也能修正自己待人處事的一種方式,多說好話給人歡喜。
8️⃣分享人:馮淑真:【一修人我不計較】在家庭中總有計較,人人都想少做,家就失去光,願意多做一點,家就會多一分溫暖,多做一點又有何妨,家和萬事興~
👩🦰⭕⭕總回饋:馮淑真
修行不離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與人相處不計較不比較,對人有禮貌要微笑,學吃虧要厚道,常讚美多說好話,多結交君子朋友,做到這幾點自己沒煩惱,也可以和大家共乘佛道。
1郭志蘭:待人處事,正確的態度,多說好話。
2王聰結:待人要厚道,別人罵我,我們當消業障,自然沒煩惱,自在解脫。
3詹達娥:不和人計較。
4王湘溱:見人時常要微笑。
5陳彩卿:所交朋友都是善知識。
6馬嘉綾:不比較、不免強。
7馮淑真:不計較,多做又有何妨。
3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台北-書香讀書會 and 南台-閱茶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9.18(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章成就:波羅蜜 第二章秘訣:般若(24頁~70頁)
👩帶領人:楊秀麗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郭志蘭、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楊秀麗、陳秀珠(共12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楊秀麗
1️⃣分享人:陳彩卿:24頁~28頁: 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 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心得:我們以真誠、勇氣和智慧面對人生,就能開展出獨特的光芒,實現屬於自己的成就。
2️⃣分享人:陳秀珠:29頁~32頁: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現在,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學佛,把佛法將書本、道場所學的帶進生活中,和家人分享。
3️⃣分享人:劉雄達:33頁~37頁: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4️⃣分享人:黃紅芬:38頁~41頁: 過去人們聽經聞法得要前往道場,但是,由於道場的偏遠、 交通不便,往往令人猶豫。而道場的硬體設備,不一定符和聽講的需要,有些初聞佛法者,勉強聽一、兩次,就打消了聞法的善念。
🔶心得:我們很幸福,能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學佛,在大師的教法、僧團的帶領下,不會迷失方向。道場清淨,環境莊嚴,讓人安定身心。
5️⃣分享人:馬嘉綾:42頁~45頁: 禪宗六祖惠能從五祖弘忍手中得到衣缽,五祖 送惠能到江邊,對他說日後的佛法將由你廣為傳揚,請一直向南走,不宜速說佛法。
五祖告訴惠能,不要急於向外傳法,要緊的是等待合適的機緣。六祖因此隱居在獵人隊中,吃肉邊菜,等待機緣。機緣就是一切條件具備了,只要因緣具足,任何事情才容易成就,才能水到渠成。
🔶心得:事情不具掌握不得急於外傳,不對時間環境,有可能更難理解,不對的人反而妄想把事情搞得更糟。
6️⃣分享人郭志蘭:46頁~49頁: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要我們大開普門, 不要有族群掛礙、分別對待,要能接引各界人士、 三教九流同霑法益,讓眾生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都能將得益於佛法種種善緣普施與社會。
7️⃣分享人:楊秀麗:50頁~53頁: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秘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 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 (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
🔶心得: 我們在面對外在的事物,不要過於執著看待,就不會被困擾,了解佛法的智慧,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8️⃣分享人:馮淑真:54頁~58頁: 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了解世間的現象, 至於漢語的智慧,則有善有惡。
🔶心得:知識是一盞工具燈,能幫助我們分析、理解、判斷現象。讓我們看清楚事情的表象與因果關係。佛法的智慧能導正知識與方法的方向。
9️⃣分享人:郭志蘭:59頁~62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 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心得:在生活中面對人事,不執著於別人的讚美或批評,心能安然自得。當我的心不被束縛,智慧自然流露,慈悲自然升起,生活就會明澈透亮放光。
🔟分享人:黃滿足:63頁~66頁: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污,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 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心得:佛光山三好: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每天能夠由身口意做起,一句讚美、一句安慰、一份善行,我們生活中也能放光。
1️⃣1️⃣分享人:林雅雯:67頁~70頁: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經藏 ,能夠把佛書中的道理說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 無法落實,是非得失不能放下,這樣就不能契合 金剛經的旨趣。 如果將佛教與生活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瞭解空。
🔶心得:本來誦金剛經時,對經文的意思並不完全了解,現在讀誦大師著作金剛經般若之後,對其經文的內容稍有瞭解,也受益良多。感受深刻的內容有要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別人代替你不得。
🧑總回饋:劉雄達: 9/12-13回本山參加叢林學院的畢業典禮時,保和尚致詞勉勵畢業生,爾後四方弘法利生時,要以本書的精神法要來辦道,足見本書的重要性。佛光山是屬禪宗,傳承自佛陀-大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六祖能師-臨濟宗義玄禪師-至(第48代)星雲大師,自六祖後的禪宗係以金剛經為修持依據。本書金剛經-成就的祕訣,是大師對金剛經的心得體證,對人間佛教的實踐與修持等,皆有重要指引。金剛經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蓋括總之,即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值得我們一再而三地學習與體證,祈大家在人間能如願所成。
2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and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9.25(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71頁~117頁)
👩帶領人:陳彩卿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郭志蘭、陳彩卿、陳秀珠、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常紹琪 、楊秀麗(共13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陳彩卿
1️⃣分享人:郭志蘭:71頁~74頁: 我們一輩子都有頓悟的機會,每天都有頓悟的時刻, 悟,不能只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與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才能逐漸地 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面對生活的苦,不逃避,不粉飾,才能體會佛法中苦的真實義。
2️⃣分享人:常紹琪:75頁~78頁: 佛陀在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ㄧ時)、主成就—(佛)、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眾成就—(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要感謝世間的因緣、感謝別人成就我們,這是多麼值得歡喜讚嘆啊!
🔴心得:要舉辦一場法會,必須具足六種因緣才能成就,同樣的我們日常的生存與生活,也是依靠世間因緣與他人的成就。能夠明白並感謝這些因緣,在修行上讓我們升起歡喜心。
3️⃣分享人:陳秀珠:79頁~82頁: 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 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
🔴心得:凡事因緣和合而成,因緣未到,不必強求耐心等待,等待同時,不忘去作善事,說善語,結善緣,因為這些會成為未來的善緣。
4️⃣分享人:楊秀麗:83頁~85頁: 讀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秘訣,就在我們能否以 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心得:【金剛經成就的祕訣】,讓我了解到學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人,不只是學佛,也要行佛。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時時修正自己的行為,行三好四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5️⃣分享人:陳彩卿:86頁~89頁: 金剛經點撥了我們依空安住, 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無住才能自在。
🔴心得:每天遇到煩惱時,提醒自己,不必死抓住,一定要怎樣,隨順因緣,反而更自在。
6️⃣分享人黃滿足:90頁~93頁: 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 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與世間的色相。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諸佛時時,度化我們心內的眾生, 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待人以慈心,處事以智慧,安住於禪心,不執著於得失,不迷惑於境界,這樣都能顯現金剛般若的力量。
7️⃣分享人:馬嘉綾:94頁~97頁: 我們都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如何廣度眾生呢? 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偈,三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心得: 觀世音菩薩為了讓衆生得度,順應衆生因緣幻化三十二像,隨個人環境、心境應相得救。
8️⃣分享人:黃紅芬:98頁~101頁:禪師剎時明白,就是這一念的貪愛,將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 ,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一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得住, 再來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都有放捨不下的玉缽,玉缽可以財富、名位、 愛情、權利等等,若不願粉碎執綑心念的玉缽,我們如何能夠無住生活,不管哪一種 執著心有所住,不識慧命,都令我們無法了悟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 唯有放下、超脫所執,才能自在。
🔴心得:當我們願意在生活裡練習無住,心不被境界牽引,才能自在安然,這份自在,是在日常的待人處事,真實體會到一種清明與安穩。
9️⃣分享人:劉雄達:102頁~105頁<金剛經>點撥了我們<依空安住>,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無住才能自在。
堅實的金剛心,是般若空性,是菩提本心。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這是整部<金剛經>的要旨。
🔟分享人:馮淑真:106頁~109頁: 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盡,倘若行布施的念頭不清淨,為了求名,為了求利, 為了得到回報,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 都是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
🔴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布施時,心無所求,布施只為慈悲、成就善緣。
1️⃣1️⃣分享人:林雅雯:110頁~113頁: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四句偈,提醒我們面對世事要建立六種觀念
一、如夢觀 二、如幻觀、 三、如泡觀 四、如影觀 5、如露觀 6、如電觀 金剛經說一切法都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 並不執著在消極的幻象上,提醒我們,不要執迷在世間萬物表面呈現的虛幻假象,了解本質的空性, 我們要能藉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真相。
🔴心得: 世界萬事萬物,猶如幻象,若我們執迷於表面的得失,成敗,就會被假象所困,心隨境轉,迷失慧命。
1️⃣2️⃣分享人:楊秀麗:114頁~117頁:能布施,才是大富人家,心若貪求擁有獲取,即使坐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仍是窮如乞討者。
🔴心得: 一個人能夠慷慨布施,透過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利益眾生,是一種福報的累積,也是心靈上富足,所以布施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總回饋:劉雄達: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事無常,提醒我們要了解本質的空性,空含攝了有無,空是因緣,我們要能[藉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
三種妙觀可以培養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厭離觀、菩提觀、慈悲觀。若是有無報償都不計較,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功德是無限的。
2
0
0
0
0
0
台北-松四三學讀書會 and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